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一单元 人口与环境本单元综合与测试精品同步测试题
展开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下图为世界人口纬度分布图,阴影示意各纬度人口数量多少。读图完成1~2题。
1.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 )
A.北半球中低纬地区 B.北半球中高纬地区
C.南半球中低纬地区 D.南半球中高纬地区
2.图中人口集中分布的影响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矿产资源 D.交通
解析 第1题,由图示可以看出,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北纬15°~45°间,即北半球中低纬地区。故选A项。第2题,北半球中低纬地区,气候温和湿润,利于人居;图示是人口的纬度分布,不能看出地形、矿产及交通状况。故选B项。
答案 1.A 2.B
3.下图示意某国部分地区的地形(a)和人口密度(b)。影响L地人口稀少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地形 B.纬度位置
C.洋流 D.距海远近
解析 结合地形图,L地地势较高,为山区;故人口稀少。故选A项。
答案 A
下图是我国甲、乙两省(区)人口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4~5 题。
4.甲、乙两省(区)可能是( )
A.辽宁、山东 B.湖南、宁夏
C.新疆、四川 D.西藏、内蒙古
5.影响甲、乙两省(区)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可能是( )
A.甲省气候、乙省地形 B.甲省地形、乙省水源
C.甲省水源、乙省地形 D.甲省气候、乙省植被
解析 第4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甲图人口稀疏,可排除辽宁、山东与湖南。新疆与西藏人口稀疏,人口沿绿洲或河谷呈带状分布。图示乙省人口东部多,西部少,且东部人口十分稠密,排除内蒙古,四川西部为川西高原和山地,人口稀疏,东部为成都平原,人口稠密,故C正确。第5题,新疆突出自然特征是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四川西部的高原、山地海拔高,地势起伏大,人口稀少;东部成都平原,古来既有“天府之国”美誉,故C正确。
答案 4.C 5.C
人口重心反映了人口空间分布的变化,人口集中指数反映了人口分布在地域上的集中状况。下表示意我国东北地区人口重心及人口集中指数变化。据此完成6~8题。
6.我国东北地区( )
A.人口重心移动是政府行为
B.人口分布越来越不均衡
C.人口重心由东南向西北移动
D.人口分布越来越分散
7.导致我国东北地区人口重心移动的原因是( )
A.北部地区人口迁入多
B.国家振兴东北的经济政策
C.南部地区人口迁出多
D.辽中南城市群经济发展快
8.下列地区与影响其人口集中指数高的因素,对应正确的是( )
①三江平原——热量 ②鞍山——石油 ③松嫩平原——土地 ④大连——交通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解析 第6题,我国东北地区人口重心的移动,主要受人口迁移影响,人口迁移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差异造成的,人口从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迁移,造成人口分布越来越不平衡,故选B项。第7题,在东北地区,辽中南城市群经济发展快,就业机会多,吸引人口迁入,故D正确。第8题,三江平原位于我国东北,热量条件不足,①错误;鞍山主要是发展钢铁工业,②错误;松嫩平原土地肥沃,大连的海陆交通发达,吸引了大量人口,故③④正确,选D。
答案 6.B 7.D 8.D
读我国某地农村劳动力不同年龄段的迁移率(迁移率是指一定地区一定时期迁入迁出人口之和占该时期平均人口的百分比)柱状图,完成9~10题。
9.图中数据显示( )
A.农村劳动力的迁移日益低龄化
B.50~59岁人口迁移率变化幅度最大
C.农村劳动力以15~19岁年龄段为主
D.农村的劳动力逐渐高龄化
10.农村劳动力迁移率上升的主导因素是( )
A.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B.城乡经济收入差异较大
C.交通条件改善
D.农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解析 第9题,本题考查农村劳动力迁移的特点。图中显示,该地区50岁以下农村劳动力各年龄段人口迁移率逐年均呈上升趋势,39岁以下青年劳动力迁移率上升较快。因此农村劳动力逐渐高龄化。故选D项。第10题,本题考查影响农村劳动力迁移的主要因素。现代社会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原因。城乡经济收入差异较大,导致人口从乡村地区向城市迁移,以获取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经济收入。故选B项。
答案 9.D 10.B
下图示意俄罗斯远东四地区1990~2010年人口变化状况。读图完成11~12题。
11.1990~2010年期间,下列地区中人口净迁出人数最多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2.人口数量变化对远东地区带来的影响是( )
A.交通压力增大 B.环境人口容量变小
C.促进资源开发 D.劳动力数量减少
解析 第11题,①地人口自然增长人数为正数,而总增长人数为负数,对比其他三地可知,该地人口净迁出人数最多。故选A项。第12题,图中显示远东四个地区人口大量外迁,则劳动力数量会减少。远东地区本来就地广人稀,人口数量减少不利于资源开发。故选D项。
答案 11.A 12.D
读蒙古国2010年人口国际迁移迁往国统计图,完成13~14题。
13.由图可知,蒙古人以学业和提高经济收入为主要目的的人口迁往国家分别是( )
A.美国、捷克 B.中国、捷克
C.中国、韩国 D.俄罗斯、韩国
14.蒙古的国际人口迁移,将( )
A.促使蒙古向知识型社会迈进
B.使蒙古的人口数量减少
C.促进韩国、美国的郊区城市化
D.缓解捷克、中国的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解析 第13题,读图,结合图例可知,蒙古人以委派学习为主的迁入国为中国和俄罗斯,而捷克和韩国以合同就业(提高经济收入)为主,结合选项判断,故选B项。第14题,蒙古的国际人口迁移,主要以学习和合同就业为主,可以提高蒙古国民的素质,促使蒙古向知识型社会迈进,A对。人口数量的变化是由人口迁移和自然增长影响的,B错。美国和韩国城市化水平高,目前以城市郊区化为主,C错。蒙古人口数量少,迁出人口数量少,且人口迁出主要是以学习和就业为主,对于缓解劳动力不足问题影响不大,且中国目前劳动力充足,D错。故选A项。
答案 13.B 14.A
投资移民是指以投资的方式取得外国永久居留权。近年来,投资移民人数迅猛增加,成为中国海外移民大潮中的突出现象,美国成为中国海外投资移民优选。读图,据此完成15~17题。
1980~2013年迁入美国的中国移民人口数量
15.迁入美国的中国移民增长速度最快的阶段是( )
A.1990~2000年 B.2000~2006年
C.2006~2010年 D.2010~2013年
16.美国制定投资移民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移民门槛 B.增加财政收入
C.增加劳动力 D.引进人才
17.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热衷投资移民美国的主要因素有( )
①教育质量 ②环境质量 ③食品安全 ④医疗水平 ⑤治安状况 ⑥就业机会
A.①②③④ B.①②⑤⑥
C.①②③⑥ D.①③④⑤
解析 第15题,移民增长速度=每个阶段起止于移民数量之差除以该时间段的年数,计算可知2010~2013年移民人口增长速度最快。故选D项。第16题,美国制定投资移民政策的主要目的是吸引海外投资,促进经济发展。故选B项。第17题,美国目前在教育质量、环境质量、食品安全、医疗水平等方面优于我国,这是吸引我国海外移民的主要原因。故选A项。
答案 15.D 16.B 17.A
本地农民工是指在户籍所在乡镇地域以内从业的农民工。下图为2010~2014年全国农民工总量增速、外出农民工增速以及本地农民工增速统计图。读图回答18~19题。
1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2010年农民工总量和外出农民工总量相等
B.2011年外出农民工增速降低值等于本地农民工增速上升值
C.2010~2014年农民工总量增速低于外出农民工增速
D.2010~2014年外出农民工以及本地农民工数量逐年增加
19.该图表明我国农村( )
A.常住人口持续增加 B.未出现人口老龄化现象
C.居民收入增速变慢 D.劳动力回流现象明显
解析 第18题,图示曲线表示增速状况,不表示总量大小,2010年农民工总量增速和外出农民工总量增速相等,A错。2011年外出农民工增速降低值大于本地农民工增速上升值,B错。2010~2014年农民工总量增速高于外出农民工增速,C错。2010~2014年外出农民工以及本地农民工数量逐年增加,D对。故选D项。第19题,该图表明我国农村外出农民工总量增加,常住人口减少,A错。劳动力人口迁出,可能出现人口老龄化现象,B错。农民工总量增加,居民收入增速变快,C错。本地农民工增速快,外出农民工增速减慢,说明有劳动力回流现象明显,D对。故选D项。
答案 18.D 19.D
区域人口密度深受自然生产潜力的影响,下图是我国热带、中亚热带、北温带和青藏地区的面积(万km2)和最大可能人口密度(万人/km2)。据此回答第20题。
20.图中A、B、C、D分别对应的是( )
A.北温带、中亚热带、热带、青藏地区
B.中亚热带、热带、北温带、青藏地区
C.青藏地区、中亚热带、热带、北温带
D.北温带、热带、青藏地区、中亚热带
解析 我国热带地区面积小,但水热资源充足,自然生产潜力最大,人口密度最大,C为热带;亚热带地区水热条件次之,B为中亚热带;青藏地区面积广,但气候寒冷,自然生产潜力最低,人口密度最小,D为青藏地区。故选A项。
答案 A
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能够容纳的享有合理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由于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的差异,图示的四个市的人口容量也不同。据此回答第21题。
21.有人口学专家采用下列公式估算理论人口容量,理论人口容量=a×b/c,其中a为耕地面积,b为熟制,c为每年人均粮食消费所需的耕地面积。假设图示四市耕地面积、年人均粮食消费量均大致相同,按照该公式估算,四市理论人口容量最大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根据题目叙述:理论人口容量=a×b/c,其中a为耕地面积,b为熟制,c为每年人均粮食消费所需的耕地面积。四地耕地面积相同,但是由北向南农作物由一年一熟变为两年三熟到一年两熟。④地熟制最高,所以④地的理论人口容量最大,故选D项。
答案 D
读下图,完成22~23题。
22.B点之后曲线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最可能是因为( )
A.人口减少 B.科技进步
C.劳动力增加 D.政策改变
23.甲处可能出现的是( )
A.生活质量提高 B.人口老龄化严重
C.生态环境恶化 D.环境质量提高
解析 第22题,B点之后环境曲线的斜率增大即资源快速增多,此阶段由人口曲线看出人口增长缓慢,劳动力增长不明显,不可能因为劳动力增加使资源快速增多,A、C错;无法看出政策的改变,D错;而科技水平的提高,人类获取资源的种类和数量会大大增加,选B项。第23题,由图可知,甲处环境供给资源量低于人口消耗资源量,说明生存环境最差,据此选C项。
答案 22.B 23.C
下图示意某个时期宁夏部分县级行政区环境人口容量(单位:万人)。读图,回答24~25题。
24.影响图中宁夏各县级行政区环境人口容量的最主要因素是( )
A.矿产资源 B.淡水资源
C.地形地势 D.科技水平
25.宁夏南部地区今后一段时间人口发展的正确做法是( )
A.放宽生育政策,鼓励生育
B.增加人口密度,接纳宁夏北部地区的移民
C.垦荒拓耕,向宁夏东部地区迁出部分人口
D.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同时向宁夏北部地区迁移部分人口
解析 第24题,读图,根据图中地名后面的数据分析,宁夏黄河沿岸各县级行政区环境人口容量大,而远离黄河的干旱的南部地区环境人口容量小,因此淡水资源是其主要影响因素,B对。矿产资源、地形地势、科技水平不是主要影响因素,A、C、D错。故选B项。第25题,结合前面分析,宁夏南部地区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是水资源,正确做法应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适度开展生态移民,如向北部迁移部分人口,D对。放宽生育政策,鼓励生育,会增加人口密度,加重环境的压力,垦荒拓耕会加快环境的恶化,不是正确措施,A、B、C错误。故选D项。
答案 24.B 25.D
二、综合题(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3分)
材料一 日本国土面积狭小,资源贫乏,却拥有1.2亿人口,资源贫乏的日本环境承载力却很大。
材料二 我国黑河—腾冲一线形象地反映了我国东多西少的人口宏观分布格局,被地理学界称为“胡焕庸线”。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国人口分布宏观格局不仅没有变化,而且东多西少的现象更加突出。
材料三 我国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总体上较低,难以适应西部大开发的需要,可以把相当多散居在生态脆弱区的人口转移到城镇来,实行城镇化。
(1)日本人口容量较大的原因有哪些?(5分)
(2)我国人口分布具有“东南多,西北少”的特点,人口容量东南部、西北部也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其自然原因是什么?(4分)
(3)我国西部地广人稀,资源丰富,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我们要防止哪些可能影响人口容量的环境问题发生?(4分)
解析 第(1)题,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除资源外还有科技水平、消费水平、开放程度等。第(2)题,结合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①我国东南部人口密度大于西北部,人口东南多、西北少。②东南部自然条件(气候、地形、水源、土壤)优于西北部。第(3)题,西部地区生态脆弱,开发不当易引发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环境问题。
答案 (1)日本科技发达,人口文化素质高,资源利用率高,且充分利用岛国多优良港湾的优势,大力发展出口加工型工业,成为经济发达的加工贸易国。
(2)东南部地区气候温和湿润,水源充足,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西北部地区气候干旱,水源缺乏,多高原、山地。
(3)主要防止由开发而导致或加剧的水土流失或土地荒漠化等环境问题。
2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一 陕西省地形总的特点是:南北多山,中部多川,从北向南构成三个各具特点的自然区:陕北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关中平原以渭河平原为依托,贯穿其中的各级交通网连接全国,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陕南秦巴山地,山高林密,交通不便。因此陕西又被称为“三秦大地”。
材料二 陕西省地理简图及2011年陕西省人口密度分布图。
(1)简述陕西省人口的分布特征。(2分)
(2)分析关中平原人口承载力相对较大的原因。(6分)
答案 (1)南北少,中部多;集中分布在渭河平原(关中平原)地区。
(2)降水量较多,气候条件优越;有渭河流经,水源充足;地形平坦;(自然原因,每点1分)交通网络发达(对外开放程度高);基础设施完善;经济水平较高。(社会经济原因,每点1分)
2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5分)
材料一 下图为我国六次人口普查统计图。
材料二 我国流动人口数量多、增长快。下表为我国第五次与第六次人口普查年龄结构与流动人口统计表。
(1)根据材料一,说出我国人口变化的特点。(3分)
(2)指出广东省常住人口总量由第三位变为第一位的原因,并分析这种变化可能给广东带来的影响。(6分)
(3)根据材料二,分析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以及给流出地和流入地带来的问题。(6分)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一,可知我国人口变化的特点是我国人口基数大,总量增长快;性别比总体呈下降趋势;不同省区人口数量变化差异较大。第(2)题,广东省常住人口总量由2000年第三位变为2010年第一位,这是由于广东经济发展迅速,就业机会多,迁入人口多。大量人口迁入广东,给广东带来的影响包括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有利影响主要是为广东提供大量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加快城市化速度,提高城市化水平;不利影响是由于人口增多加重了交通、就业、住房等方面的压力,同时也带来社会治安问题。第(3)题,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是由农村向城市、由落后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大量人口流动给迁出地带来劳动力减少、产生大量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等问题,给迁入地带来人地矛盾加重、就业困难、社会治安差等问题。
答案 (1)我国人口基数大,总量增长快;性别比总体呈下降趋势;不同省区人口数量变化差异较大。
(2)原因:广东经济发展迅速,就业机会多,迁入人口多。
有利影响:提供大量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加快城市化速度,提高城市化水平。不利影响:加重交通、就业、住房等方面的压力;带来社会治安问题。
(3)方向:由农村向城市、由落后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问题:给迁出地带来劳动力减少、产生大量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等问题,给迁入地带来人地矛盾(环境、资源问题)加重、就业困难(失业率高)、社会治安差等问题。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美国(1900~2008年)人口增长和美国(1900~2008年)人均寿命变化示意图。
材料二 美国人口密度和美国人口构成情况示意图。
(1)阅读材料简要概括美国人口特点。(4分)
(2)分析美国东北部人口稠密的社会经济原因。(4分)
(3)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美国东北部老工业区的人口大量迁往西部和南部,其原因是什么?(6分)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一图中曲线,美国人口特点是人口持续增长,人口总量较大。美国人均寿命不断提高,人均寿命长。根据材料二分析,美国人口密度较小,地广人稀,人口分布不均。美国为典型移民国家,人种复杂多样。第(2)题,美国东北部人口稠密,主要社会经济原因是殖民者的开发较早,基础设施完善。东北部地区煤铁资源的开发,工业发展早。交通便捷,城市密集,经济发达。第(3)题,美国东北部气温较低,被称为“冷冻地带”,阳光不够充足,环境污染较为严重,人口密度大,地价上涨等。而南部、西部被称为“阳光地带”,环境较好,新资源的发现,新兴工业的发展。所以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美国东北部老工业区的人口大量迁往西部和南部。
答案 (1)①美国人口持续增长,人口总量较大;②美国人均寿命不断提高,人均寿命长;③美国人口密度较小,地广人稀,人口分布不均;④美国为典型移民国家,人种复杂多样。
(2)殖民者的开发较早,基础设施完善;煤铁资源的开发;交通便捷;城市密集;经济发达。
(3)东北部气温较低,被称为“冷冻地带”,阳光不够充足,环境污染较为严重,地价上涨等;而南部、西部被称为“阳光地带”,环境较好,新资源的发现,新兴工业的发展。
年份
1990年
2000年
2010年
2015年
人口重心
经度
125.01°E
124.98°E
124.97°E
124.94°E
纬度
42.93°N
42.86°N
42.84°N
42.82°N
人口集中指数
0.323 6
0.325 0
0.329 4
0.331 6
人口普查次数
年龄构成(%)
流动人口
数量(万人)
0~14岁
15~64岁
≥65岁
第五次
22.89
70.15
6.96
14 438
第六次
16.60
70.14
13.26
26 139
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一单元 人口与环境本单元综合与测试同步练习题: 这是一份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一单元 人口与环境本单元综合与测试同步练习题,共18页。
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一单元 人口与环境本单元综合与测试课后测评: 这是一份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一单元 人口与环境本单元综合与测试课后测评,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地理第四单元 环境与发展本单元综合与测试精品同步训练题: 这是一份地理第四单元 环境与发展本单元综合与测试精品同步训练题,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