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中新教材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巩固练案:单元评估4第四章地貌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5803187/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0-2021学年高中新教材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巩固练案:单元评估4第四章地貌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5803187/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0-2021学年高中新教材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巩固练案:单元评估4第四章地貌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5803187/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还剩9页未读,
继续阅读
高中人教版 (2019)第四章 地貌综合与测试一课一练
展开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版 (2019)第四章 地貌综合与测试一课一练,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读云南某地区的景观图,回答1~3题。
1.形成该景观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B )
A.流水堆积作用B.流水溶蚀作用
C.风力侵蚀作用D.风力堆积作用
解析:图示景观展示的是喀斯特地貌,它是由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
2.形成图示景观的岩石最可能是( C )
A.变质岩B.岩浆岩
C.沉积岩D.花岗岩
解析:形成喀斯特地貌的岩石一般为石灰岩,它属于沉积岩。
3.该景观所在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是( C )
A.气候干燥,降水稀少
B.地下水缺乏
C.容易形成溶洞、暗河等
D.交通运输方式多样
解析:由于喀斯特地貌的发育,该地区地表水容易渗到地下,形成暗河、溶洞等。
下图是厦门市鼓浪屿沙滩上屹立着的一块巨岩,中间有一个大岩洞,潮涨潮落,海浪拍打这个岩洞时,发出咚咚声响,俨如击鼓,人们称它为“鼓浪石”。据此,回答4~5题。
4.形成“鼓浪石”的地质作用主要是( A )
A.海水侵蚀B.风化和风蚀
C.冰川侵蚀D.河流侵蚀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鼓浪石”是海浪拍打形成的,为海水的侵蚀作用。
5.图中由海水作用形成的堆积地貌是( C )
A.岩洞B.岩礁
C.沙滩D.海岸
解析:海水堆积作用会形成沙滩地貌。
比较图中河流a、b、c三处的位置与三幅横剖面图,回答6~7题。
6.河流a、b、c三处与三幅横剖面图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D )
A.a—丙B.b—乙
C.c—甲D.a—乙
7.下列关于a、b、c三处所受的侵蚀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a、b、c三河段都是以向下侵蚀作用为主
B.a处以溯源侵蚀作用为主
C.b处河流向下侵蚀作用加强,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减弱
D.c处以向下侵蚀和向河谷两岸侵蚀为主
解析:图中a、b、c分别位于河流的上、中、下游,对应的地貌分别是下蚀和溯源侵蚀形成的“V”型谷、以侧蚀和下蚀为主使河谷展宽、以侧蚀为主形成的“U”型谷。
洪积扇与三角洲是河流作用形成的重要地貌形态。读图回答8~9题。
8.对洪积扇、三角洲分布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①洪积扇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②三角洲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地区
③洪积扇位于河流出山口附近
④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入湖口附近
A.①②B.③④
C.②④D.①③
解析:洪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形成的堆积地貌;三角洲是河流在入海或者入湖口附近形成的堆积地貌。它们既可以分布在干旱地区,也可以分布在湿润地区。
9.与洪积扇相比,三角洲地区( C )
①地形平坦、岔流较少 ②波浪作用明显
③土壤肥沃,气候温和 ④多沙洲、沙岛发育
A.①②B.③④
C.②④D.①③
解析:洪积扇分布在山前,而三角洲多分布在沿海地区,所以三角洲地区波浪作用明显,且多沙洲、沙岛发育。
读下图,回答10~11题。
10.形成该山区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 )
A.流水溶蚀作用B.风力侵蚀作用
C.冰川侵蚀作用D.流水堆积作用
解析:该山区地表崎岖,多溶洞和暗河,这主要是流水溶蚀作用的结果。
11.该山区地貌( C )
A.是风力侵蚀作用的结果
B.与化学作用无关
C.主要形成于石灰岩地区
D.主要形成于岩浆岩地区
解析:由溶洞、暗河可知,该山区地貌为喀斯特地貌,它主要形成于石灰岩地区,与化学作用有关。
读下列景观图,回答12~13题。
12.四种地貌中,由风力作用形成的有( B )
A.①②B.②④
C.③④D.②③
解析:四种地貌分别是河口三角洲、风积沙丘、河流侵蚀峡谷、风蚀雅丹地貌。
13.四种地貌中,因堆积作用形成的有( A )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解析:河流入海时,因流速降低,所挟带的大量泥沙在河口前方堆积延伸,逐渐形成河口三角洲。风力挟带的沙粒在遇到阻力或风速减弱时,堆积下来形成沙丘。
下图所示曲折“摇摆”在贵州省晴隆县山地的公路被称作“二十四道拐”。读图完成14~15题。
14.山区交通运输线首选公路,是因为( C )
A.公路运输速度快B.公路运输量大
C.公路建造难度较小D.公路运输价格低
解析:在山地地区修建交通运输干线,不仅成本高,而且难度也比较大。为了降低修建成本和难度,在山地地区,人们通常优先建造成本较低、难度较小的公路。
15.图中公路建成“之”字形的原因是( C )
A.通过更多山村
B.增加线路长度,发展旅游
C.降低线路坡度
D.增加线路密度
解析:在山地地区,为了达到线路的技术要求,增强交通运输的安全性,公路往往呈“之”字形。
水圳(如图1所示)是人工修建的用来灌溉农田的水渠,也兼有泄洪的功能。图2是我国东南某地区的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完成16~17题。
16.下列四条水路中表示水圳的是( A )
A.aB.b
C.cD.d
解析:由材料知,水圳的功能是灌溉农田,兼有泄洪的功能,故应分布在农田较多,且由高处流向低处。图2所示区域东北部等高线稀疏,农田广布,图中a水路由高处流向低处,应为水圳。
17.暴雨发生时,图中甲、乙、丙、丁四地最容易被侵蚀的是( C )
A.甲B.乙
C.丙D.丁
解析:图示四地中乙位于山坡,不易被侵蚀;甲、丙、丁都位于河谷,但丙地位于河流凹岸,最容易被侵蚀。
读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回答18~20题。
18.关于图中规划公路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A.公路的最大高差可能为180米
B.公路的走向为东北—西南
C.公路的长度约为6千米
D.公路穿越山脊地区
解析:图中的规划公路经过的最低点海拔为0~100米,最高点海拔为100~200米,所以相对高差为0~200米,选项A正确;根据图中指向标判断,规划公路的走向为西北—东南,选项B错;根据图中比例尺计算,规划公路长度约为3千米,选项C错;经过地区为鞍部,选项D错。
19.沿图中a~b剖面线绘制的地形剖面图是下面的( A )
解析:根据a~b剖面线起点海拔300~400米,终点海拔300~400米,最高点海拔700~800米,最低点海拔200~300米,结合沿线地形类型判断地形剖面图为A。
20.在图示区域内拟建一座防火瞭望塔,在①②③④的选址方案中,瞭望范围最大的是( D )
A.①B.②
C.③D.④
解析:瞭望塔应该选址在该区域最高点,周围视野阻挡物少,瞭望范围广。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21.读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图中A地貌类型主要分布于我国的西北地区,是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4分)
(2)图中F为流动沙丘,则该地盛行东北风。沙丘是由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4分)
(3)D岩石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可能形成喀斯特(岩溶)地貌。(2分)
解析:第(1)题,A为风蚀蘑菇,是风力侵蚀形成的,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的西北内陆地区。第(2)题,流动沙丘的迎风坡缓,背风坡陡。结合指向标可得出该地盛行东北风。沙丘是由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第(3)题,石灰岩受高温多雨的气候影响,会形成喀斯特地貌。
2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说出A河段河谷横剖面的形态。(2分)
(2)联系所学知识,分析B地的地貌类型及形成过程。(6分)
(3)结合图示比较A、B两地聚落密度的大小。(2分)
答案:(1)呈“V”形。
(2)地貌类型:洪(冲)积扇。形成过程:山区河流流出山口,流速减缓,其挟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
(3)B地聚落密度大,A地聚落密度小。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A河段位于山区,由于地势落差大,河流流速快,河流下蚀和溯源侵蚀明显,河谷呈“V”形。第(2)题,由B地地貌类型素描图可知,该地貌位于河流出山口处,且呈扇形分布,可判断其为洪(冲)积扇。该地处于由山区向平原的过渡地带,河流速度减缓,导致河流挟带的大量泥沙在山前堆积。第(3)题,与A地相比,B地的自然条件更为优越,发展农业的条件好,聚落更为密集。
23.图甲为我国东南部某地等高线地形图,某校高中学生暑期在图示地区进行了野外考察活动。完成下列问题。(20分)
(1)简述图示地区地形、地势的特点。(6分)
答案: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从中部向四周降低(或地势从中部分别向南、向北降低)。
(2)说出a~b段河流的流向,并估算其长度。(6分)
答案:a~b河段流向大致为自东向西;a~b河段长度约为24千米。
(3)图乙四幅地形剖面图中,能大致反映图甲中PQ一线地势起伏状况的是A(选择填空)。(4分)
(4)同学们在M处附近考察时感到行走困难,说出原因。(4分)
答案:M处等高线较密集,坡度较陡。
相关试卷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地貌的观察同步训练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地貌的观察同步训练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六章 自然灾害综合与测试课后复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六章 自然灾害综合与测试课后复习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综合与测试测试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综合与测试测试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