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 第一册第二单元 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本单元综合与测试学案
展开阶段质量测评(三)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考点分布表]
考点 | 题号 |
水循环 | 1、2、3、4、5、26 |
海水的性质 | 6、7、8、9、10、27(1)(3) |
海水的运动 | 11、12、13、14、15、27(2)(4) |
植被 | 16、17、18、19、20、28 |
土壤 | 21、22、23、24、25、29 |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长江是我国流域面积最大、水量最大的河流。据此回答1~3题。
1.长江的主要补给水源是( )
A.大气降水 B.地下水
C.冰雪融水 D.湖泊水
答案 A
解析 长江流域降水较多,主要补给水源是大气降水。
2.长江参与的水循环类型主要是( )
①陆地内循环 ②海上内循环 ③海陆间循环
A.① B.②
C.③ D.②③
答案 C
解析 长江属于外流河,主要参与海陆间循环。
3.近年来,长江流域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这对长江流域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
A.枯水期水位上升 B.洪水期水位上升
C.流域内降水减少 D.河流含沙量增加
答案 A
解析 森林覆盖率提高,涵养水源能力提高,枯水期水位上升,洪水期水位降低;流域内降水可能会增加;保持水土能力提高,河流含沙量降低。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内涝”增多。下图示意某城市“透水性人行道”。据此完成4~5题。
4.城市“内涝”增多的原因主要是( )
A.蒸发加强,降水增多 B.地面硬化,下渗减少
C.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D.人口增多,排水量大
答案 B
解析 城市化过程中,地面硬化,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多,导致城市“内涝”增多。
5.城市建设采用“透水性人行道”后( )
A.水汽蒸发减少 B.地表径流增加
C.大气降水减少 D.地表水下渗增加
答案 D
解析 城市建设采用“透水性人行道”,会增加下渗,土壤中的水分增加,会使水汽蒸发量增加,A项错误,D项正确;会减少地表径流,C项错误;蒸发量增加,水汽含量增加,大气降水量可能增加,B项错误。
读图,回答6~8题。
6.四个海域中,海水盐度最低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 A
解析 根据已学知识可知,副热带海域海水盐度最高,由副热带海域向赤道和两极,盐度逐渐降低,故甲、乙两个海域盐度低于丙、丁两个海域。读图可知,甲海域位于亚马孙河入海口附近,亚马孙河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河流,故甲海域盐度最低。
7.四个海域中,海水温度最低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 C
解析 读图可知,甲、乙两个海域位于赤道附近,丙、丁两个海域位于副热带。丙海域受寒流影响,丁海域受暖流影响,故丙海域海水温度最低,C项正确。
8.四个海域中,海水密度最低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 A
解析 水温越高,海水密度越低;盐度越低,海水密度越低。甲海域水温高,盐度低,海水密度最低。
读局部海域海水温度分布图,回答9~10题。
9.图示为北半球海域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在北半球,越往北,水温越低。
10.四个海域中,位于北半球中高纬、大陆东岸可能有寒流流经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B
解析 结合上面分析可知,位于北半球的洋流为①和②,洋流流向与等温线的凸向一致,故①处为暖流,②处为寒流。
读海水运动景观图,回答11~12题。
11.图示景观反映的海水运动形式是( )
A.波浪 B.潮汐
C.洋流 D.海啸
答案 B
解析 据图可知,海水水位产生了涨落,故其反映的海水运动形式是潮汐。
12.陆地与海洋相互作用最强烈的地区是( )
A.滨海平原 B.大陆架
C.近海 D.海岸
答案 D
解析 陆地与海洋相互作用最强烈的地区是滨海平原到大陆架之间的区域,即海岸地区,故选D项。
被称为中国单人不间断环球航行第一人的郭川,驾驶“青岛号”帆船,历经137天20小时不间断地航行,于2013年4月5日成功返回青岛。“青岛号”帆船造价上百万,船上一些发电、淡水制取、通信等主要设备由相关企业赞助。读郭川环球航行路线示意图,回答13~15题。
13.图中四个航段中,航行速度较快的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 B
解析 读图可知,①航段逆水航行,②③④三个航段顺水航行。
14.假设郭川在甲处投放一只漂流瓶,该漂流瓶最不可能到达的海域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A
解析 根据洋流流向可知,漂流瓶最不可能到达①海域。
15.郭川此次环球航行过程中饮用水主要是( )
A.途中收集的大气降水
B.出发时携带的大量存水
C.经过淡化的海水
D.未经处理的海水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船上有淡水制取设备,所以饮用水由海水淡化而得,故C项正确。
下图是陆地自然植被类型分布与水热条件关系图。读图,完成16~18题。
16.对图示自然植被分布规律影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沿X方向热量增加
B.沿X方向降水增加
C.沿Y方向热量增加
D.沿Y方向降水增加
答案 D
解析 依据图示自然植被的分异状况可知,沿X方向热量减少,沿Y方向降水增加。
17.甲所表示的自然植被类型为( )
A.热带草原 B.热带雨林
C.热带荒漠 D.常绿阔叶林
答案 A
解析 结合图示已知的自然植被分布状况可知,甲为热带草原。
18.乙所表示的自然植被类型为( )
A.温带草原 B.落叶阔叶林
C.常绿阔叶林 D.亚寒带针叶林
答案 B
解析 结合图示已知的自然植被分布状况可知,乙为落叶阔叶林。
读俄罗斯亚洲地区森林资源分布图,回答19~20题。
19.图中森林资源主要是( )
A.温带落叶阔叶林
B.温带针阔叶混交林
C.亚寒带针叶林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答案 C
解析 图示为俄罗斯亚洲部分,纬度高,植被以亚寒带针叶林为主。
20.与甲地区相比,乙地区森林覆盖率低的主要原因是( )
A.纬度高 B.海拔高
C.降水少 D.寒流影响
答案 A
解析 读图可知,与甲地区相比,乙地区纬度高,气温低,热量不足,不利于森林的生长发育,故而森林覆盖率低,故A项正确。
读土壤物质分布图,回答21~22题。
21.在土壤的组成物质中,含有腐殖质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B
解析 腐殖质是有机质经微生物分解作用转化而来的,在土壤中的特征有二:一是占的容积比较小,二是分布在土壤的表层。
22.在土壤的形成和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
A.地形 B.人类活动
C.气候 D.生物
答案 D
解析 生物除了使土壤富含有机质外,还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进了土壤的形成,因此生物在土壤的形成和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土壤的形成受成土母质、地形、气候、生物及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完成23~25题。
23.影响土壤质地(土壤颗粒物粗细状况)的主要因素是( )
A.生物 B.气候
C.成土母质 D.人类活动
答案 C
解析 土壤颗粒来自于成土母质,故C项正确。
24.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主要作用是( )
①成土母质的风化过程 ②有机物质的积累过程
③水分含量的调节过程 ④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 B
解析 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主要是有机物质的积累过程和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
25.下列地区中,风化壳厚度最厚的是( )
A.热带雨林 B.热带荒漠
C.温带草原 D.亚寒带针叶林
答案 A
解析 温度高和降水量大有利于风化作用的发生。热带雨林地区高温多雨,风化作用明显,风化壳最厚。
二、综合题(共50分)
26.读某流域水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4分)
(1)图中①②③④构成的水循环类型是________,甲、乙代表的水循环环节的名称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图中箭头不包括的水循环环节有________________。(5分)
(2)若河流上游地区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水循环和河流水文特征可能发生哪些变化?(6分)
(3)根据水循环原理,推测该地区近年来降水减少的人为原因。(3分)
答案 (1)海陆间循环 蒸腾 蒸发 下渗、地下径流
(2)水循环环节:降水减少;蒸发(蒸腾作用)减弱;下渗减弱;地表径流增大;地下径流减少。
河流水文特征:含沙量增大;径流量季节变化增大(枯水期水位降低,洪水期水位升高);径流量年际变化增大。
(3)大面积破坏植被、排干沼泽、围湖造田等人类活动,使植物蒸腾和水面蒸发量减少,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少,降水减少。
解析 第(1)题,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由它们组成的水循环是海陆间循环;读图可知,甲表示植被的蒸腾作用,乙表示地表及河流的蒸发;图中没有显示地下径流和下渗。第(2)题,对水循环的影响从蒸发(蒸腾)、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等方面分析。河流的水文特征包括径流量、汛期、含沙量、有无结冰期等。第(3)题,降水减少,说明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减少,大气中水汽含量减少的人为原因可能是植被减少,湖面缩小,沼泽干涸等。
2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3分)
2017年4月20日,一座巨型冰山搁浅于纽芬兰岛东南部小镇费里兰,小镇突然成了拥挤的旅游景点。图一为搁浅冰山照片,图二为北大西洋中高纬度洋面年平均水温图。
(1)每年春季纽芬兰岛附近会出现大量冰山,这些冰山源自____________,指出冰山对附近海水性质可能产生的影响。(3分)
(2)纽芬兰岛附近海域常会出现一些不利于海洋交通的现象,请根据海水的性质和运动说明。(3分)
(3)冰山分布范围与大洋表层水温状况有关。北大西洋中高纬地区水温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5分)
(4)冰山出现的时间、数量还受气温变化的影响。随全球气温转暖,北大西洋中冰山出现的时间和数量会有什么变化?(2分)
答案 (1)极地地区(格陵兰岛冰川;北冰洋冰山) 水温降低;盐度降低。
(2)纬度较高,海水易结冰;受寒暖流交汇的影响,易出现大雾;寒流携带北冰洋冰山南下。
(3)同纬度西低东高;随纬度增加,水温降低;西部温差大,东部温差小 洋流(西部寒流,东部暖流);纬度
(4)时间提前;数量增多。
解析 第(1)题,纽芬兰岛附近受来自高纬度的寒流的影响,寒流带来大量的冰山,所以这些冰山来自极地地区,冰山融化导致附近海水水温降低,盐度降低。第(2)题,水温过低、寒暖流交汇、冰山均不利于海洋交通。第(3)题,北大西洋中高纬的西侧受寒流影响,水温低;东侧受暖流影响,水温高,同纬度西低东高。随纬度增加,水温降低;根据北大西洋中高纬度洋面年平均水温线分布密集程度可知,西部密集,温差大,东部温差小。第(4)题,随着全球气温转暖,春季气温升高快,北大西洋中冰山出现的时间提前,数量增多。
2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3分)
下图为山西省北部某区域的地理位置和等高线示意图,M、N两条虚线中,有一条代表自东向西流的河流。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当地开展植树造林工作。
(1)山西主要植被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2分)
(2)内蒙古主要植被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2分)
(3)在相同的养护条件下,M线附近和N线北侧的植被覆盖率较高,对比分析其原因。(4分)
(4)N线部分林木的东南一侧的树冠较为茂盛,另一侧非常稀疏,呈现旗形树冠的景观,分析其自然原因。(3分)
(5)从提高造林成效的角度,分析当地选择树种的基本要求。(2分)
答案 (1)落叶阔叶林
(2)温带草原和温带荒漠
(3)M线为山谷,坡面径流汇集,土壤水分和养分条件好;N线为山脊,北侧山坡为阴坡,蒸发量较小,土壤水分条件好,利于树木生长。
(4)N线为山脊,地势较高的位置受西北季风的影响显著,不利于迎风一侧的树冠生长,形成旗形树冠。
(5)选择耐旱、水土保持(防风防沙)效益好的树种。
解析 第(1)题,山西省主要植被类型为落叶阔叶林。第(2)题,内蒙古主要植被类型为温带草原和温带荒漠。第(3)题,据材料可知,M、N两条虚线中,有一条代表自东向西流的河流。据图中等高线弯曲状况及文字信息可推知,M线为山谷,坡面径流汇集,土壤水分和养分条件好;则N线为山脊,北侧山坡为阴坡,蒸发量较小,土壤水分条件好,利于树木生长。因此M线附近和N线北侧的植被覆盖率较高。第(4)题,树冠特点可以指示风向。据旗形树冠可知,N线为山脊,地势较高的位置受西北季风的影响显著,不利于迎风一侧的树冠生长,形成旗形树冠。第(5)题,山西省相对降水少,且多风沙天气,水土流失严重。因此应选择耐旱、水土保持、防风防沙效益好的树种。
29.下图为土壤与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关系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图中①表示绿色植物的________作用,②表示绿色植物从土壤中吸收________。(2分)
(2)分析热带雨林气候区土壤特点及成因。(4分)
(3)说明成土母质与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4分)
答案 (1)光合 养分
(2)特点:土壤有机质含量少,土壤贫瘠。
成因:高温多雨,风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强。
(3)成土母质:决定土壤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状,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
生物:影响土壤发育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促进成土母质的改善,分解和释放有机质,决定土壤肥力的大小。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①表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②表示绿色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矿物养分。第(2)题,热带雨林地区高温多雨,矿物养分易淋失,有机质分解快,土壤贫瘠。第(3)题,成土母质在土壤形成过程中决定土壤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状,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决定土壤肥力的大小。
高中地理第二单元 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本单元综合与测试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第二单元 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本单元综合与测试学案设计,共1页。
地理第四节 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地理第四节 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学案设计,共1页。
中图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学案: 这是一份中图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学案,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