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单元 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与避防本单元综合与测试导学案及答案
展开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考点分布表]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读百年以来的五大地震列表,回答1~2题。
1.百年以来里氏9.0级以上大地震主要分布在( )
A.太平洋中脊地震带
B.环太平洋地震带
C.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D.大西洋中脊地震带
答案 B
解析 总结表中信息可知,百年以来里氏9.0级以上的地震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
2.2011年3月11日发生在日本东海岸的大地震,是由于( )
A.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互碰撞挤压而形成的
B.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背运动张裂而形成的
C.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背运动张裂而形成的
D.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互碰撞挤压而形成的
答案 A
解析 日本东海岸位于太平洋西北边缘,是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处。
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发生时会掩埋、摧毁道路,严重影响交通正常运行。据此回答3~4题。
3.下列铁路线受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危害严重的是( )
A.京广线、京九线 B.石太线、石德线
C.成昆线、宝成线 D.包兰线、兰新线
答案 C
解析 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多发生在我国西南地区,西南地区的铁路干线有宝成线、成昆线等,C项符合题意。
4.在修筑铁路时,为防止泥石流或者滑坡的发生,在设计中应注意( )
A.加固路基,植树种草护坡
B.大量开挖坡脚,以增加铁路周围的宽度
C.驱散积雨云,减少暴雨洪水的发生
D.发射卫星及时监测灾害,进行卫星导航
答案 A
解析 根据滑坡、泥石流形成的条件,修筑铁路时,应加固路基,植树种草护坡,以减少滑坡、泥石流的发生。
地震动峰值反映了地震过程中某一时刻地震振动的最大强度,其加速度往往用烈度值(烈度为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为换算,作为设计工程建设的抗震标准。下图为新疆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分布图(单位:g)。据此回答5~6题。
5.下列有关图中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地数值大说明该地海拔高、人口密集
B.②地数值较大说明该地地震的破坏较小
C.③地数值大说明该地发生地震的频率高
D.④地数值小说明该地地震时建筑受损小
答案 D
解析 由材料可知,地震动峰值越大,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越大。图中数值越大,地震影响和破坏程度越大;数值小,说明地震影响和破坏程度小,建筑受损小。
6.新疆每年约有3万次地震,但其损失小于其他同等频度的地区,主要原因是( )
A.地广人稀,地震损失较小
B.人多地少,人口密度较大
C.科技发达,抗震能力较强
D.地势平坦,避震设施较好
答案 A
解析 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区,同等灾害危害程度小;新疆地广人稀,人口密度较小;新疆经济和科技水平低,抗震能力较弱。
读等高线图(单位:米),回答7~8题。
7.在a、b、c、d四处,最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地方是( )
A.a B.b
C.c D.d
答案 A
解析 由等高线图可知,a处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且密集,说明此处为山谷且坡度较陡,因此最易发生地质灾害。
8.若在最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地方有一游客,则发生灾害时该游客逃生的方向是( )
A.向北 B.向南
C.向东北 D.向东南
答案 C
解析 当地质灾害发生时,逃生路径应与沟谷的方向垂直且向高处。
读某地理现象移动路径和盛行期频数等值线图,回答9~11题。
9.该地理现象是( )
A.地震 B.台(飓)风
C.赤潮 D.梅雨
答案 B
解析 读图可知,该地理现象形成于西北太平洋热带和副热带洋面,向西北方向的陆地移动,应为台(飓)风。
10.下列省区中,受该地理现象影响最大的是( )
A.湖南 B.海南
C.河北 D.云南
答案 B
解析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受台风影响大。
11.下列地区中,该灾害出现频率最小的地区是( )
A.东南亚地区 B.墨西哥湾沿岸
C.孟加拉湾沿岸 D.西欧地区
答案 D
解析 东南亚、墨西哥湾沿岸和孟加拉湾沿岸受台(飓)风影响大,西欧地区受台(飓)风影响小。
中新社东京2017年10月23日电 超强台风“兰恩”23日在日本静冈县御前崎市附近登陆,经过关东地区向东北海上挺进。多地大雨、强风持续,已造成5人死亡。据此完成12~13题。
12.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力不低于( )
A.6~7级 B.8~9级
C.10~11级 D.12级
答案 D
解析 台风中心附近持续风力达到12级。
13.有人说台风是一种“小面积受灾,大面积受益”的气象灾害。其“益”不表现在( )
A.增加水量,利于捕捞
B.解除或缓解旱情
C.增加水库蓄水量
D.调节气温,降温消暑
答案 A
解析 台风会产生狂风暴雨,不利于捕鱼,A项符合题意。
读下面某地区气象资料表。据此回答14~16题。
14.结合表分析,该区域最可能是( )
A.塔里木盆地 B.东北平原
C.华北平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
答案 C
解析 读表可知,该地春季大风日数多,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冬季气温较低,华北平原与之特征最为接近。
15.该地区主要的气象灾害有( )
①寒潮 ②干旱 ③地震 ④台风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华北地区主要的气象灾害有寒潮和干旱;地震属于地质灾害;华北地区受台风影响小。
16.针对该地区的自然状况,下列趋利避害措施不正确的是( )
A.建立农田防护林体系
B.改进耕作方式和改进作物品种
C.修建水库,疏浚河道
D.采用漫灌方式,扩大灌溉面积
答案 D
解析 大水漫灌会加剧水资源短缺,故D项符合题意。
读下图,回答17~19题。
17.图中的风暴潮类型为( )
A.热带风暴潮 B.温带风暴潮
C.寒带风暴潮 D.季风风暴潮
答案 B
解析 我国东南沿海主要为台风风暴潮,北方沿海主要为温带风暴潮。
18.下列关于风暴潮及其特点的组合,正确的是( )
A.热带风暴潮—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
B.温带风暴潮—来势强、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
C.热带风暴潮—增水过程相对平缓、破坏力强
D.温带风暴潮—增水过程相对平缓、破坏力强
答案 A
解析 热带风暴潮主要受夏秋台风影响,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温带风暴潮主要受温带气旋影响,增水过程相对平缓、破坏力弱。
19.热带风暴潮和温带风暴潮危害都比较严重的区域是( )
A.欧洲北海沿岸 B.美国东海岸
C.我国东部海区沿岸 D.南亚印度洋沿岸
答案 C
解析 我国东部海区沿岸跨纬度范围广,两种风暴潮危害都比较严重。
十三五期间,沈阳市完善了三大体系建设,即预测预报体系、检疫预灾体系、防治预警体系建设。2019年,沈阳市继续增加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资金投入,进一步加大防治科技含量,逐步实现监测预报的网格化管理。2019年,增加了美国白蛾、松材线虫病等监测点近30个,实现重点监测对象全覆盖。据此完成20~21题。
20.沈阳市防治林业有害生物的措施中,使用安全,不污染环境的是( )
A.食物诱杀 B.灯光诱杀
C.生物防治 D.化学防治
答案 C
解析 生物防治使用安全,效果好,不污染环境。
21.我国森林病虫害多发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
A.森林覆盖率低
B.单一人工林比重大
C.森林面积小
D.森林抗虫害能力差
答案 B
解析 单一人工林易遭受病虫害。
某地质工作者在沙漠考察时,迷失了方向,被困在了沙漠中,他通过微信发出了求救信息。某专业救援队收到信息后,迅速出发,经过数小时的努力,成功营救了该地质工作者。据此回答22~23题。
22.该地质工作者发出求救信息时,首先应提供的信息是( )
A.天气状况 B.身体状况
C.地理位置 D.携带物品
答案 C
解析 发出求救信息,首先应提供地理位置。
23.该专业救援队的救助形式属于( )
A.政府救援 B.民间救援
C.国际救援 D.个人救援
答案 B
解析 专业救援队的救助形式属于民间救援。
某地理兴趣小组于“五一”期间在某地考察,该地属于自然灾害多发区。读图,回答24~25题。
24.当图示自然灾害发生时,小组成员的最佳逃生方式是( )
①若身处平房,可迅速逃到室外 ②若身处正在行驶的车辆中,应加速离开危险的区域 ③若身处楼房,应迅速用绳索下楼逃生 ④若身处街道上,应护住头部,远离楼房
A.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答案 D
解析 图中显示,该地发生的自然灾害为地震,如果住在平房,院中空旷,比较安全,可迅速逃至室外;若处于街道上,应注意躲开高大建筑,避免砸伤。
25.该小组成员在灾害发生后,积极进行救援活动,在救援过程中,他们发现甲、乙两所学校受到的破坏程度不同,可能的原因是( )
A.甲距离灾害发生地比乙近
B.甲处受到破坏比乙处大
C.甲处地壳稳定性比乙处好
D.甲处建筑物质量比乙处高
答案 D
解析 震中距相近,破坏程度不同,说明是建筑质量差异导致的。
二、综合题(共50分)
26.每年雨季,孟加拉国均会发生洪涝灾害。下图为孟加拉国简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指出该国地形、地势的基本特征。(2分)
(2)孟加拉国多洪涝的原因是什么?(4分)
(3)为了减轻洪涝灾害带来的危害,孟加拉国应采取哪些措施。(6分)
答案 (1)以平原为主(大部分为大河下游冲积平原和三角洲),地势低平,北高南低。
(2)自然原因: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大,降水集中,多暴雨;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恒河与布拉马普特拉河在此交汇且同时进入汛期。
人为原因:人口密度大,上游植被破坏较多,水土流失严重。
(3)加强洪涝的监测和预报;建立灾情预警系统;加强河流的治理;保护植被;提高居民的防范意识;提高救灾能力;寻求国际合作与国际救援;尽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等。
解析 第(1)题,由图中河流分布、流向及经纬度分布可知,该国的地形、地势特点。第(2)题,洪涝的成因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分析。第(3)题,从减少洪涝的发生、灾害监测、灾前准备、灾中应急、灾后恢复等方面分析。
27.下图是世界泥石流多发地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描述泥石流的分布特点。(3分)
(2)泥石流分布最集中的大洲是________,分析该大洲泥石流多发的原因。(5分)
(3)在泥石流多发地,要减少泥石流的发生,你认为应该采取哪些措施?(3分)
(4)野外遇到泥石流,应如何自救和互救?(3分)
答案 (1)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亚洲和美洲,亚洲最多;欧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极洲很少。
(2)亚洲 高原、山地众多,地形起伏大;季风气候分布广,降水集中,降水强度大;植被覆盖率低;人口众多,不合理的工程建设,乱砍滥伐,植被破坏严重。
(3)植树造林;工程建设注意保护植被等。
(4)选择安全的避难场所;垂直于泥石流运动方向并向较高处逃生;充分利用高大树木和坚硬岩石等物体。
解析 第(1)题,从整体特点和主要分布地等方面描述。第(2)题,泥石流多发的原因从自然条件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分析。第(3)题,减少泥石流发生主要依靠植树造林等生物措施和工程性措施。第(4)题,野外遇到泥石流时,应选择安全的地带和方向逃生。
2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3分)
材料一 下图为我国历史上从春秋到元朝期间111次蝗灾发生的大致月份统计图。
材料二 传统社会中,人们每遇到蝗灾时就到虫神庙中求蝗神接受人们的供品,不再吃他们的庄稼。下图为我国虫神庙的主要分布示意图。
(1)说明蝗灾发生的主要季节及原因。(3分)
(2)简述我国蝗灾的分布特点。(6分)
(3)指出我国治理蝗灾的措施。(4分)
答案 (1)夏季。气温高,适宜蝗虫大量繁殖、生长。
(2)黄河中下游地区最为集中,长江中下游地区、西北地区、东北地区较少,华南地区及青藏地区等地几乎没有。
(3)人工诱捕,药剂灭虫,点火焚烧,投放天敌等。
解析 第(1)题,据图可知,蝗灾发生次数最多的季节是夏季。因为夏季气温高,适宜蝗虫大量繁殖、生长。第(2)题,根据我国虫神庙的分布状况描述,虫神庙越密集的地区,蝗灾越严重。第(3)题,治理蝗灾的措施可从人工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方面思考。
2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1分)
当地时间2019年3月17日下午3时7分和3时9分,印度尼西亚西努沙登加拉省龙目岛(下图)东北部分别发生里氏5.8级和5.2级地震,震源10千米左右,巴厘岛等地震感明显。地震引发该岛林贾尼火山山体滑坡,造成3名游客(2名马来西亚公民,1名印尼公民)遇难,182人受伤,525户房屋受损。截至3月18日11时,龙目岛共发生余震42次。
(1)地震发生时正值学生上课、工作人员上班的时间,他们应如何自救?(3分)
(2)如何减少山体滑坡发生的频率和强度?(3分)
(3)针对地震灾害,请提出防灾减灾的措施。(5分)
答案 (1)迅速在课桌、办公桌下躲避;影院及操场比赛应立即停止,躲在桌椅下、舞台脚下;工人关机器、断电源,躲在安全可靠的地方。
(2)保护植被,加强植树造林;在灾害多发区实施护坡工程;减轻山区人口压力等。
(3)加强地震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对地震的预警预报工作,建立应急管理机制;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提高地震多发地区建筑物的抗震系数;广泛开展地震互救、自救等宣传培训活动,提高民众抵御地震灾害的能力;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减灾意识;加强对地震灾害的救援工作,提高救援救助能力;加强国际合作,寻求国际救援与救助;加强灾后的恢复与重建等。
解析 第(1)题,从避震角度考虑。第(2)题,主要考虑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第(3)题,从灾前、灾中、灾后等方面考虑。
考点
题号
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
1、2、3、4、5、6、7、27
气象灾害与洪涝灾害
9、10、12、13、14、15、26
海洋灾害
17、18、19
生物灾害
20、21、28
常见自然灾害的避防
8、11、16、22、23、24、25、29
年份
发生地点
里氏震级
1952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9.0
1957
美国阿拉斯加安德烈亚诺夫群岛
9.1
1960
智利
9.5
1964
美国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湾
9.2
2011
日本东海岸
9.0
月份
1
3
5
7
9
11
风力≥8级天数
1.5
3.7
3.6
0.6
0.4
1.4
平均温度(℃)
-3.2
6.4
21.2
27.3
20.6
6.3
降水量(mm)
3.3
9.1
33.3
247.3
26.2
3.5
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本单元综合与测试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本单元综合与测试学案及答案,共1页。
地理第二节 常见自然灾害的避防学案: 这是一份地理第二节 常见自然灾害的避防学案,共2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防御,自然灾害的救援与救助,避防自然灾害的措施和方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第二单元 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本单元综合与测试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第二单元 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本单元综合与测试学案设计,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