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水循环精练
展开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水循环精练,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跨流域调水所影响的主要环节是,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一节 水循环
课后篇巩固提升
基础巩固
读水循环示意图,完成第1~2题。
1.图中数码所示的水循环环节中,可以用来代表夏季风所起作用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2.跨流域调水所影响的主要环节是( )
A.①B.②C.③D.④
解析本组题以水循环示意图为背景材料,考查水循环的环节及其和人类活动的关系。图中数码标注的是海陆间循环,各个数码代表的含义分别是①降水,②地表径流,③水汽蒸发,④水汽输送。其中的水汽输送可以代表夏季风所起的作用,人类活动主要影响的是地表径流,如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等。
答案1.D 2.B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为利用雨水而设计的房屋效果图。收集到的雨水可用于洗车、冲厕所等。读图,完成第3~4题。
3.图中所示的雨水处理方式,直接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是( )
A.下渗B.地表径流
C.水汽蒸发D.水汽输送
4.该类房屋的雨水处理方式,最突出的效益是( )
A.补充城市地下水
B.减缓城市内涝
C.提升居民生活幸福感
D.提升居住环境质量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雨水被收集到蓄水池中存储起来,使降雨产生的地表径流减少,因而该雨水处理方式直接影响了地表径流,并有利于减缓城市内涝。
答案3.B 4.B
某中学生进行植被对水循环影响的实验。设计如下:准备两块搓衣板,如图放置在盆中,其中一块铺上毛巾,分别从上面淋上相等数量的水,并观察实验结果。据此完成第5~6题。
5.两块搓衣板淋水后,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
A.无毛巾:水流量较大
B.有毛巾:水流速度较快
C.无毛巾:蒸发量较大
D.有毛巾:盆底存水较多
6.如果铺有毛巾的搓衣板模拟的是植被恢复后的山地,则该山地( )
①降水量增加 ②地表径流增加 ③下渗量增加 ④地下径流增加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解析第5题,铺有毛巾的搓衣板相当于有植被的地表,无毛巾的搓衣板相当于荒地。两块搓衣板淋水后,无毛巾的摩擦力小,流速快,水流量大,蒸发量小,盆底存水较多;有毛巾的摩擦力大,流速慢,水流量小,蒸发量大,盆底存水较少。第6题,植被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山地植被恢复后,地表径流减少,下渗量增加,地下径流增加。
答案5.A 6.C
受多种因素影响,我国是水旱灾害多发的国家。据此完成第7~8题。
7.我国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
A.地形复杂多样
B.南北温差大
C.冬季风的强弱和进退早晚不同
D.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早晚不同
8.在夏季风势力强盛的年份,往往造成我国东部地区( )
A.北旱南涝B.北涝南旱
C.南北皆旱D.南北皆涝
解析第7题,受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早晚不同的影响,我国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第8题,在夏季风势力强盛的年份,雨带迅速北移,造成我国东部地区北涝南旱。
答案7.D 8.B
9.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填出海陆间循环各个环节的名称。
A ,B ,C ,D ,E 。
(2)在水循环的各个环节中,当前人类能够施加影响的主要是 (填字母)环节。
(3)改变水循环的时间分配和空间分布的方法分别是① ,② 。
(4)如果该地区植被遭到破坏,湖泊也被围垦为耕地,可能会对该地区降水造成什么影响?为什么?
解析目前人类活动主要影响水循环环节中的地表径流,如修建水库、植树种草、跨流域调水等。如果该地植被遭到破坏,湖泊也被围垦为耕地,则该区域的降水会减少。
答案(1)水汽蒸发 水汽输送 降水 地表径流 地下径流
(2)D
(3)修建水库、植树种草 跨流域调水
(4)使降水减少。植被和湖泊遭到破坏后,会减少当地的水汽蒸发和植物蒸腾,使大气中水汽减少。
素养提升
下图为某地理考察小组利用“日光蒸馏法”取水的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2题。
1.该实验揭示了水循环的主要动力为( )
①风力 ②地球重力 ③太阳能 ④温室效应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2.该实验可以明显模拟出的水循环环节主要有( )
①水汽蒸发 ②水汽输送 ③大气降水 ④地表径流
A.①④B.①③
C.②③D.②④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该方法利用太阳辐射使水分蒸发到塑料薄膜上,在塑料薄膜上凝结的水滴在重力的作用下,滴落到容器中。第2题,由于水汽在塑料薄膜上直接凝结,水滴直接进入容器,所以不能模拟水循环的水汽输送和地表径流环节。
答案1.B 2.B
泾惠渠灌区是一个从泾河自流引水的大型灌区(引水主要用于农作物灌溉),地处陕西省关中平原中部,是我国典型的渠井结合多水源灌区。读泾惠渠灌区水循环系统示意图,完成第3~5题。
3.下列关于泾惠渠灌区水循环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只参与陆地内循环 ②只参与海陆间循环 ③可促进灌区水分和热量平衡 ④使灌区地表总体趋于平坦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4.泾惠渠灌区引河流水灌溉( )
A.不能改变大气降水的天然分配
B.加大了灌区地下水位变化幅度
C.加大了灌区原有的水循环强度
D.改变了灌区水循环的类型
5.有人建议泾惠渠灌区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减少高耗水作物的种植,从而达到节省灌区用水的目的。这种做法将使灌区( )
A.植物蒸腾水量减少B.大气降水量增加
C.地下水水量增加D.地表径流量增加
解析第3题,灌区地下水与河流之间存在着互补关系,泾河为外流河,据此可判断灌区内的水还参与海陆间循环;灌区的水循环可以促进灌区水分和热量平衡;灌区水循环过程中的流水不断侵蚀、搬运和堆积,使地表总体趋于平坦。第4题,泾惠渠灌区通过引水工程使河流水进入灌区,改变了大气降水的天然分配;灌区引河水灌溉,补充地下水,使干旱时地下水位不至于下降太多,减小了地下水位的变化幅度;水量增加加大了灌区原有的水循环强度;泾惠渠灌区的地理位置没有发生变化,灌区水循环类型依旧包括海陆间循环与陆地内循环。第5题,高耗水作物的减少使灌区的植物蒸腾水量减少;灌区大气降水量主要与大气环流有关;减少高耗水作物的种植,会使灌区引水量减少,下渗水量减少,地下水水量减少;减少高耗水作物的种植会使灌区用水量减少,地表径流量减少。
答案3.C 4.C 5.A
读长江流域水灾直接经济损失年际变化图,完成第6~7题。
6.1950—1990年长江流域水灾直接经济损失最严重的两年是( )
A.1954年、1990年B.1989年、1990年
C.1954年、1983年D.1967年、1971年
7.长江流域成为水灾多发区的人为原因是( )
①滥伐森林,水土流失 ②围湖造田 ③是我国经济核心地带 ④位于季风气候区 ⑤东部临海
A.①②B.②③④
C.③④⑤D.①④⑤
解析第6题,从长江流域水灾直接经济损失年际变化图中可看出,1950—1990年间,水灾直接经济损失最严重的两年是1954年和1983年。第7题,长江流域成为水灾多发区的人为原因是滥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和围湖造田等。
答案6.C 7.A
8.(拓展探究)九寨沟位于四川省北部、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拥有奇特的水体景观。但近年来湖泊、瀑布水位显著下降,严重影响了其独特的景观和生态环境。读下列材料,运用水循环原理等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九寨沟降水量柱状、气温曲线统计图。
材料二 水循环示意图。
(1)①②④⑥⑦⑧⑨⑩分别代表水循环的什么环节?
(2)九寨沟湖泊1—4月为枯水期,各湖泊水位多在4月份达到年内最低值;5月各湖泊水位明显升高。请结合材料一简析九寨沟湖泊水位出现这种变化特征的成因。
(3)6—10月为九寨沟湖泊丰水期,请结合材料二简析这种水位变化特征是通过哪些水循环环节形成的。
解析水循环分为海陆间循环(大循环)、陆地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从海洋蒸发出来的水汽被气流带到陆地上空,凝结为雨、雪、冰雹等落到地面,一部分被蒸发返回大气,其余部分成为地表径流或地下径流等,最终回归海洋。环境中水循环是大、小循环交织在一起的,并在全球范围内和地球上各个地区内不停地进行着。九寨沟的湖泊,不论是其主要的补给——降水,还是冰雪融水补给,都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因此湖泊水位季节变化明显。
答案(1)①植物蒸腾、②降水、④(地表水)水汽蒸发、⑥(海水)水汽蒸发、⑦水汽输送、⑧地表径流、⑨下渗、⑩地下径流。
(2)1—4月气温低,高山冰雪融水量极少,九寨沟区域降水也较少,导致补给湖泊的地表径流(⑧)和地下径流(⑩)量小于湖泊的蒸发(③或④)和下渗(⑨)量。4月这种损失累积达到最大值,湖泊水位达到年内最低值。5月,降水明显增加、气温回升使冰雪融化,湖泊的地表径流(⑧)和地下径流(⑩)补给量增加,水位明显升高。
(3)6—10月为夏、秋季,海水蒸发(⑥)旺盛,大量水汽通过夏季风(⑦)输送到九寨沟地区,形成大量降水(②),通过地表径流(⑧)和地下径流(⑩)大量补给湖泊。
相关试卷
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新教材湘教版必修第一册课后习题:综合测评: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本册综合课时练习,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平流层和高层大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课后作业题: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课后作业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组成“火星伴月”的天体为,下列天体中,距离火星最近的是,地球公转轨道两侧相邻的行星是,关于金星的叙述,正确的是,下图为太阳系模式图,11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湘教版 (2019)第四章 地球上的水本章综合与测试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湘教版 (2019)第四章 地球上的水本章综合与测试练习题,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