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节 大气热力环流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节 大气热力环流习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读热力环流示意图,完成1~3题。
1.(综合思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是( )
A.地面辐射 B.大气辐射
C.太阳辐射 D.大气逆辐射
答案 C
解析 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分布不均而导致的高低纬度之间的热量差异,它是导致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故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为太阳辐射。
2.(综合思维)图中①②③④处,气压最高的是(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答案 B
解析 根据气压分布的一般规律:垂直方向上,越往高空气压越低;同一水平面上,气流由高压吹向低压,故判断气压最高的是近地面的②处。
3.(综合思维)图中①②③④处中,气温最高的是(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答案 A
解析 热力环流中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垂直方向上,越往高空气温越低;近地面气温高处盛行上升气流,故判断①处气温最高。
孔明灯(如图)俗称许愿灯。完成4~5题。
4.(综合思维)孔明灯灯口收拢主要是因为( )
①集聚热气利于上升 ②防止大风吹灭烛火 ③集聚氧气帮助燃烧 ④上大下小、形态可爱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孔明灯灯口收拢主要是因为集聚热气利于上升,①正确;灯口小,利于防止大风吹灭烛火,②正确;空气进出都在底部灯口,不能集聚氧气,③错误;上大下小、形态可爱不是主要原因,④错误。
5.(综合思维)受海陆风影响,夜晚在海边升起的孔明灯飘飞方向一般是( )
A.垂直上升 B.背离海面
C.迎向海面 D.沿海岸线
答案 C
解析 海洋的比热容大,陆地的比热容小,夜晚海洋温度比陆地温度高,近地面水平方向上,海洋形成低压,陆地形成高压,风由陆地吹向海洋,孔明灯迎向海面飘飞,C项正确。
山谷风是局地性的大气运动,对小尺度区域的气候、农业影响较大。昆明某中学地理学习小组历经一年时间对附近山区进行山风与谷风的观测,从而得出一些结论。下图示意该中学附近山区某时刻旗子的飘向。完成6~7题。
6.(地理实践力)学习小组观测发现,利于山谷风形成的天气条件是( )
A.阴雨天气 B.晴朗天气
C.降温天气 D.大风天气
答案 B
解析 晴朗天气,白天太阳辐射强,山坡上的空气增温快,利于谷风的形成;夜间大气保温作用弱,山坡上的空气降温快,利于山风的形成。
7.(综合思维)图中旗子的飘向,说明此时该地区( )
A.山风势力较强 B.谷风势力较强
C.大气对流显著 D.受山谷风影响小
答案 D
解析 读图可知,图中不同山坡、山顶旗子的飘向一致,说明此时该地区受较大规模同一来向的风控制,受山谷风影响小。D项正确。
在沙漠和绿洲之间的过渡带,由于沙漠和绿洲地表热力性质差异,形成了沙漠和绿洲之间的局地环流,出现了近地面的气流运动——“绿洲风”。下图示意“绿洲风”的运动。完成8~10题。
8.(综合思维)关于图中风向出现的时间及近地面气压说法正确的是( )
A.白天 绿洲近地面为高压
B.白天 绿洲近地面为低压
C.晚上 绿洲近地面为高压
D.晚上 绿洲近地面为低压
答案 A
解析 由于绿洲比沙漠的比热容大,白天绿洲升温慢,沙漠升温快,绿洲气温比沙漠低,绿洲空气冷却下沉,近地面形成高气压,沙漠空气受热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近地面的风从绿洲吹向沙漠,与图中风向相同,A项正确、B项错误;夜晚绿洲降温慢,沙漠降温快,绿洲气温比沙漠高,绿洲空气受热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沙漠近地面则形成高气压,近地面风从沙漠吹向绿洲,与图中风向不符,C、D两项错误。
9.(综合思维)根据沙漠和绿洲间局地环流过程,推断沙漠沙尘被扬起最强烈大多发生在当地地方时的( )
A.0~4时 B.6~10时
C.14~18时 D.20时~次日2时
答案 C
解析 地面温度越高,空气上升越强烈,越利于地表沙尘扬起;沙漠与绿洲气温差异越大,两地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水平风力越大,越容易产生沙尘暴。白天,沙漠升温快,绿洲升温慢,沙漠一般在午后两时气温达到最高值,沙漠和绿洲间气温差异最大,上升气流强,故C项符合题意。
10.(综合思维)“绿洲风”的主要生态意义是( )
A.抑制地表风沙输移变化
B.增加绿洲地区水汽含量
C.增加沙漠地区物种数量
D.减小沙漠地区昼夜温差
答案 A
解析 “绿洲风”从绿洲吹向沙漠,气流比较湿润,能够增加绿洲周围地区空气湿度,能抑制地表风沙输移变化,A项符合题意;“绿洲风”是把绿洲地区的水汽输送到绿洲周围地区,不会增加绿洲地区水汽含量,排除B项;“绿洲风”带来的水汽可能利于沙漠植被的生长,但不一定会增加沙漠地区物种数量,排除C项;“绿洲风”影响的范围有限,对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影响不大,排除D项。
读某地近地面和高空四点气压图,完成11~12题。
11.(综合思维)若近地面和高空四点构成热力环流,则流动方向为( )
A.O→P→M→N→O
B.P→O→M→N→P
C.M→N→P→O→M
D.N→M→O→P→N
答案 A
解析 水平方向上,气流总是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则近地面由M流向N,高空由O流向P;依据热力环流图可判断,图中M、N为近地面两点,O、P为高空两点,且O、P分别对应位于N、M上空;M地气压高,说明是近地面气温较低处,气流由P下沉至M;则N为近地面气温较高处,气流上升至O。
12.(区域认知)下面图中正确表示N地在垂直方向上等温面与等压面位置的是( )
答案 A
解析 图中显示N地为近地面热低压区,故气温高于两侧、气压低于两侧同一高度,则A项正确。
热岛强度是指中心城区比郊区气温高出的数值大小。我国某城市位于黄河河谷,城市建设速度和扩展速度迅猛,热岛效应逐渐增强。下图为该城市某日热岛强度变化统计图。完成13~15题。
13.(综合思维)该日城市热岛效应( )
A.子夜前后最弱,正午前后最强
B.日出前后最弱,正午前后最强
C.夜间较强,白天相对较弱
D.夜间较弱,白天相对较强
答案 C
解析 热岛强度的数值越大,热岛效应越显著。结合图示可知,该日城市的热岛效应白天相对较弱,夜间较强,子夜前后最强,午后最弱。
14.(综合思维)导致该日12~14时热岛强度为负值的主要因素是( )
A.人口数量 B.气流运动
C.建筑物密度 D.交通通达度
答案 B
解析 该日正午前后,太阳辐射最强,城市上空盛行上升气流,利于散热,而郊区盛行下沉气流,不利于散热,因而导致城区气温低于郊区气温。气流运动是主要影响因素,B项正确。
15.(综合思维)推测该城市热岛效应最强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答案 D
解析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一天中,气温较低时,热岛强度较大;该城市位于黄河河谷,冬季受冷气团控制,气流稳定,有利于热岛效应的形成与发展,加之受河谷地形影响,不利于城市散热,因此冬季热岛效应最强。
二、综合题(共2小题,共40分)
16.读等高面与等压面关系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22分)
(1)图中①~⑤处,气压最高的是________,气压最低的是________。(4分)
(2)A、B两地受热的是________处,空气________;冷却的是________处,空气________。(8分)
(3)用“→”画出图中的热力环流。(4分)
(4)若该热力环流发生于城区与郊区之间,则A、B中代表城区的是________,说明判断依据。(6分)
答案 (1)④ ⑤
(2)B 膨胀上升 A 收缩下沉
(3)画图略(其热力环流的画法应是近地面A→B,高空④→⑤,垂直方向A地下沉,B地上升)。
(4)B B地受热,空气上升,为城区。
解析 第(1)题,①②③位于同一等压面,气压相等;⑤处气压低于①;④处气压高于③。第(2)题,根据④⑤两处的气压差异,判断水平气流从④流向⑤,完成环流图,故A处盛行下沉气流,B处盛行上升气流,故受热处为B处,冷却处为A处。第(3)题,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近地面气流由A流向B,高空气流由④流向⑤,垂直方向气流由⑤流向A,由B流向④。第(4)题,根据前面两小题分析,A处盛行下沉气流,为郊区;B处盛行上升气流,为城区。
17.我国东南一滨海城市的高中地理兴趣小组开展了“海陆风现象及影响”小课题研究。甲图是学生绘制的该滨海城市的海陆气温日变化图;乙图是学生绘制的该地区海陆之间气流的运动状况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帮助他们完成这项研究。(18分)
(1)海陆风是沿海地区在一天之中,由于________的差异,风向以一天为周期,随昼夜更替而转换。它也是一种________。(4分)
(2)比较图中A、B两处气温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A处气压________B处,C处气压________D处。(6分)
(3)据图说明该城市风向日变化。(4分)
(4)简析海风对沿海城市大气环境的有利影响。(4分)
答案 (1)海陆热力性质 热力环流
(2)A处气温低于B处 高于 低于
(3)约6~18时,吹海风;约18时~次日6时,吹陆风。
(4)海风从海上吹来,减缓城市热岛效应,增加空气湿度,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
解析 第(1)题,海陆风是热力环流的一种表现形式,其成因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海陆受热差异。第(2)题,据海风可知,A处气压高于B处,因而A处气温低于B处,C处气压低于D处。第(3)题,海洋比热容大于陆地,因此其温度变化比陆地小,昼夜温差小,图中①为陆地,②为海洋。白天,陆地气温高,形成低压,吹海风;夜晚,陆地气温低,形成低压,吹陆风。第(4)题,海风来自温度较低的海洋,有助于降低城市温度,增加空气湿度,使城市大气污染物扩散,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
探究点
题号
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
1、2、3、4、11、12、16
自然界的大气热力环流
5、6、7、8、9、10、13、14、15、17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节 大气热力环流课后作业题,共9页。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节 大气热力环流随堂练习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地理必修 第一册第三节 大气热力环流课后复习题,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概念,根本原因,形成过程,规则,等压线特点,应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