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春新教材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二册课后巩固提升:第四单元 第一节 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5803791/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0春新教材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二册课后巩固提升:第四单元 第一节 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5803791/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0春新教材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二册课后巩固提升:第四单元 第一节 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5803791/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地理第一节 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同步练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第一节 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同步练习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郑州市修建高架桥的主要作用是,图中两条曲线可能是,图中四城市道路规划最为合理的是,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四单元环境与发展
第一节 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
课后篇巩固提升
基础巩固
窑湾古镇西依大运河,东临骆马湖,三面环水,历史上可追溯到春秋。秦汉时,作为军需品烧窑处,周边窑多,故称窑湾。古镇鼎盛于明清时,为南北水运枢纽和重要的商品集散地。读窑湾古镇地理位置图,完成1~2题。
1.窑湾古镇在明清时期是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主要得益于( )
A.漕运的兴盛B.发达的制造业
C.广阔的消费市场D.丰富的农矿产品
2.当今窑湾古镇难以恢复往日繁荣的景象,其主要原因是( )
A.京杭运河泥沙淤积严重
B.受其他交通运输方式冲击
C.古镇青壮年人口大量外迁
D.战乱对古镇的破坏较严重
解析第1题,窑湾古镇所处地理位置优越,古镇西依京杭运河,东临骆马湖,为南北水运的交通枢纽,漕运的兴盛使古镇成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第2题,自近现代以来,南北向铁路、公路等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以及廉价的近海海运的兴起,京杭运河沟通南北人流、物流大动脉的功能逐步被各种现代交通方式所取代,失去了在交通运输市场上的竞争力,古镇随之衰落。
答案1.A 2.B
近年来,郑州市加快以高架桥、立交桥为主的畅通工程建设,实施中心城区“井字十环线”快速路网体系,有效地改善了交通状况。据此完成3~4题。
3.郑州市修建高架桥的主要作用是( )
A.改善交通状况,调整能源结构
B.提高生活水平,美化城市环境
C.降低城区地价,增加绿化面积
D.提高用地效率,加大通行能力
4.在建桥的同时,市民也发出对高架桥的批评之声,其原因可能是( )
①沿线居民饱受噪音干扰 ②高架桥安全性差 ③高架桥占地广、成本高 ④影响沿线建筑采光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解析第3题,郑州市修建高架桥的最主要目的是改善交通拥堵的状况,但不是为了调整能源结构;也可以充分利用空间,提高用地效率,加大通行能力。第4题,高架桥的建设会增加车流量,使沿线居民饱受噪声污染;因为高架桥有一定的高度,会影响到沿线建筑采光;高架桥安全性较好,占地少。
答案3.D 4.D
下图为西方某国统计的交通工具运行目的比例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图中两条曲线可能是( )
A.实线是上下班交通,虚线是购物交通
B.实线是购物交通,虚线是上下班交通
C.实线是货物交通,虚线是购物交通
D.实线是购物交通,虚线是货物交通
6.为解决大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
A.大力发展私人汽车
B.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C.限制汽车发展,鼓励自行车使用
D.建设市内铁路网
解析第5题,图中实线高峰是7时和18时,很明显是上下班交通高峰车流;图中虚线无明显的高峰,从9时至20时,此类交通明显增多,应该是购物交通。第6题,私人汽车、自行车占用道路多,载人量少,发展私人汽车、自行车交通不仅不能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反而会加剧交通拥堵;市内铁路会影响其他道路的正常通行,而且大气、噪声污染也较大,不适宜作为市内交通。发展公共交通,是缓解交通拥挤和阻塞的有效措施。
答案5.A 6.B
7.图中四城市道路规划最为合理的是( )
解析A城和B城交通线路密度小,不利于人们出行。C城过境干道经过市中心,加剧城市交通压力。D城交通线路密度大,布局合理,且过境干道和市区道路系统相分离,因此是最合理的。
答案D
8.下图是我国某城市的布局简图,其中A、B、C、D为城市中的四地,有人据图作了如下判断和规划,你认为是否正确,并阐明理由。
(1)该城市的最大商业中心位于A地。
(2)该城市规划建设一个专业化大型商品交易市场,有人认为最佳位置应该在D处。
(3)就目前该城市的交通而言,铁路布局最不合理。
解析第(1)题,A地位于市中心,交通便利,通达度好,人口流动性大,适宜布局商业中心。第(2)题,大型商品交易市场占地面积大,应布局在城郊且交通便利的地方。第(3)题,该城市铁路通过市区,占地多,且噪声污染大,布局不合理。
答案(1)正确,市中心交通通达度好,人口集中。
(2)不正确,D处无交通干线,只有一条进城公路,且有铁路线阻隔,交通通达性差。
(3)正确,铁路不应该通过市区,因为占用大量城市用地,造成城市噪声污染,且影响铁路线两侧的交通。
能力提升
下图为杭州市1987年和2008年的城市形态分布图。据此完成1~2题。
1.甲铁路线对杭州市的主要影响是( )
A.直接促进钱塘江南岸的发展
B.加强了杭州与外界的联系
C.完善了杭州的市内交通
D.引起铁路沿线房价的上涨
2.与1987年相比,2008年杭州市城市形态的变化为( )
A.城市用地面积充足,相对均衡地向四周发展
B.西湖西面和南面发展较慢,主要为保护西湖的旅游环境
C.钱塘江南岸得到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D.钱塘江水运便利,城市沿江发展迅速
解析第1题,甲为杭州对外交通铁路,可以完善城市对外交通,加强杭州与外界联系,带动铁路沿线经济发展;铁路能带动站点附近的房价,而不是整个沿线的房价。第2题,1987年前,城市空间形态主要在西湖和运河区域发展,2008年后,城市空间形态主要向东北和东南发展,西南部是山区,所以限制城市向西南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地形;钱塘江南岸得到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如今钱塘江泥沙淤积,航道浅,航运价值不大。
答案1.B 2.C
京杭运河的开凿带动了沿线经济的发展,使德州段的运河、码头也更加繁荣。1979年运河因水源枯竭而断航,德州航运局就此解散。读德州市位置图,完成3~4题。
3.明代诗人朱德润的诗中描绘德州漕运:“日中市贸群物聚,红毯碧碗堆如山。商人嗜利暮不散,酒楼歌馆相喧阗”。但后来德州发展速度缓慢,其主要原因是( )
A.矿产资源日趋枯竭
B.商人大量外迁
C.海运和铁路运输的出现
D.人口增长速度变慢,市场需求减少
4.下列有关交通条件对德州市空间形态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德州市空间形态南北扩展,京杭运河成为德州市的唯一发展轴
B.京沪高铁的修建不会影响德州市空间形态的演变
C.德州可以被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
D.京沪高铁的兴建可能引起德州市空间形态的变化
解析第3题,由于京杭运河淤塞和水源枯竭,加上海上运输的发展和京沪高铁的建成,德州商业贸易逐渐衰落,发展速度明显变慢。第4题,交通条件对德州市空间形态的影响很大,德州的发展轴是由运河、铁路、公路共同构成的;铁路和京杭运河的变化对德州市空间形态的影响起到重要作用。
答案3.C 4.D
读我国某城市高铁站分布示意图,完成5~6题。
5.图中高铁站附近首先出现的土地利用类型是( )
A.工业用地B.居住用地
C.办公用地D.零售业用地
6.高铁站布局在该城市外围的主要作用是( )
A.实现各类交通衔接
B.减轻城区人口压力
C.拉动城镇向西扩展
D.完善区域城镇体系
解析第5题,高铁站以旅客集散为主,交通便利,人流量大,消费市场广,适宜布局商业活动,故首先出现的是零售业用地。第6题,城市高铁站的建立,将引发一些商业与工业到附近布局,从而引起一定数量的人口到此集聚,进而引发城区的部分人口外迁,来达到减轻城区人口压力的目的。
答案5.D 6.B
新城市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初针对北美城镇化问题而形成的一种城市规划和发展理念。新城市主义主张建立以公共交通为中枢的步行化城区,即以公交站点为中心,以400~800米(5~10分钟步行距离)为半径,建立集工作、商业、文化、教育、高密度居住等功能为一体的城区,以实现各个城市组团紧凑布局的协调发展模式。下图示意新城市主义理念下的步行化城区。据此完成7~8题。
7.新城市主义理念下,步行化城区建设的主要目的是重点解决城市( )
A.向郊区的无限度蔓延
B.人口集聚带来的就业困难
C.基础设施的年久失修
D.房价昂贵导致的住房紧张
8.步行化城区对外联系的交通方式,带来的有利影响是( )
A.满足城区居民的多种需求
B.尊重传统独特的建筑风格
C.密布商业网点,发展中心商务区
D.避免交通拥堵,减少环境污染
解析第7题,根据材料中“建立集工作、商业、文化、教育、高密度居住等功能为一体的城区,以实现各个城市组团紧凑布局的协调发展模式”,可判断步行化城区的建设可以避免城市向郊区的无限度蔓延。第8题,步行化城区对外联系的交通方式,以公交站点为中心,公交出行,可以避免交通拥堵,减少环境污染。
答案7.A 8.D
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隋唐以后,我国的经济重心和人口重心逐步转移到南方,在长达1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江浙地区的经济发展稳步增长。以稻米、桑蚕生产为代表的农业,以丝绸、陶瓷为代表的手工业名扬天下。下图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分布图。
(1)“人家尽枕河,水巷小桥多”(参见图中照片),试简析该地区内众多古城形成这种聚落景观的地理原因。
(2)“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简析隋唐以后扬州成为我国古代著名商都的区位条件。
(3)19世纪中期以后江浙古城纷纷衰落。试简析该地区影响城市发展的区位条件发生了哪些变化。
解析第(1)题,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地势低平,河流众多,河网密布,人们大多傍水而居,以内河航运代替陆路运输。第(2)题,扬州位于长江和京杭运河这两条重要的古代交通线交会点附近,水运交通便捷,服务范围广,市场广阔;同时地处当时的全国经济重心和人口重心,经济发达、人口众多,有稳定的商品来源和销售区。第(3)题,19世纪中期以后,铁路和近代海运日渐兴起,且运价低廉运量大;机器生产代替手工业,茶叶、丝绸、陶瓷生产技术外传,市场竞争力大,导致其经济衰退。
答案(1)该地区地势低平,水网密布,陆路交通不便;傍水而居,水运便利,用水方便。
(2)扬州位于长江和京杭大运河这两条重要的古代交通线交汇点附近,交通方便,服务范围广;同时地处当时的全国经济重心和人口重心,经济发达、人口众多,有稳定的商品来源和销售区。
(3)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铁路和近代海运的兴起);工业技术革命的兴起(大机器生产代替手工业,茶叶、丝绸、陶瓷生产技术外传及新产地的竞争)导致其经济衰退。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第一节 人口分布练习,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沿海人口数量最多的大洲是,东北地区人口分布,图示内容反映出我国人口,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地理必修 第二册第一单元 人口与环境本单元综合与测试同步训练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四单元 环境与发展本单元综合与测试巩固练习,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超市,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