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达标测试
展开[学考合格练]
1.土壤有机质含量( )
A.热带地区高于温带地区
B.湿润地区高于干旱地区
C.江南丘陵红壤高于黄河三角洲冲积土
D.青藏高原寒漠土高于黄河三角洲冲积土
答案:B
2.关于土壤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促进了土壤中矿物养分的形成
B.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
C.陡峭的山坡往往形成深厚的土壤
D.炎热少雨的气候利于土壤的形成
答案:B
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①至⑤代表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大气、生物、地质、地形、水文要素,其中对土壤形成比较稳定的影响要素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4.图示区域( )
A.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密切相关
B.山坡上的土壤厚度一般大于河谷
C.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
D.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高于草地
解析:第3题,就某个小尺度区域来说,地形和地质条件相对是稳定的,所以对土壤的形成影响比较稳定。而当砍伐森林、开垦坡地、过度放牧后,植被减少,水文要素受到影响,导致水土流失,土壤贫瘠,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减弱,空气质量也会产生影响。故答案为C。第4题,土壤肥力的形成得益于生物活动;山坡会受到流水的冲刷,土壤在河谷易沉积;土壤的矿物养分来自成土母质;森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一般低于草地。
答案:3.C 4.A
5.关于地形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快,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B.阳坡的蒸发量大,水分状况较阴坡好
C.阳坡接受太阳辐射多于阴坡,温度状况比阴坡好
D.地形是土壤形成中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
答案:C
6.东北平原黑土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
A.地形平坦,有机质不易流失
B.土壤冻结时间长,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使有机质长期积累起来的
C.地表植被覆盖率大,植物归还土壤的有机质多
D.人们耕作科学,对土地的利用合理
答案:B
7.下表为我国东北地区、内蒙古草原和新疆塔里木盆地三地检测的表层土壤的分析数据,由数据可以推断,从东到西排列的顺序最有可能的是( )
A.甲、乙、丙 B.乙、甲、丙
C.丙、乙、甲 D.甲、丙、乙
答案:A
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土壤中的矿物质和有机质都来自成土母质
B.有机物直接影响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展,所以其含量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主要标志
C.影响土壤形成因素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地形
D.温带季风气候对应的地带性土壤比亚热带季风气候对应的地带性土壤肥力小
答案:B
下图为土壤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9~10题。
9.图中的根系在土壤肥力形成过程中发挥的主要作用是( )
A.加速岩石的风化 B.为土壤富集更多的水分
C.分解有机质 D.富集养分元素
10.从进入土壤的植物有机残体数量看,下列植被由高到低排列为( )
①温带落叶阔叶林 ②亚寒带针叶林 ③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②>③>① D.③>①>②
答案:9.D 10.D
[学考等级练]
土壤是自然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是植物扎根立足的场所,我国东北地区是黑土地,华北地区是黄土地,成都平原是紫色土,江南丘陵分布着红壤。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土壤颜色与其形成因素的关系,正确的是( )
A.黑土——草类植物的大量生长
B.黄土——湿热的气候条件
C.紫色土——风蚀作用
D.红壤——岩石性质和特征
2.成都平原的紫色土含有丰富的磷、钾等养分,说明( )
A.植物是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
B.矿物质是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
C.生物对土壤的形成影响巨大
D.空气的氧化作用是土壤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
解析:第1题,黄土与干旱气候有关,紫色土与岩石性质和特征有关,红壤与湿热的气候有关。第2题,矿物质是土壤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植物是土壤中有机质的主要来源。
答案:1.A 2.B
入渗率指水分自地表渗入土壤中的强度,以每小时若干毫米表示。在某种情况下,降雨渗入土壤时的最大入渗率,叫“入渗容量”。读图回答3~4题。
3.若图中曲线表示干湿状况不同的沙壤土和粘壤土在其他条件相同时的入渗率变化情况,则下列组合正确的是( )
A.①—湿粘壤土 B.②—湿沙壤土
C.③—干沙壤土 D.④—干粘壤土
4.关于入渗率和入渗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其他条件相同,降水时间越长,土壤的入渗率越大
B.若其他条件相同,降水量越大,土壤的入渗率越大
C.在降雨量满足时,入渗容量出现在入渗初期
D.在降雨量满足时,入渗容量出现在降雨后期
解析:第3题,四条曲线代表四种土壤,这四种土壤又可以分为干和湿、粘和沙,就入渗率来讲应该是干>湿,沙>粘,所以①为干沙壤土,②为湿沙壤土,③为干粘壤土,④为湿粘壤土,故选B。第4题,刚开始下雨时,土壤相对较干,雨水下渗得更快,入渗率更高。
答案:3.B 4.C
读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示意图,回答5~6题。
5.下列有关生物与土壤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成土母质与土壤肥力的关联最密切
B.绿色植物促进了土壤的形成
C.植物是土壤肥力的唯一来源
D.森林根系很深,树冠高大,直接提供土壤表层有机质多
6.土壤有机质含量( )
A.亚热带森林地区温度高,植物生长量大,但土壤有机质低于温带草原地区
B.湿润地区微生物分解快,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于干旱地区
C.江南丘陵水热条件好,红壤有机质高于黄河三角洲冲积土
D.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土壤有机质低于青藏高原寒漠土
解析:第5题,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的作用密切相关,但土壤中矿物养分来自母质;森林直接提供土壤表层的有机质较少,故选B。第6题,土壤有机质的多少取决于枯枝落叶多少和热量高低,温度较低的地区,微生物作用慢,有机质积累得多,高温湿润的地区虽然生物的生长量大,但由于微生物活动旺盛,土壤有机质较少,故选A。
答案:5.B 6.A
土壤有机碳浓度反映的是进入土壤的生物残体等有机物质输入与以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为主的有机物质损失之间的平衡指标。读土壤有机碳浓度与海拔的关系图,回答第7题。
7.下列关于土壤有机碳浓度随海拔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海拔越低,温度越高,微生物活动越强,有机碳浓度越低
B.海拔3 800 m以下,有机物质迁移速度慢,易积累
C.海拔3 800 m处,有机物质输入量最大、损失量最小
D.海拔7 000 m处,温度低,提供的有机物质少,有机碳浓度极低
解析:选D。从图中可知,在海拔3 800 m以下,土壤有机质浓度呈波动变化,故A、B错。3 800 m处有机质浓度大,主要是气温较低,微生物分解缓慢,故有机质含量高,故C错。海拔7 000 m处,温度低,植物少,提供的有机物质少,有机碳浓度极低,故选D。
8.如果下图中a、b、c、d分别代表某土壤中的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的体积分数,那么该种土壤存在的问题有可能是( )
A.矿物质含量过高,易出现土壤的盐碱化
B.有机质含量太低,土壤贫瘠
C.水分过多,土温下降,土壤缺氧
D.空气偏少,土壤养分供应不足,导致植物枯萎
解析:选C。理想土壤中的水分占15%~35%,空气占15%~35%,图中明显水分过多,导致土温下降,土壤缺氧。
9.读理想土壤的成分体积比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代表的是组成土壤的A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
(2)土壤水分和________贮存在土壤孔隙中,两者的组成比例常随外界________及其他因素的变化而彼此消长。
(3)性状良好的土壤,能够调节土壤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既能________________,又能____________。
答案:(1)矿物质 有机质
(2)空气 气候条件
(3)水分 空气 热量 通气透水 蓄水保温
pH值
有机质含量
SiO2含量
Al2O3含量
CaO含量
甲
4.1
12.4%
62.39%
16.02%
2.44%
乙
6.9
8.8%
68.58%
2.06%
9.87%
丙
8.8
1.29%
65.05%
3.63%
14.96%
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复习练习题: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复习练习题,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甲地与乙地的土壤相比较, 据图可知, 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湘教版 (2019)第二节 风成地貌课时作业: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第二节 风成地貌课时作业,共7页。
高中湘教版 (2019)第三节 海洋与人类随堂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湘教版 (2019)第三节 海洋与人类随堂练习题,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