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鲁教版九年级上学期化学上册单元试题全套含期末试题
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燃烧与燃料综合与测试精品单元测试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燃烧与燃料综合与测试精品单元测试习题,文件包含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单元测试定心卷原卷版docx、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单元测试定心卷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
基础过关卷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
(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学号填写在试卷上。
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将答案填在选择题上方的答题表中。
3.回答第II卷时,将答案直接写在试卷上。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Ca:40
第Ⅰ卷(选择题 共4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以下推理中正确的是
A.因为蜡烛燃烧生成CO2和H2O,所以蜡烛组成里一定含有C元素和H元素
B.因为H2O和H2O2的组成元素相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
C.燃烧一般都伴随着发光、放热现象,所以有发光、放热的现象就是燃烧
D.氧化物都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答案】A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蜡烛燃烧生成CO2和H2O,反应后有碳、氢、氧三种元素,反应前也应有三种元素,又因为反应物质中有氧气,故只能判断蜡烛中一定有碳氢元素,可能有氧元素,A项正确;对分子构成的物质来说,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H2O和H2O2的组成元素相同,但它们的分子不同,因此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B项错误;有发光、放热的现象不一定是燃烧,例如灯泡发光放热,属于物理变化,不是燃烧,C项错误;氧化物只有两种元素组成,且必须有氧元素,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两种元素组成,D项错误。答案选A。
2.从安全的角度考虑,下列处理事故的方法错误的是
A.浓硫酸不慎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再涂上氢氧化钠溶液
B.图书馆内图书起火,立即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C.家用电器着火应立切断电源
D.遇到火灾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迅速离开现场
【答案】A
【解析】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不能使用氢氧化钠溶液涂抹,A项错误;书籍起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不会损坏图书,B项正确;为避免发生触电事故,家用电器着火应立切断电源,再实行施救措施,C项正确;湿毛巾有类似防毒面具的功能,可防止吸入有毒气体或烟尘;有毒气体的密度受热会变小,会聚集在上方,故逃生时应底下身子,D项正确。答案选A。
3.下列有关氧气的叙述正确的是
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黑色固体
B.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中,可以将红磷换成木炭
C.用含有氧元素的物质反应才有可能产生氧气
D.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是可燃物
【答案】C
【解析】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A项错误;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会导致瓶内气压变化不大,无法测定氧气体积,所以不能将红磷换成木炭,B项错误;化学变化前后元素的质量不变,所以要制取氧气须用含有氧元素的物质,C项正确;氧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助燃,但不能燃烧,D项错误。答案选C。
【点评】记住常见可燃物燃烧的现象,氧气的化学性质,明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须选用可在空气中燃烧、且不能生成气体的物质,以及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才能正确解答。
4.打火机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如图所示是普通电子打火机的实物照片。图中符合燃烧条件能打着火的组合是
A.①③④B.①③⑤C.①②③D.①②④
【答案】B
【解析】根据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 ②氧气或空气 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可知要使打火机燃烧必须具备:电火花,氧气即通风口,可燃物。答案选B。
【点睛】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
5.下列有关蜡烛燃烧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实验A中蜡烛火焰逐渐变小至熄灭B.实验 B中的白瓷板表面无明显变化
C.实验 C中外焰部分火柴梗最先炭化D.实验 D中的“白烟”可再次被点燃
【答案】B
【解析】随着蜡烛的燃烧,烧杯内氧气逐渐减少,且二氧化碳逐渐增多,蜡烛火焰会逐渐变小直至熄灭,A项正确;石蜡燃烧不充分会产生炭黑,实验2白瓷板表面有黑色物质出现,B项错误;温度越高,火柴梗越易碳化,实验3外焰部分的火柴梗最先炭化,C项正确;实验 D中的“白烟”是固体的蜡烛颗粒,具有可燃性,可再次被点燃,D项正确。答案选B。
6.发生火灾时,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灭火,此措施的依据主要是
A.水方便易得B.水能冲走可燃物
C.水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D.水能降低可燃物的温度到着火点以下
【答案】D
【解析】燃烧的条件:可燃物、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可燃物与氧气接触。用水灭火的原理是水吸热气化带走可燃物周围的热量,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再者生成的水蒸气可以将可燃物和氧气隔开,达到灭火的目的。可燃物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的物理性质不能被降低,综上所述A、B、C项错误。答案选D。
7.下列不是燃烧所需的条件是
A.可燃物
B.可燃物与水接触
C.可燃物与空气接触
D.温度达到着火点
【答案】B
【解析】燃烧必须要有可燃物,A项不符合题意;可燃物与水接触,不是燃烧需要的条件,B项符合题意;可燃物与空气接触,是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C项不符合题意;温度达到着火点是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D项不符合题意。答案选B。
8.认识燃烧原理可以利用和控制燃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质与氧气反应时都会发生燃烧
B.把木柴架空,可使木柴更充分接触空气而燃烧得更旺
C.只要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可燃物就能燃烧
D.用嘴吹蜡烛,蜡烛熄灭是因为降低了蜡烛的着火点
【答案】B
【解析】物质与氧气反应不一定燃烧,像物质的缓慢氧化:食物腐烂、铁生锈等就没出现燃烧,A项错误;氧气支持燃烧,所以把木柴架空,木柴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增大,可使木柴更充分接触氧气而燃烧得更旺,B项正确;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C项错误;物质着火点一般情况是不会发生改变的,用嘴吹蜡烛,蜡烛熄灭是因为降低了温度,D项错误。答案选B。
9.下列教材实验中,不属于对比实验的是
A.探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实验
B.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因素的实验
C.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
D.二氧化碳能否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的实验
【答案】C
【解析】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选择了红磷、白磷做对比,属于对比实验,A项不符合题意;探究物质溶解性因素的实验,是通过比较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不同种溶质是相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属于对比实验,B项不符合题意;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没有设计对比实验,C项符合题意;二氧化碳能否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的实验设计了不同的纸花进行对比,属于对比实验,D项不符合题意。答案选C。
10.近年来,媒体常报道出煤气中毒的惨剧,煤气中毒是由于含碳燃料不充分燃烧生成CO引起的.下列做法可以有效地避免煤气中毒发生的是
A.严寒的冬天,在狭小密闭的房间内烧炭取暖,在炭盘旁边放一盘水
B.在清洗偏远的水井时,边用柴油作为能源的抽水机放到井内抽水,边派人戴着口罩到井下洗井
C.将液化石油气热水器安装在密闭的冲凉房内
D.将液化石油气热水器安装在冲凉房外面,且要通风透气
【答案】D
【解析】一氧化碳难溶于水,在狭小密闭的房间内烧炭取暖,在炭盘旁边放一盘水,不能吸收一氧化碳,不能有效地避免煤气中毒发生,A项错误;柴油如果不完全燃烧,会产生一氧化碳,B项错误; 液化石油气燃烧,有可能产生一氧化碳,安装在密闭的冲凉房内,气体不流通,有可能使人中毒,C项错误;液化石油气燃烧,有可能产生一氧化碳,将液化石油气热水器安装在冲凉房外面,且要通风透气,气体流通快,D项正确。答案选D。
11.学习化学,提高学科核心素养,学会从化学的角度分析问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氮气可用于填充灯泡是因为其化学性质不活泼
B.酸碱中和反应都会放出热量,因此放热反应都是中和反应
C.点燃甲烷前,一定要先检验甲烷的纯度,可防止发生爆炸
D.物体热胀冷缩现象,是因为物质的微粒间距离发生了变化
【答案】B
【解析】氮气可用于填充灯泡是因为其化学性质不活泼,A项正确;酸碱中和反应都会放出热量,但放热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例如氢气燃烧也是放热反应,但不是中和反应,B项错误;点燃甲烷前,一定要先检验甲烷的纯度,可防止发生爆炸,C项正确;物体热胀冷缩现象,是因为物质的微粒间距离发生了变化,D项正确。答案选B。
12.下列有关资源能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可利用的淡水资源不足全球水储量的1%,我们要节约用水
B.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水合物,和天然气的主要成分相同
C.使用天然气作燃料主要是考虑减缓温室效应
D.每年因腐蚀而报废的铁占铁的年产量的30%-60%
【答案】A
【解析】可利用的淡水资源不足全球水储量的1%,我们要节约用水,A项正确;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水合物,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二者主要成分不相同,B项错误;天然气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不能缓解温室效应,C项错误;每年因腐蚀而报废的金属设备和材料相当于年产量的20%-40%,D项错误。答案选A。
13.下列有关资源、能源和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稀有气体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0.94%,O3 既是主要的空气污染物又是温室气体
B.可利用的陆地淡水不足全球总储水量的 1%,农业改大水漫灌为滴灌可节水 70%以上
C.石油是不可再生能源,可以炼制成汽油、煤油、塑料等产品
D.用塑料代替钢和其他合金制造管道可以保护金属资源
【答案】C
【解析】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分别是:氮气大约占78%、氧气大约占21%、稀有气体大约占0.94%、二氧化碳大约占0.03%、水蒸气和其它气体和杂质大约占0.03%,O3既是主要的空气污染物又是温室气体,A项正确;可利用的陆地淡水不足全球总储水量的 1%,农业改大水漫灌为滴灌可节水70%以上,B项正确;石油是不可再生能源,可以将石油加热炼制成汽油、煤油、柴油等产品,但不能炼制成塑料,C项错误;用塑料代替钢和其他合金制造管道可以保护金属资源,D项正确。答案选C。
14.国际能源署(IEA)预测全球化石燃料的消耗量将在未来10年内到达峰值。下列不属于化石燃料的是
A.石油B.天然气C.煤D.酒精
【答案】D
【解析】化石燃料是古代生物遗体在特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主要包括煤、石油、天然气。酒精可用粮食来制取,属于可再生能源,不属于化石燃料。答案选D。
15.下列有关大气污染防治的说法和做法不正确的是
A.雾霾天气外出可以佩戴防PM2.5专业口罩
B.为了减小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应对私家车实行单双号限行
C.加快地方工业发展,无限度使用石油液化气作燃料
D.化学科技的进步促进了环境监测和保护
【答案】C
【解析】雾霾天气外出可以佩戴防PM2.5专业口罩,这样可以有效防止PM2.5进入人体,A项正确;为了减小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应对私家车实行单双号限行,可以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B项正确;为了加快地方工业发展,应该合理使用石油液化气作燃料,无限度使用是错误的,C项错误;化学科技的进步,可以促进环境监测和保护,D项正确。答案选C。
16.下列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金刚石、石墨和C60均为碳元素的单质
B.CO2可用于灭火
C.CO易溶于水生成酸
D.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
【答案】C
【解析】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A项正确;由于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可用于灭火,B项正确;一氧化碳难溶于水,不与水反应,C项错误;由于干冰升华能吸收大量的热,能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冷凝呈小水珠形成降雨,D项正确。答案选C。
17.下列反应都能生成二氧化碳,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不能用下列方法,有关原因叙述不正确的是
A.碳在空气中燃烧,可能生成CO,使制得的气体不纯
B.不用浓盐酸是因为浓盐酸有挥发性,使制得的气体中混有HCl气体
C.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速率太慢,收集时间太长
D.不用稀硫酸是因为稀硫酸和碳酸钙反应生成微溶于水的硫酸钙会覆盖在固体表面使反应停止
【答案】C
【解析】氧气不足时,碳在空气中燃烧,可能生成CO,使制得的气体不纯,A项正确;不用浓盐酸是因为浓盐酸有挥发性,使制得的气体中混有HCl气体,B项正确;不用碳酸钠,是因为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速率太快,C项错误;不用稀硫酸是因为稀硫酸和碳酸钙反应生成微溶于水的硫酸钙会覆盖在固体表面使反应停止,D项正确。答案选C。
18.小安整理出了空气成分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其中错误的是
A.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作焊接金属的保护气
B.氧气支持燃烧,常作宇宙航行中的重要燃料
C.二氧化碳可供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D.稀有气体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作灯泡的填充气体
【答案】B
【解析】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作焊接金属的保护气,A项正确;氧气支持燃烧,常作宇宙航行中的重要助燃剂,不是燃料,B项错误;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C项正确;稀有气体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作灯泡的填充气体,D项正确。答案选B。
19.如图表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过程。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反应条件:光照和催化剂
B.物质类别:葡萄糖为氧化物
C.变化角度:生成两种新物质
D.能量转化: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
【答案】B
【解析】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据此进行分析。
【详解】由图示可知,植物光合作用的反应条件是光照和酶(催化剂),A项正确;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葡萄糖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不属于氧化物,B项错误;由图示可知,植物光合作用生成氧气和葡萄糖两种新物质,C项正确;光合作用是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葡萄糖中,D项正确。答案选B。
20.超临界流体是温度和压力同时高于临界值的流体,也即压缩到具有接近液体密度的气体,是物质介于气态和液态之间的一种新的状态。目前应用最广的是超临界二氧化碳,它可作为溶剂、发泡剂取代某些有机溶剂、氟氯代烷等。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超临界二氧化碳与其气态或液态之间的转化是物理变化
B.超临界二氧化碳的形成,引起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改变
C.超临界二氧化碳可用于中药、香料中有效成分的提取
D.用超临界二氧化碳代替氟氯代烷可减轻对臭氧层的破坏
【答案】B
【解析】超临界二氧化碳与其气态或液态之间的转化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A项正确;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超临界二氧化碳的形成,分子种类不变,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变,B项错误;超临界二氧化碳可以用作溶剂,可用于中药、香料中有效成分的提取,C项正确;用超临界二氧化碳代替氟氯代烷可减轻对臭氧层的破坏,D项正确。答案选B。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60分)
二、填空题(共5小题,满分27分)
21.(4分)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分析,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烧杯中的热水只起到提高温度的作用
B.①③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
C.若向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水中的白磷也会燃烧
D.①②说明物质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
【答案】C 与氧气接触
【解析】烧杯中的热水能起到提高温度、隔绝氧气的作用,A项错误;铜片上①处的白磷燃烧而③处红磷不燃烧,说明了燃烧温度要达到着火点,B项错误;若向水中白磷通入氧气,水中白磷能与氧气接触、温度能达到着火点,水中白磷也会燃烧,C项正确;铜片上①处的白磷燃烧而②处水中的白磷不燃烧,物质燃烧的条件之一是与氧气接触。
22.(4分)利用化学知识,可以解释生活中许多现象。
(1)为防止照片褪色,可将照片塑封(用塑料薄膜封闭),目的是隔绝___________。
(2)茶杯内的纱网将茶叶与茶水分离便于饮用,设计利用的化学原理是__________。
(3)如果发现有人煤气中毒,应采取的首要救治措施是__________。
(4)《富春山居图》是元朝画家黄公望的代表作,此图能够保存至今而不变色的原因是__________。
【答案】(1)氧气和水
(2)过滤
(3)注意通风(或把病人放在空气充足处等)
(4)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解析】(1)为防止照片褪色,可将照片塑封(用塑料薄膜封闭),目的是隔绝氧气和水;
(2)茶杯内的纱网将茶叶与茶水分离便于饮用,设计利用的化学原理是过滤;
(3)一氧化碳可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而使血红蛋白失去与氧结合的能力,使人因缺氧而中毒;所以如果发现有人煤气中毒救治措施有:开窗通风让一氧化碳尽快散失,然后拨打120急救电话求救(或把病人放在空气充足处等);故填:开窗通风(或把病人放在空气充足处等);
(4)碳是组成墨的最主要的元素,因此书画长久不变色的原因就是由于单质碳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23.(10分)在日常防控新型冠状病毒中,外出最重要的防护措施是佩戴符合要求的口罩。
(1)常见的口罩一般有医用外科口罩、活性炭口罩和N95口罩。
①佩戴口罩预防病毒的原理相当于化学实验中的_____操作。
②活性炭口罩能有效阻隔空气中的氨、苯、甲醛等有害气体,其功能比普通口罩强大,原因是活性炭具有_____性。
(2)专家提示75%的酒精(主要成分C2H5OH)、84消毒液等可以使病毒灭活。84消毒液(有效成分为次氯酸钠(NaC1O))和二氧化氯(C1O2)是常用消毒剂。
①酒精即乙醇,可以有效杀菌消毒,该过程是______(填“物理”、“化学”)变化。
②NaC1O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
③C1O2属于___________(填序号)。
A.混合物
B.化合物
C.氧化物
④在室内不要喷洒高浓度酒精,因为挥发出的酒精蒸气遇到明火易发生燃烧和爆炸。从微观角度解释发生爆炸的原因是______,酒精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___。验证产物中有二氧化碳生成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答案】(1)①过滤 ②吸附
(2)①化学 ②+1 ③BC ④大量酒精分子与氧分子反应放出大量的热,气体体积在有限空间里急剧膨胀 C2H5OH+3O2 eq \(═══,\s\up8(点燃))2CO2+3H2O Ca(OH)2+CO2=CaCO3↓+H2O
【解析】(1)①佩带口罩可以将细菌、病毒等隔离在外。这样的操作和化学实验中的过滤操作类似,可以将难溶性的杂质留在滤纸上。
②由于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所以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有害气体。
(2)①乙醇消毒杀菌的过程中,使病毒丧失活性。该过程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②设次氯酸钠中率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各个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0可知,(+1)+(x)+(-2)=0,解得x=+1。所以次氯酸钠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
③该物质可以用化学式表示,则该物质属于纯净物。ClO2由氯、氧两种元素组成,说明该物质属于化合物、氧化物。
④若在室内大量喷洒酒精,酒精分子在不断地运动,遇到明火后,与空气中的氧分子结合,在有限的空间内剧烈的反应、燃烧,从而引起爆炸。酒精和空气中的氧气充分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实验室使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气体,澄清的石灰水中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
24.(5分)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与福州大学化学学院合作发展了一种固态Z-机制复合光催化剂,实现了太阳能人工合成燃料过程,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
(1)该转化过程中,_______(填“原子”或“分子”)没有发生变化,化合价升高的元素是_______。
(2)写该过程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3)该过程可缓解___________,是人类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之一。
【答案】(1)原子 氧元素(或O)
(2) CO2+2H2O eq \(═════,\s\up8(催化剂))2O2+CH4
(3)温室效应(或CO2的排放)
【解析】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二氧化碳和水在催化剂和光照的条件下生成了甲烷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O2+2H2O eq \(═════,\s\up8(催化剂))2O2+CH4。
【详解】(1)该转化过程中,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原子没有发生变化,由方程式和化合价原则可知,氧元素由-2价变为0价,化合价升高。
(2)由上述分析可知,该过程的化学方程式是:CO2+2H2O eq \(═════,\s\up8(催化剂))2O2+CH4。
(3)该过程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甲烷和氧气,可缓解温室效应(或CO2的排放),是人类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之一。
25.(4分)污染及其防治和能源问题是目前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请回答:
(1)燃料的充分燃烧,对于节约能源和减少环境污染有着重要的意义。燃料的主要组成元素是碳元素,请写出碳在氧气不充足条件下发生不充分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
(2)食堂做饭时,要用鼓风机不断往炉中吹入空气,说明___能促进可燃物的燃烧。
(3)空气中少量的二氧化碳对动植物的生命活动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化石燃料的不断开采利用,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增加。二氧化碳约占空气总体积的0.03%,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如图所示,在A处不参与该循环的是______。
A.植物的呼吸作用 B.含碳燃料的燃烧
C.发展利用氢燃料 D.人和动物的呼吸
【答案】(1)2C+O2 eq \(═══,\s\up8(点燃))2CO (2)提供足够多的氧气 (3)C
【解析】(1)碳在空气中不充分燃烧生成一氧化碳,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C+O2 eq \(═══,\s\up8(点燃))2CO;
(2)食堂做饭时,要用鼓风机不断往炉中吹入空气,说明提供足够多的氧气能促进可燃物的燃烧;
(3)由图中可知,A处是产生二氧化碳的途径,A、植物的呼吸作用,能产生二氧化碳;B、含碳燃料的燃烧,能产生二氧化碳;C、氢气燃烧不产生二氧化碳;D、人和动物的呼吸,能产生二氧化碳。
25.(6分)请沿用科学家认识事物的方式认识“空气”。
(1)从分类角度:空气属于_______________(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2)从微观角度:用“”表示氮原子,用“”表示氧原子,用“”可表示的微粒是
(3)从环保角度,下列保护空气措施合理的有____________(填序号)。
A.工厂通过加高烟囱直接排放废气
B.推广使用乙醇汽油代替普通汽油
C.提倡步行、骑自行车等“低碳”出行方式
(4)澄清的石灰水长期暴露在空气中会形成一层白膜,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答案】(1)混合物 (2)氮气 (3)BC (4)CO2+Ca(OH)2═CaCO3↓+H2O
【解析】(1)空气中含有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
(2)两个氮原子构成一个氮气分子,“”可表示的微粒是氮气;
(3)工厂通过加高烟囱直接排放废气,废弃的排放量并没有减少,A项错误;推广使用乙醇汽油代替普通汽油,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B项正确;提倡步行、骑自行车等“低碳”出行方式,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C项正确;答案选BC;
(4)石灰水中的溶质是氢氧化钙,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碳酸钙是一种不溶于水的白色物质,故久盛石灰水的试剂瓶的内壁常附有一层白膜(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
三、实验探究题(共4小题,满分25分)
26.(2分)在做“燃烧的条件”实验时,把同样大小的滤纸碎片和乒乓球碎片分开放在一块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如图所示,观察到的现象是 先燃烧,通过此实验,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答案】乒乓球碎片 ,温度需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解析】试题分析:滤纸碎片和乒乓球碎片都与空气接触,并且温度也一样,观察到的现象是乒乓球碎片先燃 烧, 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需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7.(6分)下列是对实验装置的改进,请回答有关问题:
(1)实验一: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____;若将硝酸铵固体加入原装置中,温度计示数下降,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若将氢氧化钠固体加入改进装置中,可观察到U形管内的左边液面将________(填“高于”“低于”或“等于”)右边液面。
(2)实验二:原装置中说明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改进装置的优点为____________,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答案】(1)烧杯 硝酸铵固体溶于水吸热 低于
(2)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更环保等 4P+O2 eq \(═══,\s\up8(点燃))2P2O5
【解析】(1)仪器a的名称为烧杯,硝酸铵固体加入原装置中,温度计示数下降,由此可得出的结论为硝酸铵固体溶于水吸热。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会使广口瓶内气体受热膨胀,气压增大,故U形管内的左边液面将低于右边液面;
(2)分析原装置中铜片上的白磷,它与氧气接触和温度达到着火点,水中的白磷温度达到着火点但没有与氧气充分接触,铜片上的红磷与氧气接触,但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根据水中的白磷不燃烧,铜片上的白磷燃烧可知,燃烧需要氧气。白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其化学方程式为4P+O2 eq \(═══,\s\up8(点燃)) 2P2O5;改进后的装置在密闭体系内进行,它更环保,操作更简便等。
28.(6分)小明用蜡烛进行了下列活动。
(1)活动1:点燃蜡烛后,电子称示数逐渐减小。蜡烛减小的质量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燃烧后生成物的总质量。
(2)活动2:加入泡腾片(主要成分含柠檬酸、碳酸氢钠等),观察到水中产生大量气泡,蜡烛逐渐熄灭。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
(3)活动3:用玻璃杯迅速扣住燃烧的蜡烛,并使杯口始终浸没在水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填序号)。
A可观察到蜡烛熄灭 B最终杯中液面高于碗中液面 C该方法能准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答案】(1)小于
(2)柠檬酸和碳酸氢钠生成的CO2比空气密度大而将空气挤走,导致蜡烛周围没有O2(隔绝O2)
(3)A、B
【解析】(1)活动1:点燃蜡烛后,电子称示数逐渐减小。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蜡烛燃烧是石蜡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推知蜡烛减小的质量是石蜡的质量,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是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所以蜡烛减少的质量小于燃烧后生成物的总质量。
(2)活动2:加入泡腾片(主要成分含柠檬酸、碳酸氢钠等),观察到水中产生大量气泡,蜡烛逐渐熄灭。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柠檬酸和碳酸氢钠生成的CO2比空气密度大而将空气挤走,导致蜡烛周围没有O2(隔绝O2);
(3)活动3:用玻璃杯迅速扣住燃烧的蜡烛,并使杯口始终浸没在水中,因为燃烧消耗氧气,同时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所以会使蜡烛熄灭,由于蜡烛燃烧后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能溶于水造成玻璃杯中气压减小,故出现最终杯中的液面高于碗中的液面。
29.(11分)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
(1)如图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请回答:
①通过比较__________的现象,可以得出燃烧条件之一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②实验过程中,烧杯里的热水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写1点)。
③写出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2)初冬,小明一家人到南山脚下野炊。
①生火时,小明用干枯草引燃木柴,是利用干枯草的着火点比木柴更___(填“低”或“高”)。
②烧烤时,小明将燃着的木柴架空,燃烧会旺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野炊结束后,小明用沙土盖灭余火,其灭火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
(3)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请写出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铜片上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发生燃烧,水中的白磷不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不发生燃烧 ②隔绝氧气,提供热量 ③ 4P+O2 eq \(═══,\s\up8(点燃)) 2P2O5
(2)①低 ②增大了木柴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③隔绝氧气
(3)CH4+2O2 eq \(═══,\s\up8(点燃)) CO2+2H2O
【解析】(1)①通过比较铜片上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发生燃烧,水中的白磷不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不发生燃烧的现象,可以得出燃烧条件之一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②实验过程中,烧杯里的热水所起的作用是隔绝氧气,提供热量。
③白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P+O2 eq \(═══,\s\up8(点燃)) 2P2O5 。
(2)①生火时,小明用干枯草引燃木柴,是利用干枯草的着火点比木柴更低。
②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或增大氧气的浓度,都能够促进燃烧,将燃着的木柴架空,增大了木柴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了木柴的燃烧;
③野炊结束后,小明用沙土盖灭余火,其灭火的原理是隔绝氧气
(3)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H4+2O2 eq \(═══,\s\up8(点燃)) CO2+2H2O。
四、解答题(共1小题,满分8分)
30.(8分)化学实验中常常使用火柴,已知火柴头含有硫、氯酸钾、二氧化锰等,火柴盒侧面含有红磷、三硫化二锑等,试回答以下问题:
(1)锑的元素符号是Sb,则三硫化二锑的化学式为_____,硫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2)燃着的火柴梗竖直向上,不如火柴梗水平或略向下放置燃烧的旺,其原因是_____
A.火柴梗着火点低
B.火柴梗跟氧气的接触面积小
C.空气中氧气不足
D.火柴梗温度不易达到着火点
(3)火柴划燃后时会产生白烟,白烟的主要成分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__
【答案】(1)Sb2S3 S + O2 eq \(═══,\s\up8(点燃))SO2 (2)D P2O5
【解析】(1)三硫化二锑的化学式为:Sb2S3;硫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硫,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O2 eq \(═══,\s\up8(点燃))SO2。
(2)燃着的火柴梗竖直向上,不如火柴梗水平或略向下放置燃烧的旺,其原因是:两种放置情况下的着火点相同,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一般不会改变,A项错误;两种放置情况下,火柴梗与氧气的接触情况相同,B项错误;空气中的氧气充足.C项错误;火柴梗竖直向上时,不能充分吸收燃烧放出的热量,使火柴梗温度不易达到着火点,D项正确。答案选D。
(3)火柴划燃后时产生白烟的成分为五氧化二磷,根据氧化物的命名及化学式书写方法(氧元素在右,另一种元素在左,右下角标出各元素原子个数),化学式为P2O5。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鲁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燃烧与燃料综合与测试课后作业题,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能源中,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第六单元 燃烧与燃料综合与测试同步达标检测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 Ca—40,C 2,①②③ ③⑥,3 g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鲁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燃烧与燃料综合与测试课时作业,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推断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