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夯基练习(含答案)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夯基练习《百家争鸣》(含答案)
展开夯基练习 百家争鸣
一 、选择题
1.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的文官不仅是管理系统中的工具,而且是一个有意识形态的群体。这里的“意识形态”发展为时代主流最早可以追溯到( )
A.春秋 B.战国 C.秦朝 D.西汉
2.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 )
A.重农抑商 B.强调制度与秩序
C.厚古薄今 D.重视道德与人伦
3.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这一言论出自先秦时期的( )
A.儒家 B.墨家 C.法家 D.道家
4.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些思想家认为人性本恶。基于此认识,有人主张以礼乐来规范,也有人主张用法治来震慑。这两种观点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
A.孔子庄子 B.孟子荀子
C.荀子韩非子 D.孟子韩非子
5.韩非子提出君主要善于用法来管理官吏,还要做到“使法择人,不自举也”。这一主张( )
A.要求君主熟悉法律
B.体现王在法下
C.是对贵族政治的否定
D.突出依法治国
6.孔子把“仁”说成是“至德”,而把“孝悌”“忠信”“礼”等都从属于“仁”的原则之下。以“亲亲”为出发点,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又由血亲之爱推及开来。孟子提出“仁义礼智”、“孝悌忠信”,“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些均反映出( )
A.儒家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
B.儒家用仁政掩盖等级秩序
C.儒家思想与宗法制相糅合
D.儒家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
7.赵鼎新在《中国大一统的历史根源》中写道:“在这一政治体制中,皇帝被神圣化为‘天子’,而‘天命’的解释权则掌握在从知识精英中选任的儒士型科层官僚手中。”材料反映的是( )
A.孟子的民本思想 B.荀子的政治思想
C.董仲舒的新儒学 D.孔子的德治思想
8.天人关系问题上,孔子重人事,轻鬼神;庄子最早提出“天人合一”: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墨子提出人定胜天的“非命”观点。这表明当时( )
A.百家争鸣局面开始出现
B.唯物思想初步形成
C.思想合流趋势愈加明显
D.人的主体意识增强
9.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刑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以上言论出自( )
A.《论语》 B.《道德经》
C.《孟子》 D.《韩非子》
10.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是东西方哲学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当时儒家的“民本思想”与智者学派的“人文主义”思想出现的社会背景主要的不同是( )
A.讨论主题不同 B.价值取向不同
C.诞生的政治氛围不同 D.所处的历史阶段不同
11.孟子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苏格拉底认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世界上没有人自愿作恶”。他们所述的共同目的是( )
A.实行民主政治 B.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
C.重视对人自身的研究 D.强调教化对人的作用
12.有学者研究《论语》后认为,孔子很少从群体的角度来看仁。该学者进而认为战国时有一位思想家的学说弥补了孔子很少讨论的“群体的仁”。这位思想家最有可能是( )
A.老子 B.墨子 C.荀子 D.韩非子
13.在中国古代,朝廷根据帝王、大臣等人的生平事迹为其拟定谥号,从战国时期起,“辨行迹、明善恶、寓褒贬”逐渐成为拟定谥号的规范。这一规范主要是为了
A.尊崇和颂扬先人 B.缓和君臣关系
C.惩恶劝善维护统治 D.巩固儒学地位
14.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意识”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为( )
A.崇儒尚佛、兼收并蓄
B.以法为教、焚书坑儒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15. “分定而无制,不可,故立禁。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官。官设而莫之一,不可,故立君。”这种主张最符合下列古代哪一学派?( )
A.法家 B.儒家 C.道家 D.墨家
16.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刑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以上言论应该出自( )
A.孔子 B.韩非子 C.孟子 D.老子
17.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评论中国某学派时说:“首先是一个解决日常生活中各种问题的实用性道德体系,强调礼仪和社会责任。”该学派是( )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18.有学者认为:“董仲舒完成了儒学形态和内容的重大转折。”这种“转折”是指( )
A.用法家思想来替代“仁义”学说
B.将儒学神学化并为君权辩护
C.以“君权神授”否定“为政以德”
D.确立“天理”体系取代“黄老之学”
19.有学者认为,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一次重要的文明转型时期。这一时期出现的新现象有
A.贵族政治体劁+铁犁牛拼+庄园经济
B.官僚政治体制+铁质农具+小农经济
C.垂直管理体制+男耕女织+城市商业
D.分封制度体系+精耕细作+重农抑商
20.下表列举出中国古代某思想流派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流派是( )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参考答案
1.答案为:D
解析:
春秋时期,社会动乱,儒家道家诞生,但没有统一的意识形态,故A项错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也没有统一的意识形态,故B项错误;秦朝时期选官制度主要是军功爵制,未形成文官体系,故C项错误;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新儒学成为文官体系的统一的意识形态,故D项正确。
2.答案为:B.
3.答案为:A.
4.答案为:C.
5.答案为:C;
解析:韩非子选拔官吏的主张是依靠法律选择人,而不是依靠人来选拔,这是对传统贵族世袭制度的否定,故C项正确;材料中说明君主是用法选拔官吏,不是熟悉法律,故A项错误;封建社会仍然是王在法之上,故B项错误;古代封建社会仍然是人治社会,不是依法治国,故D项错误。
6.答案为:C;
解析:孔孟处于百家争鸣时期,各学派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无法统一信仰,材料也无法体现儒家统一信仰,故A项错误;儒家提出仁政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进而维护统治秩序,故B项错误;根据“孝梯是‘仁’的根本,又由血亲之爱推及开来”、“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可知孔孟将儒家思想与宗法制相结合,故C项正确;用礼义道德来遏制人欲的是理学,故D项错误。
7.答案为:C.
8.答案为: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孔子、庄子、荀子、墨子在对待天人关系问题上有共同的社会价值观念,都强调人的主体意识,故D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天人关系,没有涉及百家争鸣局面,也没有涉及唯物思想,故A、B两项错误。材料反映在天人关系问题上这些思想家的主张存在相同点,但不能得出思想合流趋势愈加明显的结论,故C项错误。
9.答案为:D.
10.答案为:C.
11.答案为:D
12.答案为:B
解析: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他的学说不涉及仁,故A项错误;墨子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他所提倡的“兼爱”思想体现了“群体的仁”,故B项正确;荀子主张礼法并用,提倡仁义、王道,但未从群体的角度看待仁,故C项错误;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不涉及仁,故D项错误。
13.答案为:C.
14.答案为:D.
15.答案为:A.
16.答案为:B.
17.答案为:B
解析:
儒家注重实用、主张积极入世,注重道德伦理,强调个人的社会责任感。根据材料信息“解决日常生活中各种问题”“实用性”“道德体系”“礼仪”“社会责任”等词可知符合儒家的特点,故B项正确。
18.答案为:B
解析:
董仲舒的新儒学在先秦儒学的基础上,吸收了道家法家等的思想,但并没有用法家思想来替代“仁义”学说,故A项错误;董仲舒的新儒学在形式上把儒学神学化,在内容上提出君权神授,故B项正确;新儒学并未否定“为政以德”,而是以“天人感应”来约束君主,要求君主实行德政,故C项错误;“天理”体系是程朱理学提出的,故D项错误。
19.答案为:B.
20.答案为:B
解析:
道家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即符合“其思想主张既利于个人修养,也可用作治国思想”,也符合“有些观点与自由主义不谋而合”,故B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