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 城市和地理环境综合与测试课后练习题
展开
第二单元测评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最近几年,“城市看海”“逢雨必涝”给公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下图为城市径流量、降水量过程曲线图。据此完成第1~2题。
1.关于图中A、B、C三曲线的含义,正确的是( )
A.A—城市化前的水位过程曲线
B.B—城市化后的水位过程曲线
C.B—降水过程曲线
D.C—城市化后的水位过程曲线
2.导致B曲线比C曲线峰值提前的原因有( )
①水泥路面多 ②排水不畅 ③绿地多 ④人口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第1题,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硬化地面增多、湿地遭破坏,当城市遭遇强降雨时,排水不畅,径流量峰值提前。根据三条曲线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可以判断,A表示降水量过程曲线,B表示城市化后的水位过程曲线,C表示城市化前的水位过程曲线。第2题,径流量峰值提前,是因为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路面硬化,降水难以下渗、排水不畅。
答案1.B 2.A
下图反映了世界较发达区域、欠发达区域1950—2050年城市和农村人口发展(含预测)情况。读图,完成第3~4题。
3.2007—2050年,世界人口预计将增加25亿,世界城市人口预计将增加31亿。此两者之间的差额可代表( )
A.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提高 B.农村向城市迁移的人口
C.旧城区的改造 D.逆城市化的进行
4.据图可知( )
A.目前世界城市人口主要分布在城市化水平高的较发达区域
B.1950—2050年期间较发达区域平均城市化水平随着逆城市化的进行而下降
C.2020年世界城市人口在历史上首次超过农村人口
D.未来人口增长将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的城镇
解析第3题,2007—2050年城市人口增加比世界人口增加多6亿,主要是城市化进程导致的。第4题,目前世界城市人口主要是以发展中国家为主;1950—2050年较发达区域城市化水平缓慢上升;2020年欠发达区域城市人口预计将超过其农村人口。
答案3.B 4.D
阅读重庆市城区图,完成第5~6题。
5.重庆市的城市发展重心经历了①→②→③→④的经济区位的转移,影响其转移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河流 C.政策 D.交通
6.与郊区相比,重庆城区易出现的环境问题是( )
A.逆温现象 B.水土流失
C.热岛效应 D.酸雨
解析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重庆市发展重心经历了①→②→③→④转移过程,尤其是③→④的转移过程主要体现了交通的影响。第6题,城区因工业、交通工具等排放的废热较多,气温会比郊区高,最易出现热岛效应。
答案5.D 6.C
读图,a、b、c分别表示影响城市区位的气候、地形、河流因素,箭头方向表示条件越来越好。据此完成第7~8题。
7.从自然条件角度考虑,图中最容易形成城市的地方是( )
A.A B.B
C.C D.D
8.下列各点中,与亚马孙平原地区城市兴起的自然条件最吻合的是( )
A.A B.B C.C D.D
解析第7题,地形、气候、河流都对城市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从图中看,B地从三个方面看都有优势,而A地仅在地形上有优势,C地在地形和河流方面有优势,D地在河流方面有优势,故B地优势更多,最容易形成城市。第8题,亚马孙平原地区,地形平坦,河流水源充足,但气候是热带雨林气候,气候湿热,气候条件差。故选C项。
答案7.B 8.C
读我国北方某地区城镇分布图,完成第9~10题。
9.促进图中所示城市形成与发展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
A.矿产 B.铁路 C.河流 D.科技
10.下列城市中,最有可能成为该区域中心城市的是( )
A.龙泉 B.张店 C.黑旺 D.王村
解析第9题,图例表明图中城市多为工矿业城市。第10题,结合选项可知张店位于铁路交会处,其地理位置更有利于与其他城镇的联系,服务范围最广,最有可能成为该区域中心城市。
答案9.A 10.B
下表是商品等级与中心地等级关系表,下图为中心地服务范围图。根据图表,完成第11~12题。
11.下列关于中心地等级的比较,正确的是( )
A.A>B
12.若图中甲地居民要购买4、5级商品,则最适合去的中心地是( )
A.B1 B.B6 C.C6 D.A
解析第11题,读所给图表可知,A中心地商品种类最多,服务范围最大,故等级最高,B中心地次之,C中心地等级最低。第12题,甲地居民要购买4、5级商品,应去A或B中心地。从中心地服务范围图上看,甲地到B1中心地距离最近,故B1中心地最适合。
答案11.C 12.A
自20世纪50年代,荷兰的兰斯塔德地区经过多次空间规划,形成城市在外、郊区在内的空间特征:该区中间是一个接近3 000平方千米的“绿心”——乡村地带;四个核心城市和其他城镇呈环状分布在“绿心”的周围,城镇之间设置不可侵占的绿地。四个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各城市分工明确,通过快速交通系统连接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近20年来,该地区城镇扩展程度小,基本维持稳定的城镇结构体系。据此完成第13~15题。
13.兰斯塔德地区通过空间规划,限制了该地区各核心城市的( )
A.服务种类 B.服务等级
C.服务范围 D.服务人口
14.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显著促进该地区同类产业活动的( )
A.技术创新 B.空间集聚
C.市场拓展 D.产品升级
15.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可以( )
A.提高乡村人口比重 B.降低人口密度
C.促进城市竞争 D.优化城乡用地结构
解析第13题,从材料“四个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各城市分工明确”可知,该地区通过空间规划,限定了各核心城市的职能,也就是服务种类,其服务等级、服务范围和服务人口要看各自的发展情况,并没有受到限制。第14题,从材料可知,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可以显著地促进该地区同类产业的空间集聚,从而达到分工明确的格局,对技术创新、市场拓展和产品升级会有空间集聚后产生的间接影响,但不会直接产生大的影响,故选B项。第15题,该空间规划的实施过程也就是兰斯塔德城市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乡村人口比重不会提高,也不会降低兰斯塔德地区的人口密度。本规划注重本区域城市体系中各城市之间的分工协作和一体化发展,而不是城市之间的同质(职能相似)与竞争,当然各城市因产业集中发展会使其对外的竞争力显著增强。“中心为乡村地带,周围为绿地间隔的城镇”这种空间规划对城乡用地规划较为合理,会促进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而且会避免城市个体规模的过度扩张及其带来的城市问题和农业用地的大量减少。
答案13.A 14.B 15.D
城市居民往返于居住地和各功能区之间所耗费的能量总和,即出行能耗。右图示意某大城市居民月出行次数与出行能耗的组合关系。读图,完成第16题。
16.据图推断( )
A.甲区多公共服务设施,靠近住宅区
B.乙是位于郊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C.丙区商业网点等级低,服务半径小
D.丁为中心商务区,能耗昼夜差异大
解析本题考查城市功能分区的布局及其特点。甲区域居民出行次数少,但是出行能耗较多,说明距离居住区较远;乙居民出行次数多,且能耗多,说明距离居住区较远,有可能是位于郊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商业区居民出行的次数多,丙区域居民出行的次数少,不可能为商业区;丁区居民出行次数多但是能耗较少,说明靠近居住区,有可能是靠近居住区的休憩场所。
答案B
TOD模式,是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用地开发模式。即以公交站点为中心、以400~800米(5~10分钟步行路程)为半径建立集商业、办公、文化教育、居住等为一体的区域中心。下图为TOD开发模式示意图,据此完成第17~18题。
17.图中甲代表的功能区是( )
A.商业区 B.工业区 C.居住区 D.办公区
18.TOD开发模式可以( )
A.完全用步行替代公共交通
B.降低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
C.降低土地利用密度
D.减少人口“钟摆式”流动导致的交通拥堵
解析第17题,城市用地类型中居住区的面积所占比重最大,图中A的范围最大,说明A代表居住区。第18题,TOD开发模式,是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用地开发模式,故A项错误;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与城市发展某种模式无关,故B项错误;该模式可以增加土地利用密度;该模式可减少人口“钟摆式”流动导致的交通拥堵,故D项正确。
答案17.C 18.D
导学号46404025(2017·江苏地理,11~12)“绿色出行”新理念已为我国许多城市市民所接受。下图为“1986—2015年某城市市民主要出行方式变化图”。读图,完成第19~20题。
19.新理念对市民出行方式产生明显影响的年份开始于( )
A.2000年 B.2005年
C.2007年 D.2011年
20.市民出行方式变化对该城市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B.改善城市交通状况
C.改变城市服务功能
D.扩大城市地域范围
解析第19题,读图可看出,2011年后小汽车占比明显下降,公共交通占比明显增长,自行车占比略有增长。第20题,由于小汽车在市民出行方式中占比明显下降,交通的拥堵现象会缓解,会改善城市交通状况。
答案19.D 20.B
下图表示H市城区在15年间的变化。读图,完成第21题。
21.结合图中信息推断,该城市空间结构发生的变化是( )
A.商业区的分布更加集中
B.新工业区向老工业区集聚
C.住宅区向滨湖地区聚集
D.中部、南部路网密度增大
解析依据图中信息无法判断商业区及住宅区的变化,故排除A、C两项;与15年前相比,图中工业区向北部、南部、西部移动,不断向城区外缘扩散,呈分散状,故B项错误;图中显示中部和南部道路数量明显增加,路网密度增大,所以选D项。
答案D
导学号46404026(2017·江苏地理,21~22,改编)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制造业企业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变化图。读图,完成第22~23题。
22.该城市0~6 km的中心城区企业数量( )
A.1985—2004年增多
B.1985—2004年减少
C.2004—2013年增多
D.2004—2013年不变
23.2004年之后,该城市已进入( )
A.工业化初期阶段
B.工业化后期阶段
C.郊区化阶段
D.逆城市化阶段
解析第22题,据图中0~6 km的中心城区百分比可计算出:1985年中心城区企业数量约为186;2004年中心城区企业数量约为946;2013年中心城区企业数量约为604。故A项符合题意。第23题,考查城市化进程。2004年之后,企业数量继续增加,但增速变慢,应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企业不断由中心城区向郊区移动,故处于郊区化阶段。
答案22.A 23.C
读北京市住宅开发适宜性评价图,完成第24~25题。
24.编制评价图时考虑的因素有( )
①地形 ②科技水平 ③矿产地 ④交通条件 ⑤人口密度 ⑥公共服务设施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⑤
C.①④⑤⑥ D.①②④⑥
25.北京市住宅开发适宜性分析主要应用( )
A.计算机网络 B.地理信息系统
C.全球定位系统 D.遥感
解析第24题,住宅区的开发与科技、矿产地关系不大。第25题,地理信息系统具有分析处理的功能。
答案24.C 25.B
二、综合题(4小题,共50分)
26.(10分)下面左图是20世纪80年代南京城市图,右图是1 500年前南京城市图。阅读图和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梁都之时(下面右图所示),城中28万余户,西至石头城,东至倪塘(方山北),南至石子岗,北过蒋山(钟山),东西南北各四十里,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城市。秦淮河北岸有大市百余,小市十余所,其各津渡处大致都是市场区。
材料二 南京是江苏省的省级行政中心。该城市地处中纬度,1月平均气温为2 ℃,7月平均气温为28 ℃,年降水量为1 031毫米。气温适宜,降水适中。
材料三 随着近代修筑港口、船舶制造技术的发展,水流条件复杂的长江沿岸可建筑港口,大型船舶也可抵住长江风浪,在长江港口停靠。
(1)读上面右图,说出梁都时南京城市选址的主要区位因素。
(2)读图和材料一,指出梁都时南京城商业区主要分布方位,以及图中能够反映出影响其商业区分布的主要因素。
(3)从图和材料三中分析出,与梁都时南京城相比,20世纪80年代的南京城区在古城基础上的发展方向以及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区位因素。
解析第(1)题,南京早期形成的区位与其优越的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水源等)和便利的水运条件有密切的关系。第(2)题,右图和材料一显示,梁都时南京城商业区主要集中于南部秦淮河沿岸,原因是水运便利,利于商品的流通与交换。第(3)题,随着近代修筑港口、船舶制造技术的发展,使北部长江的水运优势逐渐显现,因此近代南京城区向北或西北长江沿岸发展。
答案(1)地势平坦;水源充足;气温适宜,降水适中(或交通便利)。
(2)南部。水运(交通)便利。
(3)北(或西北)。交通运输的发展(交通运输方式多样化),修筑港口、船舶制造技术的发展。
27.导学号46404027(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2014年10月29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新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以城区常住人口为统计口径,将城市划分为五类七档(下表)。
等级
小城市
中等城市
大城市
特大
城市
超大
城市
Ⅱ
Ⅰ
Ⅱ
Ⅰ
人口
(万)
<20
20~
50
50~
100
100~
300
300~
500
500~
1000
≥1000
材料二 下图为某年江苏省城市地价及省辖市中心城市常住人口示意图。
(1)按新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江苏省13个省辖市可分为 类 档,其中特大城市有 个。
(2)苏州的常住人口远大于户籍人口,主要由于 、 。
(3)江苏省各城市地价空间分布的大致趋势是 ,高地价带的城市主要沿 、 分布。对苏州和南通地价影响最大的城市是 。
(4)影响江苏省内各城市地价差异的主要因素有 、 。地价差异对低地价区产业发展的影响是 ,对高地价区产业发展的影响是 。
解析第(1)题,考查城市等级的划分。回答本小题首先要读取材料二图中13个省辖市的人口数据,然后根据材料一中城市等级的划分标准即可回答。从图中看出,13个省辖市分别属于大城市Ⅱ、Ⅰ和特大城市,其中南京和苏州属于特大城市。第(2)题,考查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其影响。苏州市的常住人口远大于户籍人口,主要是由于苏州经济发达,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高,吸引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第(3)题,考查地价分布。从图中看出,江苏省各城市大致越往北地价越低,而且在京沪、沪宁等铁路沿线和长江沿岸的城市地价较高。观察苏州和南通的地价分布可以看出,苏州东部的地价高于西部,南通南部地价高于北部,说明受上海的影响较大。第(4)题,考查地价分布的影响因素。结合上面的分析可知,江苏省南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城市人口多,地价较高;江苏省北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城市人口少,地价较低。由此说明,影响江苏省内各城市地价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人口规模。地价是企业生产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低地价区生产成本低,有利于吸引企业迁入,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高地价区生产成本高,会加快劳动密集型等低端产业的迁出,促进技术密集型等高端产业的发展,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地区产业结构。
答案(1)2 3 2
(2)经济发达 工业化、城市化水平高 外来务工人员多(任答2点)
(3)从南向北逐渐降低 京沪线 沪宁线 宁启线(任答1点) 长江 上海
(4)经济发展水平 城市人口规模 有利于承接产业转移 优化产业结构
28.(10分)上海市无论从市区人口数,还是从城市国民生产总值来说,一直稳居全国各大城市之首,它的发展有其优越的区位条件:便捷的交通(海陆位置、铁路枢纽、长江出海口等)、广阔的经济腹地、高素质的劳动力、发达的农业、适宜的气候等等。上海市的国民生产总值自1952至1990年增长了23.5倍,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上海市的人口规模也在扩大,1992年的人口比1949年人口增加了350多万,比1980年增加了182万。由于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的迅速扩大,导致了上海市的用地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市区依托黄浦江西岸,向北、西、南三个方向延伸,此外还兴建了大批的卫星城市。就是这样,上海市还面临着急需解决的城市问题,因此,它建立浦东新区、改造老区来解决严重的城市问题。
根据材料,结合上海市地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上海市发展的优越区位条件是什么?
(2)导致上海市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扩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随着城市化规模的不断扩大,带来了严重的城市问题,试根据所学知识,说明城市化会带来哪些问题。
(4)试着从城市规模的大小与服务功能的关系角度上来解释上海市对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影响。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结合图分析,上海市发展的优越区位条件有便捷的交通,铁路、长江水运、海运等条件便利。有广阔的经济腹地、高素质的劳动力、发达的农业、适宜的气候等。第(2)题,上海市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扩大的根本原因是城市化的推进。人口规模、用地规模扩大是城市化推进的标志。第(3)题,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出现的城市化问题有交通拥挤、人口稠密、环境质量差、住房紧张和社会秩序不安定等。第(4)题,上海是我国的经济中心,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四大直辖市之一,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等级最高,所以上海的服务范围最大,辐射带动作用最强。
答案(1)优越的区位条件:便捷的交通(海陆位置、铁路枢纽、长江出海口等)、广阔的经济腹地、高素质的劳动力、发达的农业、适宜的气候等。
(2)城市化的推进。
(3)交通拥挤,人口稠密,环境质量差,住房紧张等。
(4)上海是我国的经济中心,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四大直辖市之一,城市等级最高,长江三角洲区域内的其他城市等级没有上海市高,所以上海的服务范围最大,其他城市服务范围小,所以上海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最强。
29.(15分)城市是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影响最深刻的地方,优越的地理环境更有利于城市的发展。读我国某城市规划图,完成下列各题。
(1)根据图示信息,比较A、B、C三地的地租高低,并说明地租最高处的判断依据。
(2)请在A、B、C、D四地中,选择高级住宅区的最佳建造位置,并简析理由。
(3)下表为某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搜集的该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水量的变化情况。
年份
降水量
(%)
蒸发量
(%)
地表径流
(%)
地下径流
(%)
1960
100
40
12
48
2012
100
27
41
32
分析该城市水量百分比变化的原因。
(4)随着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汽车数量急剧增加,城市交通拥堵现象日益严重。请你为该市治理交通拥堵献计献策。
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信息,A地位于城市中心的中心商务区,交通通达度好,地租最高,B和C两地离市中心越来越远,地租依次降低。第(2)题,在A、B、C、D四地中,D地靠近文化区,邻近森林公园,环境优美,处在河流上游,水质较好,交通比较便利,是高级住宅区的最佳建造位置。第(3)题,据表可知该城市蒸发量和地下径流量减少,地表径流量增大。随着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地表被硬化,被建筑物覆盖,使得地表径流量增大,而下渗量减少;植被减少,蓄水量减少,导致蒸发量减少。第(4)题,根据题干的提示“随着城市经济迅速发展,汽车数量急剧增加,城市交通拥堵现象日益严重”,因而治理该城市交通拥堵需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限制私家车的数量和出行,同时合理规划城市道路,加强和完善交通管理。
答案(1)A>B>C。依据:A地位于市中心,交通通达度好,地租最高。C地距市中心最远,地租最低。
(2)D地。理由:靠近文化区,地势较高;邻近森林公园,处在上风地带,环境优美;处在河流上游,水质较好;交通比较便利。
(3)城市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地表被硬化,被建筑物覆盖;地表径流量增大,而下渗量减少(使地下径流量减少);植被减少,蓄水量减少,导致蒸发量减少。
(4)合理规划城市道路;加强和完善交通管理;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限制私家车的数量和出行等。
高中地理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综合与测试课堂检测: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综合与测试课堂检测,共10页。
鲁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 产业活动和地理环境综合与测试课时作业: 这是一份鲁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 产业活动和地理环境综合与测试课时作业,共10页。
鲁教版必修二第一节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当堂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鲁教版必修二第一节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当堂达标检测题,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