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综合与测试课堂检测
展开第二单元测评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25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下图为地球圈层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2题。
1.图示圈层②是( )
A.水圈 B.岩石圈
C.生物圈 D.大气圈
2.地球圈层中( )
A.外部和内部圈层称为“同心圈层”
B.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下部
C.内核是由液态物质组成的
D.地壳在陆地上具有不连续分布的特点
解析:第1题,图中①圈层能为③圈层供水且能渗透进②圈层,因此①是水圈,②是岩石圈;③可为④供氧,④可为②提供降水,因此③是生物圈,④是大气圈。第2题,地球的圈层可分为外部和内部圈层两个部分,外部和内部圈层共同以地心为中心,故二者又称为“同心圈层”。而软流层位于上地幔的上部;地核可分为内核与外核,内核为固态,外核则是由液态物质组成的;地壳在陆地上具有连续分布的特点。故A选项正确。
答案:1.B 2.A
读下图,比较图中河流a、b、c三处的位置与三幅断面图,完成第3~4题。
3.河流位置与断面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①—a,②—b,③—c
B.①—b,②—a,③—c
C.①—c,②—b,③—a
D.①—c,②—a,③—b
4.与河流位置a、b、c对应的外力作用分别是( )
A.侵蚀、搬运、沉积 B.侵蚀、沉积、搬运
C.沉积、搬运、侵蚀 D.搬运、沉积、侵蚀
解析:第3题,①为宽阔的河谷,多在河流下游;②为“V”型谷,多位于河流上游;③河谷比较开阔,多位于河流中游。第4题,河流上游以侵蚀作用为主,中游以搬运作用为主,下游以沉积作用为主。
答案:3.D 4.A
黄山有著名的“天狗望月”景观。“天狗”由花岗岩组成,独居峰顶,翘首望月。据此完成第5~6题。
5.“天狗”的岩石类型及形成的地质作用对应下图中的( )
A.c① B.a② C.c③ D.d④
6.将棱角分明的花岗岩,塑造成栩栩如生的“天狗”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流水侵蚀 B.风力侵蚀
C.冰川侵蚀 D.风化作用
解析:第5题,由题干可知,“天狗”的岩石类型是花岗岩,是岩浆侵入地壳,冷却凝固形成的。根据岩石圈物质循环可知图中b为岩浆,c为侵入岩,故A项正确。第6题,黄山位于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流水侵蚀作用明显。但此岩石位于山顶部位,更多是受外力对岩石的各种破坏作用,即风化作用,才能塑造成现在的“天狗”形状。
答案:5.A 6.D
导学号58734069读下图,完成第7~8题。
7.图中城市中心与郊区相比( )
A.气温高,降水少 B.气温高,降水多
C.气温低,降水少 D.气温低,降水多
8.关于城市与郊区之间热力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城市上空盛行下沉气流
B.近地面气流由城市流向郊区
C.高空气流由郊区流向城市
D.近地面气流由郊区流向城市
解析:第7题,由图中信息可知,市中心与郊区相比,降水更多,气温更高。第8题,由于城市温度比郊区高,故在城市与郊区之间形成一个热力环流,城市上空产生的上升气流在郊区下沉,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城市。
答案:7.B 8.D
读某季节我国东部沿海高空等压面分布示意图,完成第9~10题。
9.气压大小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A. D>C>A>B B.A>B>D>C
C.C>D>A>B D.C>D>B>A
10.此季节,对图中所示大陆上的等温线,说法正确的是( )
①向高纬凸出 ②向低纬凸出 ③向北凸出 ④向南凸出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第9题,由同一水平面气压高低与等压面形状之间的关系是“凸高凹低”可知,等压面向上弯曲的A处气压较高,而向下弯曲的B处气压较低,位于低空的C、D处气压与高空相反,且均高于高空A、B处。第10题,因为C处是低压,由温度与气压相互关系可知此季节陆地气温较海洋高,为北半球夏季,大陆等温线向高纬方向凸出,即向北凸出。
答案:9.A 10.A
下图是某月份海平面平均气压沿两条纬线的变化图,分析完成第11~12题。
11.该月份,①②两地的平均风力相比较( )
A.①地的较大 B.②地的较大
C.两地相当 D.上半月①地的较大
12.③地以南到赤道以北地区,此时的盛行风向为( )
A.西北风 B.西南风 C.东北风 D.东南风
解析:第1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②地气压差比①地大,说明②地平均风力较①地大。第12题,结合该经纬度地区的海陆分布和沿23°26'N的气压变化分析,③地印度半岛附近为低气压中心,此时为北半球夏季,③地以南到赤道以北地区盛行西南风。
答案:11.B 12.B
下图是某区域某月盛行风向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3~14题。
13.图中①②③④四地降水最少的是(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14.图示季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澳大利亚西北部受西北季风影响,多雨
B.洛杉矶森林火险等级最高
C.非洲热带草原上植被枯黄
D.我国东南沿海台风活动频繁
解析:第13题,①地气流运动方向为从中心向外辐散,所以为高压中心,垂直方向上气流以下沉运动为主,降水少。第14题,图中显示亚欧大陆被高压控制,故此时为北半球的冬季、南半球的夏季。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向南越过赤道,偏转成西北季风,给澳大利亚西北部带来降水,A选项正确。洛杉矶处于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区,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时,降水少,森林火险等级最高;此季节南半球热带疏林草原气候区草类茂密;我国东南沿海夏秋季节多台风活动,B、C、D选项都错。
答案:13.A 14.A
导学号58734070读北半球某地某天气系统过境时风向、风速随时间变化示意图(图中符号表示风向,此图例表示北风;风速与风级的对应关系:5级为8~10.7米/秒;12级为28.5~32.6米/秒),完成第15~16题。
15.此天气系统( )
A.多生成在赤道地区的海洋上
B.过境时气温骤降,带来大雪冻害
C.导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
D.常带来大风、特大暴雨等灾害
16.据图推断该天气系统的移动方向是( )
A.由西南向东北 B.由东南向西北
C.由东北向西南 D.由西北向东南
解析:第15题,根据该天气系统过境时风速较大,中心风速小,风向多变,可推断该天气系统为台风;台风过境时,常带来大风、特大暴雨灾害。第16题,从风向看,开始时该地为西北风,风速不断增大,表示位于台风的西北方;风速逐渐减小为0,表示台风中心经过;风向转化为东南风,说明台风离开,该地位于台风东南方,即台风由东南向西北移动。
答案:15.D 16.B
地球上的水圈是一个永不停息的动态系统,地球表面各种形式的水体是不断相互转化的,下图为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某小流域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7~18题。
17.监测显示,近年来,该流域蒸腾作用明显减弱,导致的直接后果是( )
A.流域内降水明显增加
B.流域内地表径流增加
C.流域内粮食产量减少
D.流域内水汽蒸发减少
18.若要进一步稳定该流域的径流量,应采取的措施是( )
A.人工降雨 B.围湖造田
C.开发地下水 D.封山育林
解析:第17题,蒸腾作用减弱说明植被覆盖率减少,而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故植被减少会使涵养水源的功能减弱,从而直接导致地表径流增加。第18题,因为地表径流增加主要原因是植被减少,故稳定径流量的措施应是恢复植被。
答案:17.B 18.D
读某大洋局部环流示意图,完成第19~20题。
19.如果该大洋完全位于东半球,那么下列洋流中属于图示大洋环流的是( )
A.墨西哥湾暖流 B.加利福尼亚寒流
C.东澳大利亚暖流 D.西澳大利亚寒流
20.与图中②海岸相比,④海岸( )
A.气温较高,空气湿度较小
B.气温较高,空气湿度较大
C.气温较低,空气湿度较大
D.气温较低,空气湿度较小
解析:第19题,③处盛行东南风,①处盛行偏西风,且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可以判断该大洋环流是南半球中低纬度大洋环流。若该大洋完全位于东半球,则该大洋为印度洋,因此选D项。第20题,②海岸沿岸洋流为寒流,对沿岸气候起降温、减湿的作用;④海岸沿岸洋流为暖流,对沿岸气候起增温、增湿的作用。
答案:19.D 20.B
(2016·全国Ⅱ)某河流位于浙江东部,下游河床受径流与潮汐共同影响:枯水期,以潮流带来的泥沙淤积为主;汛期,上游下泄的径流冲刷河床。下图示意该河下游某地1962年两个时期河床断面形态,其中,甲是河床最低时期的断面。1964年在该河上游建成水库;2000年,在该河河口建成大型水闸。据此完成第21~22题。
21.河床断面形态从甲至乙的变化过程发生在( )
A.1~3月 B.3~6月
C.6~9月 D.9~12月
22.水库竣工后,水库下游河流( )
A.径流量增大 B.河道淤积
C.流速加快 D.河床展宽
解析:第21题,图中显示甲河床断面低于乙河床,甲到乙的变化过程是河床逐渐升高的过程,结合材料,甲为河流汛期对河床侵蚀作用强的阶段,乙为枯水期潮流带来泥沙堆积河床的阶段,由甲到乙为河流汛期结束转为枯水期的过程。浙江东部1~3月属于枯水期,3~6月为枯水期转为汛期,6~9月属于汛期,9~12月属于汛期转为枯水期的过程,故D项正确。第22题,河流上游水库对下游河段具有调蓄作用,导致下游河段径流量汛期减小、枯水期增大,A项错误;由于汛期流量减小,下泄径流对河床冲刷减弱,因此河道淤积加重,流速减慢,C项错误;图中显示河流径流量的变化影响河床深度,对宽度影响较小,D项错误。
答案:21.D 22.B
23.导学号58734071下图为甲、乙、丙、丁四城市气候资料图,甲、乙、丙、丁四地气候类型分别是( )
A.温带季风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B.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地中海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C.极地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D.温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地中海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解析:甲地冬季寒冷,夏季高温,降水量集中,应是温带季风气候;乙地全年高温,年降水量大于2 500毫米,并且季节变化大,应是热带季风气候;丙地夏季高温,冬季温和,年降水量大于500毫米,应是地中海气候;丁地冬冷夏凉,全年降水分配均匀,应是温带海洋性气候。
答案:D
读世界上某种气候类型的局部分布地区示意图,完成第24~25题。
24.该种气候的分布地区中,①地区的最高纬度分布较低(低于35°S),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海陆位置 B.纬度位置
C.地形 D.洋流
25.②地区最热月均温为24~28 ℃,③地区西海岸最热月均温为16~21 ℃,产生这种气温差别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洋流 D.地形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地中海沿岸,为地中海气候。第24题,①地区位于非洲南端,以南为海洋,没有陆地分布,故以南没有该类气候分布。第25题,②地区和③地区纬度大致相同,都位于沿海,但②地区有北大西洋暖流经过,③地区有秘鲁寒流经过,故两地气温差别较大。
答案:24.A 25.C
二、综合题(共50分)
26.(13分)阅读下面的童话故事《小岩浆旅行记》,使用地理术语完成其中的相关问题。
晶晶和亮亮是两滴岩浆,它们生活在地球内部的岩浆之家,它们一起到地面旅行。半路中晶晶觉得累了,于是就与亮亮约好在地表会合。亮亮没有停步,与其他伙伴一起跳出地表,并沿着山坡向低处流,忽然发现自己不能再动了,不禁问旁边的同伴:“这是怎么回事?”同伴笑着说:“你已经不再是岩浆了。”
过了好长一段时间,亮亮发现自己的个头变小了,并随着风和流水向前奔走。亮亮边走边欣赏地表美丽的风景,忽然亮亮发现一个熟悉的身影,认真一看,原来是晶晶,亮亮惊讶地问:“你是怎么来到地表的?”
亮亮和晶晶又一起踏上旅程,不知过了多久,它们觉得累了,便在低地停下来休息。不久它们发现越来越多的伙伴也停了下来,并且压在自己的身上,慢慢地它们的身体变得坚硬起来。又过了一些日子,它们商量着回家去,但怎样才能回到岩浆之家呢?这时,身边的一位老者笑着说:“要回家,你们还要经历很大的变化。”依照老者的指引,亮亮和晶晶终于回到可爱的岩浆之家,并向没有到过地表的伙伴讲述地表之旅。
(1)为什么同伴说亮亮“已经不再是岩浆了”?(4分)
(2)你认为亮亮个头变小的原因是什么?(4分)
(3)亮亮和晶晶在低地变成了哪类岩石?(2分)
(4)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可概括为:从 到形成 又到新的 形成。(3分)
解析:第(1)题,岩浆从地球内部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就不能再流动了。第(2)题,岩浆岩在地表受到风化、侵蚀等外力作用会变小。第(3)题,地表岩石在流水、风、海浪等外力作用下,被搬运、堆积,并经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第(4)题,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岩浆之旅”经历了从岩浆到新岩浆的变化过程。
答案:(1)冷却凝固成为岩浆岩。
(2)受到风化、侵蚀作用。
(3)沉积岩。
(4)岩浆 各类岩石 岩浆
27.(12分)读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图a)和亚洲季风环流图(图b),完成下列各题。
图a
图b
(1)说出A气压带名称及受其控制地区的气候特征。(2分)
(2)B风带名称是什么?(2分)
(3)当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处于如图a所示位置时,亚洲季风环流为图b中 (填“甲”或“乙”)所示,此时东亚地区的风向为 。(4分)
(4)每年2月下旬,我国部分地区会出现“倒春寒”现象,当时控制亚欧大陆的气压中心是什么?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天气特点是怎样的?(4分)
解析:第(1)题,A为赤道低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终年高温多雨。第(2)题,B为东北信风带。第(3)题,图a所示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南,为北半球冬季,图b中甲代表冬季,东亚盛行西北风。第(4)题,2月下旬,亚欧大陆仍然受亚洲高压(或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控制,气候寒冷干燥。
答案:(1)赤道低气压带;终年高温多雨。
(2)东北信风带。
(3)甲 西北风
(4)亚洲高压(或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寒冷干燥。
28.导学号58734072(11分)读常见的气候类型统计图,完成下列各题。
图A 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
图B 气候资料统计图
图C 三维坐标图
图D 直角坐标图
(1)图A中左、右两图所示的两种气候类型分别是什么?冬季时它们的气候特征分别是什么?其中左图所示的气候类型在全球的分布规律是什么?(6分)
(2)图B中所示气候主要分布特征是什么?其成因是什么?(2分)
(3)图C所示的气候类型具有怎样的分布规律?(1分)
(4)图D中全年高温多雨的气候类型代号是什么?⑤代表的气候类型是什么?(2分)
解析:第(1)题,图A中左图表示的气候类型是地中海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冬季温暖湿润;右图表示的气候类型是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第(2)题,图B表示的气候类型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25°~35°的大陆东岸,是由于海陆热力差异而形成的。第(3)题,由图C可知,该气候类型终年温和多雨,且全年降水分配均匀,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其分布在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第(4)题,由图D可得,全年高温多雨的气候类型为①热带雨林气候。其中⑤所表示的气候类型最冷月均温大于0 ℃,且降水量丰富,应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答案:(1)地中海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和多雨;寒冷干燥。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
(2)北纬25°~35°的大陆东岸。海陆热力差异。
(3)分布在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
(4)①。亚热带季风气候
29.(14分)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甲、乙、丙三大水循环均有的环节有哪些?我国西部地区河流参与的水循环类型有哪些?(4分)
(2)我国西部干旱缺水地区修建的“母亲水窖”主要对水循环的 环节和 环节施加影响,此项工程的好处是什么?(4分)
(3)增加丁环节水量的主要措施有哪些?(2分)
(4)乙循环除了能使陆地淡水得到更新外,其意义还有哪些?(2分)
(5)试根据水循环原理分析水资源出现枯竭的人为原因。(2分)
解析:本题以水循环示意图为背景,考查水循环的主要环节、类型以及意义等。第(1)题,考查水循环类型及主要环节,由图可知三大水循环都有蒸发和降水环节。我国西部地区的河流主要参与了陆上内循环,还有少部分河流参与了海陆间循环。第(2)题,修建水窖主要影响水循环的地表径流环节和下渗环节;对保障西部地区用水具有积极意义。第(3)题,提高植被覆盖率有利于增加丁环节水量。第(4)题,海陆间水循环对全球水的动态平衡、塑造地表形态以及促进物质和能量交换具有重要意义。第(5)题,根据水循环原理可知,人类用水量超过水循环更新的数量或者水污染严重,都会造成区域水资源短缺。
答案:(1)蒸发、降水。甲、乙(或陆上内循环、海陆间循环)。
(2)地表径流 下渗 调节水资源的时间分配,保障人们的生产、生活。
(3)植树种草,保护地表植被。
(4)促进各种水体的转化,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促进自然界物质的运动,塑造地表形态;促进物质能量在地理环境中的转化与交换。
(5)人类用水量超过了水循环更新的数量;水资源遭到污染。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1同步:模块综合测评: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一本册综合课时练习,共12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1练习:模块综合测评: 这是一份鲁教版必修一本册综合课堂检测,共12页。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综合与测试同步训练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综合与测试同步训练题,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