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08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备战2021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一遍过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1/5832327/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考点08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备战2021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一遍过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1/5832327/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考点08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备战2021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一遍过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1/5832327/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备战2021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一遍过
考点08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备战2021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一遍过 学案
展开
考点08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高考频度:★★★☆☆ 难易程度:★★★☆☆1.细胞膜的制备(1)原理:把红细胞放入清水中,利用渗透作用原理,使红细胞吸水涨破,除去细胞内的其他物质,得到细胞膜(2)材料: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3)过程①选材:哺乳动物的新鲜的红细胞稀释液。②制片:用滴管吸取少量红细胞稀释液,滴一小滴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③观察:先用低倍镜找到要观察的视野,再转到高倍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④滴蒸馏水:在盖玻片的一侧滴一滴蒸馏水,同时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小心吸引,注意不要把细胞吸跑。⑤持续观察细胞的变化:近水的部分红细胞凹陷消失,体积增大,细胞很快涨破,内容物流出。2.细胞膜的组成成分与结构(1)脂质:细胞膜中的脂质主要是磷脂,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细胞膜中还含有很少量的胆固醇。(2)蛋白质:嵌入、贯穿在磷脂双分子层中,或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3)糖类:糖类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被,与细胞膜表面的脂质分子结合形成糖脂。(4)结构特点: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都是可以运动的,这决定了细胞膜的结构具有流动性。3.细胞膜的功能(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以保障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如被动运输,主动运输,胞吞、胞吐);(3)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①化学物质传递(如激素、递质);②通道传递(如胞间连丝);③接触传递(如精卵结合、靶细胞与效应T细胞结合) 考向一 细胞膜的组成、结构与功能1.下图表示两细胞间发生某种信息传递的过程。细胞Ⅰ、Ⅱ以及物质M、N的名称与图示含义相符的是( )①胰岛A细胞、肝细胞、胰高血糖素、肝糖原 ②浆细胞、肺结核杆菌、抗体、抗原③垂体细胞、甲状腺细胞、促甲状腺激素、受体 ④传出神经元、传入神经元、神经递质、受体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答案】C【解析】 细胞Ⅰ为释放信号分子的细胞,细胞Ⅱ的细胞膜上有接受信号分子的受体,胰岛A细胞释放的胰高血糖素与细胞Ⅱ上的受体结合,使细胞中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肺结核杆菌为胞内寄生菌;传入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下一神经元细胞膜上的受体,可以是传出神经元上的受体,也可以是神经中枢细胞膜上的受体;垂体细胞释放的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细胞膜上的受体,使甲状腺细胞合成并释放甲状腺激素。规律总结细胞膜成分、结构与功能之间的联系2.细胞膜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细胞膜的糖蛋白在细胞间具有识别作用B.细胞膜对膜两侧物质的进出具有选择性C.细胞膜内外两侧结合的蛋白质种类有差异D.载体蛋白是镶嵌在细胞膜内外表面的蛋白质【答案】 D【解析】 糖蛋白分布在膜外侧,具有识别作用;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可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膜上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决定了膜的功能;蛋白质覆盖、镶嵌、贯穿于膜中,故选D。考向二 细胞膜的探究实验分析3.对某动物细胞进行荧光标记实验,如图所示,其基本过程:①用某种荧光染料标记该动物细胞,细胞表面出现荧光斑点;②用激光束照射该细胞表面的某一区域,该区域荧光淬灭(消失);③停止激光束照射一段时间后,该区域的荧光逐渐恢复,即又出现了斑点。上述实验不能说明的是( )A.细胞膜具有流动性B.荧光染料能与细胞膜组成成分结合C.根据荧光恢复的速率可推算出跨膜运输的速率D.根据荧光恢复的速率可推算出膜中蛋白质或脂质的流动速率 【答案】 C【解析】本实验是细胞膜具有一定流动性的经典实验,可根据荧光恢复的速率推算出膜中蛋白质或脂质的流动速率,但是不能反映物质跨膜运输的速率。停止激光束照射后,该区域中又出现斑点,说明其他区域的被标记的物质移动到该区域里来,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解题必备控制物质进出功能的验证(1)染色剂进入实验(2)色素透出实验正常情况下紫色洋葱细胞、各色各样的花瓣显现出颜色都是因为细胞液中有某种色素分子,若将有颜色的植物组织放入清水中,色素分子不能透出,若用高温、强酸或强碱处理则可导致原生质层失活,此时色素分子就会从细胞液中透出,外界溶液将呈现色素颜色。如:4.如图表示各种细胞膜的组成成分含量,图示能说明的是( )A.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脂质和糖类B.细胞膜中的蛋白质含量的变化与细胞膜的功能有关C.细胞膜的功能越简单,所含蛋白质的数量越多D.蛋白质在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中具有重要作用【答案】 B【解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还含有少量的糖类;细胞膜的功能与蛋白质的种类和含量有关;细胞膜的功能越简单,所含蛋白质的数量就越少;D选项的描述是正确的,但不能从图示中得到这个结论。1.下列关于细胞膜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动物细胞膜和植物细胞膜所含脂质的种类相同
B.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一样,都是以蛋白质贯穿磷脂双分子层形成基本骨架
C.不同细胞膜的功能复杂程度不同,是因为所含蛋白质种类和数量不同D.精子和卵细胞之所以能进行融合受精,依赖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2.如图表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②B.细胞膜的功能复杂程度主要与①有关C.②是静止的,但①是运动的,所以细胞膜具有流动性D.若该膜为人体肝细胞膜,则B侧CO2浓度高于A侧3.作为系统的边界,细胞膜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保证了对细胞有害的物质都不能进入细胞
B.细胞膜上的受体是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的必需结构
C.一切细胞均具有以磷脂双分子层为骨架的细胞膜D.与动物细胞相比,植物细胞放在清水中不会涨破主要是细胞膜起着重要作用4.如图是细胞局部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①是糖脂,具有保护和润滑的作用
B.②具有运输、信息传递、免疫和构成膜基本支架的作用
C.③可以是细胞器膜、核膜的主要成分D.④由纤维素组成,能保持细胞内部结构有序性5.如图为人、鼠细胞融合实验,此实验表明细胞膜具有的特性是A.选择透过性 B.全透性 C.流动性 D.半透性6.下列有关细胞膜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疏水基团排列在磷脂双分子层的外侧
B.细胞膜的内外表面都分布有糖蛋白
C.有些有害物质可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D.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必须依赖于细胞膜的接触7.通常情况下,细胞膜的内外常维持着多种离子或小分子物质的浓度差。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膜中磷脂双分子层的疏水性有利于维持该浓度差
B.细胞内能量供应的多少决定了物质跨膜运输的速率
C.细胞膜上分布的载体蛋白的活性高低与氧气浓度直接相关D.细胞内外某种小分子物质的浓度差大小决定了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向8.下列生理活动中体现了细胞膜选择透过性的是A.吞噬细胞吞噬抗原 B.垂体分泌生长激素C.根尖细胞吸收矿质离子 D.突触前膜释放递质9.人鼠细胞融合实验是用带有不同荧光染料的抗体标记两种细胞的膜蛋白,一段时间后两种膜蛋白能在杂交细胞膜上均匀分布形成嵌合体。如图是相关实验记录,据此不能得到的结论是A.当温度增加到15 ℃以上时,膜的流动性发生变化B.该实验证明膜蛋白能够在膜表面运动C.温度对膜蛋白的扩散有影响D.图中数据说明融合时间越长形成的嵌合体越多10.在“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实验中,材料常用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关键原因是A.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容易得到
B.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在水中容易涨破
C.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内没有核膜、线粒体膜等膜结构D.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的细胞膜在光学显微镜下容易观察到11.下列鉴别细胞膜成分的方法或结果有错误的是 供选答案细胞膜成分鉴定方法结果A磷脂脂溶剂处理细胞膜被溶解B磷脂酶处理磷脂分子呈双层排列C蛋白质双缩脲试剂处理紫色D蛋白质酶处理细胞膜被破坏A.A B.B C.C D.D12.小龙虾的神经系统中有一种特殊的突触,这种突触间隙极小,仅有2~3 nm。带电离子和局部电流可通过相邻细胞膜上的蛋白质通道直接传递信号。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信号在该突触中的传递方向可能是双向的
B.该突触结构可能有利于动物对伤害性刺激快速做出反应
C.信号在该突触中的传递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信息交流功能D.信号在该突触中的传递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13.下列有关细胞膜的制备及观察的叙述正确的是A.家鸡的红细胞是最佳的实验材料B.若选用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应先用蛋白酶去除细胞壁C.制备细胞膜应先利用吸水涨破法,再利用差速离心法获取D.用高倍显微镜可直接观察到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14.如图,a代表某信号分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图中反映了细胞膜具有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B.图中乙细胞表示靶细胞C.图中a可能是某种氨基酸的衍生物D.图中b表示细胞膜上的受体,是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所必需的结构15.图1是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图2为细胞间信息传递的几种模式图。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图1甲代表________,丁为________,说明该生物膜最可能是________,因该图的上部代表该膜的内侧。(2)由图1知,该膜对通过的物质具有________,其结构基础是该膜在结构上具有________。(3)图2中细胞1、2是内分泌细胞通过分泌激素与靶细胞进行________。(4)图2中细胞3是神经细胞,通过________传递信息,细胞4直接与靶细胞接触传递信息。16.现有人的成熟红细胞、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蛙的红细胞、鸡肝研磨液等生物材料及相关用具,请根据以上信息,完成下列实验设计并分析有关问题。(1)为获得纯净的细胞膜,应选取上述材料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做实验。选用该材料的原因是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将选取的上述材料放入________中,由于________作用,一段时间后细胞将破裂。(3)科学家将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提取出来,铺在空气—水界面上成单分子层,测得磷脂单分子层面积为S,那么该细胞膜的表面积约为________。(4)通过有关方法,测得多种膜的化学成分如表所示: 物质种类 膜的类别蛋白质(%)脂质(%)糖类(%)变形虫细胞膜54424小鼠肝细胞膜44524人红细胞膜49438线粒体内膜76240菠菜叶绿体片层结构薄膜70300上表数据显示,细胞膜与细胞器膜在化学物质组成上的共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有人发现,在一定温度条件下,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均垂直排列于膜表面。当温度上升到一定程度时,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有75%排列不整齐,细胞膜厚度变小,而膜的表面积扩大,膜对离子和分子的通透性提高。对上述实验现象合理的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生物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请根据以下材料设计实验,验证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材料:红玫瑰、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蒸馏水、培养皿、量筒。实验步骤: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为探究温度对膜透性的影响,取质量和形态相同的两块马铃薯进行对照实验,所得到的结果如下: 时间/h马铃薯块在蒸馏 水中质量改变百 分比/%温度/℃ 00.51.01.52.02.53.020 ℃0+5+7+9+12+14+1640 ℃0+0.020-2-3-3.5-4在40 ℃时,随着时间增加,马铃薯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膜的通透性增大,细胞内容物外渗造成的。请完成下列实验设计方案并回答问题:实验原理:随膜的通透性增大,细胞内容物外渗,会使外部溶液的电导度增大。溶液电导度的大小可以用电导仪进行检测。电导仪非常灵敏,空气中的CO2,温度会影响测量结果。实验仪器与药品:电导仪、恒温水浴锅、烧杯、量筒、洗瓶滤纸、蒸馏水。实验步骤:第一步:取4只相同的烧杯,分别加入10 mL蒸馏水,编号为A、B、C、D;第二步:取2块质量为10 g且形态相同的马铃薯用蒸馏水反复冲洗三次,用滤纸将水吸干,再分别放入A、B两烧杯中,C、D两烧杯作为对照;第三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四步:1.5 h后取出烧杯中的马铃薯,使烧杯中的溶液保持或恢复至20 ℃;第五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预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讨论:实验步骤中设计C、D组作为对照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2016·新课标Ⅲ卷)下列有关细胞膜的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膜两侧的离子浓度差是通过自由扩散实现的B.细胞膜与线粒体膜、核膜中所含蛋白质的功能相同C.分泌蛋白质分泌到细胞外的过程存在膜脂的流动现象D.膜中的磷脂分子是由胆固醇、脂肪酸和磷酸组成的19.(2016·海南卷)科学家用两种荧光染料分别标记人和小鼠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将这两种标记细胞进行融合。细胞刚发生融合时,两种荧光染料在融合细胞表面对等分布(即各占半边),最后在融合细胞表面均匀分布。这一实验现象支持的结论是A.膜蛋白能自主翻转B.细胞膜具有流动性C.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D.膜蛋白可以作为载体蛋白20.(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生物试卷(新课标Ⅰ)·29)真核细胞的膜结构具有重要功能。请参照表中内容完成下表。结构名称突触高尔基体(1)_________叶绿体的类囊体膜功能(2)_________(3)_________控制物质进出细胞作为能量转换的场所膜的主要成分(4)_________功能举例在缩手反射中参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参与豚鼠胰腺腺泡细胞分泌蛋白的形成过程参与K+从土壤进入植物根细胞的过程(5)_________ 1.【答案】C【解析】动物细胞膜含有的脂质有磷脂和胆固醇,而植物细胞膜含有的脂质是磷脂,A错误;所有生物膜的基本骨架都是磷脂双分子层,不包括蛋白质,B错误;细胞膜上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细胞膜的功能就越复杂,C正确;精子和卵细胞之所以能进行融合受精,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D错误。2.【答案】C【解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②磷脂双分子层;细胞膜的功能主要与①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有关;①蛋白质大都是可以运动的,②磷脂双分子层都是可以运动的,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由题图糖蛋白的分布可知,A为膜的外侧,B为内侧,人体肝细胞内CO2浓度高于细胞外。3.【答案】C【解析】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作用是相对的,一些对细胞有害的物质有可能进入细胞,A项错误;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有多种形式,不一定依赖细胞膜上的受体,如高等植物细胞之间可通过胞间连丝进行信息交流,B项错误;一切细胞均具有细胞膜,细胞膜的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C项正确;与动物细胞相比,植物细胞放在清水中不会涨破主要是细胞壁起着重要的作用,D项错误。4.【答案】C【解析】图示为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①是糖蛋白,具有识别和信息交流的作用,A错误;②是膜蛋白,具有运输、信息传递、免疫等作用,磷脂双分子层是构成膜的基本支架,B错误;③是磷脂分子,是细胞器膜、核膜等各种生物膜的主要成分,C正确;④由蛋白质组成,能保持细胞内部结构有序性,D错误。5.【答案】C【解析】由图可知最初用红色荧光素标记的抗体标记人细胞膜,用绿色荧光素标记的抗体标记鼠细胞膜,过了一段时间后,发现荧光混合,说明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C正确,A、B、D错误。6.【答案】C【解析】疏水基团排列在磷脂双分子层的内侧,亲水基团排列在磷脂双分子层的外侧,A错误。糖蛋白分布在细胞膜的外表面,因此可以根据糖蛋白来判断细胞内外,B错误。细胞膜的控制物质进出作用是相对的,有些有害物质可以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C正确。有的细胞间信息交流不需要细胞膜的接触,如高等植物细胞间可以形成传递信息的通道——胞间连丝,D错误。7.【答案】A【解析】通常情况下,细胞膜的内外常维持着多种离子或小分子物质的浓度差,细胞膜中磷脂双分子层的疏水性有利于维持该浓度差,A正确;细胞内能量供应的多少会影响物质跨膜运输的速率,B错误;细胞膜上分布的载体蛋白的活性高低与温度等直接相关,而与氧气浓度没有直接的关系,C错误;细胞内外某种小分子物质的浓度差大小与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向无关,D错误。8.【答案】C【解析】吞噬细胞吞噬抗原,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A错误;垂体分泌生长激素,为胞吐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B错误;根尖细胞吸收矿质离子的方式是主动运输,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C正确;突触前膜释放递质的方式是胞吐,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D错误。9.【答案】D【解析】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都是可以运动的,因此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嵌合体的形成是两种细胞的膜蛋白发生相对运动的结果,当温度增加到15 ℃以上时,形成嵌合体的比例明显增大,说明温度对膜蛋白的运动有影响;温度升高,膜蛋白相对运动加快,细胞膜流动性增强;图示数据能说明温度增加到15 ℃以上时,温度越高,形成的嵌合体越多,而不是融合时间越长,形成的嵌合体越多。10.【答案】C【解析】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各种膜结构细胞器,在蒸馏水中吸水涨破后,经离心只得到细胞膜。选C。11.【答案】B【解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分子和磷脂分子,其中磷脂分子呈双层排列,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用磷脂酶处理,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会被分解,磷脂双分子层不再存在,从而使细胞膜被破坏。12.【答案】D【解析】由于突触间隙极小,且带电离子和局部电流可通过相邻细胞膜上的蛋白质通道直接传递信号,则信号在该突触中不需要转换为化学信号,因此传递方向可能是双向的,A正确。由于信号在突触间传递无需转换,则信号的传递速度快,时间短,因此该突触结构可能有利于动物对伤害性刺激快速做出反应,B正确。该信号的传递中所利用的蛋白质通道,属于两个细胞间所形成的进行信息交流的通道,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信息交流功能,C正确。信号在该突触中的传递未体现胞吞、胞吐、细胞融合等现象,因此未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D错误。13.【参考答案】C【试题解析】细胞膜的制备应选用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A项错误;除去细胞壁应使用纤维素酶,B项错误;制备细胞膜应先利用吸水涨破法,再利用差速离心法获取,C项正确;高倍显微镜下看不到到磷脂双分子层,D项错误。14.【答案】D【解析】图中显示的是细胞膜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过程,甲细胞释放激素类物质a,通过血液循环的运输,然后与乙细胞膜上的受体b结合,将信息传递给乙细胞,调节该细胞的代谢。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还有胞间连丝等形式,所以细胞膜上的受体并不是细胞间信息交流所必需的。15.【答案】(1)磷脂双分子层 糖蛋白 细胞膜 (2)选择透过性 一定的流动性(3)信息交流 (4)神经递质【解析】(1)甲代表磷脂双分子层,丁代表糖蛋白,糖蛋白仅分布于细胞膜的外表面。(2)据题图分析,不同的物质以不同的方式进入细胞,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3)内分泌细胞通过分泌激素作用于靶细胞从而实现细胞间的信息交流。(4)神经细胞与神经细胞通过突触建立联系,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从而实现信息交流。16.【答案】(1)人的成熟红细胞 除细胞膜外无其他膜结构(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细胞器) (2)蒸馏水(清水) 渗透(3)S/2 (4)主要由蛋白质和脂质组成 细胞器膜上蛋白质含量较高,脂质含量较低(蛋白质和脂质的比例不同或细胞膜都含糖类,而细胞器膜不含糖类) (5)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是可以运动的,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6)①取适量的红玫瑰花瓣,均分为两部分,分别加入培养皿中,编号为A、B ②A组加入适量的蒸馏水,B组加入等量的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 ③观察A、B两组花瓣的颜色变化及溶液的颜色变化【解析】(1)人的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所以是获取纯净细胞膜的好材料。(2)将红细胞放入蒸馏水中,红细胞会因渗透作用吸水过多而破裂。(3)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因此,当磷脂单分子层面积为S时,细胞膜的表面积约为S/2。(4)由题干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各种膜的主要组成成分相同,即都主要由蛋白质和脂质组成;分别比较每种成分在不同膜中的含量,可得出细胞膜与细胞器膜在物质组成上的主要区别。(5)磷脂双分子层由整齐排列变得不整齐,导致细胞膜厚度改变,可推测这是由细胞膜的基本支架—磷脂双分子层的运动造成的。因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细胞膜的厚度才会改变。(6)活细胞的细胞膜、液泡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细胞液中的色素不会从细胞中渗出;当细胞死亡后,细胞膜、液泡膜失去选择透过性,色素才会从细胞中渗出。由题干信息可知,杀死细胞的方法是用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处理。17.【答案】 第三步:A和C烧杯置于20 ℃下;B和D烧杯置于40 ℃的恒温水浴中(只要答案合理即可)第五步:用电导仪分别测量溶液的电导度,并记录结果结果预测:B烧杯中溶液电导度减去D烧杯中溶液电导度的值大于A烧杯中溶液电导度减去C烧杯中溶液电导度的值(只要答案合理并与第三步的答案对应就可)讨论:排除空气中的CO2等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解析】(1)确定实验目的。证明40 ℃时,马铃薯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膜通透性增大导致细胞内容物外渗造成的。(2)明确实验原理。①膜通透性增大⇒细胞内容物外渗⇒外部溶液的电导度增大。②电导度大小与外部溶液浓度成正相关,外部溶液浓度与膜通透性成正相关。因此电导度大小可表示膜通透性大小。(3)结果预测。验证性实验的结果与实验目的一致。由于空气中CO2也会影响电导度大小,因此实验结果预测时,应排除空气中CO2的影响。18.【答案】C【解析】主动运输可以使离子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以保证活细胞能够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主动选择吸收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排出代谢废物和对细胞有害的物质,所以细胞膜两侧的离子浓度差是通过主动运输实现的,A项错误;细胞膜与线粒体膜、核膜中所含蛋白质的功能不完全相同,例如细胞膜上含有具识别作用的糖蛋白,线粒体膜上含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等,B项错误;分泌蛋白分泌到细胞外的过程属于胞吐,存在着膜的融合和变形,所以存在膜脂的流动现象,C项正确;膜中的磷脂分子不含胆固醇,D项错误。19.【答案】B【解析】两种荧光染料标记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细胞刚融合时,两种荧光染料在细胞表面对等分布,最后在细胞表面均匀分布,说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不能说明膜蛋白能在细胞内外翻转,也不能说明细胞膜的物质运输功能。20.【答案】(1)细胞膜 (2)参与信息传递 (3)对蛋白质进行加工修饰 (4)脂质和蛋白质 (5)叶肉细胞进行光合作用时,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发生在类囊体膜上 【解析】(1)K+进入植物根细胞的过程为主动运输,体现了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突触传递的,当兴奋传递到突触小体时,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使突触后膜发生兴奋或抑制,该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参与信息传递的功能。(3)由分析可知,在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中,高尔基体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修饰后,“出芽”形成囊泡,最终将蛋白质分泌到细胞外。(4)由分析可知生物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5)类囊体薄膜上分布着光合色素和多种酶,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反应的场所,可以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英语朗读宝](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ed4b79351ae3a39596034d4bbb94b74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