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1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备战2021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一遍过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考点41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备战2021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一遍过 学案
展开
考点41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
高考频度:★★★☆☆ 难易程度:★★★☆☆
1.种群的特征
(1)种群的概念:种群是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种群的数量特征
项目
定义
特点或意义
种群密度
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①不同物种,种群密度不同;
②同一物种,种群密度可变
出生率、死亡率
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
迁入率、迁出率
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年龄组成
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①类型
②意义: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性别比例
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密度
(3)完善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图解
①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②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
③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2.种群的空间特征
(1)含义:种群中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2)类型: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
3.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
(1)样方法
①适用对象:植物、昆虫卵、作物植株上的蚜虫、跳蝻等密度的调查。
②过程:确定调查对象→取样→计数每个样方个体数→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种群密度估计值。
③取样的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取样的关键:随机取样。
(2)标志重捕法
①适用生物: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②密度估算公式
=。
4.研究方法:构建数学模型。
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5.“J”型增长和“S”型增长的比较
项目
“J”型增长
“S”型增长
曲线模型
形成条件
资源无限的理想条件
资源有限的自然条件
增长率
不变
越来越小
有无K值
无K值,持续增加
有K值,可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
6.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1)实验原理
①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②在理想的无限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J”型曲线;在有限的环境条件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S”型曲线。
(2)实验流程
考向一 种群的基本特征及其关系的辨析
1.下面的图1和图2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净补充量(为出生率与死亡率之差)和种群密度的关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中曲线a代表死亡率,曲线b代表出生率
B.海洋鱼类捕捞后应使鱼类的数量保持在图1的E点
C.图2中在F点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D.图2中G点代表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答案】 D
【解析】 图1中曲线a代表出生率,曲线b代表死亡率;海洋鱼类捕捞后应使鱼类的数量保持在K/2时,E点为K值;在F点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不利于控制有害动物的数量;图2中的G点对应图1中的E点,均表示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技法提炼
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及判断技巧
(1)统计图
(2)曲线图
(3)柱形图
各图示共性及判断技巧:
无论何种图形,均应注意各年龄段个体的比例——增长
型中的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稳定型中的各年龄段个体比例适中;衰退型中的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
2.图甲表示某一经济鱼类的种群特征,图乙是某时期该鱼类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图乙为c点后该经济鱼类年龄组成曲线
B.在b点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C.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即可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D.d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
【答案】 D
【解析】 由图甲可以看出:b点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且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最大,此时种群的增加速率最大;d点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图乙代表衰退型年龄组成,而c点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此时种群仍表现为数量增加。在b点时捕捞鱼类有利于该种群的持续增长,在d点时捕捞鱼类得到的日捕获量最大。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此外,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等也影响着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因此,仅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并不能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考向二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的选择和分析
3.数学方法在生态学研究中广泛应用,而每个数学模型的应用都具有一定的限度和范围。下列各项叙述正确的是( )
A.在一块稻田中选取稗草较多的地方取样,所取样本的平均数可估算稻田中稗草的种群密度
B.标志重捕法利用了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在重捕时被捕概率不同的特点
C.利用灯光诱捕昆虫的方法,根据多年数据可绘制出某种群数量动态模型
D.采用标志重捕法,可准确统计某海洋鱼类的种群密度并制定捕捞计划
【答案】 C
【解析】 样方法要求做到随机取样,A错误;标志重捕法正是利用了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在重捕时被捕概率相同的特点,来估算某种活动能力强、运动范围较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的,B错误;利用灯光诱捕昆虫的方法,可获得一定量的昆虫,如果长期观测、多年积累,可以获得某种昆虫的数量值。在生产实践中,如果结合田间昆虫的数量和气象因子等环境条件,可绘制出某种群数量动态模型,对害虫的发生期和发生量进行预测,C正确;标志重捕法只能大致估算种群密度,不能准确统计,D错误。
归纳整合
种群密度调查的注意事项
(1)样方法的注意事项
①计数原则: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相邻两边及顶角上的个体。
②取样原则及方法:随机取样;样方大小适中:乔木100 m2、灌木16 m2、草本1 m2;样方数量不宜太少;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叶脉一般呈网状);常用五点取样法(如图1)和等距取样法(如图2)。
(2)标志重捕法的注意事项
被调查个体在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标记物不能过于醒目;不能影响被标记对象的正常生理活动;标记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因为动物被捕获并标记一次后难以被再次捕获,则利用标志重捕法计算出的种群密度会比实际密度偏大。
4.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的过程是
①随机选取一个该种群的长方形地块,将该地按照长度分成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大小为1 m2的样方
②选取一个该种群分布比较密集的长方形地块,将该地按照长度分成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大小不同的样方
③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取其最大值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④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取其平均值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B
【解析】 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应在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10个样方,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蒲公英种群密度的估计值,B正确。
考向三 “J”型增长和“S”型增长的比较
5.观察下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呈现“S”型增长的种群,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增长所受的环境阻力先增加后减少
B.种群呈现“J” 型增长的前提条件是不存在天敌、食物充足、生存空间无限等
C.“J” 型曲线代表的种群,种群数量不断增大且无K值
D.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曲线一般是“S” 型曲线
【答案】A
【解析】呈现“S” 型增长的种群,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增长所受的环境阻力不断加大,A错误;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等理想条件下种群无限增长,呈现“J”型曲线,B正确;“J” 型曲线中种群能无限增长,没有K值,“S”型曲线存在环境容纳量,即K值,C正确;在自然界中,由于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种群的增长一般呈现“S”型曲线,D正确。
技法提炼
“S”型增长曲线的解读和分析方法
三图对比分析解读:
(1)t1之前,种群数量小于K/2,由于资源和空间条件相对充裕,种群数量增长较快,当种群数量为K/2时,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
(2)t1~t2,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种群增长速率下降。
(3)t2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0。
6.下图表示山羊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变化曲线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c~d时间内,山羊种群的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
C.图中a点和b点的山羊的种群数量一定相等
D.b~c时间段内,该山羊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答案】 A
【解析】 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A错误;据图分析可知,出生率/死亡率>1,表示种群数量增加,出生率<死亡率,表示种群数量减少,故c~d时间内,山羊种群的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B正确;a~b时间段内,由于出生率/死亡率大于1,此时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C错误;b~c时间段内,该种群经历了出生率/死亡率大于1、等于1和小于1三个时间段,即年龄组成经历了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D错误。
考向四 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的应用分析
7.如图表示某种鱼类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的种群增长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鱼类种群数量的增长受自身种群密度的制约
B.气候条件的改变不会影响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C.当种群数量达到d点时环境阻力开始影响种群增长
D.渔业捕捞后剩余量需控制在c点以保持最高的增长速率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意在考查考生在理解、曲线分析与解读方面的能力。由于环境资源有限,鱼类种群密度越大,种内斗争会越剧烈,从而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增长;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受环境(包括气候条件)的影响;题图为“S”型种群增长曲线,一开始种群的增长就受到环境阻力的影响;b点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渔业捕捞后剩余量需控制在b点,有利于种群数量快速得到恢复。
解题必备
K值与K/2在实践中的应用
项目
灭鼠、灭蝗等
捕鱼、森林砍伐等
K/2
(最大增长速率)
灭鼠后,鼠的种群数量在K/2附近,这时鼠的种群数量会迅速增加,无法达到灭鼠效果
使鱼、树木的种群数量维持在K/2,捕捞或砍伐后,鱼、树木的种群数量会迅速回升
K值(环境最大容纳量)
改变环境,降低K值,使之不适合鼠、蝗的生存
保证鱼、树木生存的环境条件,尽量提升K值
8.资源的合理使用是使产量最大化,又不影响资源的持久利用。自然种群增长呈“S”型曲线,假设种群的K值为200,N表示种群数量,据表分析正确的是
曲线上的点
N
(K-N)/K
S1
20
0.90
S2
50
0.75
S3
100
0.50
S4
150
0.25
S5
180
0.10
A.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S4点之后
B.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S3点时进行
C.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
D.(K-N)/K值为0.9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答案】 C
【解析】 在种群数量变化的“S”型曲线中,环境阻力始终存在,A错误;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在S3点时该种群(K-N)/K值为0.5,增长速率最大,即为K/2值,对蝗虫等害虫的防治,需将其数量控制在K/2值(S3点)以下,最好是S1,B错误;为了获得最大效益,渔业捕捞量应控制剩余量在K/2值,C正确;(K-N)/K值为0.5时,增长速率最大,D错误。
考向五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9.如图为在等容积容器中,用不同条件培养酵母菌时,其种群增长的曲线。三种条件分别为:不更换培养液;不更换培养液但定时调节pH使酸碱度恒定且适宜;每3 h定期更换培养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曲线①是不更换培养液但定量调节pH条件下的种群增长曲线
B.该实验表明特定空间的环境容纳量是可以改变的
C.该实验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与种群密度、捕食者无关
D.若在曲线③所示条件下培养140 h后,调节pH至适宜并继续培养,种群数量将一直维持恒定
【答案】 B
【解析】 每3 h定期更换培养液,酵母菌在营养充足、条件适宜的环境中将会呈现“J”型增长,种群增长曲线是①;不更换培养液但定时调节pH使酸碱度恒定且适宜,酵母菌的数量会比不更换培养液稍多一些,种群增长曲线是②;不更换培养液培养酵母菌,一段时间后酵母菌将会因为营养物质短缺且代谢废物积累在培养液中而影响其繁殖,种群增长曲线是③,A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三种不同条件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曲线变化是不一样的,说明在特定空间的环境容纳量是可以改变的,B正确;该实验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与种群密度有关,与捕食者无关,C错误;曲线③所示条件下培养140 h后,即使调节pH至适宜条件,种群数量也会因为营养匮乏而下降,D错误。
易错警示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注意事项
(1)我们测定的酵母菌种群数量是在恒定容积的培养基中测定的,与自然界中的种群数量变化有差异。
(2)在进行酵母菌计数时,由于酵母菌是单细胞生物,因此必须在显微镜下计数,且我们不能准确计数,只能估算。
(3)在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应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
(4)从试管中吸取培养液进行计数前,要轻轻振荡试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
(5)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
10.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 )
A.先向计数室内滴加培养液,然后再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
B.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不必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
C.记数时,压在边线上的酵母菌,可记可不记
D.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后再计数
【答案】 B
【解析】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应该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其自行渗入,A错误;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必须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B错误;记数时,压在边线上的酵母菌要统计相邻两边及其夹角的酵母菌数目,C错误;酵母菌的繁殖能力很强,培养后期酵母菌数量较多,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液应先稀释后再计数,D正确。
1.下列关于种群特征及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增长型种群的出生率应高于衰退型种群的出生率,而死亡率则相反
B.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中的雄性个体主要通过改变种群年龄结构达到控制害虫数量的目的
C.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的种群密度时,当标志物易脱落或颜色过于鲜艳时均会增大误差
D.自然环境中增加某种群的天敌数量不影响该种群的K值
2. 科学家研究某区域中田鼠的种群数量变化,得到该种群在数年内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曲线如图(其中R=出生率∶死亡率)。在不考虑迁入迁出的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从图中可知O~d期间田鼠种群数量出现了周期性波动
B.田鼠种群数量在a~d之间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其中c~d期间一直在下降
C.该田鼠种群增长为“J”型增长,c点时种群密度最小
D.由图可知,a、b两点时对应的种群自然增长率相等
3.如图为银鱼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Q时,银鱼的种群增长倍数λ为0
B.Q时是捕获银鱼的较为适宜时期
C.在L~M时段,该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D.增长速率大于0时,银鱼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4.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
B.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强度由强到弱
C.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
D.b种群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
5.关于图中种群数量变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种群“J”型曲线只有在理想条件下才能出现
B.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就是“J”型增长
C.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达到600时,种群的增长率为0
D.环境条件变化时,种群的K值也会发生相应变化
6.下图表示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依次为年龄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数量、性别比例
B.种群密度完全能反映③的变化趋势
C.研究城市人口密度,迁入率和迁出率是不可忽视的
D.种群数量还受自然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7.某生态园的面积为40 hm2,研究小组釆用标志重捕法调査仓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120作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200只,其中发现10只带有标记。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该农场仓鼠的种群密度约为2 400 只/hm2
B.此种方法可以调査该地财虫的种群密度
C.第一次捕获与第二次捕获的间隔时间越短越好
D.仓鼠在捕捉一次后更难捕捉,导致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密度大
8.如图是有关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①表示种群密度,是制约种群增长的因素之一
B.春运期间,北京市的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②③
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破坏了正常的⑤
9.如图表示用样方法进行相关调查,请判断相关叙述哪一项不正确
A.利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B.若图甲表示一个样方中植物分布状况,则计数值应为8
C.若图乙表示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则调查时设定样方面积最好为S2
D.若选取3个合适的样方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结果分别是n1、n2、n3,则该地植物的种群密度为(n1+n2+n3) /(3S0)种/m2
10.如图曲线a、b表示两类动物种群密度与存活率之间的关系。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当种群密度相同时,曲线a代表的生物存活率较低
B.曲线a代表的种群个体一般体型较大,营养级较高
C.依据曲线b,人工养鱼时种群密度越大越好
D.种群密度为d时,曲线b代表的种群个体间斗争较剧烈
11.图甲为种群增长的“J”型和“S”型曲线,图乙为两种增长方式中增长速率的变化情况。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图甲中b曲线对应的是“J”型增长曲线
B.图乙②中曲线的顶点与图甲b曲线的最大值相对应
C.图甲中的阴影部分可代表环境阻力大小
D.自然情况下种群不可能出现图甲中a曲线所示的增长方式
12.某海洋鱼类种群的年龄结构如图甲所示,增长曲线如图乙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甲所示的年龄结构是稳定型
B.图乙中t2时期的种群年龄结构对应图甲
C.图甲所示的年龄结构预示着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D.图乙中在t1时期进行捕捞可获得最大日捕捞量
13.如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若乙种群为害虫,则在t4时防治效果最佳
B.t3~t5期间,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
C.t1~t2期间,甲种群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D.t4时,乙的种群密度达到最大值
14.在调查某林场松鼠的种群数量时,计算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λ),并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据此图分析得到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A.前4年该种群数量基本不变
B.第4到第8年间种群数量在下降,原因可能是食物的短缺和天敌增多
C.第5年调查年龄组成可能为衰退型
D.第8年的种群数量最少,第8到第16年间种群数量增加,且呈“S”型曲线增长
15.一调查小组对我国东部某地群落进行深入调查,获得有关信息资料,请分析回答:
(1)调查小组对某块荒地的几种常见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连续五年的调查,一般采用的调查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株/m2)。取样时,关键要做到____________。如果4种植物中有一种属于入侵物种,则该入侵物种是____________,该入侵物种在入侵初期类似于“________”型增长,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份
植物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甲
10.0
9.2
8.0
6.8
5.5
乙
3.0
2.1
1.1
0.3
0.1
丙
0.3
0.6
1.1
1.5
2.3
丁
3.0
2.0
0.4
0
0
(2)如图为调查小组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分析该种群在30年中种群数量最少的是第__________年,第20~30年间种群的出生率________(填“<”“=”或“>”)死亡率。第15年时,种群的年龄组成是________型。
16.下图表示一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图,据图回答。
(1)此动物种群增长的曲线呈“_____”型。
(2)既要获得最大的捕获量,又要使动物资源的更新不受破坏,应该使该动物种群的数量保持在______点(填图中字母)上。
(3)按该曲线方式增长,种群数量在达到d点即K值后维持相对稳定,K值称为_________,当种群数量稳定在K值时,出生率_________死亡率(填“<”、“>”或“=”)。
(4)该种群第4年时的种群年龄组成为_________型(填“增长”、“稳定”或“衰退)。
17.(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生物试卷(新课标Ⅰ)·6)土壤小动物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下列关于土壤小动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调查身体微小、活动力强的小动物数量常用标志重捕法
B.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高,则该类群含有的物种数目多
C.土壤小动物的代谢活动会影响土壤肥力,进而影响植物生长
D.土壤小动物呼吸作用产生的CO2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
18.(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生物试卷(新课标Ⅱ)·6)河水携带泥沙流入大海时,泥沙会在入海口淤积形成三角洲。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3种植物群落类型:①以芦苇为主的植物群落(生长在淡水环境中),②以赤碱蓬为主的植物群落(生长在海水环境中),③草甸植物群落(生长在陆地环境中)。该三角洲上的植物群落是通过群落演替形成的,演替的顺序是( )
A.②①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③①②
19.(2020年山东省高考生物试卷(新高考)·11)为研究甲、乙两种藻的竞争关系,在相同条件下对二者进行混合培养和单独培养,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单独培养条件下,甲藻数量约为1.0×106 个时种群增长最快
B.混合培养时,种间竞争是导致甲藻种群数量在10~12天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
C.单独培养时乙藻种群数量呈“S" 型增长
D.混合培养对乙藻的影响较大
20.(2020年山东省高考生物试卷(新高考)·19)在互花米草入侵地栽种外来植物无瓣海桑,因无瓣海桑生长快,能迅速长成高大植株形成荫藏环境,使互花米草因缺乏光照而减少。与本地植物幼苗相比,无瓣海桑幼苗在荫蔽环境中成活率低,逐渐被本地植物替代,促进了本地植物群落的恢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互花米草相对集中的区域选取样方以估算其在入侵地的种群密度
B.由互花米草占优势转变为本地植物占优势的过程不属于群落演替
C.逐渐被本地植物替代的过程中,无瓣海桑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D.应用外来植物治理入侵植物的过程中,需警惕外来植物潜在的入侵性
21.(2020年浙江省高考生物试卷(7月选考)·14)下列关于某种昆虫种群存活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存活曲线的横坐标表示该昆虫种群的年龄
B.绘制种群存活曲线至少需要观察记录100个个体
C.必须从不同年龄组中选取相同比例的观察记录个体
D.当所有被选取的个体达到平均寿命后停止观察记录
22.(2020年江苏省高考生物试卷·15)“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些诗句描绘了荷塘的生动景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荷塘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
B.采用五点取样法能精确调查荷塘中蜻蜓目昆虫的种类数
C.挺水的莲、浮水的睡莲及沉水的水草体现出群落的垂直结构
D.影响荷塘中“鸥鹭”等鸟类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和人类活动
23.(2020年江苏省高考生物试卷·10)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将酵母菌接种到培养液中,并进行第一次计数
B.从静置的培养液中取适量上清液,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
C.每天定时取样,测定酵母菌细胞数量,绘制种群数量动态变化曲线
D.营养条件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因素之一
24.(2018·新课标Ⅰ卷)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
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
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
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
25.(2017·新课标Ⅲ卷)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减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
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
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
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的面积
26.( 2015·新课标I卷)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牌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
年龄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个体数
92
187
121
70
69
62
63
72
64
55
42
39
264
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类类推。
回答下列问题:
(1)通常,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 。研究表明: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成个体数的比例为 ,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 。
(2)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 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3)在该湖泊中,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所具有的两个特点是 。
1.【答案】 C
【解析】 增长型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衰退型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但无法比较增长型种群与衰退型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大小,A错误;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中的雄性个体是通过改变种群性别比例达到控制害虫种群数量的目的,B错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是: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当标志物易脱落或颜色过于鲜艳时均会影响第二次捕获中被标记的个体数,计算的结果会比实际的种群密度要大,C正确;K值是环境容纳量,受食物、天敌等因素影响,因此增加天敌数量,K值会变小,D错误。
2.【答案】 B
【解析】 在O~d期间,只能体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过程,没有呈现出周期性波动,A错误;据图可知,在a~d之间,R先大于1后小于1,即出生率先大于死亡率后小于死亡率,田鼠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在c~d期间,田鼠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R小于1,即出生率小于死亡率,所以田鼠的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所以在d点时,种群密度最小,故该种群增长不为“J”型增长,B正确,C错误;据图可知,a、b两点田鼠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R相等,田鼠种群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R值相等,自然增长率不一定相等,D错误。
3.【答案】 B
【解析】 Q点时,银鱼的种群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相对稳定,此时种群的增长倍数λ为1,A错误;O时是捕获银鱼较为适宜的时期,此时种群数量较大,捕获后种群增长速率较大,可以使种群数量快速恢复,B错误;在自然条件下生存的银鱼,由于有环境阻力的存在,在L~M时期,该种群不呈“J”型增长,C错误;增长速率大于0时,说明种群数量在增加,银鱼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D正确。
4.【答案】 C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两个物种进入该生态系统后,开始都表现出了增长的现象,一段时间后,a种群的数量变化表现为“S”型增长,其原因是受自身密度的制约,b种群增长到一定数量后,逐渐减少,最后全部死亡。所以两个种群之间可能是竞争关系,但竞争强度是由弱到强再到弱。
5.【答案】 B
【解析】 只有在理想的状态下,种群才呈现“J”型曲线;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仍然是“S”型增长;“S”型增长中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增长率为0;不同环境条件下种群的K值不同。
6.【答案】 B
【解析】 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据图分析可知,①②③④依次为年龄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数量、性别比例,A正确;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不能反映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B错误;迁入率和迁出率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故研究城市人口密度,迁入率和迁出率是不可忽视的,C正确;在自然界,种群数量还受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因素的影响,D正确。
7.【答案】 D
【解析】 依题意可知:该农场仓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20×200÷10)÷40=60只/hm2,A错误;财虫是寄生在枯木和枯树根中的虫子,不适宜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B错误;第一次捕获与第二次捕获需要间隔一定的时间,并不是间隔的时间越短越好,C错误;仓鼠在捕捉一次后更难捕捉,会导致第二次捕获的有标记的个体数减少,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密度大,D正确。
8.【答案】 B
【解析】 图示为种群特征的概念图,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变化,所以图中①表示种群密度、②是出生率,③是死亡率,④是年龄结构,⑤是性别比例。①表示种群密度,是制约种群增长的因素之一,A正确;春运期间,北京人口数量的变化主要是流动人口的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入率和迁出率,B错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年龄组成,C正确;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破坏了害虫种群正常的⑤性别比例,D正确。
9.【答案】 C
【解析】 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样方法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并遵循随机取样的原则,A正确;若图甲表示一个样方中植物分布状况,根据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图中计数应该是5+1+2=8,B正确;乙图中S0点是获取物种数最多对应的最小的样方面积,C错误;若选取3个合适的样方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结果分别是n1、n2、n3,则该地植物的种群密度为(n1+n2+n3) /(3S0)种/m2,D正确。
10.【答案】 B
【解析】据图分析,曲线a种群密度越大存活率越低。曲线b种群密度适中时存活率最大。在一定范围内(较低的种群密度),曲线a代表的生物存活率较高,高于一定范围(即较高种群密度),曲线a代表的生物存活率较低,A错误;曲线a代表的生物种群密度越大,个体存活率越低,说明该动物获得的能量少,营养级较高,体型一般较大,B正确;由曲线b种群密度适中时存活率最大,可推测人工养鱼时种群密度不能太大,C错误;种群密度相同时,存活率较低的种群个体间竞争较剧烈,故d点时曲线a代表的种群个体间竞争较剧烈,D错误。
11.【答案】C
【解析】图甲中b曲线对应的是“S”型增长曲线,A错误。图乙②中曲线的顶点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所以与图甲b曲线的K/2相对应,B错误。图甲中两条曲线之间的阴影部分即两种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差别,曲线b可代表环境阻力大小,C正确。自然情况下,外来物种入侵后的早期,会出现图甲中a曲线所示的增长方式,D错误。
12.【答案】C
【解析】甲中幼年个体明显多于老年个体,即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年龄结构应为增长型,A错误;图乙中t2时期种群的增长率为0,此时年龄结构为稳定型,B错误;图甲所示的年龄结构是增长型,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正确;图乙中在t2时期进行捕捞可获得最大日捕捞量,D错误。
13.【答案】B
【解析】若乙种群为害虫,则在t4时种群数量为K/2,种群增长速率最大,防治困难最大,A项错误;t3~t5期间,甲种群数量减少,属于衰退型,乙种群数量增加,属于增长型,B项正确;t1~t2期间,甲种群数量增加,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项错误;t5时,乙的种群密度达到最大值,D项错误。
14.【答案】D
【解析】据图分析,0~4年时λ=1,种群数量基本不变;4~10年时λ<1,种群数量不断减少;在10~20年时λ>1,种群数量持续增加。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前4年种群的λ=1,种群数量基本不变,A正确;第4到第8年间λ<1,种群数量在下降,可能是因为食物的短缺和天敌增多,B正确;第5年种群的数量在减少,说明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衰退型,C正确;第8到10年间λ值<1,种群数量减少,第10年的种群数量最少,第10到16年间λ>1,种群数量持续增加,而“S”型曲线的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基本不变,D错误。
15.【答案】(1)样方法 随机取样 丙 J 生存环境适宜(或资源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
(2)20 = 衰退
【解析】(1)常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取样的关键是做到随机取样;分析表格可知,植物丙的种群密度刚开始较小,随时间增长逐渐增大,则该入侵物种是丙,该入侵物种在入侵初期由于生存环境适宜(或资源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2)初始几年λ值大于1且不变,此时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λ值小于1时,种群数量减少,第15年时减少最快,减少至第20年时不再减少,此时种群数量最少;20年后λ值等于1,此时种群数量不变,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第15年时,种群的年龄组成是衰退型。
16.【答案】(1)S (2)b (3)环境容纳量 = (4)增长
【解析】(1)据图可知,此动物种群增长的曲线呈“S”型。(2)据图可知,当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既要获得最大的捕获量,又要使动物资源的更新不受破坏,应该使该动物种群的数量保持在K/2以上,即图中b点上。(3)K值称为环境容纳量,当种群数量稳定在K值时,种群数量不变,所以出生率=死亡率(4)第4年后种群数量呈增长态势,所以b点时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17.【答案】 A
【解析】 A、调查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的小动物数量常用取样器取样法,A错误;B、物种丰富度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高,说明该类群含有的物种数目多,B正确;C、一些土壤小动物可以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增加土壤肥力,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C正确;D、土壤小动物可以通过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进入大气中,可以参与碳循环,D正确。
18.【答案】 A
【解析】 由题干信息可知,该处形成三角洲的过程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由于入海口的海水环境,最先形成的群落应是②以碱蓬为主的植物群落,随着河水(淡水)的不断冲刷,此处环境中水中的盐浓度会逐渐下降,植物群落便逐渐演替为①以芦苇为主的植物群落,由于河水中带有泥沙,三角洲处的陆地面积也会有一定的增大,因此会逐渐演替为草甸植物群落,则演替顺序为②①③,A正确。
19.【答案】 B
【解析】 A、单独培养时,甲藻的K值约为2.0×106个,所以种群增长最快的是K/2时,约为1.0×106个,A正确;B、10-12天乙藻种群数量接近0,所以竞争强度低,此时甲藻数量增长缓慢的原因是培养液和空间有限,B错误;C、由于空间和资源有限,所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C正确;D、据图可知:混合培养时,乙藻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导致灭绝,D正确。
20.【答案】 AB
【解析】 A.在利用样方法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时,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A错误;B.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由互花米草占优势,转变为本地植物占优势的过程属于群落演替,B错误;C.由题干信息“无瓣海桑幼苗在隐蔽环境中成活率低。”可知逐渐被本地植物代替的过程中,无瓣海桑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C正确;D.应用外来植物治理入侵植物的过程中,需警惕外来植物没有天敌抑制其快速繁殖,导致本地物种缺乏资源而灭绝,D正确。
21.【答案】 A
【解析】 A、存活曲线二维平面图的横坐标是年龄,自左至右年龄増加,纵坐标是存活个体数的对数值,自上而下逐渐减少,A正确;B、绘制种群存活曲线从至少观察1000个新孵化幼虫或新出生个体开始,跟踪记录每个个体的死亡年龄,直至全部个体死亡为止,B错误;C、从新孵化幼虫或新出生个体开始,跟踪记录每个个体的死亡年龄,直至全部个体死亡为止,而不是选取不同年龄组中选取相同比例的观察记录个体,C错误;D、跟踪记录每个个体的死亡年龄,直至全部个体死亡为止,不是达到平均寿命后即停止,D错误。
22.【答案】 C
【解析】 A、完整的生态系统还应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A错误;B、五点取样法只能估算生物种类数,B错误;C、挺水的莲、浮水的睡莲和沉水水草体现了池塘群落的垂直结构,C正确;D、影响荷塘中“鸥鹭”等鸟类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食物和栖息空间,D错误。
23.【答案】 B
【解析】 A、将酵母菌接种到培养液后,需要对酵母菌进行初次计数,以获得酵母菌种群密度初始值,A正确;B、每次计数前,都需要轻缓地将培养液摇匀,使其中的酵母菌分布均匀,再取适量培养液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B错误;C、需要定时取样和计数,用于绘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曲线,C正确;
D、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受营养条件、代谢废物、空间等的影响,D正确。
24.【答案】D
【解析】种群的“S”型增长条件是资源和环境等条件有限,因此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A正确;老鼠的繁殖力强,但是也受到空间大小的限制,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导致个体之间的斗争加剧,因此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种群密度制约,B正确;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密度大的,种内竞争较大,增长量相对较小,密度小的,种内竞争相对较小,增长量相对较大,导致产量最终可能相同,C正确;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种群密度达到最大,个体之间的斗争最强,种群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也越强,D错误。
25.【答案】B
【解析】使用样方法时不需要对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A错误;样方法都要做到随机取样;由于个体数量少,应适当扩大样方面积,B正确;在用样方法调查时,取的样方过小或过少,可能导致搜集到的数据较少,偶然性增大,因此需要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或者增加样方的数量,C、D错误。
26.【答案】(1)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1∶1∶1 稳定(2)活动能力
(3)单向性 逐级递减
【解析】(1)种群的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幼年个体、成年个体、老年个体的比例,可分为三种类型,即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由表中数据可知,幼年个体(0+、1+、2+)为400个,成年个体(3+、4+、5+、6+、7+、8+)为400个,老年个体(9+、10+、11+、≥12)为400个,故幼年∶成年∶老年=1∶1∶1,故该鱼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稳定型在一定时期内种群密度保持相对稳定。(2)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活动性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3)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高考频度:★★★☆☆ 难易程度:★★★☆☆
1.种群的特征
(1)种群的概念:种群是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种群的数量特征
项目
定义
特点或意义
种群密度
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①不同物种,种群密度不同;
②同一物种,种群密度可变
出生率、死亡率
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
迁入率、迁出率
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年龄组成
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①类型
②意义: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性别比例
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密度
(3)完善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图解
①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②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
③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2.种群的空间特征
(1)含义:种群中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2)类型: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
3.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
(1)样方法
①适用对象:植物、昆虫卵、作物植株上的蚜虫、跳蝻等密度的调查。
②过程:确定调查对象→取样→计数每个样方个体数→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种群密度估计值。
③取样的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取样的关键:随机取样。
(2)标志重捕法
①适用生物: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②密度估算公式
=。
4.研究方法:构建数学模型。
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5.“J”型增长和“S”型增长的比较
项目
“J”型增长
“S”型增长
曲线模型
形成条件
资源无限的理想条件
资源有限的自然条件
增长率
不变
越来越小
有无K值
无K值,持续增加
有K值,可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
6.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1)实验原理
①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②在理想的无限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J”型曲线;在有限的环境条件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S”型曲线。
(2)实验流程
考向一 种群的基本特征及其关系的辨析
1.下面的图1和图2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净补充量(为出生率与死亡率之差)和种群密度的关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中曲线a代表死亡率,曲线b代表出生率
B.海洋鱼类捕捞后应使鱼类的数量保持在图1的E点
C.图2中在F点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D.图2中G点代表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答案】 D
【解析】 图1中曲线a代表出生率,曲线b代表死亡率;海洋鱼类捕捞后应使鱼类的数量保持在K/2时,E点为K值;在F点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不利于控制有害动物的数量;图2中的G点对应图1中的E点,均表示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技法提炼
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及判断技巧
(1)统计图
(2)曲线图
(3)柱形图
各图示共性及判断技巧:
无论何种图形,均应注意各年龄段个体的比例——增长
型中的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稳定型中的各年龄段个体比例适中;衰退型中的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
2.图甲表示某一经济鱼类的种群特征,图乙是某时期该鱼类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图乙为c点后该经济鱼类年龄组成曲线
B.在b点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C.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即可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D.d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
【答案】 D
【解析】 由图甲可以看出:b点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且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最大,此时种群的增加速率最大;d点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图乙代表衰退型年龄组成,而c点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此时种群仍表现为数量增加。在b点时捕捞鱼类有利于该种群的持续增长,在d点时捕捞鱼类得到的日捕获量最大。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此外,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等也影响着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因此,仅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并不能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考向二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的选择和分析
3.数学方法在生态学研究中广泛应用,而每个数学模型的应用都具有一定的限度和范围。下列各项叙述正确的是( )
A.在一块稻田中选取稗草较多的地方取样,所取样本的平均数可估算稻田中稗草的种群密度
B.标志重捕法利用了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在重捕时被捕概率不同的特点
C.利用灯光诱捕昆虫的方法,根据多年数据可绘制出某种群数量动态模型
D.采用标志重捕法,可准确统计某海洋鱼类的种群密度并制定捕捞计划
【答案】 C
【解析】 样方法要求做到随机取样,A错误;标志重捕法正是利用了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在重捕时被捕概率相同的特点,来估算某种活动能力强、运动范围较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的,B错误;利用灯光诱捕昆虫的方法,可获得一定量的昆虫,如果长期观测、多年积累,可以获得某种昆虫的数量值。在生产实践中,如果结合田间昆虫的数量和气象因子等环境条件,可绘制出某种群数量动态模型,对害虫的发生期和发生量进行预测,C正确;标志重捕法只能大致估算种群密度,不能准确统计,D错误。
归纳整合
种群密度调查的注意事项
(1)样方法的注意事项
①计数原则: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相邻两边及顶角上的个体。
②取样原则及方法:随机取样;样方大小适中:乔木100 m2、灌木16 m2、草本1 m2;样方数量不宜太少;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叶脉一般呈网状);常用五点取样法(如图1)和等距取样法(如图2)。
(2)标志重捕法的注意事项
被调查个体在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标记物不能过于醒目;不能影响被标记对象的正常生理活动;标记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因为动物被捕获并标记一次后难以被再次捕获,则利用标志重捕法计算出的种群密度会比实际密度偏大。
4.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的过程是
①随机选取一个该种群的长方形地块,将该地按照长度分成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大小为1 m2的样方
②选取一个该种群分布比较密集的长方形地块,将该地按照长度分成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大小不同的样方
③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取其最大值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④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取其平均值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B
【解析】 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应在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10个样方,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蒲公英种群密度的估计值,B正确。
考向三 “J”型增长和“S”型增长的比较
5.观察下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呈现“S”型增长的种群,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增长所受的环境阻力先增加后减少
B.种群呈现“J” 型增长的前提条件是不存在天敌、食物充足、生存空间无限等
C.“J” 型曲线代表的种群,种群数量不断增大且无K值
D.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曲线一般是“S” 型曲线
【答案】A
【解析】呈现“S” 型增长的种群,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增长所受的环境阻力不断加大,A错误;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等理想条件下种群无限增长,呈现“J”型曲线,B正确;“J” 型曲线中种群能无限增长,没有K值,“S”型曲线存在环境容纳量,即K值,C正确;在自然界中,由于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种群的增长一般呈现“S”型曲线,D正确。
技法提炼
“S”型增长曲线的解读和分析方法
三图对比分析解读:
(1)t1之前,种群数量小于K/2,由于资源和空间条件相对充裕,种群数量增长较快,当种群数量为K/2时,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
(2)t1~t2,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种群增长速率下降。
(3)t2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0。
6.下图表示山羊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变化曲线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c~d时间内,山羊种群的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
C.图中a点和b点的山羊的种群数量一定相等
D.b~c时间段内,该山羊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答案】 A
【解析】 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A错误;据图分析可知,出生率/死亡率>1,表示种群数量增加,出生率<死亡率,表示种群数量减少,故c~d时间内,山羊种群的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B正确;a~b时间段内,由于出生率/死亡率大于1,此时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C错误;b~c时间段内,该种群经历了出生率/死亡率大于1、等于1和小于1三个时间段,即年龄组成经历了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D错误。
考向四 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的应用分析
7.如图表示某种鱼类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的种群增长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鱼类种群数量的增长受自身种群密度的制约
B.气候条件的改变不会影响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C.当种群数量达到d点时环境阻力开始影响种群增长
D.渔业捕捞后剩余量需控制在c点以保持最高的增长速率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意在考查考生在理解、曲线分析与解读方面的能力。由于环境资源有限,鱼类种群密度越大,种内斗争会越剧烈,从而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增长;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受环境(包括气候条件)的影响;题图为“S”型种群增长曲线,一开始种群的增长就受到环境阻力的影响;b点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渔业捕捞后剩余量需控制在b点,有利于种群数量快速得到恢复。
解题必备
K值与K/2在实践中的应用
项目
灭鼠、灭蝗等
捕鱼、森林砍伐等
K/2
(最大增长速率)
灭鼠后,鼠的种群数量在K/2附近,这时鼠的种群数量会迅速增加,无法达到灭鼠效果
使鱼、树木的种群数量维持在K/2,捕捞或砍伐后,鱼、树木的种群数量会迅速回升
K值(环境最大容纳量)
改变环境,降低K值,使之不适合鼠、蝗的生存
保证鱼、树木生存的环境条件,尽量提升K值
8.资源的合理使用是使产量最大化,又不影响资源的持久利用。自然种群增长呈“S”型曲线,假设种群的K值为200,N表示种群数量,据表分析正确的是
曲线上的点
N
(K-N)/K
S1
20
0.90
S2
50
0.75
S3
100
0.50
S4
150
0.25
S5
180
0.10
A.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S4点之后
B.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S3点时进行
C.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
D.(K-N)/K值为0.9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答案】 C
【解析】 在种群数量变化的“S”型曲线中,环境阻力始终存在,A错误;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在S3点时该种群(K-N)/K值为0.5,增长速率最大,即为K/2值,对蝗虫等害虫的防治,需将其数量控制在K/2值(S3点)以下,最好是S1,B错误;为了获得最大效益,渔业捕捞量应控制剩余量在K/2值,C正确;(K-N)/K值为0.5时,增长速率最大,D错误。
考向五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9.如图为在等容积容器中,用不同条件培养酵母菌时,其种群增长的曲线。三种条件分别为:不更换培养液;不更换培养液但定时调节pH使酸碱度恒定且适宜;每3 h定期更换培养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曲线①是不更换培养液但定量调节pH条件下的种群增长曲线
B.该实验表明特定空间的环境容纳量是可以改变的
C.该实验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与种群密度、捕食者无关
D.若在曲线③所示条件下培养140 h后,调节pH至适宜并继续培养,种群数量将一直维持恒定
【答案】 B
【解析】 每3 h定期更换培养液,酵母菌在营养充足、条件适宜的环境中将会呈现“J”型增长,种群增长曲线是①;不更换培养液但定时调节pH使酸碱度恒定且适宜,酵母菌的数量会比不更换培养液稍多一些,种群增长曲线是②;不更换培养液培养酵母菌,一段时间后酵母菌将会因为营养物质短缺且代谢废物积累在培养液中而影响其繁殖,种群增长曲线是③,A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三种不同条件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曲线变化是不一样的,说明在特定空间的环境容纳量是可以改变的,B正确;该实验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与种群密度有关,与捕食者无关,C错误;曲线③所示条件下培养140 h后,即使调节pH至适宜条件,种群数量也会因为营养匮乏而下降,D错误。
易错警示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注意事项
(1)我们测定的酵母菌种群数量是在恒定容积的培养基中测定的,与自然界中的种群数量变化有差异。
(2)在进行酵母菌计数时,由于酵母菌是单细胞生物,因此必须在显微镜下计数,且我们不能准确计数,只能估算。
(3)在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应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
(4)从试管中吸取培养液进行计数前,要轻轻振荡试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
(5)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
10.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 )
A.先向计数室内滴加培养液,然后再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
B.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不必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
C.记数时,压在边线上的酵母菌,可记可不记
D.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后再计数
【答案】 B
【解析】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应该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其自行渗入,A错误;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必须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B错误;记数时,压在边线上的酵母菌要统计相邻两边及其夹角的酵母菌数目,C错误;酵母菌的繁殖能力很强,培养后期酵母菌数量较多,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液应先稀释后再计数,D正确。
1.下列关于种群特征及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增长型种群的出生率应高于衰退型种群的出生率,而死亡率则相反
B.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中的雄性个体主要通过改变种群年龄结构达到控制害虫数量的目的
C.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的种群密度时,当标志物易脱落或颜色过于鲜艳时均会增大误差
D.自然环境中增加某种群的天敌数量不影响该种群的K值
2. 科学家研究某区域中田鼠的种群数量变化,得到该种群在数年内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曲线如图(其中R=出生率∶死亡率)。在不考虑迁入迁出的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从图中可知O~d期间田鼠种群数量出现了周期性波动
B.田鼠种群数量在a~d之间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其中c~d期间一直在下降
C.该田鼠种群增长为“J”型增长,c点时种群密度最小
D.由图可知,a、b两点时对应的种群自然增长率相等
3.如图为银鱼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Q时,银鱼的种群增长倍数λ为0
B.Q时是捕获银鱼的较为适宜时期
C.在L~M时段,该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D.增长速率大于0时,银鱼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4.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
B.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强度由强到弱
C.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
D.b种群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
5.关于图中种群数量变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种群“J”型曲线只有在理想条件下才能出现
B.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就是“J”型增长
C.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达到600时,种群的增长率为0
D.环境条件变化时,种群的K值也会发生相应变化
6.下图表示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依次为年龄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数量、性别比例
B.种群密度完全能反映③的变化趋势
C.研究城市人口密度,迁入率和迁出率是不可忽视的
D.种群数量还受自然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7.某生态园的面积为40 hm2,研究小组釆用标志重捕法调査仓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120作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200只,其中发现10只带有标记。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该农场仓鼠的种群密度约为2 400 只/hm2
B.此种方法可以调査该地财虫的种群密度
C.第一次捕获与第二次捕获的间隔时间越短越好
D.仓鼠在捕捉一次后更难捕捉,导致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密度大
8.如图是有关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①表示种群密度,是制约种群增长的因素之一
B.春运期间,北京市的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②③
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破坏了正常的⑤
9.如图表示用样方法进行相关调查,请判断相关叙述哪一项不正确
A.利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B.若图甲表示一个样方中植物分布状况,则计数值应为8
C.若图乙表示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则调查时设定样方面积最好为S2
D.若选取3个合适的样方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结果分别是n1、n2、n3,则该地植物的种群密度为(n1+n2+n3) /(3S0)种/m2
10.如图曲线a、b表示两类动物种群密度与存活率之间的关系。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当种群密度相同时,曲线a代表的生物存活率较低
B.曲线a代表的种群个体一般体型较大,营养级较高
C.依据曲线b,人工养鱼时种群密度越大越好
D.种群密度为d时,曲线b代表的种群个体间斗争较剧烈
11.图甲为种群增长的“J”型和“S”型曲线,图乙为两种增长方式中增长速率的变化情况。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图甲中b曲线对应的是“J”型增长曲线
B.图乙②中曲线的顶点与图甲b曲线的最大值相对应
C.图甲中的阴影部分可代表环境阻力大小
D.自然情况下种群不可能出现图甲中a曲线所示的增长方式
12.某海洋鱼类种群的年龄结构如图甲所示,增长曲线如图乙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甲所示的年龄结构是稳定型
B.图乙中t2时期的种群年龄结构对应图甲
C.图甲所示的年龄结构预示着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D.图乙中在t1时期进行捕捞可获得最大日捕捞量
13.如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若乙种群为害虫,则在t4时防治效果最佳
B.t3~t5期间,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
C.t1~t2期间,甲种群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D.t4时,乙的种群密度达到最大值
14.在调查某林场松鼠的种群数量时,计算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λ),并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据此图分析得到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A.前4年该种群数量基本不变
B.第4到第8年间种群数量在下降,原因可能是食物的短缺和天敌增多
C.第5年调查年龄组成可能为衰退型
D.第8年的种群数量最少,第8到第16年间种群数量增加,且呈“S”型曲线增长
15.一调查小组对我国东部某地群落进行深入调查,获得有关信息资料,请分析回答:
(1)调查小组对某块荒地的几种常见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连续五年的调查,一般采用的调查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株/m2)。取样时,关键要做到____________。如果4种植物中有一种属于入侵物种,则该入侵物种是____________,该入侵物种在入侵初期类似于“________”型增长,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份
植物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甲
10.0
9.2
8.0
6.8
5.5
乙
3.0
2.1
1.1
0.3
0.1
丙
0.3
0.6
1.1
1.5
2.3
丁
3.0
2.0
0.4
0
0
(2)如图为调查小组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分析该种群在30年中种群数量最少的是第__________年,第20~30年间种群的出生率________(填“<”“=”或“>”)死亡率。第15年时,种群的年龄组成是________型。
16.下图表示一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图,据图回答。
(1)此动物种群增长的曲线呈“_____”型。
(2)既要获得最大的捕获量,又要使动物资源的更新不受破坏,应该使该动物种群的数量保持在______点(填图中字母)上。
(3)按该曲线方式增长,种群数量在达到d点即K值后维持相对稳定,K值称为_________,当种群数量稳定在K值时,出生率_________死亡率(填“<”、“>”或“=”)。
(4)该种群第4年时的种群年龄组成为_________型(填“增长”、“稳定”或“衰退)。
17.(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生物试卷(新课标Ⅰ)·6)土壤小动物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下列关于土壤小动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调查身体微小、活动力强的小动物数量常用标志重捕法
B.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高,则该类群含有的物种数目多
C.土壤小动物的代谢活动会影响土壤肥力,进而影响植物生长
D.土壤小动物呼吸作用产生的CO2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
18.(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生物试卷(新课标Ⅱ)·6)河水携带泥沙流入大海时,泥沙会在入海口淤积形成三角洲。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3种植物群落类型:①以芦苇为主的植物群落(生长在淡水环境中),②以赤碱蓬为主的植物群落(生长在海水环境中),③草甸植物群落(生长在陆地环境中)。该三角洲上的植物群落是通过群落演替形成的,演替的顺序是( )
A.②①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③①②
19.(2020年山东省高考生物试卷(新高考)·11)为研究甲、乙两种藻的竞争关系,在相同条件下对二者进行混合培养和单独培养,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单独培养条件下,甲藻数量约为1.0×106 个时种群增长最快
B.混合培养时,种间竞争是导致甲藻种群数量在10~12天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
C.单独培养时乙藻种群数量呈“S" 型增长
D.混合培养对乙藻的影响较大
20.(2020年山东省高考生物试卷(新高考)·19)在互花米草入侵地栽种外来植物无瓣海桑,因无瓣海桑生长快,能迅速长成高大植株形成荫藏环境,使互花米草因缺乏光照而减少。与本地植物幼苗相比,无瓣海桑幼苗在荫蔽环境中成活率低,逐渐被本地植物替代,促进了本地植物群落的恢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互花米草相对集中的区域选取样方以估算其在入侵地的种群密度
B.由互花米草占优势转变为本地植物占优势的过程不属于群落演替
C.逐渐被本地植物替代的过程中,无瓣海桑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D.应用外来植物治理入侵植物的过程中,需警惕外来植物潜在的入侵性
21.(2020年浙江省高考生物试卷(7月选考)·14)下列关于某种昆虫种群存活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存活曲线的横坐标表示该昆虫种群的年龄
B.绘制种群存活曲线至少需要观察记录100个个体
C.必须从不同年龄组中选取相同比例的观察记录个体
D.当所有被选取的个体达到平均寿命后停止观察记录
22.(2020年江苏省高考生物试卷·15)“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些诗句描绘了荷塘的生动景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荷塘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
B.采用五点取样法能精确调查荷塘中蜻蜓目昆虫的种类数
C.挺水的莲、浮水的睡莲及沉水的水草体现出群落的垂直结构
D.影响荷塘中“鸥鹭”等鸟类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和人类活动
23.(2020年江苏省高考生物试卷·10)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将酵母菌接种到培养液中,并进行第一次计数
B.从静置的培养液中取适量上清液,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
C.每天定时取样,测定酵母菌细胞数量,绘制种群数量动态变化曲线
D.营养条件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因素之一
24.(2018·新课标Ⅰ卷)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
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
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
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
25.(2017·新课标Ⅲ卷)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减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
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
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
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的面积
26.( 2015·新课标I卷)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牌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
年龄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个体数
92
187
121
70
69
62
63
72
64
55
42
39
264
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类类推。
回答下列问题:
(1)通常,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 。研究表明: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成个体数的比例为 ,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 。
(2)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 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3)在该湖泊中,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所具有的两个特点是 。
1.【答案】 C
【解析】 增长型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衰退型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但无法比较增长型种群与衰退型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大小,A错误;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中的雄性个体是通过改变种群性别比例达到控制害虫种群数量的目的,B错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是: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当标志物易脱落或颜色过于鲜艳时均会影响第二次捕获中被标记的个体数,计算的结果会比实际的种群密度要大,C正确;K值是环境容纳量,受食物、天敌等因素影响,因此增加天敌数量,K值会变小,D错误。
2.【答案】 B
【解析】 在O~d期间,只能体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过程,没有呈现出周期性波动,A错误;据图可知,在a~d之间,R先大于1后小于1,即出生率先大于死亡率后小于死亡率,田鼠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在c~d期间,田鼠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R小于1,即出生率小于死亡率,所以田鼠的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所以在d点时,种群密度最小,故该种群增长不为“J”型增长,B正确,C错误;据图可知,a、b两点田鼠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R相等,田鼠种群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R值相等,自然增长率不一定相等,D错误。
3.【答案】 B
【解析】 Q点时,银鱼的种群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相对稳定,此时种群的增长倍数λ为1,A错误;O时是捕获银鱼较为适宜的时期,此时种群数量较大,捕获后种群增长速率较大,可以使种群数量快速恢复,B错误;在自然条件下生存的银鱼,由于有环境阻力的存在,在L~M时期,该种群不呈“J”型增长,C错误;增长速率大于0时,说明种群数量在增加,银鱼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D正确。
4.【答案】 C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两个物种进入该生态系统后,开始都表现出了增长的现象,一段时间后,a种群的数量变化表现为“S”型增长,其原因是受自身密度的制约,b种群增长到一定数量后,逐渐减少,最后全部死亡。所以两个种群之间可能是竞争关系,但竞争强度是由弱到强再到弱。
5.【答案】 B
【解析】 只有在理想的状态下,种群才呈现“J”型曲线;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仍然是“S”型增长;“S”型增长中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增长率为0;不同环境条件下种群的K值不同。
6.【答案】 B
【解析】 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据图分析可知,①②③④依次为年龄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数量、性别比例,A正确;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不能反映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B错误;迁入率和迁出率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故研究城市人口密度,迁入率和迁出率是不可忽视的,C正确;在自然界,种群数量还受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因素的影响,D正确。
7.【答案】 D
【解析】 依题意可知:该农场仓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20×200÷10)÷40=60只/hm2,A错误;财虫是寄生在枯木和枯树根中的虫子,不适宜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B错误;第一次捕获与第二次捕获需要间隔一定的时间,并不是间隔的时间越短越好,C错误;仓鼠在捕捉一次后更难捕捉,会导致第二次捕获的有标记的个体数减少,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密度大,D正确。
8.【答案】 B
【解析】 图示为种群特征的概念图,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变化,所以图中①表示种群密度、②是出生率,③是死亡率,④是年龄结构,⑤是性别比例。①表示种群密度,是制约种群增长的因素之一,A正确;春运期间,北京人口数量的变化主要是流动人口的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入率和迁出率,B错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年龄组成,C正确;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破坏了害虫种群正常的⑤性别比例,D正确。
9.【答案】 C
【解析】 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样方法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并遵循随机取样的原则,A正确;若图甲表示一个样方中植物分布状况,根据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图中计数应该是5+1+2=8,B正确;乙图中S0点是获取物种数最多对应的最小的样方面积,C错误;若选取3个合适的样方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结果分别是n1、n2、n3,则该地植物的种群密度为(n1+n2+n3) /(3S0)种/m2,D正确。
10.【答案】 B
【解析】据图分析,曲线a种群密度越大存活率越低。曲线b种群密度适中时存活率最大。在一定范围内(较低的种群密度),曲线a代表的生物存活率较高,高于一定范围(即较高种群密度),曲线a代表的生物存活率较低,A错误;曲线a代表的生物种群密度越大,个体存活率越低,说明该动物获得的能量少,营养级较高,体型一般较大,B正确;由曲线b种群密度适中时存活率最大,可推测人工养鱼时种群密度不能太大,C错误;种群密度相同时,存活率较低的种群个体间竞争较剧烈,故d点时曲线a代表的种群个体间竞争较剧烈,D错误。
11.【答案】C
【解析】图甲中b曲线对应的是“S”型增长曲线,A错误。图乙②中曲线的顶点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所以与图甲b曲线的K/2相对应,B错误。图甲中两条曲线之间的阴影部分即两种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差别,曲线b可代表环境阻力大小,C正确。自然情况下,外来物种入侵后的早期,会出现图甲中a曲线所示的增长方式,D错误。
12.【答案】C
【解析】甲中幼年个体明显多于老年个体,即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年龄结构应为增长型,A错误;图乙中t2时期种群的增长率为0,此时年龄结构为稳定型,B错误;图甲所示的年龄结构是增长型,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正确;图乙中在t2时期进行捕捞可获得最大日捕捞量,D错误。
13.【答案】B
【解析】若乙种群为害虫,则在t4时种群数量为K/2,种群增长速率最大,防治困难最大,A项错误;t3~t5期间,甲种群数量减少,属于衰退型,乙种群数量增加,属于增长型,B项正确;t1~t2期间,甲种群数量增加,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项错误;t5时,乙的种群密度达到最大值,D项错误。
14.【答案】D
【解析】据图分析,0~4年时λ=1,种群数量基本不变;4~10年时λ<1,种群数量不断减少;在10~20年时λ>1,种群数量持续增加。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前4年种群的λ=1,种群数量基本不变,A正确;第4到第8年间λ<1,种群数量在下降,可能是因为食物的短缺和天敌增多,B正确;第5年种群的数量在减少,说明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衰退型,C正确;第8到10年间λ值<1,种群数量减少,第10年的种群数量最少,第10到16年间λ>1,种群数量持续增加,而“S”型曲线的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基本不变,D错误。
15.【答案】(1)样方法 随机取样 丙 J 生存环境适宜(或资源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
(2)20 = 衰退
【解析】(1)常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取样的关键是做到随机取样;分析表格可知,植物丙的种群密度刚开始较小,随时间增长逐渐增大,则该入侵物种是丙,该入侵物种在入侵初期由于生存环境适宜(或资源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2)初始几年λ值大于1且不变,此时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λ值小于1时,种群数量减少,第15年时减少最快,减少至第20年时不再减少,此时种群数量最少;20年后λ值等于1,此时种群数量不变,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第15年时,种群的年龄组成是衰退型。
16.【答案】(1)S (2)b (3)环境容纳量 = (4)增长
【解析】(1)据图可知,此动物种群增长的曲线呈“S”型。(2)据图可知,当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既要获得最大的捕获量,又要使动物资源的更新不受破坏,应该使该动物种群的数量保持在K/2以上,即图中b点上。(3)K值称为环境容纳量,当种群数量稳定在K值时,种群数量不变,所以出生率=死亡率(4)第4年后种群数量呈增长态势,所以b点时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17.【答案】 A
【解析】 A、调查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的小动物数量常用取样器取样法,A错误;B、物种丰富度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高,说明该类群含有的物种数目多,B正确;C、一些土壤小动物可以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增加土壤肥力,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C正确;D、土壤小动物可以通过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进入大气中,可以参与碳循环,D正确。
18.【答案】 A
【解析】 由题干信息可知,该处形成三角洲的过程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由于入海口的海水环境,最先形成的群落应是②以碱蓬为主的植物群落,随着河水(淡水)的不断冲刷,此处环境中水中的盐浓度会逐渐下降,植物群落便逐渐演替为①以芦苇为主的植物群落,由于河水中带有泥沙,三角洲处的陆地面积也会有一定的增大,因此会逐渐演替为草甸植物群落,则演替顺序为②①③,A正确。
19.【答案】 B
【解析】 A、单独培养时,甲藻的K值约为2.0×106个,所以种群增长最快的是K/2时,约为1.0×106个,A正确;B、10-12天乙藻种群数量接近0,所以竞争强度低,此时甲藻数量增长缓慢的原因是培养液和空间有限,B错误;C、由于空间和资源有限,所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C正确;D、据图可知:混合培养时,乙藻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导致灭绝,D正确。
20.【答案】 AB
【解析】 A.在利用样方法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时,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A错误;B.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由互花米草占优势,转变为本地植物占优势的过程属于群落演替,B错误;C.由题干信息“无瓣海桑幼苗在隐蔽环境中成活率低。”可知逐渐被本地植物代替的过程中,无瓣海桑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C正确;D.应用外来植物治理入侵植物的过程中,需警惕外来植物没有天敌抑制其快速繁殖,导致本地物种缺乏资源而灭绝,D正确。
21.【答案】 A
【解析】 A、存活曲线二维平面图的横坐标是年龄,自左至右年龄増加,纵坐标是存活个体数的对数值,自上而下逐渐减少,A正确;B、绘制种群存活曲线从至少观察1000个新孵化幼虫或新出生个体开始,跟踪记录每个个体的死亡年龄,直至全部个体死亡为止,B错误;C、从新孵化幼虫或新出生个体开始,跟踪记录每个个体的死亡年龄,直至全部个体死亡为止,而不是选取不同年龄组中选取相同比例的观察记录个体,C错误;D、跟踪记录每个个体的死亡年龄,直至全部个体死亡为止,不是达到平均寿命后即停止,D错误。
22.【答案】 C
【解析】 A、完整的生态系统还应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A错误;B、五点取样法只能估算生物种类数,B错误;C、挺水的莲、浮水的睡莲和沉水水草体现了池塘群落的垂直结构,C正确;D、影响荷塘中“鸥鹭”等鸟类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食物和栖息空间,D错误。
23.【答案】 B
【解析】 A、将酵母菌接种到培养液后,需要对酵母菌进行初次计数,以获得酵母菌种群密度初始值,A正确;B、每次计数前,都需要轻缓地将培养液摇匀,使其中的酵母菌分布均匀,再取适量培养液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B错误;C、需要定时取样和计数,用于绘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曲线,C正确;
D、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受营养条件、代谢废物、空间等的影响,D正确。
24.【答案】D
【解析】种群的“S”型增长条件是资源和环境等条件有限,因此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A正确;老鼠的繁殖力强,但是也受到空间大小的限制,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导致个体之间的斗争加剧,因此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种群密度制约,B正确;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密度大的,种内竞争较大,增长量相对较小,密度小的,种内竞争相对较小,增长量相对较大,导致产量最终可能相同,C正确;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种群密度达到最大,个体之间的斗争最强,种群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也越强,D错误。
25.【答案】B
【解析】使用样方法时不需要对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A错误;样方法都要做到随机取样;由于个体数量少,应适当扩大样方面积,B正确;在用样方法调查时,取的样方过小或过少,可能导致搜集到的数据较少,偶然性增大,因此需要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或者增加样方的数量,C、D错误。
26.【答案】(1)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1∶1∶1 稳定(2)活动能力
(3)单向性 逐级递减
【解析】(1)种群的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幼年个体、成年个体、老年个体的比例,可分为三种类型,即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由表中数据可知,幼年个体(0+、1+、2+)为400个,成年个体(3+、4+、5+、6+、7+、8+)为400个,老年个体(9+、10+、11+、≥12)为400个,故幼年∶成年∶老年=1∶1∶1,故该鱼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稳定型在一定时期内种群密度保持相对稳定。(2)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活动性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3)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