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案 学案 4 次下载
- 1.3《庖丁解牛》学案 学案 5 次下载
- 3《鸿门宴》学案 学案 6 次下载
- 4《窦娥冤(节选)》学案 学案 5 次下载
- 5《雷雨(节选)》学案 学案 6 次下载
语文必修 下册2 烛之武退秦师精品学案设计
展开【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通过本文的学习,进一步了解《左传》的叙事艺术和语言特点。
【学习重难点】
1.理解并概括烛之武、秦伯、郑伯、晋文公的性格。
2.理解“贰、军、辞、鄙、济、阙”等词语的含义,归纳“军、师、舍、辞、微、鄙”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并概括烛之武等人物性格。
【学时安排】
2学时
【第一学时】
【学习过程】
一、情景引读
1.以成语“秦晋之好”导入。
2.知人论世。
本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左传》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于修辞的史学著作,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左传》是以《春秋》记事为纲的编年体史书,相传,孔子作《春秋》,左丘明为之作传,因此,《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传》记事比《春秋》详细具体,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史实,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
因为《左传》《公羊传》《谷粱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3.探寻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和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场战争。
二、整体感知
1.正音。
氾( )南 佚( )之狐 缒( ) 共( )其乏困
阙( )秦 杞( )子 逢( )孙 不知( )
2.疏通词句,初步感知。(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并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边读边归纳,记下难点疑点。)
3.阅读全文,概括每一节的主要内容。
第一段第一层(开头——秦军氾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佚之狐——许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层(夜缒而出——乃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字词句导学
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①秦伯说,与郑人盟________________。②失其所与,不知________________。
③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________________。④夫晋,何厌之有________________。
2.古今异义。
①东道主。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行李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乏困。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夫人。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执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加点字(一词多义)。
(1)之:
唯君图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亦去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子犯请击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臣之壮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
以其无礼于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敢以烦执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越国以鄙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阙秦以利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乱易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其无礼于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
君知其难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共其乏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又欲肆其西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吾其还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失其所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焉:
子亦有不利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焉用亡郑以陪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焉取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指出句子中加点字的词类活用并解释。
(1)且贰于楚也( ) (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
(3)秦伯说,与郑人盟( ) (4)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
(5)阙秦以利晋,唯军图之( )( )( )
(6)越国以鄙远( ) (7)夜,缒而出( )
(8)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 )( )
5.判断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
(1)邻之厚,君之薄也( ) (2)以乱易整,不武( )
(3)夫晋,何厌之有( ) (4)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
四、归纳总结
通过学习你掌握了哪些词语和语法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学时】
【学习过程】
一、复习回顾
归纳总结本文特殊文言句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重点研讨
(一)烛之武为什么能临危授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烛之武怎样一步一步说服秦穆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晋军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
(1)烛之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郑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探究学习
义利之辩探究。
古人云:“春秋无义战。”又云:“(烛之武)皆从厉害上立言,反反复复,似深为秦筹者,委婉入情,令人自为心折,极辞令妙品。”对此你有何评价?据此你能对中国谦辞辞令提出哪些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拓展延伸
1.研究性学习。(任选一个进行讨论,列出提纲。)
(1)假如你身边的朋友考试没有考好,你该如何去安慰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你身边有朋友谈恋爱,你会怎样去劝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文章,完成下列题目。
介之推不言禄。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女偕隐。”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1)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外内弃之;弃:厌弃 B.不亦诬乎;诬:荒谬
C.焉用文之;文:文饰 D.以绵上为之田;田:田地
(2)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是( )
①禄亦弗及②盍亦求之③罪又甚焉④焉用文之
A.①②字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3)其母曰:“能如是乎?与女偕隐。”句中的“是”指代的是( )
A.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B.不食其食,身将隐
C.介之推不言禄 D.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4)对介之推让禄一事的分析,最确切的一项是( )
A.本篇介之推不居功自傲的态度和在荣誉地位面前的谦让精神
B.介母三次设问,表明她是一个关心儿子但并不愿违背儿子意愿的人
C.本篇颂扬介之推母子不求赏赐,不图浮名的品行
D.晋侯是个卑鄙小人,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
(5)对文章写介母三次设问的目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
A.诱导儿子追求名利 B.考验儿子是否坚决退隐
C.使文章曲折跌宕 D.写介母是个深明大义教子有方之人
(6)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下义其罪,上赏其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
第一学时
二、整体感知
1.正音fàn yì zhuì gōnɡ jué qǐ pánɡ zhì
3.第一段第1层:秦晋围郑;第2层:临危受命;第3层:说退秦军;第二段:晋亦撤军。
三、字词句导学
1.通假字①说——悦②知——智③共——供④厌——餍。
2.古今异义。
①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②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等。③乏困;古义:缺少的东西。今义:疲劳。④夫人;古义:那人。今义:对已婚女子的尊称。⑤执事;古义:执行事务的人,对对方的敬称。今义:掌管某项工作的人,可用作动词或名词。
3.一词多义。
之:代词,指阙秦以利晋;代词,指秦军;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的;代词,郑国。
以:介词,因为;介词,拿;连词,来;连词,相当于“而”;介词,用。
其:代词,郑国;不定代词,“那”;代词,指使者;代词,指秦国;
表希望的语气助词,“还是”;代词,自己的。
焉:句末语气词,可以不译;疑问代词,哪里;疑问代词,哪里。
4.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
(2)名词活用为动词,驻军;
(3)名词活用为动词,订立同盟;
(4)名词活用为动词,符合仁道;
(5)动词使动,使……削弱;名词使动,使……获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计划;
(6)名词意动,以……为边邑;
(7)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8)名词作状语,在东边;名词使动,使……成为边界;名词活用为形容词,西边的。
5.文言句式。
(1)判断句。(2)判断句。(3)宾语前置句。(4)介词结构后置句。
第二学时
二、重点研讨
(一)郑伯态度诚恳,勇于自责,晓之以理。烛之武腹有良谋,成竹在胸。
(二)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惟君图之。)
(三)晋文公并不昏庸,很有理智,能隐忍不发,随机应变。因为如果这时进攻秦军,晋军就有可能处于腹背受敌的不利境地。而由此,也就证明了烛之武说退秦师的成功。
(四)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
(1)烛之武:
志士。
烛之武的外交才能通过佚之狐的话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一个“退”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由于长期未被重用,烛之武满腹牢骚与委屈溢于言辞,以至于以“老矣,无能为也已”来推辞。但郑伯的一番诚意和对国家形势与个人利益关系的透彻分析,最终感动了他,他决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勇士。
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
辩士。
烛之武在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他先论说灭亡郑国对秦国有害无益,只是增加了邻国(晋国)。然后承诺,保存郑国将会对秦国大有好处,“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这是郑国请求秦国退兵所施予秦国的小小恩惠,既可使对方感兴趣,以权衡利弊,又不失本国尊严。一番利诱之后,烛之武就从秦晋的历史关系入手,揭示出晋文公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的本质,公开挑拨秦晋两国关系;并且用发展的眼光,引导秦伯认识到晋的贪婪会给秦国带来的危险,这就使秦伯认识到晋是敌而非友,并最终和郑国结盟。这样一来,“攻守之势易矣”。烛之武一字未提郑国的利益,却成功说退秦师,充分展现了他的“辩士”形象。“辩士”形象是烛之武形象的核心。
所以说,《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展示的烛之武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是一个勇于出使,直入敌营的勇士,是一个机智善辩的辩士、外交家。
(2)郑君:
①善于纳谏。
当佚之狐荐烛之武“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时,他立即抓住这一线希望“从之”,表现了一位君主决策的及时、果断。
②勇于自责。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将过错揽到了自己身上。
③精于言辞。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郑伯完全站在烛之武利益的角度来看问题,这同烛之武后来站在秦伯场劝其退师的说辞可谓有同工异曲之妙。
三、探究学习
1.D(祭田。)2.A(两个“亦”:也;前一个“焉”,语气词;后一个“焉”,疑问词。)
3.B。4.C。5.A。
附翻译:晋文公赏赐跟从他逃亡的人,介之推不谈爵禄,爵禄也没有轮到他。介之推说:“献公的儿子九人,只有国君在世了。惠公、怀公没有亲人,国内外都厌弃他们。上天没有断绝晋国的后嗣,一定会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国君是谁?实在是上天立的他,而那几个人以为是自己的功劳,不是骗人吗?盗窃别人的财物,还叫他做小偷,何况窃取上天的功劳当作自己的功劳呢?臣子们把罪恶看作是正义的行为,国君却对奸诈给以奖赏。上下相互欺骗,就难以和他们相处了。”他的母亲说:“何不也去请求爵禄?就这样死了,怨谁?”介之推回答说:“明知是错误,却要去仿效,罪过要更加严重了。而且我发出过怨言,不吃国君的俸禄。”他的母亲说:“也要让国君知道这件事,怎么样?”介之推回答说:“言语,是身上的装饰品。身子将养隐藏,哪里还要用言语去文饰它呢?这样做,就是为了显露自己了。”他的母亲说:“能够像你说的这样去做吗?我和你一起隐居。”于是母子俩隐居到死。晋文公寻找他没有找到,就以绵上作为介之推的封地,说:“以此铭记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2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导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2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导学案及答案,共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文本解读,素养目标,学习重难点,学习方法,学习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烛之武退秦师复习学案: 这是一份烛之武退秦师复习学案,共1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挖空训练,文化常识,重点梳理 强化记忆,高考链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2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2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及答案,共1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习过程,结构图解,达标检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