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_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教案 48 次下载
- 13.2《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_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教案 47 次下载
- 14.2《变形记(节选)》教案_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教案 41 次下载
- (教案)《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设计_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教案 41 次下载
- 15.1《谏太宗十思疏》教案_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教案 48 次下载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4.1 促织精品教案
展开【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归纳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
2.理清本文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的情节,品味人物描写细腻传神的语言。
3.通过了解作者生平、时代背景,理解本文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以前朝“治世”殃民之事揭露“康熙盛世”黑暗现实的创作构思。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归纳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
2.理清本文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的情节,品味人物描写细腻传神的语言。
3.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和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解题
蒲松龄,山东淄州(今淄博市)蒲家庄人,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从小热衷功名,19岁参加科举考试,连中县、府、道的第一,但此后却屡试不第,挤不进官场。他的一生主要活动时间是在康熙年间。他本是一个有多方面文学才华的人,诗、文、俚曲都有作品传世。他的大半生基本上在家乡过着清苦的塾师生活,因而和人民接触的机会较多,对统治阶级的种种罪恶有所不满。蒲松龄20岁左右开始创作《聊斋》,40岁左右基本完成,以后不断有所修改和增补,直到死前为止。这部作品,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
《聊斋》收集了大量的民间神话传说,书中极大部分以狐仙鬼怪、鱼精花妖为题材,用以讽刺现实,寄托孤愤。正如该书自序所说:“集腋成裘,忘续明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是悲矣。”
为什么叫《聊斋志异》?“聊斋”是作者的书斋名,“志异”就是记述花妖狐鬼及其他一些荒诞不经的奇闻异事。为什么要写这样的奇闻异事?因为通过这些离奇虚幻的故事,便于大胆地揭露社会多方面的黑暗现实,便于赞美青年男女冲破封建礼教樊篱的精神,也便于抒发作者自己的满腔“孤愤”。至于艺术特色,则诚如鲁迅先生说的:“用传奇之法,而以志怪,变幻之状,如在目前”。(传奇,指唐代传奇小说)它代表了我国文言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
《促织》是《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中的名篇,作者蒲松龄。作者通过写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交纳蟋蟀以致倾家荡产,但又终于致富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徭役的残酷,辛辣讽刺“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丑剧,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二、介绍本文教学目标及本节课教学要点
三、疏通字词
1.正音。
裨益bì;
翕辟xī;
掭tiàn;
不啻chì。
2.通假字。
(1)手裁举:“裁”通“才”;
(2)昂其直:“直”通“值”;
(3)翼日进宰:“翼”通“翌”。
3.词类活用。
(1)岁征民间:名作状,每年;
(2)试使斗而才:名作动,显示才能;
(3)得佳者笼养之:名作状,用笼子;
(4)昂其直:形容使动,使……高;
(5)辄倾数家之产:动词使动,使……倾尽;
(6)成然之:形容意动,认为……对;
(7)早出暮归:名作状,早上、晚上;
(8)旬余,杖至百:名作动,打板子;
(9)大喜,笼归:名作动,用笼子装;
(10)上于盆而养之:名作动,放置;
(11)蟹白栗黄:形作名,白肉、黄粉;
(12)取儿藁葬:名作状,用草席;
(13)成以其小,劣之:形容意动,认为……劣;
(14)日与子弟角:名作状,每天;
(15)而高其直:形容使动,使……高;
(16)成述其异:形作名,非凡本领;
(17)益奇之:形容意动,认为……奇特。
4.一词多义。
(1)顾:
①回头看,如“成顾蟋蟀笼虚”。
③转折连词,相当于“但是”,如“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
④顾虑,考虑,如“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
⑤探望,拜访,如“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2)责:
① 索取,如“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② 责任,差使,如“留待期限,以塞官责”。
③ 责令,如“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
④ 责罚,如“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
(3)靡:
① 无,没有,如“靡计不施,讫无计”。
② 败退,如“试与他虫斗,虫尽靡”。
③ 倒下,如“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曹刿论战》
(4)发:
① 打开,如“窥父不在,窃发盆”。
② 挖,如“于败堵丛草中,探石发穴”。
③ 丝毫,如“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
④ 射出,如“见其即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
⑤ 抒发,如“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
⑥征发,派遣,如“发闾左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
5.特殊句式:
(1)定语后置句: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2)状语后置:既而得其尸于井。
(3)省略句:“试之鸡”即“试之以鸡”或“以鸡试之”。
(4)判断句:此物故非西产。
(5)被动句: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四、鉴赏感悟
1.指导学生散读本文结尾,思考:本文的结局是喜的,但本文是喜剧吗?
明确:悲剧。
2.如果是悲剧,是社会悲剧、命运悲剧还是个人悲剧?课文哪里点明必然是社会悲剧?
明确:社会悲剧,课文最后一段点明。
3.故事为什么要把背景放在明朝?
明确:借古讽今。
4.“异史氏”的评论如何理解?
五、作者创作意图和情节虚构分析
关于作者的创作意图:
启发提问:同学们已经知道,本文的创作意图,是借讲前朝故事来揭露黑暗现实,批判的针芒直指天子。为了把探讨推进一步,请大家再思考并回答如下的问题:“促织之戏,唐代天宝年间就已盛行,作者为什么把故事的背景选定在明朝宣德年间?宣德年间是‘治世’,还是‘衰世’?明宣宗是一个怎样的君主?(“宣德治世,宣宗令主……顾以草虫纤物殃民至此耶?抑传闻失实耶?”这是跟作者同时代,当时诗坛的宗师王渔洋,写在《聊斋志异》手稿本上的一条评语。)
明确:王渔洋为什么要强调宣德年间是“治世”,宣宗是“令主”,即“明君”呢”?显然他的用意,是要提醒读者读《促织》时要联系眼前的现实。康熙年间正是清代的“盛世”,康熙本人正被目为“英主”。可当时的统治集团和康熙本人同样追求“声色犬马”,酷爱“斗鸡戏虫”、至今传下来的斗蟋蟀盆,以康、乾年间制作最精,康熙时更有以制盆扬名于世的。可见作者的创作意图,实际上是在借讲前朝“令主”当政的“治世”时代的事,来揭露“当时”“英主”当政的“盛世”的黑暗现实。“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当是目有所睹;“天子偶用一物”,更是特有所指,不是泛泛议论。这正反映了蒲松龄思想的深刻处,“治世”、“盛世”尚且如此,那“庸主”当政的“衰世”就不用说了。所以说这篇“小说反映的现实,在封建社会具有普遍的意义”,是很有道理的。
高中语文14.1 促织精品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14.1 促织精品教案,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 检查上一节课作业完成情况,疑难词句,语段的解释及方法指导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4.1 促织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4.1 促织教学设计,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单元分析,课文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作业设计,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必修 下册14.1 促织精品教案: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下册14.1 促织精品教案,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文本解读,素养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