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1.2.3《认识算盘》教案 西师大版 二年级数学下册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1.2.3《认识算盘》教案 西师大版 二年级数学下册01
    1.2.3《认识算盘》教案 西师大版 二年级数学下册02
    1.2.3《认识算盘》教案 西师大版 二年级数学下册03
    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小学数学西师大版二年级下册你知道吗 算盘教案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西师大版二年级下册你知道吗 算盘教案及反思,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课引入,探究新知,巩固新知,达标反馈,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11页例6、例7及课堂活动,算盘的初步认识。


    教学提示:


    注重学生操作,在实际操作中让学生了解算盘、认识算盘,知道算盘中的数位,学会读算盘上的数,切记老师不能以播放课件代替学生的亲手操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直观认识算盘,知道算盘各部分的名称,学会用算盘数数和记数。


    2、过程与方法:


    经历用算盘表示数、数数的操作过程,掌握用算盘记数的方法,初步渗透位值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算盘的发展史,知道算盘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体会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和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性,增强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


    重点:


    认识算盘,会用算盘表示数。


    难点:


    带有上珠的数的读、写。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竖式算盘,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算盘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谜语引入


    一座城,四面墙。一群珠宝里面藏。如用小手拨一拨,噼里啪啦连声响。


    2、介绍算盘的历史


    算盘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我们的祖先在600多年前就已经发明了算盘,开始用算盘进行计算,一直流传到现在。算盘是我国的优秀文化遗产。


    【设计意图:算盘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瑰宝,在古代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现代技术的突飞猛进,特别是电子计算机的普及,算盘已经逐渐谈出我们的生活,因此,新课伊始通过谜语这一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引入算盘,勾起学生记忆深处对于算盘的点滴印象,然后介绍算盘的悠久历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探究新知识的兴趣和欲望。】


    二、探究新知


    1.介绍算盘的构造。


    出示算盘:


    (1)介绍:算盘形成为长方形,周围是木框,内贯直柱,称为“档”(板书),一般有九档、十一档到十五档。档中横的一条叫“梁”,梁上两珠,称“上珠”(板书),后简化为一珠,表示“5”。梁下五珠称“下珠”(板书),后简化为四珠,每一珠当作“一”。在使用算盘时要先定数位,再拨珠记数或计算。


    (2)让学生指着算盘说说其基本构造,然后介绍给同桌听一听。


    (3)游戏巩固


    出示大算盘:你认识算盘了吗?我们来玩一个“看谁说得快”的游戏。我指着算盘的某部分,请你快速说出它的名称。


    【设计意图:通过亲自观察算盘,动手操作算盘学生对算盘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了什么是“梁”,什么是“档”,采用游戏形式,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算盘的认识,同时,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


    2.教学例6。


    (1)质疑:记数,必须用到数位,你知道算盘上怎样表示数位吗?


    介绍:算盘上的数位用“档”表示,选定一档作为个位,一般把最右边的一档定为个位向左各档依次为十位、百位、千位……(分别贴于梁上,学生在小算盘的档上定好)。


    学生在小算盘上练习,选定一个档表示个位后,再在算盘上找一找、说一说其他的数位。


    同桌互相找一找给对方看,说一说给对方听。


    练习:教师在大算盘上指定一个档表示个位,请几名同学说一说其他档所表示的。


    (2)引导:在算盘上,算珠都靠框,表示没有数。拨珠靠梁,表示记数。一个下珠表示1,一个上珠表示5,0用空档表示。


    教师示范在大算盘中拨出1~9.


    练习:学生在自己的小算盘上拨出1~9.


    游戏:①同桌说出一个1至9之间的任何一个数,请同桌拨出来。


    ②同桌在算盘上拨出1至9之间的任意一个数,请同桌说说拨出的数是几。


    ③填空。完成教材上例6后面的填空:写出算盘上表示的数分别是多少。


    (3)教师介绍拨珠法:通常用右手的拇指、食指和中指三个手指拨珠,各有分工,协同工作(边讲边拨)。


    拇指:把下珠向上拨,叫拨人下珠。(学生试拨)


    食指:把下珠向下拨,叫拨去下珠。(学生试拨)


    中指:把上珠向下拨和向上拨,叫拨人、拨去上珠。(学生试拨)


    【设计意图:不仅学习了用算盘拨数的方法,还激发了学习兴趣,为后续学习作好知识、良好情感的孕伏】


    3.教学例7


    (1)质疑:10应该怎么拨?100呢?


    试拨:从9拨到20,从80拨到100。特别提醒:遇到满5、满10时,应怎么拨珠?


    (2)在算盘上分别表示。71,509,6800.


    ①学生独立尝试拨一拨,边拨边说一说拨珠的方法。


    ②全班交流,重点让学生说清楚拨珠的方法。


    71:在十位上拨1粒上珠和2粒下珠表示7个十,在个位上拨1粒上珠表示1个一。


    509:在百位上拨1粒上珠,表示5个百;十位上用空档表示0;在个位上拨1粒上珠和4粒下珠表示9个一。


    6800:在千位上拨1粒上珠和1粒下珠表示6个千;在百位上拨1粒上珠和3粒下珠表示8个百;十位和个位上都用空档表示0.


    (3)出示“试一试”:在算盘上拨珠表示下面的数。


    105 1234 8765 5261 8007 5001 201 3546 9615 10000


    可以采用比赛的形式进行。例如教师出示一个数,让学生拨珠表示,看谁拨得又对又快。


    【设计意图:在认识算盘后,让学生试着在算盘上拨数、看算盘图写数,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用算盘记数的方法。】


    (4)教学读算盘上表示的数。


    ①在大算盘上出示309.


    引导:要读出算盘上表示的数,先应该找准数位。在这个算盘上,哪个档表示的是个位呢?这个算盘上表示的数的最高位是哪一位?它的十位上是空档,表示的是几?


    引导:这个算盘上表示的数,有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表示的数是多少?


    ②在课件上出示大算盘表示的400和8050.


    出示自学要求:


    A.在算盘上找出个位和这个数的最高位;


    B.说说这个数的组成;


    C.说说算盘上表示的数是多少。


    ③小结:读写算盘上拨出的数,要先在算盘上找到个位,然后找到最高位,弄清楚算盘上表示的数的组成,再将数读写出来。


    三、巩固新知:


    1.游戏性练习:同桌合作完成,一人在算盘上任意拨入一个万以内的数,由另一个同学写出这个数,并读一读,交替进行。看哪一桌学生读写的数最多?


    2.完成教材第11页“课堂练习”第3、4题。


    学生集体交流、完成练习。


    【设计意图:巩固环节采用游戏形式,让同位合作一人拨数一人读数,体现了动手做数学的理念,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加深了学生对算盘的认识。】


    四、达标反馈:


    1、填一填。


    算盘上计数时要拨珠靠梁,1个下珠表示( ),1个上珠表示( ),空档表示( )。








    答案:1、 1 5 0 2、 431 980


    五、课堂小结。


    今天,你又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设计意图:新知学完后,及时总结,帮助学生梳理所学新知识,利于知识系统化,并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


    布置作业:


    1、填一填


    (1)一个下珠表示( ),一个上珠表示( )。


    (2)800在算盘上拨( )个珠子。


    (3)1000用( )个珠子就可以。


    (4)352在算盘上拨需要( )个算珠。


    (5)502在算盘上拨需要( )个算珠。


    2、拨一拨


    368 4020 5001 4444 3200


    答案:


    1、 (1)1 5(2)4(3)1(4)6(5)3 2、略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认识算盘





    一个上珠表示5,一个下珠表示1。


    【设计意图:粘贴算盘实物图,并在上面标出:档、梁、框和上珠、下珠,醒目直观,一目了然。】


    教学资料包:


    教学精彩片段:


    拨珠方法的指导。


    引入:老师注意了同学们拨珠时的指法,发现怎样拨的都有。你知道吗?用手指拨珠时还有小窍门呢?


    1、坐姿:脚放正,挺胸膛。头稍低,手放平,双手拨更聪明。


    2、手指:拨上下珠用大拇指,拨去下珠用食指;拨上上珠和拨去下珠都用中指。


    请同桌两人一组练习:一人说数,一人拨数。5个数后再交换。


    巡视指导:端身正坐,两脚放平,头微前倾,胸离桌一拳,算盘应放在离课桌边10-15厘米处。拨珠要用手指的指尖,用力适当,避免算珠反弹或落子。


    【设计意图:教师的课堂教学没有仅仅停留在让学生了解算盘,会认算盘上的数,会用算珠表示数这些简单的层面上。而是注重了方法的指导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


    教学资源:


    1、算盘。


    算盘记数很方便,上珠1个代表5;


    下株1个表示1,空档无珠记作0。


    2、可以表示几个三位数?


    例题:在算盘上,用两粒珠子可以表示几个不同的三位数?分别是哪几个数?


    分析:根据两粒珠子的位置,我们可以将它们分为三类。


    第1类:两粒珠子都在上档,可以组成505、550;


    第2类:两粒珠子都在下档,可以组成101、110、200;


    第3类:一粒珠子在上档,另一粒珠子在下档,可以组成510、501、150、105、600。


    解答:用两粒珠子可以表示10个三位数,分别是:505、550、101、110、200、510、501、150、105、600。


    总结:解决这类问题先要确定两粒珠子的位置有几类情况,然后再按类一一找出符合要求的数,确保不遗漏、不重复。


    资料链接:


    1、算盘的发展史。


    说起算盘的历史,据说早在汉代就已出现。中国人的几个手指头噼里啪啦算了上千年,都是用的这几个算盘珠子。


    算盘的规格,呈长方形,四周由木条为框,内有轴心,俗称“档”,档的上端中间用一根横梁隔开,上端有两个珠子,每个珠子当五,下端有五个珠子,每个珠子代表一。运算时定位后拨珠子运算,谓之珠算。珠算配有口诀,便于记忆,运算简便。


    自古以来,算盘总是用来算钱的,也正因为如此,算盘还通常被中国人用来寓意招财进宝。比如说,人们时常会听到“金算盘”、“铁算盘”之类的比喻,形容的当然是“算进不算出”的精明。古代中国小孩挂在脖子上驱凶避邪的百眼筛上,除了有剪刀、发簪、镜子之外,其中的算盘也是一种象征富贵的吉祥物。


    中国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算盘的呢?从清代起,就有许多算学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日本的学者也对此投人不少精力。由于缺少足够的证据,算盘的起源问题直至今天仍是众说纷坛,莫衷一是。归纳起来,主要有三说。


    一是清代数学家梅启照等主张的东汉、南北朝说。其依据是,东汉数学家徐岳写过一部《数术记遗》,其中著录了十四种算法,第十三种即称"珠算",并说:“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后来,北周数学家甄鸾对这段文字作了注释,称:“刻板为三分,其上下二分以停游珠,中间一分以定算位。位各五珠,上一珠与下四珠色别,其上别色之珠当五,其下四珠,珠各当一。至下四珠所领,故云‘控带四时'。其珠游于三方之中,故云'经纬三才'也。”这些文字,被认为是最早关于珠算的记载。但是一些学者认为,此书描写的珠算,充其量不过是一种记数工具或者只能作加减法的简单算板,与后来出现的珠算,不能同日而语。


    二是清代学者钱大听等主张的元明说,即算盘出现在元朝中叶,到元末明初已普遍使用。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第二十九卷《井珠》,引当时谚语形容奴仆说:“凡纳婢仆,初来时日擂盘珠,言不拨自动;稍久,曰算盘珠,言拨之则动;既久,日佛顶珠,言终日凝然,虽拨亦不动。”后人称此为“三珠戏语”。把老资格的奴婢比作算盘珠,拨一拨动一动,说明当时的算盘已很普及。宋末元初人刘因的《静穆先生文集》中有一首以《算盘》为题的五言绝句:“不作翁商舞,休停饼氏歌。执筹仍蔽簏,辛苦欲如何。”这也是算盘在元代出现的明证。至于明朝,永乐年间编的《鲁班木经》中,已有制造算盘的规格、尺寸,还出现了徐心鲁《算珠算法》、程大位《直指算法统宗》等介绍珠算用法的著作,因此算盘在明代已被广泛使用,这是毫无疑问的了。


    随着新史料的发现,又形成了算盘起源于唐朝、流行于宋朝的第三说。其依据是,一,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中,画有一家药铺,其正面柜台上赫然放有一架算盘,经中日两国珠算专家将画面摄影放大,确认画中之物是与现代使用算盘形制类似的串档算盘。二,1921年在河北巨鹿县曾挖掘到一颗出于宋人故宅的木制算盘珠,已被水土淹没八百年,但仍可见其为鼓形,中间有孔,与现代算珠毫无两样。三,刘因是宋末元初人,他的《算盘》诗,与其说是描写元代的事物,还不如说是宋代事物的反映更为确切。同样,陶宗仪的“三珠戏语”所见元人谚语中已有算盘珠之说,也反映出宋代已有算盘。四,元初的蒙学课本《新编相对四言》中,有一幅九档的算盘图,既然在元初已为训蒙内容,可见已是寻常之物,它的出现,至少可上推到宋代。


    此外,宋代的算盘从形制看已较成熟,没有新生事物常有的那种笨拙或粗糙。因此,较多的算学家认为,算盘的诞生还可上推到唐代。因为宋以前的五代十国时期战乱不断,科技文化的发展较为滞缓,算盘诞生于此时的可能性较小。而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经济文化都较发达,需要有新的计算工具,使用了两千年的筹算在此时演变为珠算,算盘在这时被发明,是极有可能的。


    绵延了如此悠久历史的算盘文化中遗留下一大批五彩斑斓、千奇百怪的算盘珍品。这些算盘制作很考究,算盘档(行)和算盘珠均有象牙、象骨、紫檀、酸枝、红木、水牛角、铜、铁、竹等之分,珠子的形状还有圆形、椭圆形、菱形之别。算盘的形态也各异,往往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小小算盘凝结着工匠们独具的慧心。


    2、数学计算工具的历史。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类进行运算时所运用的工具,也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变化。这一演变过程,反映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艰辛历程和广阔前景。


    现在我们溯本求源,看一看计算工具是怎样演化的:


    (1)石块、贝壳计数。


    原始社会,人类智力低下,当时把石块放进皮袋,或用贝壳串成珠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计算需要计数的物品。


    (2)结绳计数。


    就是在长绳上打结记事或计数,这比用石块贝壳方便了许多。


    (3)手指计数。


    人类的十个手指是个天生的“计数器”。原始人不穿鞋袜,再加上十个足趾,计数的范围就更大了。至今,有些民族还用“手”表示“五”,用“人”表示“二十”,据推测,“十进制”被广泛运用,很可能与手指计数有关。


    (4)小棒计数。


    利用木、竹、骨制成小棒记数,在我国称为“算筹”。它可以随意移动、摆放,较之上述各种计算工具就更加优越了,因而,沿用的时间较长。刘徽用它把圆周率计算到3.1410,祖冲之更计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在欧洲,后来发展到在木片上刻上条纹,表示债务或税款。劈开后债务双方各存一半,结帐时拼合验证无误,则被认可。


    (5)珠算。


    珠算是以圆珠代替“算筹”,并将其连成整体,简化了操作过程,运用时更加得心应手。它起源于中国,元代末年(1366年)陶宗义著《南村辍耕录》中,最初提到“算盘”一词,并说“拨之则动”。十五世纪《鲁班木经》中,详细记载了算盘的制作方法。


    到了现代,一种新型的电子算盘已经问世,它把算盘与电子计算器的长处集为一体,是一种中外结合的新型计算工具。


    (6)计算尺。


    公元1520年,英国人甘特发明了计算尺,运用到一些特殊的运算中,快速、省时。


    (7)手摇计算机。


    最早的手摇计算机是法国数学家巴斯嘉在1642年制造的。它用一个个齿轮表示数字,以齿轮间的咬合装置实现进位,低位齿轮转十圈,高位齿轮转一圈。后来,经过逐步改进,使它既能做加、减法,又能做乘、除法了,运算的操作更加简捷、快速。


    (8)电子计算机


    随着近代高科技的发展,电子计算机在二十世纪应运而生。它的出现是“人类文明最光辉的成就之一”,标志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其运算效率和精确度之高,是史无前例的。在此之前,英国数学家桑克斯用了22年的精力,把圆周率π算到小数点后707位,以至在他死后,人们在其墓碑上刻着π的707位数值,表达了对他的毅力和精神的钦佩。


    3、指算。


    最简单的计算器是我们的手。用手指表示物体的个数,一个一个地数,五个五个地数,称为指算或手算。如:一只手,拇指表示“5”,其余4指都表示“1”,左手当十位,右手当个位……很有趣吧!





    相关教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认识算盘_冀教版: 这是一份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认识算盘_冀教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三千八百零一,七千零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北京版二年级下册四 万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北京版二年级下册四 万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共4页。

    北京版二年级下册四 万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北京版二年级下册四 万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复习导入,探究新知,知识应用,课堂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数学口算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1.2.3《认识算盘》教案 西师大版 二年级数学下册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