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语文课件1、诗词理解复习_人教版(2016部编版)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584676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八年级上语文课件1、诗词理解复习_人教版(2016部编版)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5846763/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八年级上语文课件1、诗词理解复习_人教版(2016部编版)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5846763/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八年级上语文课件1、诗词理解复习_人教版(2016部编版)第4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5846763/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八年级上语文课件1、诗词理解复习_人教版(2016部编版)第5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5846763/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八年级上语文课件1、诗词理解复习_人教版(2016部编版)第6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5846763/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八年级上语文课件1、诗词理解复习_人教版(2016部编版)第7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5846763/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八年级上语文课件1、诗词理解复习_人教版(2016部编版)第8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5846763/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八年级上语文课件1、诗词理解复习_人教版(2016部编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本册综合优秀复习ppt课件,共2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D出处是《离骚》,生活环境并不静,C早春不是暮春,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3下面对李清照的《渔家傲》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李清照,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人,是豪放派的代表。生活在北宋后期和南宋前期,以“靖康之变”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生活幸福美满,自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靖康之变”,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有《漱玉词》传世。
A(婉约派代表而不是豪放派代表)
4下面对李清照的《渔家傲》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D“ 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谩有惊人句。”“路长”、“日暮”是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出处是《天问》:“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5 C下阕的“九万里风鹏正举”三句完全是虚写,形象愈益壮伟,境界愈益恢弘。词作中对于开阔壮美的境界富于浪漫主义的想象,表现出作者内心一种刚健昂扬的气概,词风豪放。
C“九万里风鹏正举”三句虚实结合而不是完全虚写)
B(三山指蓬莱、方丈、瀛洲三座海上的仙山)
6下面对李清照的《渔家傲》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C这首词通过记梦,展示一个神奇的境界,抒发内心的喜悦,也表现自己不为苦难所磨灭的追求与向往。
(抒发内心的苦闷而不是喜悦)
7下面对李清照的《渔家傲》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D星河欲转:银河流转,指天快黑了。帝所:天帝居住的地方。天语:天帝的话语。报:回答。嗟:叹息,慨叹。谩:同“漫”空、徒然。
D(星河欲转:银河流转,指天快亮了。)
8下面对李清照的《渔家傲》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B“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这一句,表示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蓬舟”,像蓬草那样飞旋轻快的小舟。“三山”,指传说中的泰山、华山、黄山三个神山,为神仙所居,在渤海中。
9下面对李清照的《渔家傲》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C“谩有”是“空有”“徒有”的意思。这一句是慨叹自己写不出好的诗句,表现出词人的苦闷忧愁之情。
(慨叹自己有才而不能为世用,有怀才不遇之感;二是社会动乱,文章无用)
10下面对杜牧的《赤壁》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B通过诗句可以看出诗人对前朝故物并不感兴趣,因为锈迹斑斑的断戟并不少见。
(诗人“自将磨洗”“认”的动作,也显示出他对这一前朝故物的兴趣和对历史的思索,一个于江畔凭吊古迹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11下面对杜牧的《赤壁》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D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诗,通过对赤壁之战这一史实的客观描写,旨在表达诗人对周瑜历史功绩的艳羡之情。
没有对赤壁之战客观描写,诗人借咏史抒发自己深知兵法怀才不遇的牢骚
12下面对杜牧的《赤壁》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折戟沉沙铁未销”,折断的兵器埋没在沙土中还没有锈蚀,是因为该兵器埋入沙土的时间不长,年代不够久远。
13、下面对杜牧的《赤壁》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C、作者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表达诗人对历史的追忆和看法。
15下面对李贺的《雁门太守行》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C、诗中的“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隐喻守军的实力强大,写出守军将士的飒爽英姿,威武不屈。
折断的兵器埋没在沙土中还没有锈蚀,不是说年代不够久远。而是暗寓岁月流逝物是人非之感
隐喻守军的实力强大,说反了,应是敌军强大
16下面对李贺的《雁门太守行》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D、“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这是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这里说的“报君”“为君死”,就是指封建时代臣子的“愚忠”。
17下面对李贺的《雁门太守行》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C、诗的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是说塞上的泥土在晚霞的映衬下凝成胭脂色,写出了边塞风光的秀丽壮美。
18下面对李贺的《雁门太守行》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抒情浓郁的山水田园诗,作者在诗歌中抒发了忠君爱国的真挚感情。
“报君”“为君死”,是直接抒发爱国情怀,表达报效朝廷、报效国家决心。
写出了边塞风光的秀丽壮美。应是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场面。
这是一首抒情浓郁的山水田园诗应是边塞诗
19下面对杜甫的《春望》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句是诗的颔联,此联向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另一种是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这两种解释实质上区别较大。
C(这两种解释实质上有想通处,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
20下面对杜甫的《春望》赏析恰当的一项是()A、“国破山河在”意思是国家破败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B、“城春草木深”是指春天到来,草木繁茂,到处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C、“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句,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耳,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呢?D、“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另一种解释是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人世间的恨别而惊心。这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
C(A国都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B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眼前却是乱草丛生,一片衰败不堪的景象D仿佛人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因人世间的恨别而惊心)
21下面对杜甫的《春望》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家书抵万金”写出战乱年代,一封普通的家信是多么难得,多么值钱啊!急切希望知道家人是否平安的消息。
C(“家书抵万金”形容家书的珍贵而不是多么值钱)
22下面对杜甫的《春望》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中的“白头”不是写实,只不过用来表明自己年纪大罢了。
23下面对陶渊明的《饮酒》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B、“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实际上是说,由于诗人眼中的景色是如此的美丽,只顾得上细细欣赏,却忘记了用语言表达出来。
(但这种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所以叫“忘言”。)
“白头”是写实,年纪并不大
24下面对陶渊明的《饮酒》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C、晋宋隐逸之风盛行,作者陶渊明便是晋宋隐士的代表之一。诗中集中反映了诗人超脱尘世,隐居山野的隐士生活,突出了其“境”与“心”皆“静”的特点。
25下面对陶渊明的《饮酒》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身居闹市,但门庭冷落,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
26 下面对陶渊明的《饮酒》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两句是抒情。诗人以自设宾主的设问方式表明自己所处闹市并不感到喧嚣的原因是心志淡远。
A(表现出诗人的恬淡闲适的心境)
A(“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两句是议论)
27下面对陶渊明的《饮酒》理解恰当的一项是()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这两句的意思是,要想没有车马的喧嚣,就要远离人境,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心静下来。B、“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中的“车马喧”意谓奔竞于仕宦之途的喧嚣。这两句是说自己身处人静,不废衣食,犹未能免于世俗的困扰。C、“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君”是自指。自问自答,言语间自豪而又满足。“心远”谓心志淡远或心境高远,正因为有这样的心境遂能免于“车马喧”,其地得以“自偏”。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意思是说:我陶渊明情愿在东篱种花赏菊,看到南山非我所愿。表达了作者失落、惆怅的情怀。
C(A心静的原因是心志淡远或心境高远而不是远离人境B免于世俗的困扰D写出了诗人看到庐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表现出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和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和无限向往。)
28下面对陶渊明的《饮酒》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思是,此情此景中包含着许多人生真谛,想说的时候全忘了。
29下面对陶渊明的《饮酒》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C一二句是记叙,三四句是抒情,五六句是写景,七八句是议论。
30下面对《钱塘湖春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初春不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 )
最后两句中的“真”即是人的自然本性。“真意”即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但这种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所以叫“忘言”。
一二句是记叙,三四句是议论,五六句七八句是写景。九十句是抒情
31下面对《钱塘湖春行》赏析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仲春的轮廓。B、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燕是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歌唱。C、颈联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密、绿色醉人的景象。D、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唐时人们有骑马游春的习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人在马背上自然感到很舒适,但看花的时间长了,也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D(A不是仲春B莺燕说反了C不是春草深密)
32下面对《钱塘湖春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描写湖东的白沙提,诗人则用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着力加以渲染,把“绿杨阴里”的美景描绘得栩栩如生,历历如在目前。
(作者并没有着力描写白沙提)
33下面对《钱塘湖春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最爱湖东行不足”中的“行不足”意思是,在美丽的西湖白沙堤上步行,真是美妙极了,让人流连忘返。
C(不是步行而是骑马游春)
34下面对《钱塘湖春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尾联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够,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D(尾联属于直抒胸臆)
明媚秀丽的边塞风光有误。
35下面对《钱塘湖春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诗人很讲究炼字,在颈联中巧用“乱”“迷”“没”等字,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姹紫嫣红、草长莺飞的西湖暮春的盛景。
36下面对王维的《使至塞上》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B、“萧关逢候骑”意思是说,自己在萧关遇到了骑着马的河西副使崔希逸。
37下面对王维的《使至塞上》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丰富,广阔无垠的沙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明媚秀丽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
萧关逢候骑”意思是说在萧关遇到到侦查兵
38下面对王维的《使至塞上》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D、第四联写途中遇到侦察骑兵,得知都护在前线,打探敌军的军情,显示出朝廷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
39下列对《黄鹤楼》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B.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地之间阳光朗照,远远望去,连天的衰草凄清荒芜。
B解析:“芳草萋萋鹦鹉洲”并不是“连天的衰草凄清荒芜”,而是长势茂盛。
40下列对《黄鹤楼》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 ”,强调时间上的虚无。第二个 “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空间上的渺远。
A(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 ”,强调空间上的虚无。 仙人驾鹤离去之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之下的黄鹤楼似乎已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第二个 “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千载白云,空自飘荡,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诗人出使边关是被排挤出朝廷
41下列关于诗歌《黄鹤楼》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C、诗中“萋”与“凄”意思相近,说的是凋零的草木叫人伤心。
42对下面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后四句写诗人想象天晴时的登楼远眺,由渺不可知的感觉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文势波澜起伏。
B(诗歌后四句描绘作者登楼所见,是实景,不是“想象”的。B项中“后四句写诗人想象天晴时的登楼远眺”说法错误,故选B。)
36下面对《渡荆门送别》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地点和事由。诗人乘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将到楚地游览。随着船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展开的画卷一样展开、变换。接下来,诗人很自然地描绘了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B、颔联以静观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地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消失;江水脱离群山的束缚,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C、颔联中,山岭本是静止的事物,却如影随形,竟至于消失,这里作者化静为动,使景物富于动态;江水本在河道中奔涌,却仿佛流入辽远无际的荒原,显得视野辽阔,境界高远。D、颔联这两句诗,看似无理,却正是行舟观景时真实的体验,也符合江水进入楚地后一马平川的特征。
B(颔联以移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
37下面对《渡荆门送别》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颈联以移动的视角来描摩江上的美景,宛如两幅图画。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恰似“江天一色无纤尘”写出江水与江上空气的澄净明澈。B、颈联中的第二幅图是天边云霞图,写黄昏的风景。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C、颔联与颈联所写景物,或天高地远,气象阔大,或风物灵动,景色优美,正是作者喜悦开朗心境的展现,洋溢着青春活力。D、尾联“”突然一转,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思乡之叹。还是故乡的水好啊,把我的船送到万里之外,还不忍分别。不说自己思念家乡,而说家乡之水情深义重,恋恋不舍,直接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37参考答案:D(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53对下面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前四句围绕楼的得名写起,写此地空有此楼,人和鹤俱远去。黄鹤一去不复返,只留下悠悠的白云,充满了对此楼变迁的百般感慨。 B. 后四句写诗人想象天晴时的登楼远眺,由渺不可知的感觉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文势波澜起伏。C. 尾联紧承前三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归思,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D. 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B(诗歌后四句描绘作者登楼所见,是实景,不是“想象”的。B项中“后四句写诗人想象天晴时的登楼远眺”说法错误,故选B。)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本册综合优质复习ppt课件,共21页。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春 望图片课件ppt,共5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情景交融,艺术特色,情景交融深沉含蓄,融家愁国恨于一炉,比较阅读前两首诗,石壕吏,想一想,有吏夜捉人,总括全文事件,总领下文对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雁门太守行授课课件ppt,共12页。
![英语朗读宝](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