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秋金版学案地理必修1(人教版)练习:第五章章末综合检测(五)
展开章末综合检测(五)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下图为某地区地理环境要素联系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①~④方框相应内容的排序,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减少、调蓄能力减弱、洪涝灾害加剧、粮食产量下降
B.洪涝灾害加剧、调蓄能力减弱、生物多样性减少、粮食产量下降
C.调蓄能力减弱、洪涝灾害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粮食产量下降
D.粮食产量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调蓄能力减弱、洪涝灾害加剧
2.关于图示地理环境要素间关系揭示的原理,叙述错误的是( )
A.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B.各地自然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是不一样的
C.地理环境一个要素变化可导致其他要素相应变化
D.某地理环境的改变会导致其他环境的变化
解析:第1题,运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进行分析判断,注意两者间的因果联系。第2题,框图表达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答案:1.C 2.B
下图是某区域地理环境演变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引起图中地理环境演变的原因是( )
A.大气环流 B.海陆位置
C.植被的变化 D.地形的变化
4.图示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主要体现了( )
A.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C.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D.地理要素的独立性
解析: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处的地壳运动使该处的地形发生了变化,从而使得山地东侧的植被出现了差异。第4题,这种因地形条件的变化而导致的降水变化,影响到植被的发育,体现了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的整体性。
答案:3.D 4.B
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读图,完成5~6题。
5.下列描述对应正确的是 ( )
A.①导致了淮河与松花江水文特征的不同
B.②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原因
C.③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主要原因
D.④是东北黑土退化的最主要原因
6.表示塑造右图地貌的箭头是 ( )
A.⑧ B.⑦
C.⑥ D.⑤
解析:第5题,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河流水文特征不同,故A正确。喀斯特地貌是多种因素对地貌的影响,而②是地貌对土壤的影响,故B错误。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主要是流水侵蚀的结果,体现的是流水对地貌的影响,而③是水文对土壤的影响,故C错误。东北黑土退化主要是流水侵蚀对土壤的影响,而④是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故D错误。第6题,右图是风积沙丘地貌和驼队,分布在干旱区域,是气候对地貌的影响。
答案:5.A 6.D
据环球网2017年6月27日报道,意大利博埃里工作室和广西柳州市政府合作,开建世界上首座垂直森林城市。整座“垂直森林”占据约175亩土地,可以容纳3万人,拥有一切生活所需的建筑,包括住宅区、办公区、医院、旅馆和两座学校,并且城区直通柳州高铁。当2020年工程完工之际,整个地区将会有40 000棵树木,超过100种总共100万株不同的植物,所有的70座建筑物都会被植被和树木覆盖。在建筑物的内部,设计师也采用了环保的设计方案,比如运用地热能量的空调,电力也将由太阳能提供。结合所学知识,完成第7题。
7.垂直森林城市中的树木大多属于( )
A.常绿阔叶树 B.针叶树
C.常绿硬叶树 D.落叶阔叶林
解析:第7题,柳州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在垂直森林城市建设中,地带性树种的成活率更高,因此城市中的树木大多属于常绿阔叶树。故答案选A。
答案:A
读“安第斯山西坡不同地带垂直景观略图”,完成8~9题。
8.甲、乙、丙代表的景观分别是( )
A.雨林 常绿硬叶林 荒漠或半荒漠
B.雨林 常绿硬叶林 草原
C.雨林 常绿阔叶林 草原
D.雨林 落叶阔叶林 荒漠或半荒漠
9.影响图中5°S~30°S安第斯山垂直自然带分布较少的主要因素是( )
A.热量 B.光照
C.水分 D.相对高度
解析:第8题,本题主要考查利用经纬度和海陆位置判断气候类型,进一步判断气候类型所对应的自然带。结合纬度位置及海陆位置可判断,甲、乙、丙代表的景观分别为雨林、常绿硬叶林、荒漠或半荒漠。第9题,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的因素。该地由于受离岸信风、副热带高气压及沿岸寒流的影响,降水量较小,水分条件的缺乏使该地发育的自然带较少。
答案:8.A 9.C
一位游客由辽宁大连出发向西去新疆旅游,沿途依次看到森林、草原、荒漠等自然景观。据此,完成10~11题。
10.该游客沿途依次看到的景观可能有( )
A.“塞外江南”→“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层层梯田层层绿”
B.“碧海蓝天”→“风吹草低见牛羊”→“黄沙滚滚”
C.“林海雪原”→“滚滚麦浪”→“椰风海韵”
D.“三江并流”→“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渺”→“东方不夜城”
11.该游客看到的景观自东向西变化,体现了( )
A.自然带的周期性更替规律
B.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C.随海拔升高而变化的垂直分异规律
D.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解析:第10题,辽宁大连——“碧海蓝天”;内蒙古——“风吹草低见牛羊”;新疆——“黄沙滚滚”。第11题,从辽宁大连→内蒙古→新疆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答案:10.B 11.D
根据所学知识,完成12~13题。
12.下图中能准确表示珠穆朗玛峰雪线高度变化的是( )
13.珠穆朗玛峰南坡自然带基带是( )
A.热带雨林带
B.热带季雨林带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解析:第12题,珠穆朗玛峰南坡降水多,雪线低;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雪线升高;同一自然带在山地阳坡分布高度较高。第13题,珠穆朗玛峰南坡基带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答案:12.D 13.C
下图为“甲、乙两山脉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4~15题。
14.导致甲、乙两山垂直自然带类型差异的因素主要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坡度坡向 D.相对高度
15.甲、乙两山南、北坡雪线高度不同的原因分别是( )
A.甲山南坡为迎风坡,乙山南坡为阴坡
B.甲山北坡为迎风坡,乙山南坡为阳坡
C.甲山南坡为阳坡,乙山南坡为迎风坡
D.甲山北坡为阳坡,乙山南坡为背风坡
解析:第14题,读图,两山自然带类型差异主要是山麓地带的植被不同,所以主要影响因素是纬度位置。第15题,影响雪线高度的主要因素是降水量和热量,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背风坡降水少,雪线高。阳坡温度高,雪线高。甲山位于北半球,其南坡是阳坡,雪线高。乙山的南坡是迎风坡,雪线低。
答案:14.A 15.C
二、综合题(共40分)
16.读世界森林植被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20分)
(1)描述图中亚寒带针叶林的分布规律。(2分)
(2)比较A、B两地气温年较差的大小,并指出形成亚欧大陆东岸森林类型由南向北变化的分异基础。(4分)
(3)图中亚热带森林植被分布在大陆东、西两岸,分别说明它们对应的气候类型、气候特点及成因。(6分)
(4)用字母D标出热带雨林分布面积最大的地区,并简述其遭到破坏带来的主要环境问题。(8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第(1)题,由图可知,亚寒带针叶林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第(2)题,A、B两地都位于中纬度地区,A地在亚欧大陆(我国)的东部,属于温带季风气候,B地在亚欧大陆西部(欧洲西部),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受季风环流影响,A地气温年较差显然比B地大;森林类型由南向北变化也就是自然带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分异基础是热量。第(3)题,亚热带地区大陆东西两岸的气候分别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地中海气候。第(4)题,把字母D标在南美洲亚马孙平原的位置,热带雨林的破坏带来的主要环境问题要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考虑,不仅关注对当地环境的影响,而且还要关注对全球地理环境的影响。
答案:(1)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中高纬地区,横贯大陆东西。
(2)A地气温年较差大于B地;热量(或太阳辐射)是分异基础。
(3)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
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受西风带控制;夏季炎热干燥,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4)标注略。减少了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加剧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减少;森林的环境调节功能下降(或:水旱灾害频繁、水土流失加剧)。
17.读“甲、乙、丙三地的垂直自然带分布图”,甲、乙两地均位于我国,丙地位于某岛屿,完成下列各题。(20分)
(1)甲、乙、丙三地纬度按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2分)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甲、乙 D.丙、乙、甲
(2)甲地某高度上,北坡为针叶林,南坡为灌木草甸,可能是因为( )(2分)
A.南坡为阳坡 B.北坡为阳坡
C.南坡为迎风坡 D.北坡为迎风坡
(3)乙地山脉为我国两大自然区分界线,则乙地可能是________(山脉)。(2分)
(4)甲地雪线南坡高于北坡的原因是什么?(6分)
(5)丙地东、西两坡垂直自然带基带不同的原因是什么?(8分)
解析:甲地山麓自然带为荒漠带,判断位于我国干旱的西北地区,属于温带,乙地山麓自然带南坡为常绿阔叶林带,北坡为落叶阔叶林带,应是秦岭,丙地东坡为热带雨林带,西坡为热带草原带,这样的岛屿只有马达加斯加岛,东部为雨林、降水较多。甲地雪线的高低从纬度、坡向(阳坡、阴坡、迎风坡、背风坡)等分析。
答案:(1)A (2)D (3)秦岭
(4)甲地位于北半球温带地区,南坡为阳坡,北坡为阴坡,南坡气温较北坡高,故雪线高于北坡。甲地南坡为背风坡,降水量小,北坡为迎风坡,降水量大,故雪线低于南坡。
(5)丙地东坡为迎风坡,从海洋上来的水汽,在东坡形成地形雨,且东坡受暖流影响,增温增湿,故东坡基带形成雨林带;西坡为背风坡,降水偏少,形成草原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