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1中考化学重点知识强化训练 专题二十五 走进化学世界
展开备战2021中考化学重点知识强化训练——专题二十五:走进化学世界【专题一:物质的变化】【例1】下列现象和做法,仅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强化训练】1.森林火灾中的下列现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树干燃烧 B.树叶飘落C.大树倒塌 D.树枝折断2.下列诗句描述的自然现象跟所涉及到的物质变化的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 A. “春风又绿江南岸”--包含了化学变化B. “日照香炉生紫烟”--包含了化学变化C. “北风卷地白草折”--包含了物理变化D.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前者包含了化学变化,后者包含了物理变化【专题二:物质的性质】【例2】 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下列用途主要是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强化训练】1.物质的性质能决定物质的用途。下列物质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不正确的是( )A.氢气的密度小——充灌探空气球B.煤能燃烧——可以作燃料C.铝易导电——制炊具D.塑料不导电——制电源插座外壳2..智能手机是一种多功能通讯工具,一款智能机通常含有 41 种以上的化学元素。手机屏幕大部分用的是硅酸铝玻璃,下列关于硅酸铝玻璃性质的推测正确的是( ) A. 透光性好B. 常温下易与氧气反应C. 易溶于水 D. 见光易分解【专题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例3】结合下图所示仪器,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1)用容积为15 mL的试管盛液体加热时,最多可盛液体 mL,加热过程中,试管夹应夹持在距试管的 处。(2)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的仪器是 ,用它取用一种试剂后,未经 不可再吸取别的液体,使用过程中应始终保持橡胶胶帽朝上。(3)向试管内装入碳酸钠粉末时,为避免药品沾在管口和管壁上,可先使试管 ,把盛有药品的药匙或纸槽小心地送至试管 ,然后使试管慢慢直立。【强化训练】1.下列各图所表示的化学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2.很多同学都喜欢既别致又实用的叶脉书签,其制作方法如下:首先选取大小适当、稍老一些的树叶(如桂树叶)放在烧杯中,加入100 g 12%的氢氧化钠溶液,加热煮沸10~15 min(不搅拌),取出,冲洗,将叶片压平,最后系上各色丝带,漂亮的叶脉书签便做好了。(1)在制作过程中,需称取12 g氢氧化钠固体。由于氢氧化钠易潮解,称取时,要将其放在____________中,称量时若发现天平指针向左偏转,则应________(填序号)。A.增加砝码 B.移动游码C.取出一些氢氧化钠固体 D.再加一些氢氧化钠固体(2)量取88 mL的蒸馏水,量取时最好选用__________(填“10 mL”“100 mL”或“500 mL”)的量筒,读数时视线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小明将称好的氢氧化钠固体放入盛有88 mL水的量筒中,边加边用玻璃棒搅拌,完全溶解后得到了100 g 12%的氢氧化钠溶液。小明的操作是否正确?为什么?(4)小芳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制作叶脉书签,请指出图中两处错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专题四:化学与实验探究】【例4】人通过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吸入空气中的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但人体排出的二氧化碳究竟是空气中原有的,还是人体代谢的最终产物呢?为了证实这个问题,有人采用了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1)人吸气时,应将活塞A____________(填“打开”或“关闭”,下同),活塞B________。(2)人呼气时,应将活塞A____________,活塞B__________,此时可观察到Ⅱ瓶内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3)Ⅰ瓶中所装试剂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Ⅱ瓶中所装试剂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上述操作反复进行,能证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的二氧化碳不是来自空气,而是人体的代谢产物。【强化训练】1.市场的防晒霜都宣传可以防晒,暑假期间,我市某学校学生外出徒步旅行,准备借此机会做一个关于某品牌防晒霜的实验,看它是否有效。其中四位同学的实验方案如下表:你认为最合理的实可行的验方案是( )A.小敏 B.小英 C.小玲 D.小红2.许多物质燃烧都伴随发光放热的现象.王刚同学认为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王刚小组的同学对此展开了探究:【提出问题】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吗?【猜想与假设】一、都是化学变化;二: 【收集证据】同学们设计了下列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1)将干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燃烧火焰上,观察到:a烧杯内壁出现 ;b手摸烧杯壁有 感觉;c蜡烛火焰逐渐变小至熄灭.(2)将烧杯迅速倒置,向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到 .分析:蜡烛燃烧产生的新物质是 ,蜡烛燃烧为 变化.(3)观察白炽灯(灯丝为钨丝):分析: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灯泡通电发光、放热属于 变化.【获得结论】猜想 (填“一”或“二”)正确.【达标测练】1.下列滴管使用图示正确的是( ) 2.下列对如图所示装置气密性检查方法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推活塞,左边导管内出现一段水柱B.推活塞,左边导管口出现气泡C.拉活塞,左边导管内出现一段水柱D.拉活塞,试管内液面上升3.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石墨棒作干电池电极 B.酒精用作燃料C.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D.铜用于制造导线4.蜡烛是由石蜡和棉线烛芯组成的。某同学在做蜡烛燃烧的探究实验时,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如图所示),他惊奇地发现蜡烛又能重新燃烧起来。由此,他大胆地做了一个推测,此白烟是A.氧气 B.二氧化碳 ( )C.一氧化碳 D.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5.下列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6.下列标志中,应贴在浓硫酸运输车上的是( )(已知浓硫酸具有腐蚀性)7.为了保护我市的优美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①市区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②电池集中处理 ③提倡使用一次性筷子 ④禁止使用塑料制品 ⑤禁止使用含磷洗衣粉 ⑥禁止农民在田间焚烧农作物秸秆A.①②③④ B.②④⑤⑥ C.①④⑤⑥ D.①②⑤⑥ 8.规范的操作是实验成功的保证,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锥形瓶可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B.用量筒量水时仰视刻度,量取水的体积偏大C.滴瓶上的滴管用完后一定要清洗,再放回原瓶 D.称量药品时药品和砝码放反了,所称药品的质量一定减少9.用排水法收集一瓶人体呼出的气体的操作顺序为( )①在水下立即用玻璃片将集气瓶的瓶口盖好,然后取出集气瓶正放在桌面上 ②把盛满水的集气瓶连同玻璃片一起倒立在水槽中 ③将集气瓶盛满水,用玻璃片先盖住瓶口的一小部分,然后推动玻璃片将瓶口全部盖住④将饮料管小心地插入集气瓶内,并向集气瓶内缓缓吹气,直到集气瓶内充满 呼出的气体A.①②③④ B.③②④① C.②③①④ D.④③②①10.下列是化学实验中常见的基本操作。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如图A所示,手握细口瓶倾倒液体时,细口瓶标签的一面要___________,细口瓶的塞子要___________在桌面上。 (2)如图B所示,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盖灭后轻提一下灯帽,再重新盖好。对其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平衡气压,方便取下灯帽 B.挥发水分,利于点燃酒精灯 C.减少挥发,利于节约酒精(3)如图C所示,用酒精灯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时:①试管里的液体不应超过试管容积的___________; ②先对试管进行___________,然后用酒精灯的外焰对准药品所在部位加热。 (4) 如图D所示,如果试管内壁附有不易洗掉的物质时,清洗试管一般先用试管刷蘸去污粉___________,再用自来水冲洗和蒸馏水润洗,然后倒放在试管架上晾干。11.在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了实验探究以后,请你回答下列问题:(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会___________。 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___________。 (2)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的火焰分为三层,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上(如图),约1 s后取出,可以看到在___________处(填字母)的火柴梗最先炭化。 结论:蜡烛火焰的___________温度最高。 (3)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___________,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后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蜡烛燃烧后的生成物是_______________。 12.人通过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吸入空气中的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但人体排出的二氧化碳究竟是空气中原有的,还是人体代谢的最终产物,为了证实这个问题,有人采用了如图装置进行实验。(1)人吸气时,应将活塞A___________(填“打开”或“关闭”,下同),活塞B___________。 (2)人呼气时,应将活塞A___________,活塞B___________,此时可观察到(Ⅱ)瓶内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Ⅰ)瓶中所装试剂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Ⅱ)瓶中所装试剂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上述操作反复进行,能证明人呼出的气体中所含有的二氧化碳不是来自空气,而是人体的代谢产物。 备战2021中考化学重点知识强化训练——专题二十五:走进化学世界参考答案【专题一:物质的变化】【例1】下列现象和做法,仅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答案】D。【解析】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的过程;烟花燃烧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电解水的过程中生成了氢气和氧气,故都属于化学变化。金属相互刻划的过程中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强化训练】1.森林火灾中的下列现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树干燃烧 B.树叶飘落C.大树倒塌 D.树枝折断【答案】A 2.下列诗句描述的自然现象跟所涉及到的物质变化的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 A. “春风又绿江南岸”--包含了化学变化B. “日照香炉生紫烟”--包含了化学变化C. “北风卷地白草折”--包含了物理变化D.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前者包含了化学变化,后者包含了物理变化【答案】B【专题二:物质的性质】【例2】 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下列用途主要是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答案】D。【解析】氢气作高能燃料是利用氢气燃烧放出大量的热的原理,该变化是化学变化,因此此用途利用了氢气的化学性质。【强化训练】1.物质的性质能决定物质的用途。下列物质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不正确的是( )A.氢气的密度小——充灌探空气球B.煤能燃烧——可以作燃料C.铝易导电——制炊具D.塑料不导电——制电源插座外壳【答案】C 2..智能手机是一种多功能通讯工具,一款智能机通常含有 41 种以上的化学元素。手机屏幕大部分用的是硅酸铝玻璃,下列关于硅酸铝玻璃性质的推测正确的是( ) A. 透光性好B. 常温下易与氧气反应C. 易溶于水 D. 见光易分解【答案】A【专题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例3】结合下图所示仪器,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1)用容积为15 mL的试管盛液体加热时,最多可盛液体 mL,加热过程中,试管夹应夹持在距试管的 处。(2)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的仪器是 ,用它取用一种试剂后,未经 不可再吸取别的液体,使用过程中应始终保持橡胶胶帽朝上。(3)向试管内装入碳酸钠粉末时,为避免药品沾在管口和管壁上,可先使试管 ,把盛有药品的药匙或纸槽小心地送至试管 ,然后使试管慢慢直立。【答案】】(1)5mL 三分之一(2)胶头滴管 清洗 (3)倾斜 底部【强化训练】1.下列各图所表示的化学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答案】B2.很多同学都喜欢既别致又实用的叶脉书签,其制作方法如下:首先选取大小适当、稍老一些的树叶(如桂树叶)放在烧杯中,加入100 g 12%的氢氧化钠溶液,加热煮沸10~15 min(不搅拌),取出,冲洗,将叶片压平,最后系上各色丝带,漂亮的叶脉书签便做好了。(1)在制作过程中,需称取12 g氢氧化钠固体。由于氢氧化钠易潮解,称取时,要将其放在____________中,称量时若发现天平指针向左偏转,则应________(填序号)。A.增加砝码 B.移动游码C.取出一些氢氧化钠固体 D.再加一些氢氧化钠固体(2)量取88 mL的蒸馏水,量取时最好选用__________(填“10 mL”“100 mL”或“500 mL”)的量筒,读数时视线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小明将称好的氢氧化钠固体放入盛有88 mL水的量筒中,边加边用玻璃棒搅拌,完全溶解后得到了100 g 12%的氢氧化钠溶液。小明的操作是否正确?为什么?(4)小芳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制作叶脉书签,请指出图中两处错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小烧杯;C(2)100 mL;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3)不正确;量筒不能用来配制溶液。(4)①烧杯底部没有垫石棉网②酒精灯内酒精太多【专题四:化学与实验探究】【例4】人通过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吸入空气中的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但人体排出的二氧化碳究竟是空气中原有的,还是人体代谢的最终产物呢?为了证实这个问题,有人采用了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1)人吸气时,应将活塞A____________(填“打开”或“关闭”,下同),活塞B________。(2)人呼气时,应将活塞A____________,活塞B__________,此时可观察到Ⅱ瓶内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3)Ⅰ瓶中所装试剂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Ⅱ瓶中所装试剂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上述操作反复进行,能证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的二氧化碳不是来自空气,而是人体的代谢产物。【答案】(1)打开 关闭 (2)关闭 打开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除去吸入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验证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解析】由于人吸入的空气中含有少量的二氧化碳,当呼气时,会随呼出的气体排出来,因此无论人体代谢的最终产物是否有二氧化碳,多次向澄清石灰水中呼气时,都会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因此为了排除吸入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干扰,需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除去,这时若人呼出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说明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是人体代谢的最终产物。【强化训练】1.市场的防晒霜都宣传可以防晒,暑假期间,我市某学校学生外出徒步旅行,准备借此机会做一个关于某品牌防晒霜的实验,看它是否有效。其中四位同学的实验方案如下表:你认为最合理的实可行的验方案是( )A.小敏 B.小英 C.小玲 D.小红【答案】A2.许多物质燃烧都伴随发光放热的现象.王刚同学认为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王刚小组的同学对此展开了探究:【提出问题】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吗?【猜想与假设】一、都是化学变化;二: 【收集证据】同学们设计了下列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1)将干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燃烧火焰上,观察到:a烧杯内壁出现 ;b手摸烧杯壁有 感觉;c蜡烛火焰逐渐变小至熄灭.(2)将烧杯迅速倒置,向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到 .分析:蜡烛燃烧产生的新物质是 ,蜡烛燃烧为 变化.(3)观察白炽灯(灯丝为钨丝):分析: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灯泡通电发光、放热属于 变化.【获得结论】猜想 (填“一”或“二”)正确.【答案】二: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 (1)水雾 发烫(2)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水和二氧化碳 化学(3)物理 二【达标测练】1.下列滴管使用图示正确的是( ) 【答案】C2.下列对如图所示装置气密性检查方法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推活塞,左边导管内出现一段水柱B.推活塞,左边导管口出现气泡C.拉活塞,左边导管内出现一段水柱D.拉活塞,试管内液面上升【答案】A3.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石墨棒作干电池电极 B.酒精用作燃料C.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D.铜用于制造导线【答案】B4.蜡烛是由石蜡和棉线烛芯组成的。某同学在做蜡烛燃烧的探究实验时,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如图所示),他惊奇地发现蜡烛又能重新燃烧起来。由此,他大胆地做了一个推测,此白烟是A.氧气 B.二氧化碳 ( )C.一氧化碳 D.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答案】D5.下列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答案】C6.下列标志中,应贴在浓硫酸运输车上的是( )(已知浓硫酸具有腐蚀性)【答案】A7.为了保护我市的优美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①市区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②电池集中处理 ③提倡使用一次性筷子 ④禁止使用塑料制品 ⑤禁止使用含磷洗衣粉 ⑥禁止农民在田间焚烧农作物秸秆A.①②③④ B.②④⑤⑥ C.①④⑤⑥ D.①②⑤⑥ 【答案】D8.规范的操作是实验成功的保证,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锥形瓶可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B.用量筒量水时仰视刻度,量取水的体积偏大C.滴瓶上的滴管用完后一定要清洗,再放回原瓶 D.称量药品时药品和砝码放反了,所称药品的质量一定减少【答案】B9.用排水法收集一瓶人体呼出的气体的操作顺序为( )①在水下立即用玻璃片将集气瓶的瓶口盖好,然后取出集气瓶正放在桌面上 ②把盛满水的集气瓶连同玻璃片一起倒立在水槽中 ③将集气瓶盛满水,用玻璃片先盖住瓶口的一小部分,然后推动玻璃片将瓶口全部盖住④将饮料管小心地插入集气瓶内,并向集气瓶内缓缓吹气,直到集气瓶内充满 呼出的气体A.①②③④ B.③②④① C.②③①④ D.④③②①【答案】B10.下列是化学实验中常见的基本操作。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如图A所示,手握细口瓶倾倒液体时,细口瓶标签的一面要___________,细口瓶的塞子要___________在桌面上。 (2)如图B所示,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盖灭后轻提一下灯帽,再重新盖好。对其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平衡气压,方便取下灯帽 B.挥发水分,利于点燃酒精灯 C.减少挥发,利于节约酒精(3)如图C所示,用酒精灯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时:①试管里的液体不应超过试管容积的___________; ②先对试管进行___________,然后用酒精灯的外焰对准药品所在部位加热。 (5) 如图D所示,如果试管内壁附有不易洗掉的物质时,清洗试管一般先用试管刷蘸去污粉___________,再用自来水冲洗和蒸馏水润洗,然后倒放在试管架上晾干。【答案】(1)向着手心 倒放 (2)C (3)① 1/3 预热 (4)洗涤11.在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了实验探究以后,请你回答下列问题:(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会___________。 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___________。 (2)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的火焰分为三层,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上(如图),约1 s后取出,可以看到在___________处(填字母)的火柴梗最先炭化。 结论:蜡烛火焰的___________温度最高。 (3)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___________,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后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蜡烛燃烧后的生成物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1)浮在水面上 小 (2)外焰 内焰 焰心 a 外焰(3)水雾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水和二氧化碳12.人通过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吸入空气中的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但人体排出的二氧化碳究竟是空气中原有的,还是人体代谢的最终产物,为了证实这个问题,有人采用了如图装置进行实验。(1)人吸气时,应将活塞A___________(填“打开”或“关闭”,下同),活塞B___________。 (2)人呼气时,应将活塞A___________,活塞B___________,此时可观察到(Ⅱ)瓶内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Ⅰ)瓶中所装试剂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Ⅱ)瓶中所装试剂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上述操作反复进行,能证明人呼出的气体中所含有的二氧化碳不是来自空气,而是人体的代谢产物。 【答案】(1)打开 关闭 (2)关闭 打开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3)(1)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 II)证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