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第1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第1章第2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教案
第1课时
【课标要求】
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引起人口迁移的原因。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活动建议是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
【教材分析】
《人口的空间变化》是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第一章是人文地理的开篇,也是自然地理到人文地理的过渡。而本节的人口迁移一方面是人口增长的发展和深入,另一方面,它又促进了城市的推进,是联系人口和城市两部分的桥梁,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本身就具备初步的人口知识,但仅是对一些表面现象的认知,对人口迁移与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知之甚少,平时对身边的地理事象关注也比较少。高一学生的人口观、环境观、世界观正在形成,但是由于接触的社会面狭窄,在探究思考中存在一定的片面性,需要正确的情感教育引导。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利用资料或图表,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地图或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人口的不同特点。
2.利用比较法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历史时期人口迁移具有不同的特点。
3.小组互动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人口迁移是人类活动的一种现象,它客观上促进了民族的融合、经济的发展。
2.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发展观。
【教学重点】
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国内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特点和流向。
2.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和流向,尝试分析时代背景。
3.学会归纳、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及其变化。
【教学难点】
1.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重点是民工流动对城市和乡村的影响)。
2.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知识点一 人口的迁移
1.影响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2.什么是人口迁移?人口迁移有哪几种类型?
3.什么是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课堂探究
[合作探究一]人口迁移要满足哪些条件,和人口流动一样吗?
[合作探究二]明确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的特点(阅读课本学生自主完成以下表格)
1.阅读课本P8第3段内容和图1.8,分析不同历史阶段国际人口迁移的状况:
2.阅读课本P8第4段内容和图1.9,分析不同历史阶段中国国内人口迁移的状况:
课堂练习
1.近年来,我国人口流动出现“孔雀”东南飞的现象,该现象表示( )
A.大批民工流向沿海地区
B.建设新工业基地引起人口迁移
C.知识分子从内地流向沿海城市
D.高等院校搬迁,招生和分配形成人口迁移
2.有关人口迁移的概念理解,正确的说法是( )
A.我国大学生赴美留学攻读博士、硕士学位,属于人口迁移
B.凡是人口在两个地区间的空间移动,均称为人口迁移
C.参与国际旅游的属于人口迁移
D.空间移动距离在100千米以上属于人口迁移的范畴
3.下列地区在国际人口迁移中,由迁入地变为迁出地的是( )
A.亚洲 B.拉丁美洲
C.欧洲D.大洋洲
4.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人口迁移表现出的新的特点有( )
①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②短期流动的人口减少定居移民增多 ③欧洲由人口迁入地区变为人口迁出地区 ④拉丁美洲由人口迁入变为人口迁出地区 ⑤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亚和北非石油输出国也从境外招募了大批外籍工人
A.①③⑤B.①②③④
C.①④⑤D.①②③④⑤
参考答案
课前预习
1.人口的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
2.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变化。人口迁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以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两类。
3.国际人口迁移是指人口跨越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国内人口迁移是指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课堂探究
[合作探究一]人口迁移的条件:①居住地的改变;②改变居住地达一定时间(通常1年以上);③必须跨越一定的行政界限。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是不一样的。
[合作探究二]
1.
2.
课堂练习
1.C 解析:用“孔雀”比喻知识分子,故“孔雀东南飞”的现象形象地反映了知识分子从内地流向沿海城市。
2.A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口迁移概念的理解。人口迁移需满足的条件:①居住地改变;②改变居住地达一定时间(通常1年以上);③必须跨越一定的行政界限。
3.B 解析:19世纪中叶以前迁入地是旧大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迁出地是相对落后地区。故符合条件的是拉丁美洲。
4.C 解析:本题考查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拉丁美洲由人口迁入变为人口迁出地区;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亚和北非石油输出国也从境外招募了大批外籍工人。
阶段
特点
迁出地区
迁入地区
原因
意义
19世纪
以前
二战
以后
阶段
迁移原因
特点
迁移方向
古代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
80年代中期
20世纪80年代
中期后
阶段
特点
迁出地区
迁入地区
原因
意义
19世纪
以前
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
旧大陆(亚、欧、非)
新大陆(美洲、大洋洲)
欧洲的殖民主义扩张、新大陆的开发、新航线的开辟
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二战
以后
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多
落后地区(亚、非、拉)
发达地区(西欧、北美、西亚、北非)
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的状况
阶段
迁移原因
特点
迁移方向
古代
农业经济的脆弱、频繁的战争、自然灾害
大批迁移
迁往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
①计划经济体制
②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①国家从东部城市抽调各种人员支援西部、内地和边疆地区的建设
②大量农村人口从东部人口稠密区迁往地广人稀的西北和东北地区
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
改革开放政策
自发迁移
①内地——沿海
②山区——平原
③贫困地区——发达地区
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第2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第2课时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标要求,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时安排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第一节 工业的区位选择第2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第一节 工业的区位选择第2课时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标要求,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时安排,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第三节 城市化第1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第三节 城市化第1课时教案,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标要求,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重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