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第2课时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第2课时教案,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标要求,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重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1章第1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 教案
第2课时
【课标要求】
(1)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本条“标准”的具体含义如下:
让学生知道什么是人口增长模式;
让学生学会将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进行比较;
让学生会分析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在世界上是怎样分布的;
让学生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对人口出生率的影响。
【教材分析】
人口及人口问题是人与环境关系发展中的基本问题,是一切人文地理学习内容的核心。教材安排在必修2的第一章第一节,对其他章节的学习起到铺垫作用并将渗透到各个方面的内容。“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的课标要求部分教材没有相应的单独章节内容,都分散揉到第一第二章中,需要去分析挖掘教材。
【学情分析】
人口及人口问题的基本知识,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中的地理课及生物课中都已经学过。高中地理的学习是把义务教育阶段的感受型为主的学习上升到理性层面。人口问题与实际生活联系十分密切,也是普遍被关注的问题。高中学生具备一定的调查研究、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但缺乏对地理问题深层次的探究能力,开放性思维能力及解决地理实际问题能力。虽然在初中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因不同学生的基础知识差异较大,且还不能形成知识结构,需合作学习,并培养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能认识和说出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的地区差异。了解人口基数对自然增长率和人口数量的影响。
2.掌握人口增长三种模式的名称和特点,能利用人口资料或图表,判断其所属的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3.进一步理解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
4.培养良好的读图习惯,学会读图的方法和技巧,掌握读图的要领,提高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做好充分预习,培养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完成相关的练习题目。
2.在充分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数据资料进行练习计算,进一步明确人口的增长与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关系。
3.通过分析文字、数据资料及景观图片,理解人类面临着严峻的人口形势,学会分析多种素材背景下的人口问题,逐步提高调查研究、逻辑思维能力和对地理问题深层次的探究能力,开放性思维能力及解决地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4.利用比较法及数据图表分析法,分析世界人口变化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和同一时期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不同国家的人口政策,并进行相应的读图思考练习,提高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2.进一步培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3.通过学习进一步加深对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理解。
【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和转变原因及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及其原因。
【课时安排】2课时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知识点二 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人口增长模式的构成指标有哪些?
2.人口增长模式分为哪些类型?请分别说明其基本特征。
3.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有什么时间差异?影响其转变的因素有哪些?
4.参照课本P7,分析归纳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差异。
【课堂探究】
[合作探究五]读下图和课本P6案例1,小组讨论完成下面问题:
图1.6 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示意
(1)人口增长模式的划分指标包括哪些?
(2)结合图1.6和课本P6案例1中表1.2提供的有关数据,思考三种人口增长模式分别出现于人类社会的哪个历史阶段?各自显现出怎样的特点?(学生完成以下表格)
(3)通过分析该案例,影响人口增长模式形成和转变的根本因素是什么?
(4)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差异
课堂练习
1.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甲
乙
(1)从图甲中可以看出,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的时间在 ,原因是 。
(2)从图甲中分析,人口的增长主要集中在 ,原因是 。
(3)发达地区人口增长缓慢的原因是什么?
(4)结合图乙中信息和所学知识,分析图中各大洲人口增长状况,确定各大洲的名称:A ,B ,C ,D 。
2.读下表,回答相关问题。
(1)计算:甲组的总死亡率为 。
(2)从年龄组死亡率看,甲组比乙组 (填“高”或“低”);从总人口死亡率看,甲组比乙组 (填“高”或“低”)。
(3)产生上述反差现象的原因是 。
(4)社会经济越发达,死亡率应该越低,但发达国家的死亡率却高于发展中国家,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课前预习
知识点二 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2.原始型:高高低;传统型:高低高;现代型:低低低。
3.时间差异答案略。影响因素:社会经济发展、传统文化观念和相关的人口政策等。
4.发达国家基本为现代型,发展中国家基本为传统型。世界仍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我国处于现代型。
课堂探究
[合作探究五](1)依据不同历史阶段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2)
(3)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
(4)
课堂练习
1.(1)缩短 人口总量越来越大。
(2)不发达地区 政治独立,经济发展,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死亡率下降,但文化教育不发达
(3)经济、文化、教育发达。
(4)欧洲 非洲 拉丁美洲 北美洲
2.(1)0.93% (2)低 高 (3)人口年龄结构不同;甲组老年人口所占比重大 (4)发达国家老年人口比重大,其死亡率比较高。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
增长率
所处历史阶段
原因
原始型
原始社会时期
生产力水平低下,生存条件极差,人们抵御自然灾害和疾病的能力很差
传统型
农业社会、产业
革命时期
生产力水平提高,生存条件明显改善,抵御灾害能力提高,但传统经济对劳动力数量依赖大
现代型
现代
社会
时期
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劳动力数量需求减少,生产力水平高,医疗卫生条件好,社会福利、养老保障制度改善
地区
代表
地区
人口增长
模式
备注
发达
国家
欧洲和
北美
20世纪50年代后,发达国家的人口出生率不断降低,到70年代中期,以欧洲和北美为代表的发达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平均不足1%,人口增长模式已进入现代型
发展中
国家
亚非拉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死亡率已降至与发达国家相当的水平,但人口的出生率仍较高
整个
世界
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绝大多数
年龄
0~
14岁
15~
59岁
60岁及
以上
总计
甲
人口数
200
550
250
1 000
死亡率(%)
0.5
0.6
2
乙
人口数
350
600
50
1 000
死亡率(%)
0.8
0.7
2.2
0.81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
增长率
所处历史
阶段
原因
原始
型
高
高
低
原始社会
时期
生产力水平低下,生存条件极差,人们抵御自然灾害和疾病的能力很差
传统
型
高
低
高
农业社会、
产业革命
时期
生产力水平提高,生存条件明显改善,抵御灾害能力提高,但传统经济对劳动力数量依赖大
现代
型
低
低
低
现代社会
时期
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劳动力数量需求减少,生产力水平高,医疗卫生条件好,社会福利、养老保障制度改善
地区
代表
地区
人口增长
模式
备注
发达
国家
欧洲和
北美
现代型
20世纪50年代后,发达国家的人口出生率不断降低,到70年代中期,以欧洲和北美为代表的发达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平均不足1%,人口增长模式已进入现代型
发展中
国家
亚非拉
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死亡率已降至与发达国家相当的水平,但人口的出生率仍较高
整个
世界
—
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绝大多数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第2课时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标要求,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时安排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第二节 工业地域的形成第2课时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标要求,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时安排,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第三节 城市化第1课时教案,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标要求,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重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