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1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设计
展开三维目标:
知识和技能
1、懂的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
2、了解地域差异有不同的空间尺度,能用地图解是陆地上不同的自然带。
3、会分析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和表现。
4、了解人类怎样利用地域分异规律。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读图分析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无处不在的思想,因此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因地制宜。
教学 重点
1、地理环境差异性的空间尺度。
2、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变化规律。
教学 难点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教具、资料
多媒体课件,景观图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从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图5.6)中可以看出,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具有明显的规律性。自然带分布有什么规律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的问题。
【板书】第二课时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启发提问】(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并提出问题思考)为什么我国南方炎热而北方温凉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解】因为我国南北跨纬度广。南方纬度低,一年中太阳高度角大,地表面获得太阳光热多,所以气候炎热、气温较高;而北方地区所处纬度高,太阳高度角小,地面获得光热少,所以气候温凉、气温较低。
【介绍】同学们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东部地区的自然带从南向北(或从北向南)大致与纬线方向分布一致,即作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自然带的这种分布规律称为纬向地域分异规律。
【板书】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启发提问】同学们再仔细读图,看看世界上还有哪些地区的自然带也具有这样的分布规律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解】对!如非洲大陆、南美洲安第斯山的东部地区,自然带的分布大致也具有纬向地域分异规律。
从图中分布我们可以看出,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的。纬度方向上的地域分异,包括低纬和高纬地区横穿整个大陆的地带,以及中纬度在一定范围内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的地带。
横穿整个大陆的自然带有苔原带、针叶林带、热带雨林带。在中纬度地区,受海陆分布影响,大陆东岸、大陆西岸和大陆内部都各有自己独特的地带组合。大陆东岸中纬度地带组合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与针阔混交林带;大陆西岸中纬度地带组合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大陆内部中纬度地带组合有两种形式:中部的亚热带和温带荒漠带、两侧的热带草原和温带草原带。
因此,纬度方向上的地域分异实际上也是温度和水分条件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设问】同学们再看我国的情况,在中纬度的沿海地区多雨而内陆地区干旱,自然带又表现出不同的分布规律,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回答】 (学生甲答)由于各地距海远近不同。东部地区离海近,受海洋上暖湿气流的影响较大,所以降水较多。而西北内陆地区距海较远,海洋上的暖湿气流影响不到,所以降水较少,气候干旱。
(学生乙补充)降水多少不同,就会出现不同的植被类型。降水丰富的地方会生长森林,降水较少的地方形成了草原,降水很少的地方便形成了荒漠。
【教师归纳】这两位同学肯动脑子,分析得很好。由于各地降水量多少不一样,便出现了不同类型的植被、土壤,从而呈现出不同类型的景观和自然带。这种呈南北方向延伸、东西方向更替,大致与经线方向平行的地域分异规律,称为经向地域分异规律。
【板书】2.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教师讲解】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水分为基础的,在中纬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如亚欧大陆中部,从图中可以看出,由于两边靠大洋,所受风向不同(东面为季风,夏季吹东南季风,而西面为西风),降水量由沿海向内陆递减,所以自然景观呈现出森林草原荒漠的有规律变化。图5.9、图5.10两幅景观图,就是一个明显的对比。
【转折】有的同学在假期里可能登过山,登上山顶有什么感觉呢?
【学生讨论回答】越向山上走感觉越凉,越潮湿,需要穿大衣。
【教师】对!特别是海拔高度比较大的山脉,随着高度的增加,气压、气温、空气中的水分都会发生变化,所以一些地方有“一山有四季”的说法。这种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水热状况、自然景观也随着发生变化的规律,称为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板书】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教师讲解】陆地上有许多高大的山脉。随着海拔的变化,这些山脉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气候带,自然景观也相应地呈现出垂直分布规律。山地垂直带是在水平地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山麓与水平带一致,垂直带谱与其所在纬度向较高纬度方向上的水平地带谱相似。垂直地域分异与山地所在纬度、高度密切相关,即山地所在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垂直带数目越多,垂直带谱越完整。
【启发讨论】完成P101活动题(利用投影胶片或景观图分析图5.11)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讲解】珠穆朗玛峰由于海拔高度大(8848.13米),垂直自然带发育是比较典型的。从它所处的纬度来看,它的基带(最下面的一个自然带)与平地上的自然带是一致的,即为常绿阔叶林带。随着高度的增加,自然带也发生相应的变化。(教师依图分析)
处于赤道附近的高山,如非洲的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海拔5895米),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分异同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有些相似。
【教师总结】
【板书】地带性分布规律:(可以以投影的形式展出)
总结规律时要时刻注意分析清楚方向这一关键问题。
东西方向=纬线延伸方向=经度变化方向=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南北方向=经线延伸方向=纬度变化方向=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补充说明】我们这节课简要地分析了陆地环境的三种地域分异规律。实际上,世界上的任何事物有其一般性,也有它的特殊性。在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基础上,陆地环境因为受到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也会出现一些不规律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非地带性。例如,我们在初中地理中学过绿洲。还记得什么叫绿洲吗?再比如,在南美洲的西海岸(太平洋沿岸),有一条狭长的(热带)荒漠带,而缺少热带草原带,热带雨林带主要是分布在赤道以北地区。这主要是受大的地形起伏的影响。因为南美洲西部是一列高大的安第斯山脉,受其影响,两边的气候状况不同,所以就出现了分布规律不同的自然带,这也是一种非地带性现象。
【总结】有规律分布的自然带构成了全球和谐的自然环境整体。自然带之间错综复杂的、微妙的要素关系,有许多是人类还没有认识到的。因此,人类不能随意去破坏任何哪怕是极微小的环节,也许它带来的影响会是全球性的。保护全球环境,人人有责。
【课后作业】阅读教材P101材料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2.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活动与探究
作业
反思分布规律
概念及特点
成因
举例
水平地带性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高纬和低纬地区表现明显)
各自然带与纬线大致平行伸展呈条带状
纬度高低引起的热量差异,水分亦有影响
非洲沿东经200从赤道自南向北的自然带的变化
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中纬地区表现明显)
各自然带与经线大体平行伸呈条带状
距海远近引起的水分差异,也受一定的温度影响
北美大陆部从大陆滨海地区向内陆方向自然带的更替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各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垂直分布
海拔高度引起的水热状况的垂直差异
珠穆朗玛峰的垂直自然带
分布规律
概念及特点
成因
举例
水平地带性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高纬和低纬地区表现明显)
各自然带与纬线大致平行伸展呈条带状
纬度高低引起的热量差异,水分亦有影响
非洲沿东经200从赤道自南向北的自然带的变化
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中纬地区表现明显)
各自然带与经线大体平行伸呈条带状
距海远近引起的水分差异,也受一定的温度影响
北美大陆部从大陆滨海地区向内陆方向自然带的更替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各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垂直分布
海拔高度引起的水热状况的垂直差异
珠穆朗玛峰的垂直自然带
(新高考)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5章 第2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教案 (含详解):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5章 第2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教案 (含详解),共2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自然带的形成和特点,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土壤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土壤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课题,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讲授新课,课堂检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学年第三章 自然环境地理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三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2021学年第三章 自然环境地理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三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及反思,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