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 / 语文 / 高考专区 / 一轮复习(六) “修辞手法题”验收达标练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 / 语文 / 高考专区 / 一轮复习(六) “修辞手法题”验收达标练,共6页。
(六) “修辞手法题”验收达标练题组一 诗句修辞1.下列诗歌中的桃花,与例句中的桃花喻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一夜清风动扇愁,背时容色入新秋。桃花眼里汪汪泪,忍到更深枕上流。A.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B.暮春三月日重三,春水桃花满禊潭。广乐逶迤天上下,仙舟摇衍镜中酣。C.浅色桃花亚短墙,不因风送也闻香。凝情尽日君知否,还似红儿淡薄妆。D.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解析:选C 此项与例句中的“桃花”都运用了比喻手法,以桃花比喻美丽的女子。2.关于下列诗句中修辞手法的使用,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夸张: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B.借代: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C.对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D.比喻: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解析:选D 因为“泥”和“尘”是同一事物(梅花)前后状态的比较,不是将梅花与不同的事物作比,所以不是比喻修辞。3.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B.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C.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D.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解析:选A A项,使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B项,“干戈”代指战争;C项,“帆”代指船;D项,“蛾眉”代指杨贵妃。4.下列诗句与“胭脂洗出秋阶影”对仗工整的一项是( )A.环珮空归月夜魂B.浅笔终留倩女魂C.冰雪招来露砌魂D.笛咽离亭断客魂解析:选C “胭脂”是名词,而“浅笔”是偏正结构,“笛咽”是主谓结构,排除B、D两项。“洗出”与“空归”不对仗,排除A项,故选C项。5.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夸张手法的一项是( )A.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B.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C.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D.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解析:选A A项,“寒星”喻指流星。荃不察:化用“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屈原《离骚》)。荃,香草名,这里指民众。“寒星”“荃”使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轩辕”象征古老的中华大地和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B项“一夜飞度”,C项“百丈冰”“万里凝”,D项“一日看尽”都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故选A项。6.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A.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B.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C.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D.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解析:选D D项,诗句运用的是对偶手法。A项,把“黑云”比作“墨”,把“白雨”比作“珠”。B项,把“杨花”比作“白毡”,把“荷叶”比作“青钱”。C项,把“水”比作“白银盘”,把“山”比作“青螺”。7.对下面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乃是迷行舟。(“天镜”“海楼”写荆江一带的奇妙美景,是比喻写法。)B.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赋予“青天”以生命,直接同他对话,是拟人写法。)C.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声名从此大,汩没一朝伸。(“惊风雨”“泣鬼神”赞扬李白文才出众,是夸张写法。)D.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轻舟短棹”写泛舟游湖,景色迷人,是借代写法。)解析:选D D项没有使用借代手法。8.下列各句中,夸张手法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B.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C.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D.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解析:选C 四个选项中的诗句所用夸张手法的方向不一致。C项是缩小夸张,A、B、D三项是夸大夸张。9.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A.小头鞋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B.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C.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D.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解析:选A A项,诗句出自唐代白居易的《上阳白发人》,没有使用比喻手法。B项,诗句出自唐代柳宗元的《别舍弟宗一》,“云似墨”“水如天”使用了比喻手法。C项,诗句出自唐代杜牧的《初冬夜饮》,前句将雪比作梨花,使用了比喻手法。D项,诗句出自唐代戎昱的《早梅》,前句说盛开的寒梅洁白如白玉,使用了比喻手法。10.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拟手法的一项是( )A.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B.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C.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D.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解析:选D A项,赋予“轻云”以鸟的动作,是拟物;B项,“羌笛”怨“杨柳”,是拟人;C项,赋予“明月”以人的情感,是拟人;D项,将破碎的山河比作飘摇的柳絮,将自己的一生比作雨打的浮萍,运用了比喻的手法。11.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A.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B.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C.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解析:选D A项,“绿”和“红”分别指代叶和花。B项,“红巾翠袖”原指女子装饰,这里代指女子。C项,“粉黛”原指妇女化妆用的白粉和青黑色的颜料,粉以抹脸,黛以描眉,这里代指六宫中的女性。D项,以“梨花”喻雪花,属于比喻。12.下列诗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B.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C.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D.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解析:选B B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皓月银辉下的洞庭湖面比作银盘,把洞庭山比作青螺。其他三项运用的都是拟人手法,从A项中的“有心”“惜别”“垂泪”可以看出,从C项中的“嫌”字可以看出,从D项中的“送”字可以看出。题组二 句段修辞13.下面句子没有运用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A.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B.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C.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D.如果一只蝈蝈死了,活着的一定不会放过品尝其尸体的机会的,就像吃普通的猎物一样。解析:选D A句“铁青着脸”是拟人;B句“花像帆”是比喻;C句把“时光”比喻成“刀”,把生命比喻成“文本档案”。D句中的“就像”不是比喻词,是表示想象另一种情景。14.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个手术我来给你做,希望你能配合。”话语轻柔得像一团云,一团雾。不,像一团松软的棉球,轻轻地擦着疼痛的伤口。——“棉球”这个喻体贴切,不仅符合医生职业的特点,而且切合患者当时的心态。B.哦!我突然感觉到,我是看到了一个更是巴金的巴金。文静、温和、诚挚的外表里,却有一颗无比坚强的心。——后一个“巴金”指代巴金的风格和精神,突出了描述对象的特征,给人印象鲜明深刻。C.目前,我正兴致勃勃地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减肥”,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绝不吝惜。——将作品拟人化,将删削冗繁说成是“减肥”,生动幽默。D.小雪和妹妹常常不吃晚饭,就跑到海边,把自己焊在礁石上,听潮起潮落,看日沉日升。——用拟物的方法夸大听潮观海的痴迷程度,形象生动,有感染力。解析:选B “后一个‘巴金’”应改正为“前一个‘巴金’”。正确理解是:前一个“巴金”指代“巴金的风格和精神”,后一个“巴金”指有巴金精神的人。这一表达方式与“比阿Q还阿Q”不同,在“比阿Q还阿Q”中,前一个“阿Q”指阿Q本人,后一个“阿Q”指代“阿Q精神”。15.下列各句中比喻不恰当的一句是( )A.他提着两个包,气喘吁吁地走着,像踩在棉花上似的深一脚、浅一脚。B.小战士斜挎着冲锋枪,在崎岖的小路上向前猛冲,脚步像踩在棉花上般地轻快。C.一群仙女,踩在棉花似的云朵上,随着隐隐的仙乐,冉冉地向远方飘去。D.她突然瞥见路中央盘着一条大蛇,蛇头昂起,张着大口,她顿时感到两脚像踩在棉花上似的。解析:选B 我们知道,构成比喻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比喻的本体和喻体是不同的两类事物,如果是同类事物就不能构成比喻;二是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不能构成比喻。据此,我们来分析B项就可以发现,本体是“在崎岖的小路上向前猛冲,”喻体是“踩在棉花上”,这还可以算是不同类的事物。而句中所给定的相似点是“轻快”,这就不恰当了。“踩在棉花上”不可能有“轻快”的感觉。正如A项中所说的踩在棉花上,只可能有“深一脚、浅一脚”的感觉。这句中所找的相似点并不“相似”,因而违背了比喻构成的条件,不能构成比喻。16.下列句子中运用修辞手法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东方渐明,天空万道霞光,美丽壮观,犹如一朵含苞欲放的鲜花。B.我们的班长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学习的模范,学习的楷模。C.他们一个个身强力壮,如狼似虎地奔跑在足球场上。D.孙淑伟在跳板与水面之间描绘出一连串从容的曲线。解析:选D A项,“霞光”不能像“一朵含苞欲放”的鲜花;B项,语意重复;C项,“如狼似虎”这一喻体感情色彩不当。17.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表达不恰当的一项是( )A.我轻声念着湖泊的名字,而湖水轻吻着堤岸的声音被微风吹送着穿越芦苇而来,两种声音就这样交织在一起,实现了心灵上的沟通。B.帕斯卡尔强调了思想的重要性,在他的哲学里,似乎思想就是那样一种东西——内化的时候,如同一副铠甲;外化的时候,则像钙质。C.一个人平平常常走在路上——就像散文;一个人忽然被推到水里——就成了小说;一个人给大地弹射到月亮里——那是诗歌。D.国旗缓缓而降,生命的尊严冉冉升起。让我们以这样的形式,向那些骤然逝去的生命致哀,为我们历经磨难的民族积蓄生的力量!解析:选B A项,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湖水以灵性,与“我”实现心灵上的沟通。而且“轻吻”与前文中的“轻声”和后文中的“微风”意境一致。B项,应把“一副铠甲”和“钙质”互换,使之对应句中“内化”和“外化”。C项,用打比方形象地写出了三者的区别。D项,用比拟等修辞手法写明降半旗致哀的作用。18.下列各句中,比喻运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语言的确是一种奇妙的、神通广大的工具,可又是一种不保险的工具……语言的地面是坎坷不平的,过往行人,小心在意。B.伟大就在平凡之中,正像种子就藏在果实之中一样。沙粒构成了山,水滴汇成了海,平凡孕育了伟大。C.这清空而又坚实的木屐声,一夜又一夜地,从我的乱石嶙峋的思路上踏过;一声一声,一步一步地替我踏出了一条坚实平坦的大道,把我从黑夜送到黎明。D.只见两只羊勾起前脚,然后角对角“嘭”地碰在一起,那气势好像触在不周山上,也似乎可以使天裂开一个缺口来。解析:选D 该句只是想象中的情景。19.对修辞方法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太阳从东方跃起,像一个燃烧的火球,用血一样的色彩,在地平线上描绘出朵朵红霞。①刹那间,大地似乎醒了,偶尔的一阵风过,麦浪开始滚动,一排排整齐地向远方追去。②刚才还是静止的露珠,有点不安分了,眨着小小的眼睛,似乎要认识一下我这个不速之客。③那些较大一点的滚动着跌落地面,立即躲入大地的怀里。④依然挂着的,像星星一样点亮了小小的灯笼,你要是仔细地瞅着,还能看到它们泛着五彩的光。A.选段中主要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生机勃勃的麦田,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B.①句主要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将起伏的麦田比喻成麦浪。C.②③句主要运用拟人的手法,用“躲”的动作写露珠对我这个不速之客的恐惧。D.②③④句写不同的露珠,三个句子构成了排比。解析:选A B项,“①句主要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说法不当,因为拟人也很明显。C项,“露珠对我这个不速之客的恐惧”的说法不对,应改为“写出了露珠的可爱”。 D项,②③④句从句子形式看,构不成排比。20.下列对加线部分修辞格的表达作用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A.阿凡提到“信得过”食堂吃早点。看看端上桌的油条,阿凡提没有吃,却伸出两个手指,按在油条的一端。“趁热吃吧,还等什么?”服务员走过来问。“我看这油条干瘪瘦小,一定得病了,正给它诊脉呢!”阿凡提回答。——阿凡提用拟人兼委婉修辞,既避免了正面冲突,也委婉地批评了食堂,显得幽默而风趣。B.三仙姑却和大家不同,虽然已有四十五岁,却偏爱当个老来俏,小鞋上仍要绣花,裤腿上仍要镶边,顶门上的头发脱光了,用黑手帕盖起来,只可惜官粉涂不平脸上的皱纹,看起来好像驴粪蛋上下了霜。——这是运用比喻,竭力将讽刺对象的缺点加以夸张放大,使之格外地凸出,将三仙姑的“丑”暴露出来,收到了良好的讽刺效果。C.我最佩服北京双十街的情形。早晨警察到门,吩咐道,“挂旗!”“是,挂旗!”各家大半懒洋洋地踱出一个国民来,撅起一块斑驳陆离的洋布。这样一直到夜,——收了旗关门;几家偶然会忘却的,便挂到第二天的上午。——这是运用借代手法,用“洋布”代旗,以“卑俗”来代替“崇高”,故意将崇高降下格来,将尊贵庄严的形象装进滑稽卑俗的外壳之中,收到了完好的讽刺效果。D.在欢迎日本青年代表团的宴会上,热情的中国朋友用著名的“人参母鸡汤”来款待客人。不想这可为难在场的翻译了。原来,他没有记住日语“母鸡”这个词。只见他机灵地站起来,指着汤,笑着对客人说:“这是公鸡的太太和人参做的汤,请诸位品尝。”——这是运用借喻修辞,产生了强烈的喜剧效果。解析:选D D项使用的是拟人手法。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 / 语文 / 高考专区 / 一轮复习(九) “得体题”验收达标练,共6页。
这是一份高中 / 语文 / 高考专区 / 一轮复习(三) “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语病类型针对练,共6页。
这是一份高中 / 语文 / 高考专区 / 一轮复习 命运共同体……,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