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品教学】5 《苏轼词两首 》第一课时《定风波》-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4同步教学 课件教案 课件 6 次下载
- 【精品教学】5 《苏轼词两首 》第二课时《念奴娇·赤壁怀古 》-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4同步教学 课件教案 课件 16 次下载
- 【精品教学】6 《辛弃疾词两首》第二课时《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4同步教学 课件教案 课件 11 次下载
- 【精品教学】7 《李清照词两首》第一课时《声声慢》-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4同步教学 课件教案 课件 5 次下载
- 【精品教学】7 《李清照词两首》第二课时《醉花阴》-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4同步教学 课件教案 课件 5 次下载
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6 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完美版教学课件ppt
展开《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了解辛弃疾及词作的背景和内容,倾情诵读,咀嚼涵咏。
思维发展与提升 学习词的艺术表现手法,培养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审美鉴赏与创造 鉴赏词中深沉的情感、雄浑苍凉的意境。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 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悲苦心情。
教学难点 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明确词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辛弃疾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苦心情。
教学过程
一、名诗对接,知人论世
1.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齐读下面的诗句。
青山遮不住,毕竟动流去。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以上诗句出自谁的笔下吗?辛弃疾。
2.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3.介绍背景:这首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这一年春天,辛弃疾由滁州知府改调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今南京)。这时他(已经三十五岁)南归已逾十年,壮志依然难酬,胸中充满郁愤之气。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辛弃疾面对着大好江山,郁结在胸的“国恨”和“乡愁”触动了无限感慨,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豪放佳作。
二、、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1.学生试读,教师正字正音。
2.配乐朗读,注意朗读的停顿、语调、语气。
3.请学生再读课文,并参照课本注释,理解词的内容。读后思考:
(1)词中哪句话或哪个词与题目相照应?
(2)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3)这首词那些字最能展现作者的情感?
明确:(1)“无人会,登临意”。(2)上阕:登临所见所感(写景抒情)。下阕:登临所想(历史人物)用典抒情。(3)上阕:愁、恨。下阕:休、怕、羞、可惜、忧愁。
三、咀嚼涵咏,品味情感
(一)品味鉴赏上阙
配乐齐读上阕,合作探究下面问题。
- 你认为上片最能体现词人情感的是哪一句话?这句话蕴含了什么感情?
明确: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1)词人“把吴钩看了”是何意?为何把“阑干拍遍”?
明确:李贺也曾说过:“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 “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以物比人,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感慨呢?栏干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极度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2)“无人会,登临意”又抒发了词人的什么感情呢?
明确:直抒胸臆,慨叹无人能够理解“我”登临时深沉的内心感受,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有心报国,无路请缨,英雄失路,悲愤激切。
-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中的情与景往往相互交融,上片的景物描写中又主要蕴含了词人的什么感情呢?(用词中词语回答)
明确:“献愁供恨”中的“愁”和“恨”。
(1)词人登临楼头看到的是怎样的景色以致自己发“愁”生“恨”呢?(展开想象,描绘画面)景色特点如何?
明确:楚天、江水(境界壮阔、气势雄浑、景象壮观而不失清丽),远山(比喻、拟人:秀丽、秀美)。作者移情于物,把自己的感情转移到客观外物上。山本无情,也懂得献愁供恨,人的愁和恨,也就可想而知了。江山虽然美丽多娇,可惜已成南北分裂之局,半壁江山已落敌手,且恢复无望,怎能不满怀愁恨?
(2)“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中“落日”“ 断鸿” 写出了怎样的心境?
明确:“落日”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生命危浅,朝不虑夕)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夕阳残照楼头,失群的孤雁哀鸣天际,一见一闻,通过日暮景色渲染出一种苍茫悲凉的气氛,以有声有色的景物更进一层写出词人的孤寂和悲苦。
(3)“江南游子”指谁呢?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
明确:指自己。自喻为“江南游子”,表明作者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对辛弃疾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内心酸楚可想而知。
3.小结:上片从上(天空)、下(大江)、远(青山)、近(楼头)不同角度描绘了一幅完整的秋意图,渲染了一种凄清萧瑟的气氛,寓情于景,抒发了自己的远大抱负和壮志难酬的苦恨。上片心志的表白并不能解脱心灵的寂寞,相反,倒增加了一份凄苦。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言志抒情。
(二)品味鉴赏下阙
配乐齐读下阕,合作探究下面问题。
1.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各有何特征?
张翰 —— 乐于归隐
许汜 —— 谋取私利
刘备 —— 雄才大略
桓温 —— 叹时光流逝
2.借这几个典故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 “尽西风,季鹰归未?”
明确: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不过却是反用其意。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表明了对金人入侵的仇恨,还蕴含着对南宋朝廷不思复国的激愤。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明确: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也批判了不顾国事、钻营私利、贪图享乐的人。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明确: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 控诉南宋统治集团不能任用人才,使爱国志士无所作为,虚掷年华,人空老去。流露出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时光易逝的感慨。这也正是登临赏心亭的重要原因,所以也可以说“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正是整首词的词眼。
小结:反用典故,正面取意,半隐半露。连用三事,非平铺直叙,而是手法多变。沉郁顿挫,极尽一波三折、荡气回肠之美;借古人言己志,意在言外,委婉含蓄,耐人寻味,“豪而不放”;不学张翰思归,不学许汜自私,反衬自己胸有大志,“可惜流年”笔锋陡转急下,感慨年华虚度,愁苦顿生,倍感压抑,可谓“壮中见悲”。
3.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
明确:呼应上片“无人会,登临意”,自伤抱负不能实现,叹无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知音难觅,表现了词人的极度孤独与痛苦。(“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4.小结:下片三次用典,不仅扩大了词的容量,使词的内蕴更加丰厚,更重要的是作者借古抒怀,表达了自己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和年华虚度而功业未成的愁苦郁闷。
四、归纳概括,拓展提升
1.全词总结。
手法:寓情于景、细节描绘、用典言志。
意境:浩渺壮阔、气势雄浑、苍茫悲凉。
情感: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全词登临感怀,眼底江山与心头抱负两相融会,阔景、壮志、豪气、悲怀一时齐集,“豪而不放”、“壮中见悲”,表现出独具“辛”味的沉郁顿挫。
全词立意辽远、意境开阔,它仿佛令我们拔地凌空、极目游骋,仰则天高,俯则水远,天高水远,无边无垠,全词写尽英雄失意之感。
2.拓展训练。
法国著名学者帕斯卡说过:“人类所有的才能之中与神最相近的就是想象力。”请大家结合自己的领悟,展开想象,把这首词改为散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2-6《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精品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2-6《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精品课件,共3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写作背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四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图文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四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图文课件ppt,共2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水龙吟,辛弃疾,漳州一中黄安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