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学案及答案
展开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上)
重难点
题型
分值
重点
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
选择题
非选择题
4分-8分
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
难点
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
一、自然地理环境及其组成要素
1. 自然环境组成要素:由大气、水、土壤、生物、岩石及地貌等要素组成。
2. 环境要素与整体性表现:
环境要素
整体性表现
大气
热量、水分主要来自地面,地面性质直接影响大气的水热状况和运动特征。
水
各种水体之间存在着水分交换,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间也存在水分的交换,水文是各地理环境因素影响下的综合表现,水是生命之源。
土壤
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的相互作用交接地带,是各种自然地理要素及时间因素的共同产物,土壤是联系无机界和有机界的纽带。
生物
受光、热、水、土壤、营养物质等因素的制约,也是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因素
地形、地貌
由内、外力共同塑造,受风、河流、冰川、波浪等的影响。
二、物质与能量循环:
各要素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水循环
生物循环
岩石圈物质循环
概念
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
从岩浆到各类岩石,再到新岩浆的产生过程
环节
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
吸收作用、光合作用、分解作用
冷却凝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变质作用、重熔再生
物质循环图
能量交换
太阳能(蒸发、水汽输送)、重力能(降水、径流)
太阳能化学能 热能
地球内部热能、太阳能、重力能
意义
使水体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环节不同维度地区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不断塑造地表形态;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
促进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的迁移运动,以及能量的流动、转化;联系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
形成丰富的矿产资源;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各种自然景观;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能量转换。
三、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
功能
生产功能
平衡功能
概念
指自然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环境具有能够自我调节、保持性质稳定的功能
性质
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
各自然要素本身不具备平衡功能,但自然环境拥有此功能
形成过程
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及营养盐,通过光合作用,生产出有机物。如:生态系统的生物生长发育。
二氧化碳的平衡:在海洋生物作用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海水中溶解的钙,加速形成碳酸钙沉淀。
氧气的平衡:植物的光合作用释放出氧气,生物的呼吸作用消耗氧气。
例题1 雨养农业系统——“石堰梯田”,石堰即由石头垒起的梯田围埂,2019年被列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完成下列各题。
1. “石堰梯田”反映了当地自然环境特征除了石头多,主要是( )
A. 土少水多 B. 土多水少 C. 土少水少 D. 土多水多
2. “石堰梯田”对其下方村落有利的直接影响是( )
A. 促进山坡地区水土保持 B. 减少洪水等灾害的威胁
C. 便于建造水窖贮存雨水 D. 阻滞冬季冷空气的影响
答案:1. C 2. 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整体性要素之间的关系,难度较大。
1. 当地属于太行山深处,降水集中,从图示景观可以看出植被较少、地势较陡,当地水土流失现象比较严重,当地在梯田外缘砌“石堰”,主要为了保持水土,根据这些信息的推断,当地地表水较少,土层较薄,即“水少土少”,选项C符合题意,排除A、B、D。
2. 梯田能够促进山坡地区的水土保持,增加土地生产力,因此对村落产生的有利影响是间接影响,排除A。图中信息表明,可见当地山坡缺乏保持水土的森林,且土层浅,涵养水的功能较弱,当地多瀑雨,容易在山坡和山谷形成山洪,对山下村落有较大的威胁,梯田对洪水有阻滞作用,且可促进下渗,从而减少洪水等灾害对山下的村落的威胁,B符合题意。建造水窖跟梯田的修建关系不大,排除C。阻滞冷空气主要是受坡向和地形起伏状况等因素的影响,跟梯田的修建无关,排除D。
(答题时间:40分钟)
1.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自然地理环境组成要素的是( )
A. 气候 B. 土壤 C. 地貌 D. 城市
2. 一个地球是一个整体,一个自然带也是一个整体,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各自然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结果。据此完成下题。
下列关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表现,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产功能
B. 平衡功能
C. 各地理要素具有协调统一的变化过程
D. 整体功能小于各自然地理要素各自的功能总和
3. 下列关于地理环境生产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B. 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
C. 是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 D. 是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4. 下图中,A是绿色植物,据此回答下题。
图示内容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 调节功能 B. 平衡功能 C. 整体功能 D. 生产功能
5.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关于地理要素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产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B. 生产功能是指绿色植物生产量
C. 平衡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性质保持固定不变
D. 平衡功能是静态平衡
下图是生物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 图是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 整体性 B. 差异性 C. 制约性 D. 平衡性
7. 图示地理环境的性质始终保持稳定的能力,体现了各地理要素( )
A. 相互作用产生的生产功能 B. 相互影响产生的整体功能
C. 相互作用产生的平衡功能 D. 相互影响产生的调节功能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8. 下列关于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叙述,正确的是 ( )
A. 地理环境要素由大气、水、生物和土壤四部分组成
B. 地理环境各要素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
C. 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会导致其他要素的改变
D. 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形成了地域差异
*9. 关于地理要素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产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B. 生产功能是指绿色植物生产量
C. 平衡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性质保持固定不变
D. 平衡功能是静态平衡
下图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0. 植物合成糖所消耗的能量,主要来源是( )
A. 太阳辐射 B. 地热
C. 地面辐射 D. 大气逆辐射
11. 图示内容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 调节功能 B. 平衡功能
C. 整体功能 D. 生产功能
12. 人类在使用化石燃料过程中向大气排放大量CO2,但大气中CO2浓度仍基本稳定,原因是( )
A. 大气本身具有减缓CO2增加的功能
B.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生产功能
C.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平衡功能
D. 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都具有平衡功能
读藏羚羊生存环境与数量变动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3. 图中字母a、b、c、d表示的内容为上升或增加的是( )
A. a、b B. c、d
C. a、c D. b、d
14. 藏羚羊的数量波动,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 生产功能 B. 平衡功能
C. 消费功能 D. 改造功能
构建模式图,探究地理基本原理、过程、成因及规律,是学习地理的方法之一。读“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循环过程图”,回答下面小题。
15. 若图中的字母和数字序号①一⑥共同构成了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其中①为变质作用,则表示岩浆岩的字母是( )
A. a B. b C. c D. d
16. 若图中的字母和数字序号①一⑤共同构成了生物循环过程,则表示自然地理环境生产功能的环节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7. 若图中的字母和数字序号①一④共同构成了海陆间的水循环过程,且字母b表示海洋上空,则受人类活动影响最深的环节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的特点,某个自然地理要素的形成与演化深受其它地理要素的影响。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示意图,①至⑤代表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大气、生物、地形、水文、地质要素。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 图中,对土壤形成比较稳定的影响要素是( )
A. ①⑤ B. ③⑤ C. ②④ D. ③④
*19. 图示区域( )
A. 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 B. 山坡上土壤厚度一般大于河谷
C. 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高于草地 D. 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密切相关
*20. 根据陆地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完成下列问题。
若该图表示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各环境要素间的关联性,请写出下列相应内容。
降水_______;气温日较差_______;地表水_______;地貌多_______;
土壤_______;植被_____________。
21.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据图简述M、N附近海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有哪些相同点。
1. 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自然环境的要素的组成,难度一般。
自然地理环境是自然环境自身形成。包括气候、地形地貌、水文、土壤、生物等,城市是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形成,故D对。
2. 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的相关知识,难度一般。
对一个区域的地理环境而言,整体性是区域各地理要素高度协调的综合性表现,即各地理要素具有协调统一的变化过程,整体功能大于各自然地理要素各自的功能总和,据此选D。
3. 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的相关知识,难度一般。
地理环境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是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也是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但地理环境生产功能并不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既包括生产功能,又包括平衡功能。故本题选C。
4. 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的相关知识,难度一般。
图中反映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氧气,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生产功能。故D正确。
5. 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的相关知识,难度一般。
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所以生产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自然地理要素间的平衡功能是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生物的生长发育受气候、地形、土壤、食物等因素的影响,因而一定范围内各物种的数量基本恒定。
6. A 7. 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自然环境的要素关系及整体功能的相关知识,难度一般。
6. 图中聚落多沿河流分布,河流具有提供水资源、水运、提供灌溉水源、养殖等功能,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功能,与自然地理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功能相一致。
7. 地理环境的性质始终保持稳定的能力,体现了各地理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平衡功能。
8. B 9. 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自然环境的要素关系及整体功能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大。
8. 地理环境包括由大气、水、生物、地貌、岩石和土壤等组成自然地理要素,还有农业、工业、交通、商贸、旅游等人文地理要素等,A错误。地理环境各要素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B正确。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的改变,C错误。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了相互联系的整体,D错误。故选B。
9. 地理要素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生产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A正确,B错误。平衡功能是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不是各要素性质保持固定不变,C错误。平衡功能是动态平衡,D错误。故选A。
10. A 11. 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自然环境的要素关系及整体功能的相关知识,难度一般。
10. 植物合成糖主要是通过光合作用,植物吸收太阳辐射,把太阳辐射能,转换成生物能,选择A。
11.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主要是属于生产功能,选择D。
12. 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的相关知识,难度一般。
人类在使用化石燃料过程中向大气排放大量CO2,但大气中CO2浓度仍基本稳定,这是因为随着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植被的光合作用会加强,被生物固定的二氧化碳也随之增多,水体中溶解的二氧化碳也可能会增多,从而使得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仍基本稳定,这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平衡功能,C符合题意。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之间通过物质与能量交换使得地理环境具有平衡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单个要素很难具有平衡功能,排除A、B、D。故选C。
13. A 14. 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的相关知识,难度一般。
13. 当自然环境条件优越时,藏羚羊的存活率会上升、数量增加,之后对环境的影响加大,可能导致环境退化;在退化后的较差环境条件下,藏羚羊的存活率会下降,导致其数量减少。
14. 藏羚羊的存活率和数量与地理环境的其他要素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并且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相对的平衡和稳定,是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平衡功能。
15. C 16. D 17. 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自然环境的要素关系及物质与能量循环,难度中等。
15. 据题干可知,其中①为变质作用,则a为变质岩;a和b可以相互转化,所以b为沉积岩,由于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变来,a为变质岩,不可能变成岩浆岩,所以d不可能为岩浆岩,则,c为岩浆岩,则d为岩浆。C对,故选C。
16. 若图中的字母和数字序号①一⑤共同构成了生物循环过程,则读图分析可知,a为无机环境,b为微生物,c为动物,d为植物,所以表示生产功能的为④,D对,ABC错。故选D。
17. 若图中的字母和数字序号①一④共同构成了海陆间的水循环过程,且字母b表示海洋上空,则②为蒸发,①为水汽输送,③为降水,④为地表径流,则受人类活动影响最深的环节是④地表径流。D对,ABC错。故选D。
【点睛】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方法:
(1)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大致可以用进出箭头的多少来区分:
岩浆:三进三出。岩浆岩:一进三出。变质岩和沉积岩:二进二出。
(2)判断箭头的含义:
指向岩浆岩的箭头:冷却凝固作用。指向沉积岩的箭头:外力作用。
指向变质岩的箭头:变质作用。指向岩浆的箭头:重熔再生。
18. B 19. 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自然环境的要素关系,难度较大。
18. 种成土因素中,母质(与地质密切相关)和地形时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气候和生物则是比较活动的影响因素. 故选B。
19. 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因此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密切相关,D正确。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A错误;山坡地表物质的迁移速度较快,很难形成深厚的土壤,在平坦的地方,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成土母质能在较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B错误;森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一般低于草地,这是因为草地根系茂密且集中在近地表的土壤中,向下则根系的集中程度递减,从而为土壤表层提供了大量的有机质;树木的根系分布很深,直接提供给土壤表层的有机质不多,主要是以落叶的形成将有机质归还到地表,C错误。故选D。
【点睛】土壤矿物质是岩石经风化作用形成的,是土壤固相的主体物质,构成了土壤的“骨骼”,占土壤固相总质量的95%~98%。
20. (1)少 大 少 戈壁荒漠 有机质含量少 稀少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自然环境的要素关系,难度较大。
(1)根据西北内陆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很容易分析:西北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白天气温高,夜晚气温剧降,昼夜温差大;年降水量少,河流少,导致地表水短缺,植被稀疏,地貌以戈壁和荒漠为主;土壤有机质含量少,比较贫瘠。
21. 都有寒流(上升流或补偿流)经过;渔业资源丰富;多海雾。
解析:本题主要结合区域图考查自然环境的要素关系,难度较大。
海域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主要有洋流、渔业资源等。两地都有寒流经过,渔业资源丰富,多海雾。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下)
重难点
题型
分值
重点
自然环境要素的统一演化及对整体性的影响
选择题
非选择题
4分-8分
难点
结合实例,应用整体性原理阐述地理事物变化及对整体性的影响
一、自然环境要素的统一演化及对整体性的影响
1. 含义:自然地理环境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2. 意义: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表现形式。
3. 特点:
(1)变化性: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
(2)统一性:具有统一演化过程。
4. 表现: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动全身”。某一自然环境要素受到外部干扰发生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自然环境发生的改变。
5. 举例:全球气候变暖、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地貌的变化、土壤的形成和退化等。
二、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一个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各自然地理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案例分析时不能将各自地理要素截然分开。
整体性表现
举例说明
意义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后果
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
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
全球共同努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
例题1 依据图文资料及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2016年1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乘专机抵达伊朗首都德黑兰,开始对伊朗进行国事访问,下图为伊朗卡维尔盐沼分布图。
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卡维尔盐沼的成因。
答案:地势四周高中间低;山脉阻挡海洋水汽深入,气候干旱;多内流河,河流在低洼处汇集;泥沼洼地,地表水下渗难;蒸发量大,容易形成盐沼。
解析:本题以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过程为背景,考查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应用,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利用整体性原理分析沼泽的成因,从地形上分析,该地地势四周高中间低;受山地阻挡,海洋水汽难以深入,降水较少,气候干旱,蒸发旺盛;该地多内流河,河流在低洼处汇集;由于是泥沼洼地,地表水不易下渗;蒸发旺盛,盐类物质不易稀释,容易形成盐沼。
例题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案例名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案例资料:下图示意我国某区域
案例思考:
运用陆地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原理,简要分析黄土高原植被破坏对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
答案:气候:植被稀少使得植物的蒸腾作用减弱,使当地降水减少,气候变干;地貌:黄土高原植被遭到破坏后,流水的侵蚀更加严重,使黄土高原逐渐呈现出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地貌;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导致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土壤:土壤更容易遭受侵蚀,而使得肥力下降;水文:由于降水减少,使当地的河、湖等水量减少。
解析:本题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防治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难度较大。植被遭破坏对当地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可从生物对地貌、水文、气候等方面分析;植被破坏后,植被减少使得植物的蒸腾作用减弱,降水减少,同时其调节气候的功能减弱,气候恶化;植被涵养水源能力下降,当地地下水水位降低,流水侵蚀作用增强,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大;由于降水减少,使当地的河、湖等水量减少。
(答题时间:40分钟)
下图为“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图”,读图完成下题。
1. 图示自然要素的相互关系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 区域性 B. 开放性 C. 整体性 D. 差异性
2. 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下列地理现象与我国西北内陆景观不相符的是( )
A. 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B. 河网密布,径流量大
C. 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小 D. 流水作用微弱,风力作用显著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3. 最适合的图名是( )
A. 区域整体性示意图 B.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示意图
C. 区域差异性示意图 D. 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示意图
4. 图示地区葡萄特别甜的原因是( )
①生长期日照时间长 ②气温日较差大 ③土壤肥沃 ④水源充足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④ D. ③④
5.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使自然地理环境呈现整体性特点,下列关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描述最可信的是( )
A. 枯水期时,河流搬运能力降低,河水含沙量增加
B. 我国西北内陆地区, 风力侵蚀作用强烈,流水侵蚀作用较弱
C. 洪水期时,河流携带大量矿物质到河口,加剧咸潮危害
D. 北美西部温带荒漠的沙尘被气流携带到北太平洋,利于渔业资源的发展
地球是一个整体,一个自然带也是一个整体,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各自然地理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6. 下列关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表现,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产功能
B. 平衡功能
C. 各地理要素具有协调统一的变化过程
D. 整体功能小于各自然地理要素各自的功能总和
7. 能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向恶性方向发展的是( )
A. 围湖造田 B. 修建水库
C. 梯田建设 D. 植树种草
8. 下列关于自然地理环境演化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有的演化比较快,有的则很稳定
B. 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不具备统一性,各要素按各自的规律演化着
C.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是流水侵蚀作用的结果,和其他要素无任何联系
D. 自然地理环境统一演化的过程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表现形式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9. 图中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 差异性 B. 整体性 C. 制约性 D. 平衡性
10. 引起图中生态环境失调的主导自然要素是( )
A. 气候 B. 土壤 C. 生物 D. 水文
11. 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析,下列现象与我国西北内陆的景观特征不相符的是( )
A. 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B. 流水作用强烈,物理风化微弱
C. 地表水缺乏,河流不够发育 D. 植被稀少,土壤有机质含量少
12. 下列地理现象的变化,反映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是( )
A. 我国华南地区较炎热,华北地区较温凉
B. 古诗云:“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到江南看杏花。”
C. 亚马孙森林被破坏,将会引起全球气候的变化
D. 珠穆朗玛峰南坡雪线海拔高度低于北坡
读某地区不同阶段地理环境变化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3. 引起①~③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 气候 B. 水文 C. 生物 D. 地形
14. 图示各自然要素统一的演化过程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 独特性 B. 区域性 C. 整体性 D. 差异性
广东省东北部的南雄盆地(24. 5°N)红层软岩区是我国典型的生态脆弱带,当地部分由森林密布地段逐渐形成了类似荒漠的“牛肝地”景观。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5. 南雄盆地原有的植被类型是( )
A. 热带雨林 B.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C.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D. 热带荒漠
*16. 南雄盆地演化为“牛肝地”的过程中,水循环各环节的变化是( )
A. 地表下渗量增加 B. 区域降水量增加
C. 地表径流量增加 D. 蒸腾作用增加
*17. 南雄盆地演化为“牛肝地”的过程充分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 整体性 B. 差异性 C. 区域性 D. 单一性
18. 下列叙述能反映陆地环境“牵一发而动全身”特征的是( )
A. 大量使用煤、石油最终导致海平面上升 B. 森林砍伐后,木材蓄积量减少
C. 草原开垦后造成土地沙漠化 D. 排放有害物质,造成水体污染
19. 在青海、内蒙古、甘肃等地大量挖掘“发菜”、“甘草”,导致环境恶化,反映了( )
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②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③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制约和影响 ④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20. 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各组成要素相互作用产生平衡功能,各要素的变化是一个统一的过程,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下列体现陆地环境整体性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火山喷发喷出的尘埃会影响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和当地气温
B. 我国东南沿海多雨而西北内陆干旱
C. 在热带草原中生活着善跑便于迁徙的长颈鹿、羚羊等动物
D. 长江洪涝灾害发生的原因之一是上游森林的大量砍伐
*21.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般认为,自然界中的水土流失,只是土壤侵蚀的过程。实际上,在土壤侵蚀的同时,地貌,植被,地方气候也在同步变化。因此,水土流失是一种统一的自然地理环境演化过程。下图为黄土高原地貌景观。
(1)描述黄土高原地貌的主要特点。
(2)简述黄土高原自然地理环境的统一变化过程。
*22. 大约在4 000万年前,青藏高原从海底开始隆起。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缓慢抬升,今天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 000~5 000米,形成独特的自然景观。其要素如图所示。阅读并分析以下框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按相关关系将下列序号填在框图相应的位置上。
①太阳辐射强 ②气温低 ③空气稀薄
(2)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在青藏高原地区,“牵一发”指的是什么?
(3)据图简述青藏高原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
1. C 2. B
解析: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难度一般。
1. 读图可知,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在景观上总是保持统一的,所以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故选C。
2. 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由于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流水作用微弱,风力作用显著,植被稀疏,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小,河流欠发育,径流量小,且多内流河,故选B。
3. A 4. B
解析: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难度中等。
从图中可以看出,图示地区的核心气候特征为干旱,气候干旱主要和深居内陆有关;而气候干旱导致降水稀少、传统民居多土质平顶;降水少,则地表水资源贫乏,所以通过坎儿井引水;气候干旱条件下,风力作用明显,多风成地貌,并且晴天多,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瓜果糖分积累,适宜葡萄种植。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该图体现了区域整体性。
5. B 解析: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难度中等。
枯水期时,河流搬运能力降低,河水携带泥沙的能力下降,含沙量减少,A错。我国西北内陆地区, 降水少,气候干旱,以风力侵蚀为主,侵蚀作用强烈,流水侵蚀作用较弱,B对。洪水期时,河流携带大量泥沙矿物质到河口,水量大,水位较高,不会发生咸潮危害,C错。北美西部有高大的山脉阻挡,主要位于盛行西风带,温带荒漠的沙尘被气流携带向东吹向大西洋,不可能吹到太平洋,D错。
6. D 7. A 8. D
解析: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统一演化原理,难度一般。
6. 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系统,除了具有每个地理要素的独特功能以外,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下所产生的一些新功能(如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所以整体功能大于各自然地理要素各自的功能永和,D错误,其他选项描述均正确。故选D。
7. 围湖造田使得湖泊面积减小,湖泊调蓄洪水的能力下降,调节区域小气候的能力下降,且生物多样性减少,使得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向恶性方向发展,其他选项均使得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向良性方向发展。故选A。
8.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也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AB错;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是流水侵蚀作用的结果,与气候、地形、土质、植被等要素均有密切的关系,C错;自然地理环境统一演化的过程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表现形式,D正确。故选D。
9. B 10. C
解析: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难度中等。
9. 当一个地理环境要素发生变化时会带来其它要素的变化,体现整体性。据图可知当森林被破坏时,引起水土流失、全球变暖、生物的多样性减少等,故体现整体性,B正确,其它选项排除。
10. 引起图中生态环境失调的主要原因是滥伐森林,引起图中生态环境失调的主导自然要素是生物,故C正确,其它选项自然排除。
11. B 解析: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难度中等。
由于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且有高山阻挡,海洋水汽很难到达,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形成以干旱为主的景观特征,A不符合题意。西北内陆地区降水稀少,地表径流稀少,因此流水作用相对较强弱;由于大陆性强,温差大,物理风化强烈,B符合题意。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旱,地表水缺乏,河流发育较少,C不符合题意。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旱,水分条件差,导致植被稀少,补充给土壤的有机质少,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少,D不符合题意。
12. C 解析: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难度中等。
我国华南地区较炎热,华北地区较温凉,说明不同纬度的地区气温是不同,反应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古诗云:“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到江南看杏花。” 说明同一时间不同纬度的地区气温是不同,反应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亚马孙森林被破坏,将会引起全球气候的变化。体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整体性特征;珠穆朗玛峰南坡雪线海拔高度低于北坡,说明不同坡向光照和热量、降水、坡度陡缓等不同导致的差异性。综上所述,反映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是亚马孙森林被破坏,将会引起全球气候的变化。故选B。
13. D 14. C
解析: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难度中等。
13. 根据图示得知,①阶段地形平坦,区域内植被类型差异小;区域演化到③阶段,中部山脉隆起,阻挡了西风向东推进,东西部植被类型出现明显差异,所以引起该区域地理环境变化的主导因素是地形,D正确。图示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是由于中部地形发生变化,造成东西气候出现差异,气候不同,导致植被类型出现分异,进而影响区域水文发生改变,故ABC不符。故选D。
14. 图示区域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统一演化的过程,保证了各要素之间的协调,体现了整体性。图示区域地形发生变化,导致气候、植被、水文等环境发生演化,也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C正确。区域的独特性是与其他区域对比出来,有别于其他区域的特点,A不符。图示区域演化过程没有体现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区域性,BD不选。故选C。
15. C 16. C 17. A
解析: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难度较大。
15. 结合纬度,南雄盆地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原有的植被类型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C对。热带雨林是热带雨林气候的植被,A错。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是地中海气候的植被,B错。热带荒漠是热带沙漠气候的植被,D错。
16. 南雄盆地演化为“牛肝地”的过程中,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水循环各环节的变化是地表下渗量减少,A错。区域降水量可能减少,变化小,B错。没有植被涵养水源,地表径流量增加,C对。蒸腾作用减少,D错。
17. 南雄盆地演化为“牛肝地”的过程充分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个因素变化会引起其它因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A对。差异性体现在区域之间,B错。区域性指的是区域的共同特征,C错。不能体现单一性,D错。
点睛:南雄盆地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原有的植被类型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演化为“牛肝地”的过程中,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表下渗量减少,地表径流量增加,侵蚀能力增强。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8. C 解析: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难度一般。
“牵一发而动全身”是指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如在干旱半干旱的地区过渡开垦草原易造成土地沙漠化。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19. C 解析:首先分析试题所给信息,青海、西藏等省区挖掘“发菜”等,导致环境恶化。青海、西藏等省区,属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植被以草原为主,生态脆弱,挖掘“发菜”等采用遍地开挖的形式,破坏了草原持续发展的基础,导致草原环境退化,影响整个生态环境。从所学知识可知,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处于同一区域的各类自然资源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整体,只要其中一种资源或资源整体发生变化,其余资源和资源整体都会相应地发生变化,故本题选C。
20. B 解析: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难度中等。
火山喷发喷出的尘埃,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地面获得的能量减少,地面辐射减弱,从而影响白天气温;火山喷发喷出的尘埃,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加强,使夜晚气温不低,体现了环境整体性特征,A不符合题意。我国东南沿海多雨而西北内陆干旱,这体现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没有体现陆地环境整体性特征,B符合题意。由于热带草原干湿季明显,降水时空变化大,草原上动物逐水草而生,因此在热带草原中生活着善跑便于迁徙的长颈鹿、羚羊等动物,体现了环境整体性特征,C不符合题意。上游森林的大量砍伐,导致涵养水源功能下降,径流变化加大,同时水土流失严重,导致长江中下游地区河道淤积,泄洪不畅,因而加剧长江洪涝灾害发生,体现了环境整体性特征,D不符合题意。
21. (1)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或崎岖不平、沟谷发育。属于流水侵蚀地貌)
(2)黄土高原土壤受流水侵蚀,土壤肥力逐渐下降;地面被流水侵蚀成沟谷,平坦的高原面被沟谷切割成破碎状;自然植被的高度和覆盖度随水土流失逐渐下降,并逐渐消失;地方气候干旱化
解析: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难度较大。
(1)黄土高原地貌主要特点是千沟万壑,支离破碎。地表崎岖不平、沟谷发育。属于流水侵蚀地貌。
(2)黄土高原土壤受流水侵蚀,首先侵蚀的是表层肥沃土壤,导致土壤肥力逐渐下降。地面被流水侵蚀成沟谷,平坦的高原面被沟谷切割成破碎状。自然植被的高度和覆盖度随水土流失逐渐下降,并逐渐消失。植被减少,涵养水源能力差,地方气候干旱化。
点睛:黄土高原长期受流水侵蚀,地貌主要特点是千沟万壑,支离破碎。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不利于植被生长。流水侵蚀,地表沟壑纵横,崎岖不平。水土流失,植被缺少,涵养水源能力减弱,气候干旱化。
22. (1)自上而下分别是:②、③、①。
(2)地壳隆起,海拔不断升高。
(3)随着印度洋板块北移,青藏高原地壳不断隆起,海拔不断升高,气候逐步寒冷、干燥,终年气温低,多冰川;土壤贫瘠,多冻土;植被为高寒草甸草原;以食草、抵御寒冷能力强的动物为主,如牦牛。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地理环境的特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体现、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难度较大。
(1)根据图示推测青藏高原的特征,海拔高,气温低,冰川和冻土多;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削弱作用强,进入地面的太阳辐射强;所以自上而下分别是②气温低、③空气稀薄、①太阳辐射强。
(2)根据题意,青藏高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表现最根本原因是地势高,高原因板块挤压碰撞,地壳隆起,海拔不断升高,其他地理环境要素跟着改变形成现在的高原景观。
(3)青藏高原的演化过程源于地壳运动,海拔不断升高,其他地理要素跟着发生系列改变。由于板块挤压运动,印度洋板块不断北移,青藏高原地壳隆起,海拔不断升高,终年气温低,气候寒冷、干燥,多冰川。青藏高原气温低,多冻土;土壤发育条件较差,土壤贫瘠。植被多为高寒草甸草原;动物以食草、抵御寒冷能力强的为主。
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学案,共11页。
地理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精品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地理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精品学案及答案,共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重点关注,知识清单,课上检测,知识清单答案,课上检测答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精品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精品学案设计,文件包含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学案教师版docx、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学案学生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13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