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九年级下册9 鱼我所欲也优秀学案
展开《孟子》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3.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4.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5. 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方的人。
重点难点
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3.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生与死、利与义的问题历来为世人关注,那么几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呢?请走进《鱼我所欲也》寻找答案。今天,我们学习《鱼我所欲也》,看看本文表现了孟子什么样的道德主张。
2、同学们,在我们漫漫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会面临许多重要的选择,有时甚至是生与死的选择,在这决定生死的紧要关头,我们应如何做出选择呢?孟子的《鱼我所欲也》一文给我们做出了回答,,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孟子的这篇文章,看孟子是怎样来看待生与死的。
二、疏通文意,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字音
故不为(wéi)苟(gu)得也 所恶(wù) 不辟(bì)也 一箪(dn)食(shi)
一豆羹(gng) 弗(fú)得则死 蹴(cù)尔 不屑(xiè) 为(wèi)宫室之美
妻妾(qiè) 得(dé)我与(yú) 乡(xiàng)为身死
2.再读课文,划分停顿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3.重点实词
二者不可得兼(同时)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选取 )
舍生而取义者也。( 求取 ;正义,道义) 所欲有甚于生者。(超过;比 )
故不为苟得也( 苟且取得) 死亦我所恶(憎恨,讨厌 )
故患有所不辟也 (祸患,灾难 )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 假如,假使,下文“使”同义)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的办法) 何不用也( 什么)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 不愿意这样做)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按照这种方法。是,指示代词,指某种办法。 )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不单,不仅。独:只,仅仅。这、这样 )
贤者能勿丧耳( 不丢掉。丧:丧失,丢失)
呼尔而与之( 吆喝、轻蔑地,对人不尊重;语气助词)
蹴尔而与之( 用脚踢;给)
乞人不屑也。 (认为不值得,这里是不愿意接受的意思 )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则,连词,这里表假设)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这里指优厚的俸禄)
万钟于我何加焉!( 有什么益处,增加)
妻妾之奉( 侍奉)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 今,现在。为,为了。 为(第二个),接受)
是亦不可以已乎? (放弃 ) 此之谓失其本心( 天性,天良。本来的思想,即指“义”)
4.通假字
故患有所不辟也(“辟”同“避”躲避)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同“辨”辨别)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同“德”,感激;“与”同“欤”,语气词)
乡为身死而不受(“乡”同“向”,原先,从前)
5.一词多义
( 1)得: 二者不可得兼(得到,拥有)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感激)
( 2)之: 人之所欲(定语中心语之间结构助词,译为的)
人皆有之(代词,代指它,文中指羞恶的本心)
此之谓失其本心(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 )而: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表并列关系的连词)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呼尔而与之(表承接关系的连词)
( 4)也: 鱼,我所欲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故不为苟得也(句末语气词,表肯定)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句末语气词,表疑问)
( 5)于: 所恶有甚于死者(介词,表比较,译为比)
万钟于我何加焉(介词,引出动作对象,译为对于)
(6 )为: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为也(动词,做)
为宫室之美(介词,为了)
( 7)则: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为也(那么,就)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连词,表示假设)
(8 )与: 呼尔而与之(给)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欤”,语气词)
( 9)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种)
是亦不可以已乎(名词,这种做法)
6.古今异义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古:能够用来;今:能够)
是亦不可以已乎(古:这 指示代词;今:判断动词)
一箪食,一豆羹(古:古代盛食物的器具;今:豆子)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古:古代的量器;今:计时器具)
万钟于我何加焉(古:益处;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
7.词类活用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名词作动词,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动词作名词,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
8.特殊句式
1、判断句
鱼,我所欲也(也,判断句标志)
2、省略句
乡为身死而不受(“为”后省略了介词的宾语“礼义”,“受”后面省略了宾语“施舍”,全句省略了主语“我”)
9.文句翻译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鱼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只有放弃鱼而选择熊掌了。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命是我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的话,那么我就牺牲生命而选择正义了。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生命是我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灾祸我不躲避。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如果人们想要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手段不可用的呢?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假使人们所厌恶的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有什么不可用呢?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通过某种方法就能保全生命却不采用;通过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却不采用。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那是因为他们想要的,有胜过生命更宝贵的东西;他们所厌恶的,有超过死亡的事.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仅仅是贤能的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能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箪食,一豆羮,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一筐饭,一碗汤,得到它就可生存下去,得不到就会死亡。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别人吃,过路的人也不会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高官厚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那么,高位厚禄对于我有什么益处!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是为了住宅的华美、妻妾的侍奉和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从前为了礼仪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华美的住宅却接受了它.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现在却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就接受了它。这种做法不也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他的本性。
第三课时
一、探究文本
1、齐背课文。
2、再读课文,分析讨论文章思路。
(1)学生朗读课文,思考: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人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2)“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
“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
(3)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用比喻论证法提出论点。文章一开头,就提出“鱼”和“熊掌”都是好吃的东西,但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鱼而取熊掌。接着,提出“生”和“义”两样都很贵重,
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显出两类不同的人,有的能保持本心,有的则失去本心。
(4)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提出“生与义不可得兼,则舍生取义”的论点后,首先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得,恶死有所不辟”的思想。然后再从反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可是事实上,“义”超过了“生”,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存而不丧失。接着举例说明,人即使在饥饿时仍有羞恶之心,自古以来就有宁死不食“嗟来之食”的人。最后,文章陡然一转,“乡为身死而不受”,现在“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又是为了什么呢?难道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先前为了“义”可以“舍生”,现在却为了高官厚禄和物质享受就舍掉了“义”,这种行为不是应该停止吗?
总之,这段文章是说,能做到“舍生取义”是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
3、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
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
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4、我们该如何评价《鱼我所欲也》一文的思想内容?
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身取义的精神,这一观点在战国时代有积极作用,对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修养也有极好的影响。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但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的根据是唯心主义的性善论,他的说理仅止于是否丧失“本心”,有明显的局限性。
5、课堂小结
本文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他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孟子在本文中对“舍生取义”精神的颂扬,对“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的批判,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把“舍生取义”奉为行为的准则,把“富贵不能淫”奉为道德的规范,孟子一言,警醒几千年。多少仁人志士追随着“取义”之路,开拓了一条精忠之道。纵使路途再漫长,也要上下求索的屈原,终因遭毁谤,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怀着悲愤投入汩罗江.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现代无产阶级革命烈士夏明翰在《就义诗》中有“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现代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在《梅岭三章》中有“杀身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这都是与“舍生取义”精神一脉相承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 “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利”指一己之私利,即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在当今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该作出正确的抉择。
同学们,孟子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面对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的心中充满了崇敬,但却不要认为高不可及。舍生取义,是这样的崇高与豁达,是这样的平凡与伟大;这是男儿舍身报国的壮志雄心,这是中华儿女报效母亲的赤胆忠心,更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行为准则。让我们高吟《鱼我所欲也》,保持自己固有的本心,谱写现实生活的舍生取义的壮丽篇章。
二、主旨
本文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他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类文阅读】
敬之识才
敬之尝为《华山赋》示韩愈,愈称之,士林一时传布,李德裕尤咨赏。敬之爱士类,得其文章,孜孜玩讽,人以为癖。雅爱项斯为诗,所至称之,繇是擢上第.斯宇子迁江东人。敬之祖客灞上,见闵人濮阳愿,阅其文大推挹遍语公卿间。会愿死,敬之为敛葬。
(选自《新唐书卷一百六十列传第八十五》)
[注释]敬之:杨敬之,唐代文学家。项斯:晚唐著名诗人,台州历史上第一位进士。繇(yá):人名。擢(zhuó):提拔。上第:前几名。濮阳愿:人名。挹(yì):提携。
1. 请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限断两处)
阅 其 文 大 推 挹 遍 语 公 卿 间
阅其文 /大推挹 /遍语公卿间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
A.敬之尝为《华山赋》示韩愈 未尝稍降辞色 尝:曾经(《送东阳马生序》)
B.敬之爱士类 不可谓知类 (《公输》)
C.斯宇子迁江东人 迁客骚人 多会于此 (《岳阳楼记》)
D.得其文章 鱼而取熊掌者也 (《孟子二章》)
解析:A选项里加点的词语的意思是“曾经”;B选项里加点的词语的意思分别是“这一类人”“道理”;C选项里加点的词语的意思分别是“名字”“被贬”;D选项里加点的词语的意思分别是“得到”“选取”;故选A.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 敬之尝为《华山赋》示韩愈,愈称之
杨敬之曾经写了一篇《华山赋》给韩愈看,韩愈看后极力的称赞
(2) 会愿死,敬之为敛葬。
后来恰逢濮阳愿去世,杨敬之为他入殓安葬。
4.文中杨敬之“爱士类”,表现在哪几件事上?杨敬之“士林一时传布”,其原因是什么?
把玩欣赏他们的文章;大力举荐项斯;欣赏濮阳愿的文章,向各公卿推荐他,并为他安葬.
杨敬之“士林一时传布”,是因为韩愈与李德裕两人对他文章的极力称赞,是借名人的称赞出名。
【参考译文】
杨敬之曾经写了一篇《华山赋》给韩愈看,韩愈看后极力的称赞,那些文人士大夫一时之间争相传看,其中李德裕格外的欣赏这篇文章。杨敬之很喜欢文人士大夫中有才华的人,一旦得到他们的文章,就会仔细地阅读把玩、欣赏,人们认为这是他的癖好.他十分喜欢项斯的诗,每到一处都会对他极力的称赞,也是因此被提拔为前几名.项斯字子迁是江东人。杨敬之祖籍灞上,遇见天津人濮阳愿,读了他的文章,极力的推荐与提携,在公卿士大夫之间称赞他。后来恰逢濮阳愿去世,杨敬之为他入殓安葬。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鱼我所欲也精品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鱼我所欲也精品学案设计,文件包含9《鱼我所欲也》教师版doc、9《鱼我所欲也》学生版doc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11页, 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人教部编版鱼我所欲也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鱼我所欲也学案设计,共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背景知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鱼我所欲也1+导学案: 这是一份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鱼我所欲也1+导学案,共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