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二单元 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第3课 古代西亚、 非洲文化一等奖教案设计
展开一、教学理念
高中历史课程的任务是落实立德树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使历史教育成为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历史教学除了探寻历史真相、总结历史经验、认识历史规律以外,还为教师自身和学生提供一种人文情怀,有独立的人格意志、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健全的判断能力和价值取向,有高尚的趣味和情操,有良好的修养和同情心,共同成长,共同汲取历史的智慧,心系国家,胸怀天下。
二、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
本专题的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了解世界各主要区域文化,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认识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对人类文化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本课主要叙述西亚、非洲地区的文化特色、文化传播和交流,主要分为三个子目:古代西亚文化、古代埃及文化和阿拉伯文化。古代西亚、北非孕育的两河流域文化和古代埃及文明,深刻地影响了地中海周边区域。阿拉伯人继承了西亚、北非、希腊、罗马文明的传统,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阿拉伯帝国成为沟通东西方文化的桥梁。
三、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学习了“古代埃及”、“古代两河流域”、“阿拉伯帝国”等内容,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同时在必修下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第2课《古代世界的大帝国》和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进一步学习了相关内容,对古代西亚文化、古代埃及文化和阿拉伯文化具有一定了解。
虽然有较好的学习基础,但对于学生而言,本课的时间跨度长,从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后8世纪以后;空间范围广,从西亚、非洲到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需要学生能够调动必修所学知识进行补充,同时能对不同地区、民族的文化进行比较和联系,教师需要对课本内容进行整合。同时本课所涉及的内容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教师需要补充史料,设置问题,建构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四、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要求、本课逻辑及学情分析,制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能够运用地图和时间轴,了解古代西亚、非洲地区文明的演变顺序。
2.能够通过表格并结合所学梳理课本内容,对文化传播的方式和表现进行归纳整理。
3.以小组分工合作、分享交流的形式,借助观看视频、史料研读,理解通过文字、宗教、文学作品、建筑雕刻、科学技术等方式保存、传播文化,文化能够反映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在文化的传承融合中形成了阿拉伯文化,人类文明成果在交流中得以发展和扩大影响。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认识古代西亚、北非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本课是在必修课程古代西亚、非洲文化史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对该区域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历史现象进行整合和适度拓展,帮助学生涵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滋养文化包容胸怀。所以本课的重点落脚在多元的文化传统和文化之间的交流发展。
同时,虽然本课标题为古代西亚、非洲文化,但是非洲北部的埃及文化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文化差异较大,且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文化在近代西方殖民入侵之前呈现较为明显的地区性特征,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侧重在非洲的北非文化,南部非洲文化给学生作课前或课后阅读。
教学难点:理解阿拉伯文化融合了东西方的文化遗产,成为交流的桥梁。
“阿拉伯文化融合了东西方的文化遗产,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是本课的学习聚焦之一,但课本更多是侧重叙述阿拉伯文化本身的丰富成熟,如果要切身感受文化的融合与其对世界文化发展所起到的作用,还需要教师进行史料的补充以达成难点突破。
六、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围绕“传承”和“交流”两个关键词,以从苏美尔、古代埃及到阿拉伯帝国的多元文化传统的传承为纵向线索,以文字、宗教、文本作品、建筑雕刻、科学技术进行的文化交流为横向线索,认识传统文化的特点和文化交流与传播在文明进步中的重要作用,理解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七、教学过程
导入:伊拉克巴格达街头雕塑
图1:山鲁亚尔和山鲁佐德 图2: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
从西亚历史文化名城巴格达的街头雕塑切入,简介《天方夜谭》,同时介绍其三大来源:一是波斯故事集《赫左尔一艾夫萨乃》;二是来自以巴格达为中心地区的阿拔斯朝流行的故事,也称为“巴格达故事”;三是来自埃及麦马立克王朝流行的故事。从而引出问题,为何来源于这么多地区?
【设计意图】通过街头雕塑和《天方夜谭》拉近学生与所学的距离,迅速切入本课主题。
学习任务1:访故事源地
图3:7-9世纪的阿拉伯帝国
教师活动:出示地图,标出《天方夜谭》中提及的境内属地:亚历山大里亚、开罗、大马士革、麦加、巴格达、巴士拉、虎拉萨(呼罗珊 )、 撒马尔干第(撒马尔罕 )等,引导学生分析。
学生活动:观察地图,回忆必修内容。
到7-9世纪,中亚、北非地区经历了苏美尔、古代埃及、古巴比伦、亚述帝国、波斯帝国、阿拉伯帝国等文明。
【设计意图】联系所学,进行时空定位,知道该地区的文明演变的发展顺序。
学习任务2:寻传统传承
(1)传承的形式和表现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归纳古代西亚、埃及文化通过哪些形式传承,并结合必修说出它们具体表现。
【设计意图】梳理课本相关内容,回忆必修所学,知道文化传播的基本方式。
(2)文化背后的信息
①文字除了有利于保存古代西亚、埃及文化,还可以反映哪些信息?
图4:楔形文字的变化 图5:那尔迈调色盘
材料一 最初他们(苏美尔人)尝试用象形文字来代表动物、农业产品和商品——如绵羊、牛、小麦、大麦、陶器和鱼。
——《新全球史》
教师活动:引导回答。
学生活动:联系所学,回答问题。
图4和材料一讲述苏美尔的楔形文字及其变化,从其内容上看体现了其生产状况,以麦子为主要农作物,饲养牛羊等牲畜,使用陶器等,农业、商业有一定的发展。
图5的正面是头戴王冠的那尔迈王,一手持权标,一手抓住被打败的敌人酋长的头发,表明那儿迈王征服了三角洲,使那里的居民成为俘虏。那儿迈的名字放在正上方两个牛头人面像之间的长方形框里,是鱼形和凿子的结合。其他人的名字或头衔,放在他们头的上方,用小的象形文字书写。那儿迈调色盘除了证明埃及的象形文字发展以外,还能够体现强大的王权。
文字不仅能够保存文化,还能够反映当时的经济、政治状况。
②分组:选择宗教、文本作品、建筑雕刻、科学技术进行说明。
教师活动:引导分析。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分享。
举例1:科学技术
苏美尔人发明了60 进位制,用于测量土地、计算粮食产量,体现农业的发展。
埃及人根据尼罗河水的涨落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一年分为三季,分别是泛滥季、播种季和收获季,每季四个月,年末另加五天为节日,与农业的需求相关,同时又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数学的发展还有利于金字塔的修建。
举例2:宗教
古代埃及信奉神之子法老,偏重于“人治",具有君神一体的明显特征,是因为受到周围自然环境的影响,政治局势相对比较稳定,王权势力比较强大。两河流域的多神信仰是因为各族纷争,政局多变,统一的格局屡屡受到破坏;并且由于王权受到各种制约,因此没有君神一体的特征。
古代埃及强大的中央政权又影响了金字塔的修建等。
【设计意图】从史料中提取有关信息,分析文字、宗教、文本作品、建筑雕刻、科学技术所反映的政治、经济等社会状况,理解思想文化是一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又能够影响经济和政治的发展。
学习任务3:探文化交流
(1)阿拉伯文化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阿拉丁》预告片,从中发现阿拉伯的文化特色。
男女主人公的服饰、沙漠风情的生活、民间建筑和宫廷建筑等,具有鲜明的阿拉伯特色。
学生活动:梳理阿拉伯帝国时期的相关文化传播方式的具体体现。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进行介绍分享,分析原因。
举例1:科学技术
受亚历山大希腊化传统、中国和印度炼丹术的影响,发展了炼金术,对化学还有天平、明矾、王水、硼砂、碳酸钠等和一些化学方法的贡献。提出了“代数”的概念,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代数学。最先引进印度的数字和十进位制,并通过西班牙将印度数字传入欧洲,逐渐取代了罗马数字,对近代数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进作用。此外,阿拉伯人还翻译并命名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修正了计算太阳和部分行星轨道的方法,证明了发生日环食的可能性。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医典》传入欧洲被翻译成拉丁语,长期是医学的标准教科书。
原因分析:东西方之间经济往来,开明的文化政策,自由的学术交流,科学技术的实用性,百年翻译运动的保存和传播古代文化。
举例2:文本作品
悬诗:乌姆鲁·盖斯的悬诗是阿拉伯古诗的典范。他开创了阿拉伯格律诗的纪元,在诗歌的形式、诗韵、主题安排及艺术手法上,为阿拉伯诗歌奠定了基础。体现了沙漠风光和游牧生活。
《天方夜谭》:有讲述僧人的故事、基督教商人的故事、犹太医生的故事,商人的故事,体现了阿拉伯帝国多元的文化和繁荣的商业生活。
原因分析:自然地理状况的影响,百年翻译运动推动的文化继承与融合,对宗教的政策,繁荣的商业贸易等。
举例3:旅行和影片中所见的阿拉伯文化
【设计意图】阅读课本,梳理内容,对古代西亚、古代埃及、阿拉伯帝国的相关文化传播方式的体现进行比较,理解阿拉伯文化继承了本地区和其他地区的文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融合创新。
(2)沟通的桥梁,文明的发展
材料二 阿拉伯文化被视为“第三文化”或“第三相文化”,其中介桥梁作用使东西方文化不仅通过阿拉伯地区得以广泛交流,而且阿拉伯文化本身也同中国、印度、非洲、欧洲各地互相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形成所谓的“三相交流”。
——高福进著,《地球与人类文化编年:文明通史》
材料三 伊斯兰世界中,肋骨状拱顶、圆顶的出现也早于欧洲,虽然,关于它如何最后演变成哥特式建筑,目前尚无法探明,但基督教的尖塔和钟楼,确实受到了清真寺尖塔的影响。
——庄锡昌:《世界文化史通论》
材料四 它让人感到是一本无穷尽的书……这个词(东方)的含义我们要归功于《一千零一夜》。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它,然后我们才想到马可·波罗……
——博尔赫斯《一千零一夜》
伊斯兰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建筑方面伊斯兰世界中肋骨状拱顶、圆顶的出现早于欧洲;语言方面阿拉伯语与英语是世界历史上承先启后的文明成果,从食物、酒、药品、甲胄、纹章、艺术精神与风味、工商业项目与技术,以至各项自然和社会科学成就等,繁多而巨大,几乎难于尽数,在欧洲的语言中,我们可以看到明显的阿拉伯影响,如:桔子(range)、柠檬(1emn),糖(sugar)、糖浆(syrup)、杂志(magazine)、零(zer、cipher)、等,另外还有许多乐器的名称等。
讨论:以“三相交流”或伊斯兰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为例,谈一谈我们应如何看待不同文化之间交流?
学生活动:回顾所学,分组讨论。
教师活动:指导讨论。
举例1:阿拉伯人把印度的水稻和甘蔗引进到东非;印度的数字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欧洲人将它们视为阿拉伯数字;中国的四大发明经丝绸之路打上了“阿拉伯”印记。阿拉伯文化融合了东西方的文化遗产,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步。不同文化的交流,让文明更加精彩。
举例2:伊斯兰文化影响了西方文化的多个方面,包括语言、建筑、事物、药品、艺术、自然和社会科学成就等。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承载的文化价值是人类共同的知识财富。在通往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各个民族彼此互惠,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越来越互相依赖,对人类和其它生物的生存担负着共同的责任。
教师总结,并提供拓展阅读书目清单。
1.(美) 杰里·本特利, 赫伯特·齐格勒著;《新全球史》
2.庄锡昌,鲍怀崇编著,《世界文化史》
3.高福进著,《地球与人类文化编年:文明通史》
4.(德)汉尼希,(汉)朱威烈等编著. 《人类早期文明的“木乃伊” 古埃及文化求实》
5.郅溥浩著. 《神话与现实 《一千零一夜》论》
6.纳忠等著. 《传承与交融 阿拉伯文化》
7.唐宝才,马瑞瑜著. 《光辉灿烂的阿拉伯文化》
8.BBC纪录片《一千零一夜的秘密》
【设计意图】分析历史结论,运用本课所学知识,把握历史发展的联系;将历史知识与其他学科加以联系;感受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重要动力;参考教师提供的阅读书目,对有兴趣的内容进行课外拓展。
八、教学评价设计
(一)评价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
水平1:描述中亚、非洲地区相关文明的演进顺序和大致的位置分布;能够从课本中提取有关信息,归纳古代西亚、埃及文化的传承形式和具体表现;能够理解运用“学习聚焦”中的相关结论。
水平2:理解一定能够理解空间和环境因素对阿拉伯文化发展的影响;能够尝试运用史料论证阿拉伯帝国时期文化的特点;能够选择、组织和运用材料并试用术语,对古代西亚、古代埃及的文化现象提出自己的解释;知道文化能够反映政治、经济状况,又会受到政治、经济因素影响;知道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内容。
水平3:能够把握中亚、非洲地区文明发展的联系;能够利用文献史料、图像史料、口述史料、实物史料等,对古代西亚、古代埃及、阿拉伯帝国文化进行互证,形成更加全面的认识;能够史论结合、实事求是地论证历史问题;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
水平4:能够在探究古代西亚、古代埃及和阿拉伯文化成果的过程中,将其置于具体的时空框架下;能够恰当地运用史料对“三相交流”问题进行论述;探究阿拉伯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尝试提出新的解释;把握世界历史发展的进步历程,通过探究文明之间的继承与发展,理解文明交流互鉴的可贵。
(二)作业设计
1.阅读《吉尔伽美什》或悬诗或《一千零一夜》的一个片段或一个故事,谈谈它们所反映的相关文化和生活特点。
(能够从相关文学作品中提取反映当时文明的信息、联系到重要历史事件可达水平1;做到将相关信息定位在特定时空框架下、论从史出可达水平2;能够恰当地对文学作品中的相关信息进行论述,对所呈现的文化和生活特点进行解释可达水平3。)
2.结合上一单元和本课的内容,论述四大发明的传播与发展。
(能够按照时序讲述发明的传播历程,论从史出可达水平2;能够长时段、大范围的描述四大发明的传播可达水平3;能够史论结合、实事求是地论述该问题可达水平4。)
九、板书设计
十、教学反思
本设计围绕“传承”和“交流”两个关键词,在纵向上讲述从苏美尔、古代埃及到阿拉伯帝国的多元文化传统,在横向上从文字、宗教、文学作品、建筑雕刻、科学技术几个方面探究文化的保存与交流,对课本内容进行了较好的整理,基本达成课标要求,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体现文化交流与传播选修教材立意要求。
虽然本课的设计中有较多学生活动,围绕主题,且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和生成性,但对学生的知识面和课前准备有一定要求,教师可以在课前先提供一部分书籍和影片供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对课堂的小组合作环节进行指导,努力实现以学生学习活动作为教学活动中心的“学习中心活动”。
文字
宗教
文本作品
建筑雕刻
科学技术
古代西亚
楔形文字
多神
《吉尔伽美什》
《汉谟拉比法典》
泥偶雕像
石雕、壁画
60进位制
古代埃及
象形文字
法老
神话、诗歌、故事
陵墓、神庙
太阳历、数学、医学
文字
宗教
文本作品
建筑雕刻
科学技术
古代西亚
楔形文字
多神
《吉尔伽美什》
《汉谟拉比法典》
泥偶雕像
石雕、壁画
60进位制
古代埃及
象形文字
法老
神话、诗歌、故事
陵墓、神庙
太阳历、数学、医学
阿拉伯帝国
阿拉伯文
伊斯兰教
悬诗
《天方夜谭》
清真寺
数学、天文学、医学
中文
英文
阿拉伯语发音
柠檬
lemn
lymwn
糖
sugar
skr
杂志
magazine
mjlẗ
零
zer
ṣfr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3课 古代西亚、 非洲文化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3课 古代西亚、 非洲文化教学设计及反思,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学重难点,讲授新课,思维拓展,学思之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3课 古代西亚、 非洲文化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3课 古代西亚、 非洲文化教学设计,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古代西亚,合作探究一,合作探究二,合作探究三,合作探究四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3课 古代西亚、 非洲文化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3课 古代西亚、 非洲文化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