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新人教版物理必修第一册全册导学案+练习
2020-2021学年【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物理必修一专题:运动学同步练习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全册综合精品导学案及答案,共12页。
运动学专题同步练习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及其应用同步练习(答题时间:30分钟) 1. 一个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先后经过A、B两点时的速度分别为v1和v2,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有( )A. 物体经过AB位移中点的速度大小为 B. 物体经过AB位移中点的速度大小为 C. 物体通过AB这段位移的平均速度为D. 物体通过AB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中间时刻的速度为2. 如图所示,木板与水平地面间的夹角θ=30°,可视为质点的一小木块恰好能沿着木板匀速下滑。若让该小木块从木板的底端以初速度v0=10 m/s沿木板向上运动,取g=10 m/s2。则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A. 小木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B. 小木块经t=2 s沿木板滑到最高点C. 小木块在t=2 s时速度大小为10 m/s,方向沿木板向下D. 小木块滑到最高点后将静止不动3. 一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做刹车实验,t=0时刻起开始刹车,刹车过程的位移大小x与速度大小v的关系为x=10-0. 1v2(m),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刹车过程汽车的加速度大小为0. 2 m/s2B. 刹车过程持续的时间为2 sC. t=0时刻汽车的速度大小为5 m/sD. 刹车全过程的位移大小为5 m4. 以18 m/s 的速度行驶的汽车,制动后做匀减速运动,在3 s内前进36 m,则汽车在5 s内的位移为( )A. 50 m B. 45 m C. 40.5 m D. 40 m5. 如图3所示,在成都天府大道某处安装了一台500万像素的固定雷达测速仪,可以准确抓拍超速车辆以及测量运动车辆的加速度。一辆汽车正从A点迎面驶向测速仪B,若测速仪与汽车相距355 m,此时测速仪发出超声波,同时车由于紧急情况而急刹车,汽车运动到C处与超声波相遇,当测速仪接受到发射回来的超声波信号时,汽车恰好停止于D点,且此时汽车与测速仪相距335 m,忽略测速仪安装高度的影响,可简化为图4所示分析(已知超声波速度为340 m/s)。(1)求汽车刹车过程中的加速度a;(2)此路段有80 km/h的限速标志,分析该汽车刹车时的行驶速度是否超速?
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及其应用同步练习参考答案 1. 答案:BCD解析:设经过位移中点时的速度为,则对前半段的位移有,对后半段的位移有,由这两式得,选项A错误,选项B正确;对匀变速直线运动而言,总有,选项C、D正确.2. 答案:AD解析:小木块恰好匀速下滑时,mgsin 30°=μmgcos 30°,可得μ=,选项A正确;小木块沿木板上滑过程中,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mgsin 30°+μmgcos 30°=ma,可得小木块上滑过程中匀减速运动的加速度a=10 m/s2,故小木块上滑的时间t上==1 s,小木块速度减为零时,有mgsin 30°=μmgcos 30°,故小木块将静止在最高点,选项D正确,B、C错误。3. 答案:B解析: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中位移与速度关系可得x==-+v2,对应x=10-0. 1v2(m),可得-=10 m,=-0. 1 s2/m,得加速度a=-5 m/s2,t=0时刻的速度大小v0=10 m/s,刹车持续时间Δt==2s,刹车全过程的位移大小x==10 m,故只有选项B正确。4. 答案:C解析:根据x=v0t+at2得36=18×3+a×32,即a=-4 m/s2。汽车停止所需时间为t′==s=4. 5 s<5 s,所以4. 5 s末汽车停车,5 s内的位移x==m=40.5 m,故选项C正确。5. 答案:(1)10 m/s2 (2)不超速(2)x1+x2=,v0=20 m/s=72 km/h,汽车未超速。解析:(1)设超声波从B运动到C的时间为t0,那么在超声波从C返回B的t0时间内,汽车由C减速运动到D且速度为零,应用逆向思维x2=at,超声波往返时间为2t0,汽车在2t0时间内,运动的位移为x1+x2=a(2t0)2,x1+x2=x0-x=20 m,x2=5 m,x1=15 m,而超声波在t0内的距离为BC=x+x2=335 m+5 m=340 m,即v声t0=340 m,t0=1 s,代入x2=at得a=10 m/s2。
自由落体运动同步练习(答题时间:30分钟) 1. 一物体从离地面45 m高处做自由落体运动(g取10 m/s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物体运动3 s后落地B. 物体落地时的速度大小为30 m/sC. 物体在落地前最后1 s内的位移为25 mD. 物体在整个下落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20 m/s2. 竖直上抛的物体,又落回抛出点,关于物体运动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 上升过程和下落过程,时间相等、位移相同B. 物体到达最高点时,速度和加速度均为零C. 整个过程中,任意相等时间内物体的速度变化量均相同D. 不管竖直上抛的初速度有多大(v0>10 m/s),物体上升过程的最后1 s时间内的位移总是不变的3. 一物体从某一行星表面竖直向上抛出(不计空气阻力)。设抛出时t=0,得到物体上升高度随时间变化的h-t图象如图所示,则该行星表面重力加速度大小与物体被抛出时的初速度大小分别为( )A. 8 m/s2,20 m/s B. 10 m/s2,25 m/sC. 8 m/s2,25 m/s D. 10 m/s2,20 m/s4. 在研究物体仅在重力作用下运动的实验中,打点计时器所用电源的频率为50 Hz,实验中得到一条点迹清晰的纸带,把一个点记作O,另选连续的4个点A、B、C、D作为测量点,每两个测量点之间有4个实际打出的点未画出,如图所示,图中所标数据是各测量点到O点的距离(单位:mm),那么物体做什么运动?加速度为多少?5. 一矿井深为125 m,在井口每隔一定时间自由下落一个小球.当第11个小球刚从井口开始下落时,第1个小球刚好到达井底,则相邻小球下落的时间间隔有多长?这时第3个小球和第5个小球相距多远?(取g=10 m/s2)6. 某校一课外活动小组自制一枚火箭,设火箭从地面发射后,始终在垂直于地面的方向上运动。火箭点火后可认为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经过4 s到达离地面40 m高处时燃料恰好用完,若不计空气阻力,取g=10 m/s2,求:(1)燃料恰好用完时火箭的速度;(2)火箭上升离地面的最大高度;(3)火箭从发射到残骸落回地面过程的总时间。
自由落体运动同步练习参考答案 1. 答案:ABC解析:由自由落体运动规律h=gt2得t==s=3 s,选项A正确;落地速度v=gt=30 m/s,选项B正确;落地前最后1 s内的位移Δh=gt2-g(t-1)2=25 m,选项C正确;物体在整个下落过程中的平均速度==15 m/s,选项D错误。2. 答案:CD解析:上升和下落过程时间相等,而位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物体到最高点加速度仍为g,故A、B均错,在任意相等时间t内,速度变化量均为gt,C正确,根据逆向思维知,物体上升过程最后1 s内位移和自由下落第1 s内位移大小是相等的,都为×12=,D也正确。3. 答案:A解析:根据图象可知,物体在t=2. 5 s时上升到最大高度为25 m。由运动学公式可得,,初速度,A项正确。4. 答案:匀变速直线运动;9. 8 m/s2解析:因为打点周期T′=0. 02 s,所以各测量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T=5×T′=0. 1 s. 由纸带数据得hOA=49 mm,hAB=147 mm,hBC=245 mm,hCD=343 mm,即hAB-hOA=hBC-hAB=hCD-hBC=98 mm,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其加速度a== m/s2=9. 8 m/s2. 5. 答案:0. 5 s;35 m解析:设井深为H,第一个小球落到井底所需的时间为t,则由H=gt2,解得t==s=5s根据题意,第1个小球到达井底时,第11个小球刚开始释放,说明这5 s分成了10个相等的时间间隔,所以相邻小球开始下落的时间间隔Δt== s=0. 5 s第1个小球到达井底时,第3个小球与第5个小球已运动的时间分别为8Δt与6Δt. 所以,此时第3个小球与第5个小球相距Δh=g(8Δt)2-g(6Δt)2=14g(Δt)2=14×10×0. 52 m=35 m6. 答案:(1)20 m/s (2)60 m (3)(6+2) s解析:设燃料用完时火箭的速度为v1,所用时间为t1。火箭的上升运动分为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第二个过程做竖直上抛运动至最高点。(1)对第一个过程有h1=t1,代入数据解得v1=20 m/s。(2)对第二个过程有h2=,代入数据解得h2=20 m所以火箭上升离地面的最大高度h=h1+h2=40 m+20 m=60 m。(3)从燃料用完到运动至最高点的过程中,由v1=gt2,得t2==s=2 s从最高点落回地面的过程中h=gt,而h=60 m,代入得t3=2s,故总时间t总=t1+t2+t3=(6+2)s。
运动学图像问题同步练习(答题时间:30分钟) 1. 甲、乙两车在平直公路上同向行驶,其v-t图像如图所示。已知两车在t=3 s 时并排行驶,则( )A. 在t=1 s时,甲车在乙车后B. 在t=0时,甲车在乙车前7. 5 mC. 两车另一次并排行驶的时刻是t=2 sD. 甲、乙车两次并排行驶的位置之间沿公路方向的距离为40 m2. 在同一公路上,B、C两辆汽车的v-t图像b、c如图所示,两辆汽车同时同地出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B车的加速度为m/s2,C车的加速度为-m/s2B. t=2 s时,C车在B车后C. B、C两车在大约1. 6 s时并排行驶D. B、C两车并排行驶时离出发点的距离约为9. 6 m3. 如图所示为一个质点做直线运动的v-t图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质点在0~5 s内的位移为5 mB. 质点在整个运动过程中,10~12 s内的加速度最大C. 质点在10 s末离出发点最远D. 质点在8~12 s内的平均速度为4 m/s4. 一物体以某一初速度冲上光滑且足够长的斜面,并做直线运动,则下列描述该物体在斜面上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可能正确的是( )5. 斜面长度为4 m,一个尺寸可以忽略不计的滑块以不同的初速度v0从斜面顶端沿斜面下滑时,其下滑距离x与初速度二次方v的关系图像(即x-v图像)如图所示.(1)求滑块下滑的加速度大小.(2)若滑块下滑的初速度为5. 0 m/s,则滑块沿斜面下滑的时间为多长?
运动学图像问题同步练习参考答案 1. 答案:BD解析:根据v-t图知,甲、乙两车都沿正方向运动。t=3 s时,甲、乙两车并排行驶,此时v甲=30 m/s,v乙=25 m/s,由v-t图线所围面积对应位移关系知,0~3 s内甲车位移x甲=×3×30 m=45 m,乙车位移x乙=×3×(10+25) m=52. 5 m。故t=0时,甲、乙两车相距Δx1=x乙-x甲=7. 5 m,即甲车在乙车前方7. 5 m,选项B正确;0~1 s内,x甲′=×1×10 m=5 m,x乙′=×1×(10+15) m=12. 5 m,Δx2=x乙′-x甲′=7. 5 m=Δx1,说明在t=1 s时甲、乙两车第一次相遇,选项A、C错误;甲、乙两车两次相遇地点之间的距离为x=x甲-x甲′=45 m-5 m=40 m,所以选项D正确。2. 答案:AD解析:根据图像信息可知:aB=m/s2=m/s2,aC=m/s2=-m/s2,选项A正确;设经过时间t,B、C两车并排行驶,则xB=xC①又因xB=aBt2②xC=v0t+aCt2③由图像可知v0=4 m/s④联立①②③④得t= s≈3. 31 s(t=0舍去)所以t=2 s时,C车在B车前,选项B、C错误;B、C两车并排行驶时离出发点的距离为x=aBt2=××m≈9. 6 m所以,选项D正确。3. 答案:AB解析:根据速度图像中图线与时间轴所围的面积表示位移可知,质点在0~5 s内的位移x=×2×5 m=5 m,选项A正确;由v-t图像的斜率表示加速度可知,0~5 s内的加速度大小a1=m/s2,8~10 s内的加速度大小a2=m/s2=2 m/s2,10~12 s内的加速度大小a3=6 m/s2,所以质点在整个运动过程中,10~12 s内的加速度最大,选项B正确;质点在11 s末离出发点最远,选项C错误;质点在8~12 s内的位移x=8 m,平均速度为=m/s=2 m/s,选项D错误。4. 答案:C解析:物体冲上斜面先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运动到最高点时,速度为零,然后返回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该过程速度方向发生变化,由于斜面光滑,故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不变,方向不变,上滑与下滑运动距离等大,选项A、B错误;物体在光滑斜面上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gsinθ<g,选项C的加速度大小为2 m/s2,符合事实,选项D的加速度大小为20 m/s2,不符合事实,故选项C正确,D错误。5. 答案:(1)2 m/s2 (2)1 s解析:(1)由v=2ax推知,图线“斜率”为,根据图像可知,=,所以滑块下滑的加速度大小a=2 m/s2。(2)由图像可知,当滑块的初速度为4 m/s时,滑块刚好滑到斜面最低点,故滑块下滑的初速度为5. 0 m/s时能滑到斜面最低点.设滑块在斜面上的滑动时间为t,则x=v0t-at2,解得t=1 s,t=4 s(舍去)。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物理必修 第一册全册综合优秀学案,共2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匀变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全册综合优质导学案,共12页。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全册综合优质导学案及答案,共1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重力,相互作用力和平衡力比较,受力分析,动态平衡问题分析方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