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公开课教学设计(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4)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587818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春江花月夜》公开课教学设计(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4)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587818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春江花月夜》公开课教学设计(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4)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5878184/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四*7 春江花月夜教案及反思
展开《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春江花月夜》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高中必修四第二单元第七篇课文,是一篇唐诗中的“顶峰”之作。它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又如情感脉搏,使诗情随着月轮的升落而起伏曲折。作者以月升、月悬、月斜到月落为线,细致描绘了春江月夜的景色;面对江天一色的美景,诗人思绪飞动,探寻宇宙哲理;后又联想到思妇怀人和游子思乡。全诗在思想与艺术上不仅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而且超越了一些枯燥说理的玄言诗和抒儿女别绪离愁的爱情诗,诗人将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诗情、画意与哲理,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融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和把握古代诗人借助意象表情述志的方法,以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2、培养学生感受诗歌意趣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品读经典审美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于诵读中品味声韵的能力;
2、引导学生抓住主要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3、通过置身诗境的方法,赏析本诗含蓄、隽永、情景理浑然天成的诗情画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启发学生通过诗歌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领悟人生哲理;
2、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
展开联想与想象,体味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把握诗歌水乳交融、优美深邃的景、理、情。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对课文进行批注;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张若虚的资料。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自古以来,月是个永恒的母题,伴随着人类的脚步,关注着苍生的冷暖,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在此之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陈风·月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李商隐《月夕》)……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杜甫也有诗云: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同学们就说出了这么多写月亮的诗句,并且这些诗句中的月亮各有独特的含义,寄托着诗人不同的情感。我们一起归纳总结以下这么多的月亮大体有哪几种含义。
1、征夫游子思乡之情。例如: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2、女子相思怀远之情。例如:李清照的“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3、离愁别绪之情。例如: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4、怀古伤今之情。例如:刘禹锡的“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5、感叹宇宙永恒人生短暂。例如:李白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在学习今天的诗歌之前,我们先听一段音乐,看看哪位同学能听出这段曲子是什么?
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检查学生课文批注情况,投影并点评。
2、作家作品。
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人,唐代诗人。曾以“文词俊秀”而名显长安,与贺知章、包融、张旭并称“吴中四士”。
《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为世人所倾倒,荣膺“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 、“春风第一花”、“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等赞誉。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清商曲辞、吴声歌。)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打破了六朝以来宫体诗的空洞庸俗,提高了言之有物、并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配乐朗诵课件,PPT配图片,进入诗歌意境。
2、评点提示:在那样一个美好的夜晚,诗人伫立江边,欣赏无边的美景。随着时间的推移,诗人的内心波澜起伏,一会儿思索月亮的形成、人类的起源等高深的哲学问题,一会儿又联想到游子和思妇相思相爱的情形。可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3、提问:结合课后赏析,想一想,你觉得如何划分层次更符合诗人的思路。
(一)( 1-8 )对春、江、花、月、夜的美景进行描绘。
开头八句为第一部分,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江潮浩瀚,与大海相连。明月就涌生于这无垠的大海之上,万里的春江,无不在明月朗照之下!江流绕着芳草蔓生的原野;那映照在月色之中的花林,好象铺上雪珠一样。月色如霜,所以霜飞也就无从察觉;洲上的白沙与月色融合,也看不分明了。
译文:月亮出来了!从潮水中央,在江潮涌向海潮的地方。随着千万里春潮荡漾,千万里春江涨满月光。江水弯过芳香的平野,月照林梢,那繁花如雪。空中流洒着月色如霜,滩上白沙消失在霜里。
景:春江花月夜之景 幽美深远
(二)(9-16) 从美景中引发出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
接下八句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
诗人身处江天一色,毫无纤尘的纯净之境,不禁对空中这轮孤月发出奇想:究竟是谁最先在江畔看见这明月呢?江月又在什么时候开始照着人呢?人生代代绵延无已,但江月却年复一年没有变化。她可是在等待什么人吗?但月下只有滔滔不绝的江水。
译文:江水碧澄澄,长天也碧澄澄,只剩下皎皎的圆月一轮。江畔什幺人最初见到江上月?江月又从哪年起默默照着人?人生一代代没有穷尽,江月一年年始终如一。不知江月等待什幺人,只见长江送走东流水。
理:宇宙人生哲理 短暂——永恒
(三)(17-36) 抒写思妇游子的两地相望相思之情。
余下二十句为第三部分,由感叹人生多愁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具体而言,这一部分又分为两层:
(1)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鱼龙潜跃水成文”为一层,写思妇怀人 。
这里写思妇想念游子的情形十分别致,月光无处不在,玉户帘上是月,捣衣砧上是月。那一轮可爱的明月总是照在她的妆镜台上,似乎想要安慰她,但是思妇见月,更增加了悲苦。她想把捣衣砧上的月光拂去,又想把帘子卷起来,以便把上面的月光卷去,可是这恼人的月光「卷不去」,「拂还来」。那无边的月光,笼罩着一切,鸿雁不停地长飞,仍然飞不出无边的月光去,水底鱼龙泛起阵阵波纹,思妇只好托月华来遥寄相思了。
译文:一片白云飞去不回头,留给青枫浦一片离愁。谁家的游子今夜漂泊江船上?相思的人儿在哪座明月楼头?惹人的月影在楼上徘徊,该照见她那梳妆的镜台;透进窗帘,卷也卷不去,泻满捣衣砧,掸了还来。苦苦眺望,却听不着你的声息,愿化为月光,流照千里外的你。千里月明,大雁不传你的音讯,鱼跃江心,空皱出满江的波纹。
(2)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落月摇情满江树”为一层,写游子想家 。
最后这几句写落月,落花闲潭,春光将老,隐含思妇青春将逝。在这春江花月夜,不知有几许游人能乘月而归。此时明月西下,游子思妇的一腔离情伴随月影洒在江边的树上。
译文:昨夜梦中,花落进悠悠江水,春要归去了,你却还不回家。花已经落去,月亮也快落了,江水流春,就像是流送落花。西斜的月亮沉入茫茫的海雾,碣石,潇湘,望不尽山山水水的路。到底有几个人能踏着月色归来?落月摇荡着——愁人的情思满江的树。
情:游子思妇相思之情 凄清婉转
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衬托离别之苦;又以江月与人生对比,显示人生的短暂,而在短暂的人生里,那离愁就越发显得浓郁。这首诗固然带着些许伤感和凄凉,但总的看来并不颓废。它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当开阔的。
结构上,此诗既以月亮从升起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同时又以月亮为景物描写的主体和引发感喟、抒写情思的依托,表里兼顾,情景交融,使全诗显得浑然一体。
讲解:整首诗的思路可以用我们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来概括,即触景生情。
四、品读课文,赏析语言
(一) 景:春江花月夜的美景
1、教师带领学生读。
2、提问:对于写景的诗歌,要围绕“意象及意境、手法、情感”三要素来鉴赏,并用具体的文字表达出来。
前八句通过对哪些意象的描写,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学生讨论,自主回答,通过比较,得出最佳答案。)
明确:意象:江,花,月(春、夜是背景)浩瀚澄澈的江,绚烂耀眼的花,明亮空灵的月。
意境:幽美邈远 清幽静谧
情感:美好,兴奋,快乐。
手法:景中含情
3、美读 (自读,小组派代表读,2-3名)
(二)理:哲理思考
1、过渡:“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是对前面景色的总结,江天无尘,明月孤寂。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起到了过渡作用。(教师引导)
2、齐读。
3、提问:面对良辰美景,引发了作者的遐想,作者提出了什么样的问题?
明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讲解:这种对于宇宙生成、人类本源的探索,古已有之,且都不得其解,成为人类恒久 探讨的哲学命题。诗人自然也没有找到答案,于是又转入对人类在宇宙间生存状态的思考:宇宙永恒,明月常在;而生命呢,就个体而言何其短暂!这种思想,在历代文人的诗中也是屡见不鲜的,同学们回忆一下有哪些诗句是体现这一思想的?(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点拨、补充)
4、扩展。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李白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操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刘希夷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关汉卿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李清照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 ——王勃
讲解:“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这时,诗人又感受到虽然个人生命短暂,但人类的存在是代代相延的。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所以作者刚才忧伤的情绪有所缓和,我们可以称之为哀而不伤,因此语调趋于平缓。
5、学生自荐朗读,教师评价。
过渡:提问:简析“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的修辞效果。(个答)
明确:两句中的“待”、“送” 两字,运用了拟人化手法。把月亮写得很有感情,为了见到它期待的人,可以年年长明不衰。诗人由仰望月轮,又低头见长江“送”走的一江春水。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间的离愁别恨。依然是过渡句。
五、研读情感,明确主题
(三)情:思妇游子的思念之情
1、齐读。
2、提问:“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鉴赏这几句诗的抒情方式。(学生讨论,自主回答)
明确:直接抒情:“愁”、“相思”,直抒胸臆,抒发离愁别绪和思念之情。
间接抒情:通过对“白云”、“扁舟”和“明月楼”这些意象的描写表达游子思妇的两地相望相思之情。
五、总结学法,掌握技巧
1、提问:全诗的核心意象是什么?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个答)
明确:月。
作用:
(1)从结构上看,诗以月亮升起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在第一部分中月的状态是:初升。(板书:月升);在第二个部分中月的状态是:高悬。(板书:月悬);在第三个部分中月的状态是:月落(板书:月落)。
(2)从内容上看,月亮不仅是景物描写的主要对象,在月的笼罩下,月与江水、沙滩、夜空、原野、花林、飞霜、扁舟子、思妇、高楼、镜台、鸿雁、鱼龙等组成了不同的充满画意的场景,令人难忘。也是作者引发哲理思考的因由与抒写离愁别绪的依托。以明月长照对照人生短暂,同时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后由月联想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
2、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春江花月之夜清幽静谧的自然景色,并由此而生发出对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对明月今宵、游子思妇却天各一方的惋惜。诗中尽管不无人生苦短的伤感,然而读来轻曼如烟,悠悠惆怅中还交织着岁月生命的依恋,对青春的珍惜,对“人生代代无穷已”、得以与明月长久共存相伴的一丝欣慰;尽管也有夫妇别离的哀愁,但是写来柔婉似水,绵绵相思中饱和着“借明月寄相思”的脉脉温情,含蕴着对重逢的美好企盼。
从表层看,明月长圆而人情不圆,显示了景物与人情的乖背;明月长在而人生不再,则展示了宇宙与人生的矛盾。但从深层看,“借明月寄相思”又显示了人心与自然的和谐,而“人生代代无穷已”与“江月年年只相似”,则展示了生命与宇宙的同一。作者对天人关系的思索,超越了前人仅仅哀叹生命短暂的窠(kē)臼,表现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幸福的追求,在礼赞自然的同时礼赞生命。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以月为核心,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对以后诗歌的发展,影响极其深远。
六、板书设计
春江花月夜
春江月夜美景—— 月升 ——美好兴奋
↓
哲理思考—— 月悬 ——哀而不伤
↓
游子思妇离情—— 月斜、月落——离愁别绪
七、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背诵全诗。
2、小组合作探讨这首诗的“明月”、“江水”、“落花”三个意象的寓意。
(1)明月: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唐?李白)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唐王昌龄)
“明月何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宋 苏轼)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唐刘禹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人情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唐?张九龄《望月远怀》)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2)江水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李之仪的《卜算子》。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杨慎的《临江仙》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南宋辛弃疾《南乡子》
“离恨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3)落花
“欲向相思处,花开花落时。”(唐?薛涛《春望词》四首之一)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宋?晏殊《浣溪纱》)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宋?晏几道《临江仙》)
“春恨秋愁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清?《红楼梦》)
“流水落花春去也”(李煜《浪淘沙》)
八、结论要点
1、明月:
面对宇宙的浩瀚,明月的无穷,人生的有限,多少伤时、惜时、叹时之作流传千古,月早已由“白玉盘”意化为如流水一般东去不回的时间意象,让人在浩淼无穷、深邃永恒的宇宙面前,顿生渺小之感、短暂之感,更激起和历史洪流相融,奋力在短暂的人生中有为的斗志。当然,月还是的愁绪、情爱的代表意象意象。
2、江水:
长江东流,玉带盘桓,沿岸风光如画,引出多少名篇佳句流传千古。江水不仅是个空间概念,更喻指历史的长河,是个时间概念。任你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或一代枭雄,无一例外终将湮灭于历史的滚滚长河之中。任你活着的时候生命怎样灿烂辉煌,也一样逃不过自然的规律、归结于尘土流水。表现出那种人生空漠之感,更显深沉悠远。
3、落花:
综观中国诗歌史,写花开的少,写花落的多。飘零的落花中,弥漫着春光不再、青春不再、美人迟暮的感慨与恐惧。缤纷的落花是中国古典诗歌伤春主题的核心意象。以落花为媒介,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表达对年光流转、红颜易老、生命无常的感叹,几乎涵盖了后世落花意象的所有意义。《春江花月夜》中,作者张若虚展示了女主人公迷离梦境的片断:昨夜闲潭梦落花。月夜春江,清景无限,她所等待的人迟迟没有归来。美丽的花瓣无声无息飘谢在寂静深潭,梦中的刹那,折射出漫长守望的苍凉、红颜衰老的恐慌。
总之,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春江花月之夜清幽静谧的自然景色,并由此而生发出对宇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对明月今宵、游子思妇却天各一方的惋惜。诗中尽管不无人生苦短的伤感,然而读来轻曼如烟,悠悠惆怅中还交织着岁生命的依恋,对青春的珍惜,对“人生代代无穷已”、得以与明月长久共存相伴的一丝欣慰;尽管也有夫妇别离的哀愁,但是写来柔婉似水,绵绵相思中饱和着“借明月寄相思”的脉脉温情,含蕴着对重逢的美好企盼。
略。
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四*14 谈挑花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四*14 谈挑花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四*4 观 火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四*4 观 火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四*7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四*7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设计意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8799326979f03b68cbfed985436f761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