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四苏轼词两首课文配套ppt课件
展开人们常说苏轼是千年一遇的旷世奇才,余秋雨先生更称苏轼为“中国古代最高贵,最亲切,最有魅力的文人”,他的许多词作已融入我们的生活中。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这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 元丰五年(1082年),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湖北省黄冈县),偏居荒野,躬耕自乐。是年春,诗人至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新购田地,归途遇雨,心有所感,遂赋此词 。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思考: 小序交代了哪些信息?
★时间:三月七日 ★地点:沙湖道中。 ★环境:先雨后晴。 ★事件:遇雨。★人物:雨具(拿着雨具的仆人),同行,余。★感觉:狼狈 不觉 ★故:交代写作缘由。 小序交待了写作时间、地点、环境、人物、事件。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上片: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译文:不要去听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诗长啸,一边缓步而行。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有什么可怕!只要披一件蓑衣,任凭一生风雨,我也不在意。
下片: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我感到微微的寒冷。抬头看时,山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回头望望方才风吹雨落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没有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1.“莫听”:“穿林打叶声”是指风吹雨落声。“莫听”是苏轼对同行人的劝告,外物不足于萦怀。2.“何妨”:二字突出了表现了词人此时从容淡定的神情,任风雨袭来,你下你的雨,我行我的路。同时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一种挑战风雨的意味。3.“吟啸徐(行)”:这是一种不为外界环境左右的自得的境界,体现苏轼在风雨中的洒脱、从容、闲适。4.“竹杖芒鞋”体现现在的状态,而“马”是比较物。竹杖芒鞋自然是轻便的轻巧的,但在风雨路途之中行进拖泥带水,又如何“胜”过骑马呢?显然“轻”是一种心态,一种轻松的心态,一种超然物外,顶风冒雨,从容前行的神态。大有“无官一身轻”之意,与“眼边无俗物,多病也身轻”(杜甫《漫成二首》之一)中的“轻”字亦同。5.“任”:任凭,体现出诗人面对自然的风风雨雨我行我素的超然情怀。
下片: “料峭(春风)”与 “(山头)斜照”重读形成对比,突出天气的变化。 “萧瑟(处)”重读,突出刚才所经之处的特点,这是外在环境,是客观存在。 “无风雨”“无晴”这是作者的心理感受,是主观认知是作者超然物外的旷达人生境界。
合作探究 苏轼如何应对这场狂风暴雨?
①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积极面对的态度(外物不足于萦怀,不为外界环境左右; 从容淡定,甚至有挑战意味)②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安贫乐道的精神或是隐逸思想。 达观和不畏坎坷的超然闲适的心态应对。(蓑:不是眼前的实景,而是心中所想,闲人、隐逸者的装束)
合作探究 探究一:苏轼写这首词,仅仅是要表现自己面对自然的风雨 而具有的心态吗?如果不是,他写这首词到底要表达什么呢?
作者是以自然的风雨隐喻政治的风雨,人生的风雨,以自己对待自然风雨的态度来表明自己对待政治风雨、人生风雨的态度。 即面对政治的风雨,面对宦海的浮沉,乃至人生的种种危难和挫折,要超然物外,坦然面对,不躲避,不畏惧,泰然处之,潇洒从容。
合作探究 词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从这首词中,可以看出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拐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词人形象。
雨中东坡—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
雨后东坡—看破人生晴雨的智者
沉着: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 豪迈: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为乐,一样可以轻胜过马。 随意而安:料峭春风冷,山头斜照暖。气候不定,人生不定,祸福难晓,不如听其自然。 通达:也无风雨也无晴。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又何足挂齿?利害得失可以一并泯灭……
合作探究 回首人生的风风雨雨,苏轼悟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真谛,他决心从此“归去”,用“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态度去抵抗纷扰的世界。你怎么看待苏轼的这种人生思想?
人的一生,不论他处于什么朝代,都难免会遭受风雨、不幸和打击。正所谓“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可以说,只要生活,就有可能遭受“风雨”,就有可能遭遇不幸。怎样面对人生道路上的风风雨雨,怎样面对人生的种种不幸?当我们无法排解时,就让我们诉诸内心、诉诸文字。白居易说过“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庄子也说过“顺适自然,则无物不可观,无物不可乐。”苏轼的洒脱正是他寄托于内心,从中寻找到平衡点,这也正是我国传统文化在他身上的体现。懂得了这一点,我们便了解了与生活和谐相处的真谛。
阳光总在风雨后。 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转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失败来了,成功还会远吗。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阴雨之后必有阳光,生活中要充满乐观和希望。
1、 以小见大(以一场自然风雨实写人生风雨、人生态度,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2、一语双关(自然风雨/人生风雨。“风雨”和“晴”既是指自然现象,也是指人生中的风雨和晴天,即:人生中艰难苦难的逆境和人生中春风得意的顺境。)
本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写眼前景,说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它体现了苏轼婉转细致的一面。 然而,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
敬请各位老师提出宝贵意见!
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四苏轼词两首教课内容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四苏轼词两首教课内容课件ppt,共19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四苏轼词两首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四苏轼词两首教学ppt课件,共3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小乔初嫁,年青得意,雄姿英发,人才出众,羽扇纶巾,风流潇洒,谈笑间,自信乐观,樯橹灰飞烟灭,从容破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