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精品ppt课件
展开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重点)2.运用想象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难点)3.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观看视频,让我们一起来品味一代文豪苏轼旷达的人生态度。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本词选自《东坡乐府笺》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定风波,词牌名。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这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骤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泰然自若,在雨中吟咏长啸,雨后作下此篇。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译文: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下雨,有人带雨具先走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困窘,只有我没这种感觉。不久天就晴了,故作了这首词。
说一说古诗词中的 “序”有什么作用。
本词序的作用:主要是介绍作者写这首词的经过和目的,也就是当时的背景和作者的心情。
“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还有一种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叫“诗序”,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蓑衣,用草或棕毛制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
译文:不要去听那穿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雨声,不妨边吟咏边慢慢行走。拄着竹杖,穿着草鞋(冒雨行走)比骑马都轻快,谁怕呢?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文章以“莫听” 二字入手,表明不管雨势是大是小,词人都无所畏惧,毫不在意;“何妨”是态度,“吟啸徐行”是行动。 行文至此,一个在风雨路上(也是人生路上)勇于迎接挑战,气定神闲的词人形象,便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
上片着眼于“雨中”。前两句写雨骤风狂的情形及词人面对骤雨时的坦然和悠然。第三句写词人在雨中悠闲行走,“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自信、豪迈之情。“谁怕”二字,运用反问,强烈地表达了词人对自然风雨、人生风雨的毫不在乎。最后一句写词人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时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指风雨吹打树木的声音。
译文:微寒的春风把醉酒的我吹醒,感觉有些冷,山头初晴的斜阳来迎接我。回头望一眼刚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风雨也好,天晴也罢,对我来说没有差别。
“山头斜照却相迎”中的“相迎”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你分析其表达效果。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相迎”一词,表现出词人经过风雨之后,感受到夕阳斜照给他带来的雨后清新的喜悦。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萧瑟”二字,意谓风雨吹打树木的声音,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 “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的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下片着眼于“雨后”。前三句写雨过天晴的景象以及自己的感受。结尾三句是精神上的再度升华。雨过天晴,回头看刚才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地方,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其中包含着深刻的人生道理: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会过去。这里一语双关,透射出词人对生活的感悟,表现了其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即景生情,语言诙谐,笔调风趣幽默。
借雨中潇洒漫步的举动,体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诠释了作者的人生信念,展现出作者的精神追求。
这首词通过写词人和同行人在野外途中偶遇风雨时的不同表现,反映了词人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超脱的胸襟。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陈与义
在宋代,有一位诗人,叫陈与义,他是江西诗派后期的代表作家,他把自己的遭遇和国家的命运融合在一起,题材广泛,感时伤事,写了不少寄托遥深的诗篇,趋向沉郁悲壮,雄阔慷慨,成为宋代学习杜甫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词——《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1090—1138) 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徽宗政和三年(1113)登上舍甲科,宋代诗人。
本词选自《陈与义集·无住词十八首》(中华书局2007年版)。临江仙,词牌名。洛中,指洛阳。这首词大概作于高宗绍兴年间陈与义退居青墩镇僧舍时。靖康之难后,宋室南渡,词人历经颠沛流离、国破家亡之苦,忆起青壮年时天下太平无事,在家乡洛阳与友人诗酒交游,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词。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译文:回忆当年在午桥上畅饮,在座的多是杰出的才俊。长沟中的月影随水悄然无声地流去。在杏花稀疏的影子中,吹笛玩乐到天明。
“忆昔”两字点明了上片的时空,不是今时今日,而是回忆中的一场宴会。“午桥”是唐代白居易、刘禹锡、裴度等人吟诗唱和、举杯相欢的地方。作者青年时期,追寻遗韵,仰慕前贤,在故乡洛阳,与当时“豪英”一起,也在午桥宴饮聚会,把酒临风。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一句描写的景物有何特点?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月光无声无息映在流水上,并随流水悄悄地流逝,写出了环境的明净、幽美、清寂、静谧,隐谓时间如流水般逝去,既有“欢乐不知时日过”的感慨,又有年华盛事悄然而逝、一去不复返的象征意味。
鉴赏“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这两句。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译文:二十多年的岁月如同一场梦,我虽然还活着,(但回首往昔)仍是心有余悸。闲来无事登上小小的阁楼,观赏初晴的月夜美景。古往今来多少兴衰往事,都寄托在夜半响起的渔歌中。
初晴,天气刚放晴。这里指初晴的月夜景色。
总是胆战心惊。在本句中有“心有余悸”之意。
表明追忆的往事时间之久。
经历了北宋亡国如噩梦般的大动乱。
写出了作者对靖康之变,北宋沦亡的心有余悸。
词人以清新之语,写怅惘之情,在追昔抚今中,抒发了落寞孤寂的情怀。
将昔日洛中旧游欢景和二十多年后的心境进行对比,抒发对北宋亡国的深沉感慨。
以清新之语,写怅惘之情。
在追昔抚今中,抒发落寞孤寂的情怀,将个人愁苦融入历史的长河。
上片以“忆”领起对早年在家乡的自在快乐生活的回顾。后三句写景叙事,表现了欢聚玩乐兴致之高。
此词直抒胸臆,表情达意真切感人,通过上下两片的今昔对比,抒发对家国和人生的惊叹与感慨,韵味深远绵长。
下片回到现实,概括词人从踏上仕途所经历的颠沛流离和国破家亡的痛苦生活,结句将古今悲慨、个人愁苦,都融入“渔唱"之中,将深沉的悲愁化为旷达的襟怀。
这首词通过回忆在洛阳的游乐生活,在今昔对比中抒发作者对国家沦陷的悲痛和自己漂泊四方的落寞孤寂情怀。
1.下面对《定风波》的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在人生道路上履险如夷,泰然自若,任天而动的词人形象。B.词的下片的前三句既点明了时间,又描绘了雨后清新的风光。C.这首词借助一件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来抒写词人此时独特的人生体验与处世态度。D.这首词上下两片都是从写景到抒情,作者的感受,襟怀,见解和个性,都是紧密联系途中遇雨这件生活小事形象地体现出来的。
2.对苏轼的《定风波》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挂怀之意,”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的味道,又增加了一丝挑战的意味。B.“竹杖芒鞋”句写词人凭竹杖芒鞋从容前行,“轻胜马”传达出一种不惧苦难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C.“山头斜照却相迎”是说傍晚西斜的太阳已出现,这与“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所传达的情感相似。D.末尾“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词人所遇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3.下列对陈与义的《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词上下片都以写回忆为主,描写了词人往昔在家乡与朋友一次宴饮的场景。B.“杏花”一句,既点明了宴饮的时节,又描绘了一幅恬静、清婉、绮丽的面面。C.下片的“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两句,表达了词人经历国家及自身沧桑变化的伤感。D.全词抒情含蓄,情景交融,令人印象深刻。
初中语文7* 溜索试讲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7* 溜索试讲课课件ppt,文件包含统编版语文九下第2单元7《溜索》pptx、溜索mp4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35页, 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第五单元任务一 阅读与思考19 枣儿精品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第五单元任务一 阅读与思考19 枣儿精品ppt课件,文件包含统编版语文九下第5单元19《枣儿》第1课时pptx、统编版语文九下第5单元19《枣儿》第2课时ppt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57页, 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5 孔乙己精品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5 孔乙己精品ppt课件,文件包含统编版语文九下第2单元5《孔乙己》第1课时pptx、统编版语文九下第2单元5《孔乙己》第2课时pptx、统编版语文九下第2单元5《孔乙己》第3课时pptx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87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