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第9课《桃花源记》 导学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第9课《桃花源记》  导学案01
    第9课《桃花源记》  导学案02
    第9课《桃花源记》  导学案03
    还剩2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八年级下册9 桃花源记优质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八年级下册9 桃花源记优质学案,共2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范读正音,诵读训练,知识归纳,自主小结,感受桃源,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学习目标: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汇的特点。
    了解文学家陶渊明。
    3.理解作者这一理想的进步意义和消极意义。
    4.理解作者追求平等、自由、幸福,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理想及对黑暗现实不满的精神。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范读正音
    1. 写出读音:
    俨然( ) 豁然( ) 阡陌( ) 垂髫( )
    怡然( ) 邑人( ) 便要还家( )
    2. 划分节奏
    疏通课文中重要、疑难的字词句。
    1) 武陵人捕鱼为业:( )
    为具言所闻 ( )
    不足为外人道也:( )
    2) 乃不知有汉:( )
    乃大惊:( )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两两狼之并驱如故:( )
    4)一为具言所闻:( )
    具答之:( )
    5)甚异之:( )
    欲穷其林( )
    咸来问讯:都
    黄发垂髦:( )
    复延至其家:( )
    处处志之:( )
    诣太守( )
    寻病终:( )
    6)屋舍俨然:( )
    阡陌交通:( )
    率妻子邑人 :( )
    无论魏晋:( )
    说如此:( )
    芳草鲜美:( )

    四、诵读训练。
    五、知识归纳
    1.古今词义。
    鲜美 :古义: 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 :古义: 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 :古义: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 :古义: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 :古义: 今义;不管(连词)
    如此 :古义: 今义:这样
    缘 :古义: 今义:缘故,缘分
    延 :古义: 今义:延长.延伸
    津 :古义: 今义:口液
    2.一词多义
    舍: 便舍船 寻: 寻向所志
    屋舍俨然 寻病终
    志: 处处志之 向: 寻向所志
    寻向所志’ 眈眈相向
    其: 复前行,欲穷其林
    得其船
    为: 捕鱼为业
    不足为外人道
    此人一 一为具言所闻
    3·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六、自主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整体感知
    l.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林的?
    在桃林尽头渔人看到了什么?
    渔人在桃花源作客时,和村中人作了哪些交谈?
    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做了些什么,结果如何?
    6.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 节) 。
    第二部分(第 节) 。
    第三部分(从第 节到完) 。
    3.提问: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讨论并归纳: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4.为什么会“甚异之”?这一段在全文起何作用?
    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了桃花林的,而桃花林之广之美,是渔人以前未曾所见,因此“渔人甚异之”。 为下文写渔人进访桃花源作了铺垫。
    5.渔人是怎样进入桃花源的?见到了怎样的景致?
    进入桃花源不容易:“林尽”->“一山”->“小口”->入”->‘”极狭”->“复行”,这表明桃花源的隐蔽,与世隔绝,难于发现。
    6.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讨论并归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奇丽美景)
    7.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环境优美宁静)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生活安乐幸福)
    8.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讨论并归纳: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民风淳朴、热情好客)
    9.提问: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讨论并归纳: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10.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桃花源村?哪些语句写出了桃花源人与世隔绝的久远?
    ⑴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⑵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厌恶战争、不满外界生活、与世隔绝)
    11.提问:渔人一 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讨论并归纳: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12.提问: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13.提问: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讨论并归纳: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地方,也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是作者寄寓的理想圣地,可遇而不可求。
    14.提问: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讨论并归纳: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15.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世外桃源呢?
    明确:当时的社会黑暗纷乱,作者是借此表达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既是作者的精神寄托,也是广大人民愿望的体现,所以说这是作者的一个美丽的梦。
    三、感受桃源
    (1)感受桃花源的美丽
    桃花源美在何处?

    (2)感受桃花源幸福
    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

    (3)感受桃花源的神秘
    桃花源神秘在何处?
    (4). 桃花源中的生活是一种怎样社会理想?
    (5)文中哪一句话表现了桃花源中人的这种社会理想?
    (6)文中哪一句话还表现了林中人不愿与世俗交往,受到干扰的心理?
    (7)拓展延伸:讨论
    1.桃花源这一人间乐园能找到吗?
    2.陶渊明为何要虚构?联系当时社会现实思考
    有人说陶渊明定作《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
    五、自主小结(中心思想)

    课堂检测
    基础题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俨然 ( ) 黄发垂髫( ) 便要还家( ) 间隔( ) 语云( ) 诣太守( )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缘溪行 缘: (2)落英缤纷 缤纷:
    (3)欲穷其林 穷: (4)仿佛若有光 仿佛:
    (5)才通人 才: (6)屋舍俨然 俨然:
    (7)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 (8)阡陌交通 阡陌:
    (9)鸡犬相闻 相闻: (10)悉如外人 悉:
    (11)具答之 具: (12)咸来问讯 咸:
    (13)遂与外人间隔 遂: 间隔:
    (14)皆叹惋 叹惋: (15)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
    (16)此中人语云 语: (17)便扶向路 扶: 向:
    (18)及郡下 及: (19)诣太守 诣:
    (20)欣然规往 规: (21)后遂无问津者 问津:

    (三)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第一自然用简练的文字描写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有何作用?


    (四)“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 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五)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六)、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构思精巧,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叙述了一个曲折有致的故事。
    B.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以此寄托他的美好理想,又表现他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奈。
    C.“不足为外人道也”,短短几个字,却能表现桃花源人淳朴谦逊、不喜张扬的品质。
    D.本文以“忘路之远近”开篇,到“遂迷,不复得路”结尾,渲染了桃花源的神秘虚幻。

    (七)下面几句话,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C、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八)对“世外桃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逃避现实的一种空想,毫无积极意义可言。B、这是针对现实的一种追求,在当时有着积极的意义。
    C、这是空想,但寄托了人民要求和平生活的愿望。D、它的出现反映当时社会黑暗,战乱频繁。

    阅读题
    (一)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11—14题。(16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仆(1)去月谢病,还觅薜萝(2)。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3)日,幽岫(xiù)(4)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5)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6)。仁智所乐,岂徒语哉! (《与顾章书》)
    注释:(1)仆:作者谦称。(2)还觅薜萝:意思是正准备隐居。(3)限:遮断。(4)幽岫:幽深的山穴。(5)重:这里是向往的意思。(6)办:具备。
    1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4分)
    (1)仿佛若有光( )
    (2)具答之 ( )
    (3)于斯已办 ( )
    (4)仁智所乐( )
    1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梅溪之西 辍耕之垄上
    B.遂葺宇其上 其真不知马也
    C. 于斯已办 行者休于树
    D.乃不知有汉 陈涉乃立为王
    13.翻译下面句子。(6分)
    (1)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捕蛇者说》)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
    (3)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

    14.请结合乙文中的某一处(用自己的话概述),写出乙文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二)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乙】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释】 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洵(xún):确实。④浣:洗衣。
    1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阡陌交通 交通:
    (2)悉如外人 悉:
    (3)其丈夫方担粪灌园 方:
    (4)自恨不如远甚也 恨:
    1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17.【甲】段描绘的生活图景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18.【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
    第9课《桃花源记》导学案2020-2021年部编八年级下册(学生用+教师用)
    《桃花源记》导学案 (教师用)
    教学目标: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汇的特点。
    了解文学家陶渊明。
    3.理解作者这一理想的进步意义和消极意义。
    4.理解作者追求平等、自由、幸福,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理想及对黑暗现实不满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掌握课文中古今异义词和省略句的用法。
    2.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加强诵读训练。
    教学难点:
    认识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学中应注重通过诵读来加深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子的理解。可先让学生了解课文
    的基本内容,再体会领悟其语言特色和思想内涵。
    教学时数:二课时
    五、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
    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时.当
    你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象一些开心的东西,你会去幻想着一切都变得美好顺利欢畅的
    一刹,你会去遗想成功带来的无尽的欢畅……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就是这样一
    个人,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撞憬之中。今天我们要学习
    的《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简介作者。
    ①陶渊明,名潜,字子亮,东晋著名诗人,诗歌多以表现田园山水、归居之乐见长。
    ②作者生活的朝代,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生灵涂炭。陶渊明曾做过几任小官,因不满现实黑暗,辞官归隐,躬耕僻野,寄情山水。
    ③本文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可独立成篇。
    二、范读正音
    1.要求学生认真听清老师的断句、节奏,标记生词。
    落实下列字词的读音:
    俨然( ) 豁然( ) 阡陌( ) 垂髫( )
    怡然( ) 邑人( ) 便要还家( )
    2.学生放声自读课文。
    要求:(1) 基本读准断句,注音语气节奏。
    (2)读完后理出难解的字词句。
    3、教师应进行朗读指导,可从以下几方面要求:
    ①字音要读准。如“便要还家”中“要”读“邀”,不读“耀’;‘“骥”读记”,不读
    义”;“此中人语云’中“语”旧读玉,现不作要求。
    ②句读要分明,课文中有许多对偶句和四字句,应读出对衬感来。如“忽逢/桃花
    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③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如:“①问今是问世,②乃不知有汉.
    (3)无论魏晋、,,加着重号的调应重读,语调稍慢;第①句读得略平缓.②③句读得有起伏;第①句与②③句间停顿略久,②③句连接要紧凑。这样能较好地读出感情意味。
    三、合作翻译
    疏通课文中重要、疑难的字词句。
    可让学生发言提出.也可让学生自由上讲台写在黑板上。教师在此基础上归类整
    理。要求学生领会掌握以下加点字同的含义:
    ① 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 为具言所闻 向,对
    2) 乃不知有汉:竟 :乃大惊:竟
    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都 两两狼之并驱如故:一起
    4)一为具言所闻:详细地 具答之:详细地
    5)甚异之:对……感到惊异 欲穷其林.穷尽,走到尽头
    咸来问讯:都黄发垂髦:用特征来指代老人和小孩
    复延至其家:请处处志之:同“誌”,作标记
    谐太守:到…去,寻病终:死
    6)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现在指神情庄重或假装正经的样子。
    阡陌交通:交错相通。现在指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率妻子邑人…:妻子儿女。现在指男子的配偶。
    无论魏晋:更不用说。现在用作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说如此:像这样。现在指“这样”。
    芳草鲜美:鲜嫩美丽。现在指食物味道好。
    7)完成练习五,了解文言文主语、宾语的省略情形。
    四、诵读训练。(锻炼朗读能力,加深课文理解。)
    1.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自己朗读。
    教师点评,表扬优点,指出不足。
    3.自由朗读,鼓励学生力争有所提高进步。
    4.若时间允许,可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背出第一自然段。
    五、知识归纳
    1.古今词义。
    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芳草鲜美 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阡陌交通 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来此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无论魏晋 今义;不管(连词)
    如此 :古义:像这样 说如此 今义:这样
    缘 :古义:沿 缘溪行 今义:缘故,缘分
    延 :古义:请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今义:延长.延伸
    津 :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 后遂无问津者 今义:口液
    2.一词多义
    ^舍:舍弃 便舍船 寻:寻找 寻向所志
    房子 屋舍俨然 不久: 寻病终
    志: 做标记 处处志之 向: 以前 寻向所志
    标记 寻向所志’ 对着 眈眈相向
    其:这、那 复前行,欲穷其林
    他的 得其船
    为:作为 捕鱼为业
    对、向 不足为外人道
    给 此人一 一为具言所闻
    3·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五、布置作业
    1.查字典,弄清下列成语的意思。
    落英缤纷、豁然开朗、恰然自乐、世外桃源、无人问津
    2.背诵课文。
    六、反馈练习
    1、陶渊明又名______,字_______,是_________(朝代)著名诗人,上学期我们学过他的诗《______》,首句是“种豆南山下”。
    2、解释加黑的词。
    1.屋舍俨然_______________ 2.便舍船_______________
    3.阡陌交通_______________ 4.诣太守_______________
    5.悉如外人_______________ 6.并怡然自乐_______________
    7.处处志之_______________ 8.寻向所志_______________
    9.寻向所志_______________ 10.寻病终_______________
    1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 12.无论魏晋___________
    七、自主小结
    “世外桃源”是同学们熟知的一个成语,它出自于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
    记》。桃花源是怎样一个地方呢?为什么说‘它在“世外”呢?下堂课我们将一起从《桃花源记》这篇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八、布置作业:
    1.完成《同行》相关练习
    2.背诵课文第1——2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抽查第一、二自然段的背诵情况。
    2.学生口头解释所查成语的意思。
    二、整体感知
    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发现桃花源,到访问桃花源,再到离开桃花源,一线贯之层次分明,故事性强,情节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富有“传奇”色彩。可以通过以下问题来带动学生通读全文,了解大意。
    l.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林的?
    2.在桃林尽头渔人看到了什么?
    3.渔人在桃花源作客时,和村中人作了哪些交谈?
    4.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做了些什么,结果如何?
    三、交流互动
    1.朗读课文,试背诵课文。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从第4节到完)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寻找 }桃源未果的情形。
    3.提问: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讨论并归纳: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4.为什么会“甚异之”?这一段在全文起何作用?
    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了桃花林的,而桃花林之广之美,是渔人以前未曾所见,因此“渔人甚异之”。 为下文写渔人进访桃花源作了铺垫。
    5.渔人是怎样进入桃花源的?见到了怎样的景致?
    进入桃花源不容易:“林尽”->“一山”->“小口”->入”->‘”极狭”->“复行”,这表明桃花源的隐蔽,与世隔绝,难于发现。
    6.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讨论并归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奇丽美景)
    7.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环境优美宁静)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生活安乐幸福)
    8.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讨论并归纳: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民风淳朴、热情好客)
    9.提问: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讨论并归纳: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10.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桃花源村?哪些语句写出了桃花源人与世隔绝的久远?
    ⑴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⑵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厌恶战争、不满外界生活、与世隔绝)
    11.提问:渔人一 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讨论并归纳: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12.提问: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13.提问: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讨论并归纳: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地方,也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是作者寄寓的理想圣地,可遇而不可求。
    14.提问: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讨论并归纳: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15.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世外桃源呢?
    明确:当时的社会黑暗纷乱,作者是借此表达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既是作者的精神寄托,也是广大人民愿望的体现,所以说这是作者的一个美丽的梦。
    四、感受桃源
    (1)感受桃花源的美丽
    1. 桃花源美在何处?
    (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
    2. 教师小结:桃花源美在环境幽雅,风景优美
    (2)感受桃花源幸福
    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1. 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
    2. 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
    3. 渔人(侧面烘托):杀鸡作食,皆出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3)感受桃花源的神秘
    桃花源神秘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
    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4). 桃花源中的生活是一种怎样社会理想?
    (反对战乱,追求和平、幸福、自由生活的社会理想)
    (5)文中哪一句话表现了桃花源中人的这种社会理想?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6)文中哪一句话还表现了林中人不愿与世俗交往,受到干扰的心理?
    学生小结。(桃花源幸福在生活和平安定,丰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7)拓展延伸:讨论
    1.桃花源这一人间乐园能找到吗?
    (不能,这是作者虚构的)
    2.陶渊明为何要虚构?联系当时社会现实思考
    (反衬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生活理想)
    3.有人说陶渊明定作《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自由辩论)
    五、自主小结(中心思想)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课堂检测
    基础题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俨然 ( ) 黄发垂髫( ) 便要还家( ) 间隔( ) 语云( ) 诣太守( )
    答案:俨然(yǎn) 黄发垂髫(tiá) 便要还家(yā) 间隔(jiàn) 语云(yù) 诣太守(yì)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缘溪行 缘: (2)落英缤纷 缤纷:
    (3)欲穷其林 穷: (4)仿佛若有光 仿佛:
    (5)才通人 才: (6)屋舍俨然 俨然:
    (7)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 (8)阡陌交通 阡陌:
    (9)鸡犬相闻 相闻: (10)悉如外人 悉:
    (11)具答之 具: (12)咸来问讯 咸:
    (13)遂与外人间隔 遂: 间隔:
    (14)皆叹惋 叹惋: (15)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
    (16)此中人语云 语: (17)便扶向路 扶: 向:
    (18)及郡下 及: (19)诣太守 诣:
    (20)欣然规往 规: (21)后遂无问津者 问津:
    答案:(1)沿着,顺着(2)繁多的样子(3)尽(4)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5)仅仅,只(6)整齐的样子(7)类(8)田间小路(9)可以互相听到(10)全,都(11)详细(12)全,都(13)于是,就 ;隔绝,不通音讯(14感叹(15)邀请(16)告诉(17)沿着,顺着;先前的(18)到(19)拜访(20)打算,计划
    (21)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
    (三)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第一自然用简练的文字描写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有何作用?
    答案: 渲染一种神秘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四)“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 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答案:热情好客; 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的生活。
    (五)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答案:表达了作者对和平 ( 没有战乱)的向往,对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

    (六)、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构思精巧,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叙述了一个曲折有致的故事。
    B.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以此寄托他的美好理想,又表现他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奈。
    C.“不足为外人道也”,短短几个字,却能表现桃花源人淳朴谦逊、不喜张扬的品质。
    D.本文以“忘路之远近”开篇,到“遂迷,不复得路”结尾,渲染了桃花源的神秘虚幻。
    答案:.C。“表现桃花源人淳朴谦逊、不喜张扬的品质”有误,应是一种对现有平静生活的依恋和对战乱的恐惧。
    (七)下面几句话,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C、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答案:C
    (八)对“世外桃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逃避现实的一种空想,毫无积极意义可言。B、这是针对现实的一种追求,在当时有着积极的意义。
    C、这是空想,但寄托了人民要求和平生活的愿望。D、它的出现反映当时社会黑暗,战乱频繁。
    答案:A
    阅读题
    (一)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11—14题。(16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仆(1)去月谢病,还觅薜萝(2)。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3)日,幽岫(xiù)(4)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5)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6)。仁智所乐,岂徒语哉! (《与顾章书》)
    注释:(1)仆:作者谦称。(2)还觅薜萝:意思是正准备隐居。(3)限:遮断。(4)幽岫:幽深的山穴。(5)重:这里是向往的意思。(6)办:具备。
    1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4分)
    (1)仿佛若有光( )
    (2)具答之 ( )
    (3)于斯已办 ( )
    (4)仁智所乐( )
    1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梅溪之西 辍耕之垄上
    B.遂葺宇其上 其真不知马也
    C. 于斯已办 行者休于树
    D.乃不知有汉 陈涉乃立为王
    13.翻译下面句子。(6分)
    (1)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捕蛇者说》)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
    (3)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

    14.请结合乙文中的某一处(用自己的话概述),写出乙文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案:
    11.⑴好像 ⑵同“俱”,完全、详尽 ⑶这里(这儿) ⑷喜爱(喜欢)
    12. C(两个“于”都是“在”的意思)
    13.⑴谁知道搜刮老百姓的毒害比这毒蛇更厉害呢!
    ⑵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⑶(我)既然向来推崇隐居生活,于是就在那山上修建了房子。
    14.①从描写的景色上看,景色优美,作者要建房居住在这儿,可见其避世退隐 、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②从菊花、竹实这些所吃食物来看,都是隐士最爱,可见其避世退隐、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③从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句来看,表达了作者避世退隐 、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只要写出1点即可,用自己的话概述内容1分,情感大意2分)
    (二)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乙】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释】 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洵(xún):确实。④浣:洗衣。
    1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阡陌交通 交通:交错相通
    (2)悉如外人 悉:全,都
    (3)其丈夫方担粪灌园 方:正,正在
    (4)自恨不如远甚也 恨:遗憾
    1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
    (2)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男女老少都在田间耕作。
    17.【甲】段描绘的生活图景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桃花源”是作者理想中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18.【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
    和谐安宁、自得其乐。
    附【乙】文参考译文:
    第二天,我住在了旦子冈,刚行走了几里地,看见四周禾苗油然茂盛,男女老少都在田间耕作。大概是江北的习俗,女人也参加农业生产,比较西北那些不从事农业生产的懒惰男子,江北的习俗的确好得多。偶然间我放弃骑马开始步行,路过一农家,这家男主人正在挑大粪浇灌园子,女主人从井里打水洗衣。门口有豆棚瓜架,还有几棵郁郁葱葱的树木,孩子们嬉戏欢笑,鸡鸣狗叫。我看着他们,心里非常羡慕,觉得这一家子中,万物都怡然自得,我自己遗憾比他们差得远呢!
    相关学案

    初中人教部编版桃花源记学案: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桃花源记学案,共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课前导学,课中导读,课后导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桃花源记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桃花源记学案及答案,共5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9 桃花源记优秀导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9 桃花源记优秀导学案及答案,共1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落英缤纷,豁然开朗,怡然自乐,黄发垂髫,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无人问津,世外桃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