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9 阿长与《山海经》一等奖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概括阿长所做的事,理解阿长的形象。
理解作者布局谋篇的用心,把握文章详略安排的作用。
感受鲁迅对阿长的情感变化。
教学重点:概括阿长所做的事,理解阿长的形象。
教学难点:感受鲁迅对阿长的情感变化。
教学过程:
导入
上一学期我们读了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也学习了其中的一篇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看到了一个与成年鲁迅完全不一样的小鲁迅。那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另一篇《阿长和<山海经>》,来看看儿时的鲁迅和长妈妈一起又经历了哪些事情?他为什么会专门写一篇文章来描写阿长呢?
字词与背景讲解
1.字词讲解
搁、掷、脐、憎恶、菩萨、竹竿、烦琐、土匪、辫子、胸脯、疮疤、诘问、哀悼、茉莉、书斋、霹雳、粗拙、守寡
gē 、zhì 、qí 、zēng wù 、pú sà 、zhú gān 、fán suǒ 、tǔ fěi 、biàn zǐ 、xiōng pú 、chuāng bā 、jié wèn 、āi dà 、mò lì 、shū zhāi 、pī lì 、cū zhuō 、shǒu guǎ
斐fěi(文采斐然)、菲fěi(妄自菲薄)、土匪
菲[ fēi ]
1.形容花草美、香味浓:芳~。
2.有机化合物,化学式C14H10。
[ fěi ]
1.古书上指萝卜一类的菜。
2.菲薄(多用作谦辞):~礼。~酌。~材。
杆(笔杆)、竹竿
杆[ gǎn ]
1.器物上较细长的棍状物。有的实心,有的中空:秤~儿。钢笔~儿。
2.量词。用于有杆的器 物:一~枪。
[ gān ]
杆子,用木头等制成的派一定用场的细长的东西:旗~。电线~。
脯[ pú ]
胸前的肉:胸~。
[ fǔ ]
1.肉干:兔~。
2.果脯:桃~。
2.人物介绍
整体概括
1.本文的题目《阿长与<山海经>》有何好处?
明确了本文的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阿长”式俗人俗称,与典雅的先秦古籍《山海经》相连,一俗一雅的矛盾组合,产生了奇妙的幽默意味,引发读者的好奇和阅读兴趣;全文近半部分内容为涉及《山海经》,引发读者更大好奇。
2.为什么题目用“阿长”来称呼,她有几个称呼?作者为什么要介绍她的名字由来?
三个。“阿妈”——幼年鲁迅对保姆的昵称;“长妈妈”——同辈人“略带些客气”的称呼;“阿长”——长辈对阿长的称呼,同时也是幼年鲁迅“憎恶她”时的“蔑称”。(“长”既不是阿长的姓氏,也不是阿长的体貌特征,更不是阿长原名中的任何一个字,而是周家对先前意味“身材生得很高大”的女工的称呼。)但她没有拒绝这个称呼。因此作者介绍她名字的由来体现了她没有自尊,人家不尊重她,她麻木。
3.文章围绕了阿长写了哪些事情?如何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2):介绍阿长的身份和名字,暗示阿长卑微的社会地位。
第二部分(3-18):从童年视角出发,围绕“我”的感受记叙阿长的言行举止。
第三部分(19-31):记叙阿长为“我”买《山海经》的前后经过,抒发“我”对阿长的感激与怀念。
4.精读第二部分,思考这一部分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写了阿长的哪些事?
三个层次。第一层,以“我实在不大佩服她“为情感基调,描写阿长粗俗率性的行为习惯;第二层,描述阿长那些令“我”很不耐烦的礼节规矩;第三层,描述某一时期“我”对阿长“空前的敬意”由产生到消失的过程,进一步刻画了满腹轶事讹传、迷信可笑的阿长形象。
5.再次通读全文,看看文章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
详写:阿长睡相粗俗;围绕阿长“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写了“元旦的古怪仪式”;阿长讲长毛故事赢得“我”“空前的敌意”;阿长为“我”买《山海经》。
略写:阿长“喜欢切切察察”、对“我”过分看管;阿长给“我”灌输各种礼仪禁忌;阿长“谋害”隐鼠而失去“我”的敬意。
6.从这些事中,可以看出阿长是个什么样的人?
阿长虽然地位卑微、身世不幸,却乐天安命;阿长虽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迷信,却天性纯朴善良、仁厚慈爱。
情感把握
1.作者对阿长有着怎样的思想感情,前后的感情有着什么样的变化?
由憎恶到讨厌灾到不耐烦,后产生空前的敬意,随后敬意淡薄直至完全消失又产生了新的敬意,最后感激不尽。
2.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法?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先抑后扬。这种写法可以使文章有层次,形成跌宕。使描写的人物形象给人意外的惊喜和惊叹,起到出乎意外的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鲜明突出。
五、总结
所以说本文以“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记叙了阿长和鲁迅童年时生活中的几件事,生动地刻画了长妈妈的形象,赞颂了她淳朴、宽厚、善良、热情的品质,表现了对长妈妈深深的怀念之情。
那么鲁迅在用词和细节描写上又有何考究之处呢?我们下节课来分析。
阿长与《山海经》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理解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的特点。
注意分析关键语句,把握文章“大词小用”的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的特点。
教学难点:注意分析关键语句,把握文章“大词小用”的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
图片导入:《山海经》是一本怎样的书?
骄虫 泰山 计蒙
文字介绍
《山海经》是我国第一部描述山川、物产、风俗、民情的大型地理著作,又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神话传说的大汇编。全书共十八篇,分为《山经》和《海经》两个部分。它以描述各地山川为纲,记述了许多当地的神话传说。其中《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等神话传说,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因而早已成为全民族的精神财富。
正是因为这本书有配图和出奇的想象才吸引了儿时的鲁迅。由此可见,阿长给他买回来这本书有多么让他开心。
整体分析
1.我们都知道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上一节课我们也分析了鲁迅所回忆的事情。那么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请同学们分别找出代表“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的一些语句,体会文中“成年的我”和“童年的我”两种叙述视角的不同。
关于“写作时的回忆”:“长妈妈,已经说过,……就是我的保姆。”“此外,现在大抵忘却了,只有元旦的古怪仪式记得最清楚。”
关于“童年感受”:“一到夏天,……也不闻。”
2.在“写作时的回忆“中,作者对阿长的怀念充满了温情你从哪里能读出来?
最后一段。(齐读)
用词探究
1.作者对阿长怀有如此深切的思念之情,并且还说阿长是具有“伟大的神力”的。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找这个词,联系上下文,说说其含义的不同。
第一处指攻城时抵挡大炮的神力。“伟大的神力”包含着荒诞和调侃的意味,表现阿长的无知可笑,为后文阿长出人意料地买来《山海经》埋下伏笔。
第二处指没有文化的阿长竟然要帮“我“买来朝思暮想的《山海经》,而这是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伟大的神力”虽带夸张,却是作者以孩童口吻发出的最热烈、最真诚的赞美。
2.作者的文章用词是经过一定考量的,除了刚刚讲的“伟大的神力”,还有一些语词略带夸张,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为什么要用“憎恶”“谋死”这样的词语呢?)
大词小用,夸张地体现儿童心理,表达了“我”对阿长的不满和愤怒。
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这里用“空前”来修饰“敬意”,给你什么感觉?你怎么理解“敬意”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夸张的修辞生动体现了儿童的天真心理,也包含着成年的“我”在写作时流露的对阿长迷信的调侃。
过去“我”厌恶阿长,但阿长讲了长毛的荒诞故事,儿时的“我”信以为真,相信阿长的确具有抵挡大炮的“伟大的神力“,对她不仅转为尊敬,而且达到”空前“的程度。
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了,倒应该我退让。
(作者是否真的认为“情有可原”“应该我退让”?你的理由是什么?)
两种答案都对。
拓展延伸
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没有像阿长这样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你怎样看待他们?谈一谈你的想法和感受。
为阿长填写履历表。
姓名
阿长
性别
女
生活年代
清朝末年
学历
文盲
职业
保姆(女工)
家庭状况
青年守寡,有一过继的儿子。
工作简历
曾在鲁迅家做保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10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10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作者简介,检查预习,出示目标,初读课文 初识阿长,再读课文 读懂阿长,领悟感情 怀念阿长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0 阿长与《山海经》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0 阿长与《山海经》第一课时教案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谈话导入,作者简介及背景,课堂小结,课堂练习,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七年级下册9 阿长与《山海经》一等奖教案: 这是一份语文七年级下册9 阿长与《山海经》一等奖教案,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