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学案:第2单元-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8/5912401/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学案:第2单元-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8/5912401/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学案:第2单元-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8/5912401/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版 (新课标)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全册学案
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3 富国强兵的秦国精品学案及答案
展开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3 富国强兵的秦国精品学案及答案,共7页。
教材整理1 商鞅之死
1.商鞅死因
(1)商鞅变法侵犯了贵族的利益,一开始就受到贵族的强烈抵制和抗拒。
(2)严刑重法打击了违法的旧贵族,树立了变法的权威,得罪了旧势力。
(3)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下令捕杀商鞅。
2.变法结局:
“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深度点拨] 商鞅虽死,秦法未败给我们的启示
(1)改革涉及利益调整,会有重大阻力。
(2)改革要有合适策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3)改革成败的关键是是否适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教材整理2 富国强兵的秦国
1.性质:是一次较为彻底的新兴地主阶级改革运动。
2.意义
(1)废除了旧制度,创建了新制度。
(2)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3.表现
(1)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血缘宗法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许多措施得以长期沿用,对后世影响深远。
(2)经济上:废除旧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
(3)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深度点拨]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1)变法顺应了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的发展趋势,反映了地主阶级要求发展经济和建立专政的历史潮流,改革深入而全面,是成功的根本原因。
(2)秦孝公决心变法图强,大力支持商鞅变法。
(3)法家提倡变革,依法治国思想的传播和商鞅与旧贵族的论战,宣传了变法的必要性,为变法扫清了思想障碍。
(4)商鞅变法的措施符合秦国的实际,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且商鞅采取果断措施沉重地打击了守旧贵族的势力,都是变法得以贯彻执行的重要原因。
教材整理3 变法的历史局限
1.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2.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3.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深度点拨] 商鞅变法的有局限性
(1)商鞅变法处在一个新旧历史交替的时期,新旧势力斗争异常激烈,没有严苛的法律制度变法难以顺利推行。
(2)变法的主要目的在于满足争霸及兼并战争的需要,难免会牺牲人民的利益而达到改革的目的。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28“学思之窗”:
你对此有何看法?
【提示】 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在于秦的暴政。商鞅实行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虽然对后来的秦朝有消极影响,但更要看到商鞅变法的积极作用;改革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探究点 全面认识商鞅变法
【史料应用】
(1)依据史料一,指出贾谊批评商鞅变法的主要理由。
【提示】 遗弃礼义传统,废止仁德政策;导致社会风气败坏,世情淡薄;引发人民起义,推翻秦朝统治。
(2)结合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论证史料二中“战国变法运动是中华文明演进史上的一座巍峨丰碑”的观点。
【提示】 废除了分封制,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变法顺应了历史潮流,推动了社会转型。
【史论拓展】 全面认识商鞅变法
(1)积极影响
①对秦国而言:使秦国收到富国强兵之效,迅速崛起为当时的先进国家,为后来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②对后世而言:奠定了秦以后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模式的基础。
(2)消极影响
①对秦国而言:a.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和压迫;b.对伦理道德的轻视,导致了社会风气的败坏,使政权失去社会道德的支持。
②对后世而言:a.商鞅迷信刑罚,用法过峻的做法,片面扩大了暴力的作用,成为中国古代暴政思想的滥觞;b.开创的重农抑商政策,为后世所遵循,客观上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c.焚烧诗书造成人类文明成果的巨大破坏,对后世产生了长远而恶劣的影响。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行赏而兵强者,爵禄之谓也。爵禄者,兵之实也。……是以明君之使其臣也,用必出于其劳,赏必加于其功。功赏明,则民竞于功。为国而能使其民尽力以竞于功,则兵必强矣。
——《商君书》
概括材料的主要主张,并分析其对秦国的积极影响。
【规范解答】 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行赏而兵强者,爵禄之谓也。爵禄者,兵之实也。……是以明君之使其臣也,用必出于其劳,赏必加于其功”得出主张之一是奖励军功,根据“功赏明,则民竞于功”得出主张之二是赏罚分明;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得到秦孝公的支持,将其思想进行实践,在秦国主持了变法,通过奖励军功、赏罚分明这样的措施,使秦国士兵的战斗力增强,秦国军事实力大大提高,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军事基础。
【答案】 主张:奖励军功;赏罚分明。
影响: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使秦国的实力逐渐强大起来。
1.在秦孝公死后,商鞅被施以车裂之刑,但秦国“卒行其法”。这说明( )
①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潮流 ②商鞅变法损害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③变法并没有取得成功
④商鞅实行严苛的法律,自食其果
A.①② B.②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 “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充分说明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但变法损害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③④说法是错误的,故选A项。
【答案】 A
2.(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文王代后……人说惠文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文中的“人”在当时代表了( )
A.没落贵族B.有功将士
C.新兴地主D.富裕农民
【解析】 从材料可看出,此“人”说话的目的是挑拨商鞅和秦惠文王之间的关系,反对商鞅变法,此“人”肯定属于奴隶主贵族。答案为A项。
【答案】 A
3.对于秦国而言,商鞅变法所起的决定性历史作用是( )
A.废除旧制度,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B.国力增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C.使法家思想在秦国占统治地位
D.加速了秦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发展
【解析】 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实力大大增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在当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故正确答案为B项。A、C、D三项均非“决定性”历史作用。
【答案】 B
4.有人批评商鞅“相秦不以百姓为事”。下列新法哪一项可以作为立论依据( )
A.“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
B.“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C.“集小乡邑聚为县”
D.“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解析】 材料说明商鞅变法损害了百姓的利益,商鞅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特别是连坐法的推行,给广大人民带来了巨大痛苦。
【答案】 D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
材料二 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塞民以法……不刑而民善,刑重也。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而民莫敢为非。是一国皆善也……
——《商君书·画策第十八》
(1)有人说,商鞅变法通过限制特权,来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材料一中是如何体现该说法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保障这一思想实现的方式。
(2)材料二反映了商鞅怎样的治国思想?其出发点是什么?应如何评价?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调动、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第(1)问,关键词是“公平与公正”,主要体现为破除贵族特权,其方式结合变法的过程总结。第(2)问,注意材料中的核心词“法”,出发点体现在材料二最后一句“是一国皆善也”,通过分析其含义回答即可。
【答案】 (1)体现: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方式:立法和建立制度。
(2)思想:以法治国。出发点:维护秦国君主统治。评价:有利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严刑酷法会激化社会矛盾。
学习目标:
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1.重点:商鞅变法的作用及局限性。
2.难点:商鞅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启示。
知识网络
史论要旨
1.商鞅变法加强了秦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对秦国乃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2.由于受时代以及阶级属性的限制,商鞅变法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史 料
解 读
史料一 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借父耰鉏,虑有德色;母取箕帚,立而谇语。……其慈子耆利,不同禽兽者亡几耳。然并心而赴时犹曰蹶六国,兼天下。功成求得矣,终不知反廉愧之节,仁义之厚。信并兼之法,遂进取之业,天下大败,众掩寡,智欺愚,勇威怯,壮陵衰,其乱至矣,是以大贤起之,威震海内,德从天下。曩之为秦者,今转而为汉矣。
——贾谊《治安策》
注意史料中的句号,抓住其中“遗礼义,弃仁恩”“不同禽兽者亡几耳”“是以大贤起之”等关键信息。
史料二 战国变法运动是中华文明演进史上的一座巍峨丰碑,它有力地荡涤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制度、旧习俗、旧观念,建立、巩固和发展了新型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商鞅变法则是战国变法运动中的最辉煌篇章。作为战国各国变法中最为全面、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商鞅变法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从而收到大的成效,取得大的成功,不但帮助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的正确道路,为秦国日后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面貌。
——《中国古代史资料》
由史料中“生产力”“新型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面貌”等信息入手,联想所学知识。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2 维新运动的兴起优质学案,共8页。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优秀学案,共3页。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1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精品导学案,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