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人教版 (新课标)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法家、道家、儒家的代表,在春秋战国乱象丛生之时,提出了各自的治国方略。在秦朝、西汉初、汉武帝时期,三个学派先后被作为统治思想。这种发展演变的背后,有哪些重要的决定因素?让我们来思考,解答。
【知识要点】
一、从“无为”到“有为”
1.汉初奉行黄老无为思想:
(1)背景:社会经济残破。“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2)做法:实行与民休息的宽松政策。
2.西汉社会危机的增长: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匈奴为患
需要在新的思想指导下,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一,抵御外患。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董仲舒的历史地位及贡献:
董仲舒是汉代儒家代表人物,也是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代表作:《天人三策》,《春秋繁露》。
董仲舒把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外儒内法,而剂之以道”。
2.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①“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君权神授”。
③“三纲五常”。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即三纲五常。三纲是社会伦理,五常是个人品德。纲常就用以泛指道德和道德规范。
三、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政策:
(1)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用儒学选拔官吏。
(2)儒家经典为必读教科书,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
(3)举办太学,儒家五经博士教授,考试合格者可以到政府任官。(前124年)
(4)下令郡国设立学校,教授儒学。
2.结果: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延续两千年之久。
【重点难点解析】
1.董仲舒对儒学发展做出的贡献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董仲舒密不可分。
董仲舒是西汉哲学家,广川(今河北枣强)人,“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帷外门生,一个对一个口传),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汉景帝时期,董仲舒得到了“专精于述古”的声誉,当上了“博士”。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下了一道诏令,要各地方长官推举“贤良方正”的学者,到长安献计献策。“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仲舒以贤良对策焉。”董仲舒连连给汉武帝上了三篇奏章,叫《天人三策》,创造了“天人感应”理论。这就是他连续三次回答汉武帝提出的问题,因此受到任用,先后担任江都王相、胶西王相。
晚年辞官,“终不问家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著有《春秋繁露》八十二篇。
在退隐期间,董仲舒依然受到汉武帝的重视,“朝廷如有大议,使使者及廷尉张汤就其家而问之”。
董仲舒的思想: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天下之人同心归之,若归父母,故天瑞应诚而至。”
“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汉朝的皇帝和此后历朝的皇帝,每逢天灾时,都程度不等地要省察自己执政的表现,刻责自身,谋求改进。“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足以贼民者,天夺之。”
教师要向学生强调:
董仲舒强调“大一统”,要求统一思想,让天下人听命于皇帝,以此服务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与此同时,董仲舒又通过“天人感应”,将自然现象与皇帝的施政联系起来,用“天意”来约束皇帝的行为。
2.儒学独尊地位确立的必然性及其内在矛盾
经过秦朝法家思想的实践,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即创建皇帝制和普遍推行郡县制;西汉初运用黄老思想,休养生息,社会经济恢复发展。法家和道家学说分别取得了较大成功,完成了他们的历史使命。同时,也暴露出了这些学派思想的问题。如法家的严刑峻法导致暴政,道家的无为而治导致地方势力膨胀,对边患束手无策。在汉武帝时期,需要加强中央集权,动员社会力量,解决王国问题和匈奴问题,需要新的理论和指导思想。董仲舒在吸收法家思想后,发展了儒学,适应了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给儒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但是天人感应学说,属于唯心主义学说,造成了两汉时期谶纬迷信思想泛滥。后来随着道教兴起、佛教传入、发展兴盛,儒学又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
【教学策略】
本课教学需围绕的主要线索:
1.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怎样的改造?改造后的儒学有何特点?
要引导学生理解好这一问题,除了教科书和教案中的内容外,教师还可以用对比的方法,指导学生去理解、思考:
儒家学说原来主张分封制,反对中央集权,所以在战国时期得不到统治者的推崇,秦朝时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在西汉初,儒学逐渐复兴;在解决王国问题的过程中,主父偃提出“推恩令”,再次分封,建立侯国,化解了统治危机,儒学地位迅速提升,由此也形成了汉代儒学“外儒内法”的特色。在表面上仍然主张分封,注重皇族内部的血缘、亲情,实际上,削弱了王国力量,加强了中央集权;“大一统”就是这一特点的反映。
通过主张大一统、宣扬皇帝是天子、三纲五常等,确立了皇帝在伦理道德体系中的神圣地位。
2.汉武帝通过哪些政策,使儒学获得独尊地位的?
先让学生思考:如果你要推崇某一派学说,你打算怎么办?
然后对比汉武帝的做法,体会其措施的特点及高明之处。
顺便强调“五经”是哪五部经典。
【高考真题】
1.(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25)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2.(2014·江苏单科·1)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 )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3.(2014·海南单科·2)“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 )
A.礼制观念淡化 B.儒法两家结合加深
C.崇尚法家思想 D.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4.(2014·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5.(2013·福建文综·14)《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
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 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
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 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
第2课
D
B
B
B
A
高中历史第2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第2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三维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当堂检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 文化史第3课 宋明理学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 文化史第3课 宋明理学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程标准,重点难点,知识要点,重点难点解析,教学策略,高考真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 文化史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 文化史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教案及反思,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