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苏教版 (2017)四年级下册6 月球教案
展开1.教材分析
从课标领域看,本单元通过一系列读图、观察、讨论建模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的“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和“技术与工程领域”的。科学探究方面: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能从具体现象的观察、比较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描述现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科学态度方面: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方面: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从内容安排来看,《月球》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的第2课。学生在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看月亮》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月亮有不同的形状及月亮是如何移动的。对于本课的观察月相有了一个较好的帮助,为记录月相观察日记提供了方便。
本课教学内容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这是一个导入活动,让学生知道用近代科学技术观察月亮,了解到月球上有环形山、高地和“月海”,引发对环形山是如何形成的研究兴趣。第二部分,研究月球上的环形山。先是实验模拟环形山的形成,分二层进行,一是在不同高度丢相同大小的石子;二是在同一高度丢不同大小的石子。再是观察“环形山”投影的变化,用手电筒光直射和斜射沙盘里的石子坑。第三部分,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知道必要的月球信息。第四部分,连续观察月亮,记录、整理月相观察日记,模拟月球的公转,观察月相变化。
2.学情分析
2.1已有认知情况分析
通过二年级上册第2单元《看月亮》的学习,学生已经直观地认识了月亮有不同的形状,初步了解月亮是如何移动的,但对于月亮上究竟有什么和月亮的移动和月相的变化规律没有形成相应概念。
2.2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教学中通过对月球基本知识的了解,知道月球上的相关信息,并模拟月球环形山的形成,让学生意识到利用模型可以帮助人们解释某些自然现象。通过长期观察月亮,记录月相观察日记,培养学生长期观察、及时记录的实验习惯,认识到科学的学习需要恒心和细心。
3.学习目标
3.1了解人类对月球的探索过程。
3.2了解月球概况,知道月球是地球的一颗卫星。
3.3知道月相名称,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
4.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人类对月球的探索过程。
教学难点:知道月相名称,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
5.教学资源准备
教师材料:有关月球的课件、视频、台灯、月相图。
学生分组材料:月球仪、塑料盒、沙、石子、泡沫球、手电筒、排球。
= 6 \* Arabic 6教学流程图
教学流程设计图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意力,激发学生想探索月球的秘密。
欣赏音乐、观赏月亮图片,提出问题。
创设情境
课堂活动
通过师生的交流、讨论和操作探究活动,双方共同确立一个比较合理的实验方案。并在实验中正确实施操作,得出结论。
模拟环形山的形成实验
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过程
认识环形山
观察“环形山阴影的变化
通过模拟实验了解月相变化的原因及各种月相名称。培养学生长期观察、及时记录的实验习惯,认识到科学的学习需要恒心和细心。
模拟月球的公转实验,观察“月相”的变化。
通过自读资料,提取资料中的有用信息,对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是很有帮助的。了解实时航空航天事件,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
了解月球概况
总结本课内容
对本课内容进行梳理,让学生加深印象。并且对学生未来一个月的月相观察记录活动给予了鼓励。
全课总结
7.教学过程
7.1情境导入:
7.1.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图片,一起来欣赏。(一边欣赏一段乐曲,一边观赏美丽的月亮)(播放PPT)
7.1.2同学们现在你有什么感受?(1名学生谈感受)自古以来,美丽的月亮总会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比如《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等等,当然这些都是神话或传说,那么真实的月亮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月球》这节课。(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听音乐、看美丽月亮图片,创设轻松开放的探究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真实月球的热情。
7.2.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过程
7.2.1 1400多年前,意大利的天文学家伽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了地球,让我们跟随伽利略一起去看一看,月球上究竟有什么?
7.2.2 出示课本17页伽利略观察月球的图片和月球表面的图片,(指名读旁边的文字)
7.2.3 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
1.伽利略通过自制的望远镜观察月球,看到了月球表面众多的环形山、高地和月海。
2.对于这些环形山,人们又是怎样认识的呢?(最初科学家们认为是火山喷发形成的,后来科学家结合观测证据提出了新的观点:这些环形山大部分是由来自宇宙的流星体撞击形成的。)
[设计意图] 用月球现实图片引发学生的想象冲突,让学生初步感知月球概况。
7.3认识环形山
7.3.1模拟环形山的形成
7.3.1.1真的如科学家们所说环形山是来自宇宙的流星体撞击而成的吗?我们如何来验证呢?老师为大家提供了沙盘、大小相同、不同的石子若干,结合这些实验材料,实验怎样设计呢?
师生交流实验方案。
(预设:为什么环形山有大有小,引导学生猜测原因并在实验中解决)
原因及解决方案A.流星体的大小,用不同大小石子代替,同一高度扔大小不同的石子。B. 流星体撞击速度,这里学生可能会有两种解决方案:a.扔石子的力度大小。B.扔石子的高度。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扔石子的力度不好控制测量,所以采用高度不同来解决。高度大,速度快;高度小,速度慢.
这个实验是模拟实验,但是在过程中又是对比试验,在这一过程师生交流中,学生针对四年级教师要初步稍微引导学生在对比试验注意控制可变因素、不变因素。
各小组实验
汇报交流
预设:
a.各组出示模拟的环形山,对比月球环形山图片,自然而然得出环形山是来自宇宙的流星体撞击而成的。
b.那么为什么环形山有大有小呢?环形山的大小与深浅不仅取决于流星和陨石的大小,而且还取决于它们的撞击速度。实验中同一高度大石子环形成的“环形山”大,小石子形成的“环形山”小;同样大小的石子,高度大的形成的“环形山”大,高度小形成的“环形山”小。所以环形山的大小与深浅不仅取决于流星体的大小,而且还取决于它们的撞击速度。
7.3.2观察“环形山”阴影的变化
如果要观察月球上的环形山,你觉得在什么时候观察效果最好呢?老师给每组准备了手电,用手电筒光来模拟太阳光,请同学们用手电筒照射(直射、斜射)这些大小不一样的坑,仔细观察影子的变化。
小组实验
汇报交流(总结观察环形山的最佳时机应该是太阳光斜射月球表面的时候。)
教师讲解:每个月的初七、初八和二十二、二十三,因为这个时候太阳刚好斜射月球表面,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挑选这样的夜晚去观察观察。
[设计意图]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这个环节有难度,这种实验既是模拟实验,又是对比实验,所以教师对于实验条件的控制还是要引领一下的。本环节通过师生的交流、讨论和操作探究活动,师生双方共同确立一个比较合理的实验方案。并在实验中正确实施操作,得出结论。
7.4模拟月球的公转,观察“月相”的变化。
7.4.1什么时间才是太阳光斜射的时候呢?就需要我们来了解月球是如何公转的。(教师讲解:月球自己本身会转动叫自传。同时月球会绕着地球转动,就是公转。我们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而月球是地球的一颗卫星,地球始终围绕太阳转,而月球始终围绕地球转。)
7.4.2那么,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月相会有什么变化呢?这种变化又有怎样的规律呢?下面我们通过模拟实验来探究这个方面的问题。
7.4.3出示课本18页上面的模拟月球公转的图片,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片,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初步了解本次模拟实验的材料、方法及注意点。
7.4.4全班交流
实验材料:台灯、排球等。
实验步骤:
a.拉上窗帘,关上顶灯,打开台灯并放在教室中央。
b.手臂伸直,双手托住一只排球,球的位置比头稍高。
c.原地转动身体,让球一直保持在身体的前方。
d.观察球面受光的情形。
教师强调本次实验的注意事项:(教师与一名生合作演示实验过程,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教师一步一步引导学生了解本次实验的方法以及注意点。)
a.实验时,教室里面要保持黑暗状态,这样效果更好。
b.在这个实验中,落地台灯相当于太阳,排球相当于月球,人的头部相当于地球。地球转动一周,相当于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周,地球上的人就可以看到台灯的光照在排球上的反光,由于照射角度的不同,可以看到月相的变化。
学生小组实验,
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二年级学到的月相知识说一说自己观察到的月相变化,在“月相”变化的显著特征时期,教师适当讲解当时月相的名称。
7.4.5真实的月相变化是这样的吗?这就需要我们连续观察月亮,并做好相应记录。你们想记录吗?
7.4.6出示记录月相观察日记的要求。
a. 每晚固定时间(例如6点)对月亮进行观察。
b. 将观察到的月亮形状和此时月亮在天空中的位置画下来。
7.4.7记录月相变化需要我们能连续观察月亮,并做好相应记录。你们能坚持观察记录吗?老师相信大家会说到做到,一个月后我们再一起来交流,我们一定会收获满满。
[设计意图]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描述月相变化,回忆二年级时学过的月亮知识,了解月相变化的原因及各种月相名称。在记录月相观察日记这一环节,教师不仅引导学生学习知识,也在培养学生长期观察、及时记录的实验习惯,认识到科学的学习需要恒心和细心。
7.5了解月球概况
7.5.1出示18页一段资料,说说你对月球的了解。
7.5.2学生读资料并回答。
7.5.3播放关于人类登月视频资料。
自从苏联宇航员阿姆斯特朗是第一个在月球上留下脚印,人类一直在不断的探索月球的秘密,更令我们骄傲自豪的是中国的科学家在几十年间的探月工程,随着“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终于成为成功探月的世界强国之一。
7.5.4如果到月球旅行,你会观察到什么?需要带哪些东西?(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自读资料,提取资料中的有用信息,对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是很有帮助的。了解实时航空航天事件,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
7.6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人类对月球的探索过程,模拟了月球环形山的形成实验,并且在此基础上,观察了环形山投影的变化。接着我们又模拟了月球的公转,观察了月相的变化,了解了月相变化的规律。课后,请大家坚持每天观察月相,做好观察记录。
8.板书设计
6.月球
环形山形成的原因可能是:流星体撞击
环形山最佳观察时间:太阳斜射时
月相名称图
9.教学评析
首先本节课教学我并没有完全遵循教材内容和活动呈现顺序,因为月相观察记录活动是一个月的长期活动,并不能在本课完成,我把这项活动的布置放在了“模拟月球的公转,观察“月相”的变化”这一环节末尾,这样就不会重复、突兀,也节省教学时间。
其次模拟实验活动多是本课的一大特点,为此我设计三个动手活动展现人类对月球的研究。第一个活动是模拟环形山的形成,从不同高度和角度向沙盘里丢大小不同的石子,观察在沙盘里留下的痕迹。这个活动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这个环节有难度,这种实验既是模拟实验,又是对比实验,所以教师对于实验条件的控制还是要引领一下的。本环节通过师生的交流、讨论和操作探究活动,师生双方共同确立一个比较合理的实验方案。并在实验中正确实施操作,得出结论。第二个活动是在第一个活动基础上,通过观察光线从不同角度照射石子坑而形成的阴影变化来理解人类在地球上观察月球环形山的情景。总结“观察环形山的最佳时机应该是太阳光斜射月球表面的时候,”接着用一句话“什么时间才是太阳光斜射的时候呢?就需要我们来了解月球是如何公转的。”就自然而然导入第三个活动“模拟月球公转,观察月相变化”。通过模拟活动了解月球能反射阳光,由于相对位置的不同,在地球上看到的月相是不同的。这三个活动都是通过师生的交流、讨论和操作探究活动,师生双方共同确立一个比较合理的实验方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活动、观察和交流。并在实验中正确实施操作,得出结论。
最后本课在掌握月球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向科学家不断探索月球的精神学习。通过了解实时航空航天事件,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
[参考资料]
[1]郝京华编著,科学教师教学用书四年级下册,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苏教版 (2017)四年级下册8 太阳钟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苏教版 (2017)四年级下册8 太阳钟教学设计及反思,共9页。
苏教版 (2017)四年级下册1 冷热与温度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苏教版 (2017)四年级下册1 冷热与温度教学设计,共10页。
苏教版 (2017)四年级下册3 水受热以后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苏教版 (2017)四年级下册3 水受热以后教学设计及反思,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练习,拓展提高,课堂小结,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