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高中历史必修3:1-3同步练习第1页
    高中历史必修3:1-3同步练习第2页
    高中历史必修3:1-3同步练习第3页
    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 文化史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课 宋明理学课后复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 文化史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课 宋明理学课后复习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
    1.(2011·南充高二检测)山西恒山悬空寺是国内现存的唯一一座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它修建在悬崖峭壁间,迄今已有1 400多年的历史。儒、道、佛三教合一的趋势出现于( )
    A.西汉 B.东汉
    C.南北朝 D.隋朝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三教合一”趋势由此开始。
    【答案】 C
    2.(2011·丹东高二检测)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主张,儒、佛、道三家互相吸取有关的思想理论,逐渐融合。“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这一观点说的是( )
    A.佛教与道教的调和 B.儒学与佛教的调和
    C.三教的调和 D.儒学与道教的调和
    【解析】 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圣人”指的是孔子,“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意思是儒家思想虽然仍被视为统治思想,高高在上,但其内容已融入了道教学说,即儒学与道教的调和。
    【答案】 D
    3.魏晋南北朝时期,关于佛教、道教、儒学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压制,无从发展
    B.佛教与儒学完全对立
    C.道教在民间广泛传播,主张“排儒”
    D.儒学吸收了佛教、道教的精华
    【解析】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面对严峻的挑战,儒学吸收了佛教、道教的精华。
    【答案】 D
    4.(2011·温州模拟)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论证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 )
    A.三纲五常 B.经世致用
    C.万物本原 D.抗衡佛老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宋代儒学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据此可以判断C项正确。
    【答案】 C
    5.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程朱理学是新兴的儒学。以下观点属于程颢、程颐的是( )
    A.无为而治
    B.“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赋敛”
    C.“心即理也”“心外无物”
    D.“万物皆只有一个天理”
    【解析】 “二程”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
    【答案】 D
    6.(2011·宿迁高二检测)“学问以格物致知为先,明善诚身为要,凡诗书、尚书等六经文字,孔子与孟子的遗言,都下过工夫”的学者是( )
    A.朱熹 B.陆九渊
    C.王阳明 D.董仲舒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材料中强调“学问以格物致知为先”,主张格物致知的是程朱理学,故选A项。陆王二人主张发明本心、致良知。
    【答案】 A
    7.(2011·佛山学业水平检测)朱熹在理学发展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他是宋明理学的开创者
    B.他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
    C.他将理学发展到“心学”阶段
    D.他反对君主专制倡导言论自由
    【解析】 宋代理学家“二程”在朱熹之前,故A项不正确;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B项正确;南宋陆九渊提出“心”即“理”,理学发展到心学阶段,C项错误;朱熹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其理学主张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故D项错误。
    【答案】 B
    8.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认为仁者必然无私无畏,大智大勇,襟怀磊落、仁民爱物。其仁者境界与佛老境界的最大不同在于( )
    A.强调获得精神方面的自足
    B.宣扬追求来世的幸福
    C.强调拥有强烈社会责任感
    D.宣扬追求自由的生活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题干中朱熹宣扬无私无畏、大智大勇等是其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体现。而佛教要求人们将幸福寄托于来世,道家主张“无为”,都回避现实,这是双方境界的最大不同。
    【答案】 C
    9.“存天理,灭人欲”,这里的“天理”主要指( )
    A.儒家道德伦理 B.自然规律
    C.人的良知 D.上天的意志
    【解析】 南宋朱熹把天理与三纲五常紧密联系,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因此“天理”主要指封建道德规范。
    【答案】 A
    10.(2011·江苏学业水平检测)下列关于宋代理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是宋代出现的新儒学体系
    B.儒学从佛、道之中汲取了有益的东西,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
    C.集大成者是朱熹,他在历代儒者中的地位及实际影响仅次于孔子和孟子
    D.是儒、道、佛、法四家融合的产物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A项是理学产生的时期;B项是其理论来源;C项是其代表人物的历史地位;D项错误,理学中没有融合法家思想。
    【答案】 D
    11.(2011·广州检测)如果有人向陆九渊请教求贤的方法和态度,他应该会回答( )
    A.要尚实,要有助于国计民生
    B.要接触世间万事万物
    C.要注重人内心的涵养功夫
    D.要勤于读书研究,努力用功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能力。陆九渊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这与C项吻合。A、B、D三项都是指实,与C项的虚相反。
    【答案】 C
    12.(2011·南京高二检测)如果让王阳明穿越时空与朱熹对话,他们的共识应该是( )
    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B.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
    C.知和行都产生于心
    D.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天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能力。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王阳明是心学集大成者,心学是对理学的发展。“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知和行都产生于心”是王阳明的思想,故A、C两项不是两人的共识。探究万物,得到“天理”是朱熹和二程等理学家的观点,故D项也不符合题意。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其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致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大学章句》
    材料二 “心之本体,原是个天理,原无非理;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天理。”“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传习录》
    请回答:
    (1)材料一主要体现了朱熹的哪一观点?根据材料信息,对此作简要解释。
    (2)在朱熹看来,认识事物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3)材料二反映了王阳明怎样的观点?与朱熹相比,心学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朱熹和王阳明基本思想观点的不同,也即“格物致知”和“致良知”的不同。解题关键一是把握材料信息,归纳出材料的核心观点,二是抓住朱熹和王阳明学说的主要特点进行比较和分析。另外,要结合教材知识理解两段材料。
    【答案】 (1)格物致知。通过接触观察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理”的感悟。
    (2)“穷理”,朱熹把认识“理”作为认识事物的最终目的。
    (3)通过内心反省以“致良知”。突出特点是认识到天理就在自己心中,无需外求,只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心学更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张岂之先生说:“朱熹用了四十年搞《四书章句集注》……这本书最大的贡献在于融会了儒学、佛学以及中国的道家。到元明清时期……《四书章句集注》被定为科举考试的必读书。”
    (1)《四书章句集注》中的“四书”是指儒家哪四种典籍?
    (2)《四书章句集注》被元明清三代定为科举考试的必读书,说明理学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3)理学作为一种流传几百年的传统文化,你觉得它有什么可取的地方?有哪些内容是不科学或不可取的?今天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它?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提取有效信息、调动运用知识及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第(1)问,“四书”内容回答较简单,结合教材所学归纳即可。第(2)问,要从理学成为官方哲学,为了加强专制统治角度回答。第(3)问,对待理学应该加以甄别,既要看到其积极一面,又要看到其消极性,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
    【答案】 (1)《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2)说明理学成为封建社会中后期的统治思想。
    (3)科学或可取的一面:①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②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等传统思想的形成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③宋明理学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④宋明理学强调力行,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不科学或不可取的一面:①尊卑等级观念;②重男轻女的观念;③因循守旧的观念;④重礼轻法的观念。
    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相关试卷

    高中人教版 (新课标)第23课 美术的辉煌精练: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版 (新课标)第23课 美术的辉煌精练,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 文化史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同步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 文化史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同步达标检测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 文化史第11课 物理学的重大进展复习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 文化史第11课 物理学的重大进展复习练习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