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 第六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二节 自然环境 课时1 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 教案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10/591796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 第六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二节 自然环境 课时1 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 教案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10/5917963/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第二节 自然环境公开课教案设计
展开第六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二节 自然环境
课时1 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
1.运用亚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及相关资料,归纳亚洲的地形特征与河流特征,简要分析亚洲河流流向与地形的关系。
2.归纳认识大洲地形的方法,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对河流的影响。
亚洲的地形、河流之间的相互关系。
亚洲的地形与河流。
导入新课:复习上学期所学五种地形的特征
地形:指地球表面各种各样高低起伏的形态。
提问:世界五种基本地形、、、、。谁来说一说五种地形的特征?
展示五种地形的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说出不同地形的海拔高低、地形特征。
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亚洲的地形。
任务1 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及相关资料,归纳亚洲的地形特征与河流特征,简要分析亚洲河流流向与地形的关系。
活动一:认识亚洲的地形特征(分两步)
步骤1──认识亚洲主要的地形区分布与海拔
教师布置任务:阅读课本第7页图6.8亚洲的地形,完成下列要求。
(1)找出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和内蒙古高原,说出它们在亚洲的位置和大致的海拔。
(2)在亚洲地形图上找到主要地形区,并用彩色笔勾画出来。
(3)说出亚洲的地形特征。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1)按照老师的要求,找出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华北平原、东北平原、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德干高原、伊朗高原,分别指出它们在亚洲的位置和大致的海拔。
(2)根据颜色判断地势:颜色是分层设色地形图的重要特征,对照图例认识陆高与海深,其中褐色代表海拔较高的 ,绿色代表海拔较低的。
(3)总结亚洲的地形特征:地势起伏大,中部 ,四周 ,地形复杂多样,以 、 为主。
设计意图:通过读图和勾画地形区,以及阅读教师提供的资料,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步骤2──沿北纬30度从东向西做一次亚洲之旅,进一步印证亚洲地势特点
教师布置任务:快乐之旅:结合“图6.8亚洲的地形”和“图6.9亚洲大陆沿北纬30°纬线的地形剖面示意图”,以小组为单位沿北纬30度,从东向西做一次亚洲之旅。说出你沿途经过哪些地形区?大致海拔高度是多少?有可能见到什么样的自然景观?或哪些世界之最或亚洲之最?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1)旅行路线:沿北纬30度,从东向西做旅行。沿途记录所经地形区,所见到的地貌环境和地形特征(地名、海拔、景观等)。(要求:活动中各小组长总负责,并记录好所经地区的特征。)
(2)根据剖面图判断:亚洲海拔最高部分在亚洲的 部,平原主要分布在亚洲的 (部位),总结亚洲地势特点。
预设学生读图归纳:亚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表现出起伏大及中部高、两侧低的特点。
教师总结:根据以上的读图分析,可以看出亚洲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地面起伏大,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设计意图:用“快乐旅行”设置情景,通过分组活动,使得全班每个学生都得到了充分参与,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获取知识,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新意与乐趣。
过渡:河流是构成自然环境的另一重要因素。
活动二:认识亚洲的河流特征(分两步)
步骤1──认识亚洲主要的河流及其注入的海洋
提供“知识拓展” ──水系
阅读:流域一般指河流的集水区域。流域内所有河流、湖泊等各种水体组成的水网系统,称作水系。其中,水流最终流入海洋的称作外流水系;水流最终流入内陆湖泊或消失于荒漠之中的,称作内流水系。
教师布置任务:阅读课本第7页图6.8亚洲的地形,完成下列要求。
(1)用笔圈出鄂毕河、叶尼塞河、黄河、长江、湄公河、恒河、印度河,并圈出它们流经的国家及流入的海洋。
(2)在亚洲地形图中找出亚洲主要大河,按注入的大洋把河流分类,看看亚洲河流是否都注入了海洋。(注意区分内外流河)
(3)读图说出亚洲河流在数量、长度方面有什么特征?为什么有这些特征?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
(1)流入太平洋的有: 。
流入印度洋的有: 。
流入北冰洋的有: 。
最终不流入海洋的有: 。
(2)亚洲河流数量多,并且源远流长,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知识拓展,让学生了解内流区、外流区,对水系特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通过读图了解亚洲河流的流向及注入的海洋,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步骤2──认识亚洲河流流向与地势地形的关系
教师布置任务:(1)回想亚洲的地势有何特征。
(2)思考河流流向受什么因素影响。
(3)亚洲河流流向与地形分布之间的关系如何?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亚洲地势特点是 ,因此,受地形等因素的影响,亚洲的河流大都发源于中部的 ,呈 状流向四周的海洋。
教师总结:地形决定河流的流向和流速,反过来,根据河流的流向也可以判断地势情况。受地形、面积广大等因素影响,亚洲长河众多,多发源于中部高原、山地,呈放射状流向周边的海洋。
设计意图:让学生独立读图、分析、归纳、总结,认识地形对河流的影响
承转:通过对亚洲地形和河流的学习,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认识一个大洲的地形、河流特征?地形地势对河流有何影响?以此方法完成第8页活动──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对河流的影响。
教师布置任务:完成第8页活动──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对河流的影响。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1)归纳北美洲的地形特征。
①找出海岸山脉、内华达山脉、落基山脉、大平原、密西西比河平原、拉布拉多高原、阿巴拉契亚山脉,分别指出它们在北美洲的位置和大致的海拔。
②按照“相对一致、空间上连续”的原则,将北美洲按照地形划分西部、中部和东部三个区域,说出这三个区域主要的地形类型。
③读图,指出北美洲大陆沿北纬40°纬线自西向东地势的变化特点。
(2)以密西西比河为例,解释北美洲的地形对河流流向的影响。
①在图中找出密西西比河及其主要支流,并用箭头标出它们的流向。
②分析这些河流的流向与地形的关系。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突出学生对认识一个大洲地形和水系特征的方法的实际应用。通过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对河流的影响,训练学生独立读图、分析、归纳、总结的学习能力,来实现学习目标。
完成《高效课时通》相应习题。
本节是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开始,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同时注意学法的指导。让学生通过本节的学习为继续学习其他区域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学习本节知识,使学生了解分析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要从分析哪些要素入手,对自然要素的分析要注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二节 自然环境第1课时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地理七年级下册<a href="/dl/tb_c4960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二节 自然环境第1课时教案及反思</a>,共1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教材设计思路,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第二节 自然环境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第二节 自然环境教案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标要求,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第二节 自然环境第1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第二节 自然环境第1课时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