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 经济史20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同步达标检测题
展开一、选择题
1.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余粮。”这一措施实行于( )
A.1917年十月革命时期 B.苏维埃俄国内战时期
C.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 D.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
【答案】B
【解析】
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小说《静静的顿河》中的一位暴动士兵说:“青天白日里就进行疯狂的抢劫!把我们家的粮食全搞走啦,连小石磨都抬走啦,法令上是说这样为劳动人民吗?”士兵的话主要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 )
A.余粮收集制
B.企业国有政策
C.粮食税
D.义务劳动制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材料中的“把我们家的粮食全搞走啦”可知该战士说的是余粮收集制。故A选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企业国有政策,故B选项错误。粮食税属于新经济政策,故C选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义务劳动制,故D选项错误。
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3.下面两幅历史图片反映的情况有明显变化。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行
B.新经济政策的实行
C.战争结束,形势发生变化
D.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答案】A
【解析】
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4.前苏联画家弗·赛罗夫于1921年创作的油画《列宁会见上访农民》。它描绘的是十月革命后,列宁在一间简朴的办公室里接见从外省步行上访的农民的情景。这一情景出现的直接背景是( )
A.农民拥护苏维埃的土地法令
B.余粮收集制引发农民的反对
C.新经济政策允许粮食自由买卖
D.农民强烈要求加入集体农庄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民上访,肯定是因为对当时的一些国家政策不满。据材料所给的时间1921年,可知农民的不满应来自“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实行的余粮收集制。战争结束,这一政策继续推行,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引发农民对苏维埃政权的不满。故B选项正确。A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故排除。
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5.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有人对列宁说:“我们过去认为可以一举消灭商品经济,走向社会主义。但实际情况表明,必须发展商品经济。”此后,苏维埃政权( )
A.采取余粮收集制 B.建立战时经济体制
C.实施新经济政策 D.颁布新的土地法令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出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俄国,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是行不通的,必须通过实行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为核心的新经济政策才能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故C选项正确。余粮收集制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故A选项错误。战时经济体制也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故B选项错误。新的土地法令在十月革命后,故D选项错误。
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新经济政策
6.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苏俄新经济政策主要“新”在( )
A.进行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
B.改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C.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D.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答案】C
【解析】
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新经济政策
7.20世纪20年代,有作家说:“他们在各个角落织补着支离破碎的工业网,重新组织俄国的商业,促使俄国大地开始复苏。”这主要体现了( )
A.十月革命的作用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作用
C.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D.斯大林体制的作用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信息“组织俄国的商业”,可以看出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市场、货币关系发展社会经济,使俄国经济有了很大发展。故C选项正确。十月革命与“组织俄国的商业”无关,故A选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也不符合材料信息,故B选项错误。斯大林体制属于计划经济体制,故D选项错误。
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新经济政策
8.1936年11月,斯大林在就苏联宪法所作的报告中说:“由于苏联经济方面发生了这些变化,我国的社会阶级结构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
B.富农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被消灭
C.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在苏联确立
D.赶走帝国主义干涉势力
【答案】A
【解析】
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
9. 下图漫画题为《片面的经济》,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国民经济发展状况。该状况是( )
A.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B.军事工业遥遥领先
C.民众衣食住行先进
D.经济体制健康发展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图片形象地反映了苏联国民经济的片面发展带来的恶果。苏联通过牺牲农业、轻工业来发展重工业,带来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故A选项错误。军事工业遥遥领先,没有全面反映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故B选项错误。图片无法体现民众衣食住行先进,故C选项错误。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不能说明经济体制健康发展,故D选项错误。
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
二、非选择题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增加财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和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如果没有资本主义的大工厂,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而对于一个农民国家来说更谈不上社会主义了……不挽救重工业,不恢复重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而没有工业,我们就会灭亡而不成其为独立国家。
——摘自《列宁全集》
材料二 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的。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贷款给苏联。
——摘自《斯大林选集》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苏维埃政权为什么要实施快速工业化战略。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是如何为工业化打基础并找到资金的。
【答案】(1)苏维埃政权是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处于敌对势力包围中;经济技术落后,国防薄弱;如不快速发展重工业、实现工业化,经济、技术就不能独立,政权将被扼杀。
(2)实行企业国有化、农业集体化;政府把国有企业利润集中收缴;征收农业税,以艰苦奋斗、厉行节约等方式筹集工业化资金。
【解析】
第(2)问,考查十月革命后苏俄为加速工业化而采取的举措,回答时把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战略加以列举,要注意答题的角度必须是“打基础并找到资金”。
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高中历史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 经济史20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当堂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 经济史20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当堂达标检测题,共8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 经济史20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 经济史20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练习题,共7页。
历史必修2 经济史20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同步练习题: 这是一份历史必修2 经济史20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同步练习题,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