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3 文化史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教案及反思
展开(1)识记:三民主义的具体内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新三民主义的内容;
(2)理解三民主义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的作用;《临时约法》的进步意义和辛亥革命的成败;
(3)比较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异同;三民主义与辛亥革命成败之间的关系。通过比较新旧三民主义,提高比较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孙中山的历史题材影片,运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历史情景,丰富学生感性认识。
(2)通过查阅历史资料、阅读分析材料等方法,归纳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以及具体内容。
(3)结合教材和史料,利用历史比较法分析新旧三民主义之间的异同,提高学生比较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的理论发展,是孙中山先生不断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体现,反映出孙中山先生能够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以及坚持民主革命锲而不舍的精神。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这种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爱国精神。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孙中山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提出及影响、新三民主义的提出及影响。本课内容一方面表明三民主义的内容在不断充实和发展;另一方面反映出先进中国人的救国探索不断深入;同时还反映出孙中山能够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具有崇高的人格品质。
【重点难点】
1、重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内容;《临时约法》的内容。
2、难点: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分析与评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引用近代爱国者谢缵泰的《时局图》,图中“不言而喻,一目了然”的对联,生动形象地揭露了清政府的腐败和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面对这一危局,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爱国志士作何反应?
一、背景
1、政治:民族危机空前深重,种种救国主张屡屡碰壁(1900,1901),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
2、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壮大;
3、思想(外因):西方民主、民生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及孙中山主动吸收西方思想;
二、三民主义的提出
1、标志:1905年,日本东京《民报》发刊词
2、内容
3、评价
(1)积极:
①地位: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②资产阶级:表达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
③中国人民: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的愿望;
④成果: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
(2)消极
①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没有明确反帝主张
②缺少具体的可操作性,只是些抽象的概念
③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彻底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三、三民主义的实践
四、三民主义的发展——新三民主义
1、标志: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2、内容
3、与三民主义相比,新三民主义的“新”:
(1)认清帝国主义面目,提出明确反帝主张【最大的“新”】
(2)民权具有普遍性、具体性和可行性
(3)新三民主义关注农民、工人的生计
【合作探究】与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相比,有何异同?
五、新三民主义的实践
1、国共第一次合作
2、国民大革命
【合作探究】我们应该向孙中山先生学习什么?
1、学习孙中山先生能够与时俱进,不断探索的精神。
2、学习孙中山先生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学习孙中山先生为民族革命鞠躬尽瘁的精神。
人教版 (新课标)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 文化史第7课 启蒙运动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 文化史第7课 启蒙运动教学设计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三维目标,教材分析,重点难点,教学过程,教材P33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历史必修3 文化史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历史必修3 文化史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三维目标,教材分析,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合作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