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数学三角函数专题 方法14:已知三角函数值求函数值
展开方法14 已知三角函数值求函数值
一、单选题
1.已知,且,则的值为( )
A. B. C. D.
【答案】D
【分析】
根据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得出的值,再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即可解题.
【解析】
因为,所以,
又,所以,
所以
.
故选:D
【小结】
该题考查的是有关三角函数求值问题,解题方法如下:
(1)利用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结合角的范围,求得的值;
(2)凑角,利用差角余弦公式求得结果.
2.在中,角、、的对边分别为、、,已知,,若最长边为,则最短边长为( )
A. B. C. D.
【答案】A
【分析】
先结合角的范围利用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求得角的正余弦,再利用三角形内角和为和诱导公式计算角的正余弦,判断c为最大边,为最短边,利用正弦定理求出即可.
【解析】
由知,利用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可求得,,由知,得,,
∴,,
即为钝角,为最大角,故c为最大边,有,
由知,最短边为,
于是由正弦定理,即求得,
故选:A.
【小结】
本题解题关键在于通过计算内角的正余弦值判断c为最大边,为最短边,才能再利用已知条件和正弦定理计算突破答案.
3.若,则的值为( )
A. B. C. D.
【答案】D
【分析】
根据题中条件,由诱导公式,以及二倍角的余弦公式,即可求出结果.
【解析】
因为,
所以.
故选:D.
4.若,,则( )
A.1 B. C. D.
【答案】D
【分析】
利用,结合辅助角公式、基本不等式,得出,即可得出结果
【解析】
,,则,
,
,当且仅当时取等号,由,
,
,,,,
故选:D
【小结】
本题考查了三角函数值的计算,考查了辅助角公式、基本不等式,解题的关是得出,属于中档题.
5.《九章算术》中《方田》章有弧田面积计算问题,术曰:以弦乘矢,矢又自乘,并之,二而一.其大意是弧田面积计算公式为:弧田面积(弦×矢+矢×矢).弧田是由圆弧(弧田弧)和以圆弧的端点为端点的线段(弧田弦)围成的平面图形,公式中的“弦”指的是弧田弦的长,“矢”指的是弧田所在圆的半径与圆心到弧田弦的距离之差,现有一弧田,其弧田弦等于6米,其弧田弧所在圆为圆O,若用上述弧田面积计算公式算得该弧田的面积为平方米,则( )
A. B. C. D.
【答案】D
【分析】
由弧田面积求出矢,设半径为,圆心到弧田弦的距离为,列出方程组求出,,从而得到,再由,能求出结果.
【解析】
如图,由题意可得:,
弧田面积(弦矢矢矢矢平方米.
解得矢,或矢(舍,
设半径为,圆心到弧田弦的距离为,
则,解得,,
,
,可得.
故选:D
【小结】
关键小结: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求出,其中涉及直角三角函数,这个问题解决了,后面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6.若,且,则( )
A. B.
C. D.
【答案】D
【分析】
先根据诱导公式化简,再根据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得,最后结合诱导公式以及正弦倍角公式求得求即可.
【解析】
因为,,所以,
则,
故选:D.
7.若,则( )
A. B. C. D.
【答案】A
【分析】
利用,结合二倍角公式可求得结果.
【解析】
由得:.
故选:A.
8.已知角的终边经过点,则( )
A. B. C. D.
【答案】A
【分析】
根据角的终边经过点,利用三角函数的定义可求出的正弦和余弦,进而利用二倍角公式,两角和的余弦公式即可求解.
【解析】
解:角的终边经过点,
,
由三角函数的定义知:,,
,
,
.
故选:A.
9.已知是第二象限的角,,则( )
A. B. C. D.
【答案】B
【分析】
由题可得,再由二倍角的正切公式即可求出.
【解析】
因为是第二象限的角,,则,,
.
故选:B.
10.若,,则( )
A. B.0 C. D.或0
【答案】B
【分析】
根据题意,化简得到,所以,取得,再利用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和两角和的正弦函数公式,即可求解.
【解析】
由,可得,
即,
因为,所以,所以,
解得,所以,所以,所以,
又,所以,
所以.
【小结】
三角函数的化简求值的规律总结:
1、给角求值:一般给出的角是非特殊角,要观察所给角与特殊角的关系,利用三角变换转化为求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问题;
2、给值求值:即给出某些角的三角函数值,求另外一些角的三角函数值,解题关键在于“变角”,使相关角相同或具有某种关系;
3、给值求角:实质上可转化为“给值求值”即通过求角的某个三角函数值来求角(注意角的范围).
11.已知,则( )
A. B. C. D.
【答案】A
【分析】
根据题意并结合诱导公式可得出,再由二倍角的余弦公式,即可得出求出结果.
【解析】
解:由题意可知,,
根据诱导公式可得:,
则.
故选:A.
12.若,则( )
A. B. C. D.
【答案】B
【分析】
化简,再利用二倍角公式化简求值.
【解析】
=.
故选:B
【小结】
三角恒等变换常用的方法有:三看(看角、看名、看式)三变(变角变名变式),要根据已知条件灵活选择方法化简求值.
13.已知,则( )
A. B. C. D.
【答案】C
【分析】
化简已知得,再化简代入求值即得解.
【解析】
由题得,
.
故选:C
二、解答题
14.已知角的终边经过.
(1)求及m的值;
(2)若,求的值.
【答案】(1),,;(2).
【分析】
(1)根据任意角的正切函数的定义结合点的坐标求解出的值;再根据任意角的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定义求解出的值;
(2)先根据诱导公式化简原式,再结合两角和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计算出原式的值.
【解析】
(1)因为,所以,所以
(2)原式,
因为,,所以,
所以原式的值为.
【小结】
解答本题的第二问的关键是熟悉诱导公式的运用,利用诱导公式对原式进行化简,同时对于两角和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要很熟练,方便对原式进行计算求值.
15.已知点是角的终边上一点.
(1)求;
(2)求的值.
【答案】(1),(2)
【分析】
(1)先求出,由三角函数的定义可得答案.
(2),将(1)中的结果代入可得答案.
【解析】
(1)点在角的终边上一点,则
由三角函数的定义可得:
(2)
16.已知.
(Ⅰ)求的单调递增区间;
(Ⅱ)若,且,求的值.
【答案】(Ⅰ);(Ⅱ)
【分析】
(Ⅰ)化简函数得,令可得增区间;
(Ⅱ)由,则,结合,可得,再由展开求解即可.
【解析】
(Ⅰ)
.
令,解得,
则的单调递增区间为
(Ⅱ)若,则,
,则,
因为,所以,
所以,
所以
.
【小结】
本题解题的关键点有两个,一是利用,结合,得,二是利用展开求值.
17.已知.
(1)求的值;
(2)若,求的值.
【答案】(1);(2).
【分析】
(1)根据化简原式的分子分母,然后分式上下同除,将原式变形为的表示形式,由此计算出原式的值;
(2)先根据正切的二倍角公式计算出的值,然后根据角的关系:,结合两角和的正切公式求解出的值.
【解析】
(1)因为,所以且,
所以;
(2)因为,所以,
.
【小结】
解答本题的第二问的关键是找到与的之间的关系,从而借助正切的两角和公式、二倍角公式完成求解.
18.已知,且为第二象限角.
(I)求:的值;
(II)求:的值.
【答案】(Ⅰ);(Ⅱ).
【分析】
(Ⅰ)根据题意以及同角基本关系可知,再利用二倍角公式即可求出结果;
(Ⅱ)根据(Ⅰ)的结果利用两角差余弦公式,即可求出结果.
【解析】
(Ⅰ),,
又为第二象限角,得,
;
(Ⅱ)
.
19.已知,.
(1)求证:.
(2)若为第一象限角,为第四象限角,求的值.
【答案】(1)证明见解析;(2).
【分析】
(1)分别将已知条件展开,两式相减、相加可得,的值,两式相除即可求证;
(2)利用同角三角函数的平方关系结合角所在的象限求出、的值,利用即可求解.
【解析】
(1)由题意可得:
得
得.
得:,即
(2)若为第一象限角,
因为为第四象限角,
,
.
【小结】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灵活运用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要证,化切为弦即证,所以想到将已知条件展开,给值求值型的关键是用已知角表示所要求的角,即.
20.已知.
(1)求值:;
(2)求值:.
【答案】(1);(2).
【分析】
(1)利用诱导公式化简,再利用齐次式即可求解.
(2)利用诱导公式以及两角和的正切公式即可求解.
【解析】
(1),
,
原式=.
(2)
.
21.已知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满足
(1)求角B的大小;
(2)若,求的值;
(3)若,,求边a的值.
【答案】(1);(2);(3).
【分析】
(1)由正弦定理的边角转化得,结合三角形内角性质即可求角B.
(2)由两角差、倍角公式展开,根据已知条件及(1)的结论即可求值.
(3)根据余弦定理列方程即可求a的值.
【解析】
(1)由正弦定理有:,而为的内角,
∴,即,由,可得,
(2),
∵,,可得,而,
∴,
(3)由余弦定理知:,又,,,
∴,可得.
22.已知角的顶点与原点重合,始边与轴的非负半轴重合,终边过点.
(1)求与的值;
(2)若角满足,且角为第三象限角,求的值.
【答案】(1),;(2).
【分析】
(1)利用三角函数的定义求出、的值,再利用诱导公式可求得与的值;
(2)利用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求出的值,然后利用两角和的余弦公式可求得的值.
【解析】
(1)由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可得,.
由诱导公式可得,;
(2)由于角满足,且角为第三象限角,所以,,
因此,.
23.已知函数的最小正周期为.
(1)求与的单调递增区间;
(2)在中,若,求的取值范围.
【答案】(1),;(2)
【分析】
(1)根据函数的最小正周期为,可求,并写出函数式进而求的单调递增区间;
(2)由(1)结论,求角,根据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可知角B、C的关系,进而求B的范围,即可求的取值范围.
【解析】
(1)因为的最小正周期为,即
∴,令
解得
∴的单调递增区间是
(2)在中,若,
由(1)得,,所以
因为 所以,即
因为,所以;
所以
所以的取值范围
【小结】
(1)由最小正周期求参数,利用整体代入法求的单调递增区间;
(2)应用三角形内角和性质可得内角B、C的关系,进而用其中一角表示另一角并确定角的范围,进而求函数值的范围.
24.已知函数,将函数的图象向左平移个单位,得到函数的图象.
(1)求的值;
(2)求函数的解析式;
(3)若,求.
【答案】(1);(2);(3)
【分析】
(1)利用三角恒等变换公式化简函数得解析式,再代入即可求解;
(2)利用图像平移变换“左加右减”即可得到的解析式;
(3)由,可求出或,再分类讨论求出.
【解析】
(1)
(2)根据图像平移变换可知:
(3),,即,
解得:或
所以:或
当时,
当时,
综上可知,
【小结】
本题主要考查函数的图像变换规律,做题时要注意三点:
(1)弄清楚是平移哪个函数的图像,得到哪个函数的图像;
(2)注意平移前后两个函数的名称是否一致,若不一致,先利用诱导公式化为同名函数;
(3)由的图像得到的图像时,需平移的单位数应为,而不是.
25.已知为锐角,,.
(1)求的值;
(2)求的值.
【答案】(1);(2).
【分析】
(1)由为锐角,可求出,利用同角之间的关系可求出.
(2)根据结合余弦的差角公式可得出答案.
【解析】
(1),,
(2)由为锐角,,
.
【小结】
本题考查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余弦函数的差角公式以及角的变换关系,在利用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求值或化简时,常根据角与角之间的和差、倍半、互余、互补的关系,运用角的变换,沟通条件与结论的差异,使问题获解,常见角的变换方式有:,,等等,属于一般题.
26.已知.
(1)求的值;
(2)求的值.
【答案】(1);(2)
【分析】
(1)根据利用两角差的正切公式计算可得;
(2)利用弦化切代入计算可得;
【解析】
(1),
又,.
(2)
【小结】
三角函数化简求值,常用拼凑角:
(1)再利用诱导公式求值或化简时,巧用相关角的关系会简化解题过程,常见的互余关系有:与,与,与等;常见的互补关系有: 与,与等;
(2)在利用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求值或化简时,常根据角与角之间的和差、倍半、互余、互补的关系,运用角的变换,沟通条件与结论的差异,使问题获解,常见角的变换方式有:,,等等.
27.设是钝角,.
(1)求的值;
(2)求的值.
【答案】(1);(2).
【分析】
(1)根据及题干条件,可求得的值,根据即可得答案;
(2)根据(1)可得的值,利用两角和的余弦公式,即可求得答案.
【解析】
(1)是钝角,,根据,
解得,所以.
(2),
.
28.已知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对称,且图象相邻两个最高点的距离为.
(1)求和的值;
(2)若,求的值.
【答案】(1),;(2).
【分析】
(1)根据对称轴和周期可求和的值.
(2)由题设可得,利用同角的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可得,利用诱导公式和两角和的正弦可求的值.
【解析】
(1)因为图象相邻两个最高点的距离为,故周期为,
所以,故.
又图象关于直线,故,
所以,因为,故.
(2)由(1)得,
因为,故,
因为,故,故.
又
.
【小结】
三角函数的中的化简求值问题,我们往往从次数的差异、函数名的差异、结构的差异和角的差异去分析,处理次数差异的方法是升幂降幂法,解决函数名差异的方法是弦切互化,而结构上差异的处理则是已知公式的逆用等,最后角的差异的处理则往往是用已知的角去表示未知的角.
29.已知,为锐角,,.
(1)求的值.
(2)求的值.
【答案】(1);(2).
【分析】
(1)利用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以及二倍角公式即可求值;
(2)先求出,再利用即可求解.
【解析】
解:(1)由题意知:为锐角,且,
解得:,
;
(2)由(1)知,,
则,
,
,
故.
30.已知,.
(1)求的值;
(2)求的值.
【答案】(1);(2).
【分析】
(1)由求出,利用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求解即可;
(2)利用二倍角公式和两角和与差公式计算出结果.
【解析】
(1),,
,
.
(2)由(1)可得:
,
.
31.如图,在中,于,且.
(1)若,求角的大小;
(2)若,求的值.
【答案】(1);(2).
【分析】
(1)设,则,从而可得,利用二倍角公式正切公式即可求解.
(2)根据题意可得,由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可得,即,再由,利用两角和的正切公式即可求解.
【解析】
(1)设,则,,
因为,,
又因为,所以,
即,所以,
因为,所以,所以.
(2)因为,,,
所以,
又因为,,
所以,
所以,,
又因为,
所以.
32.设函数.
(1)若,求.
(2)在锐角中,为锐角,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若,,.求b.
【答案】(1);(2).
【分析】
利用二倍角公式及降幂公式进行化简,(1),求得与,再运用和差公式以及二倍角公式求值;(2)由,求得,再运用余弦定理求值.
【解析】
(1),
由,得,,
故,,
;
(2)由(1)得,且,
得,,
又为锐角三角形,
,
在由余弦定理可知,
故.
【小结】
解三角形的基本策略:一是利用正弦定理实现“边化角”,二是利用余弦定理实现“角化边”;求三角形面积的最大值也是一种常见类型,主要方法有两类,一是找到边之间的关系,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二是利用正弦定理,转化为关于某个角的函数,利用函数思想求最值.
33.已知 ,,,
求,,的值.
【答案】;;
【分析】
由已知条件,利用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结合角所在的象限求出,,以及的值,再利用两角和的正弦公式,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正切的二倍角公式即可求解.
【解析】
因为,,
所以,
因为,,
所以,
所以,
因为,所以,
综上所述:,,.
34.已知向量,,且函数的图象经过点.
(1)求的解析式及最小正周期;
(2)若,,求的值.
【答案】(1),最小正周期为;(2).
【分析】
(1)利用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运算、二倍角公式以及两角和的正弦公式化简可得,由结合的取值范围可求得的值,进而可得出函数的解析式,利用正弦型函数的周期公式可求得函数的最小正周期;
(2)由已知条件得出,利用同角三角函数的平方关系可求得,再利用两角差的正弦公式可求得的值.
【解析】
(1),,
,
由已知可得,可得,
又,,则,该函数的最小正周期为;
(2),
,则,,
所以,
.
【小结】
给值求值问题一般是正用公式将所求“复角”展开,看需要求相关角的哪些三角函数值,然后根据角的范围求出相应角的三角函数值,代入展开式即可.
35.在中,角,,所对的边分别为,,,已知.
(1)求的值;
(2)求的值.
【答案】(1);(2).
【分析】
(1)由题意结合正弦定理可得的值
(2)利用二倍角公式首先求得的值,然后利用两角和的正弦公式可得的值.
【解析】
(1)
在中,由正弦定理得,
,即,.
(2)由(1)可得,
从而,,
故.
【小结】
在解三角形题目中,若已知条件同时含有边和角,但不能直接使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得到答案,要选择“边化角”或“角化边”,变换原则常用:
(1)若式子含有的齐次式,优先考虑正弦定理,“角化边”;
(2)若式子含有的齐次式,优先考虑正弦定理,“边化角”;
(3)若式子含有的齐次式,优先考虑余弦定理,“角化边”;
(4)含有面积公式的问题,要考虑结合余弦定理使用;
三、填空题
36.若,则____________
【答案】
【分析】
由题意结合诱导公式、二倍角余弦公式直接运算即可得解.
【解析】
若,则,
.
故答案为:.
37.已知,则______.
【答案】或
【分析】
利用两角和的正切公式,展开即可求解.
【解析】
即,解得或.
故答案为:或
38.若,是第三象限角,则___________.
【答案】
【分析】
先化简,再结合同角三角函数关系求解即可得答案.
【解析】
解:,
,
,
为第三象限角,
,
故答案为:
【小结】
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结合半角公式化简,考查运算求解能力,是基础题.
39.已知,则________.
【答案】
【分析】
将未知角化为已知角,结合三角恒等变换公式化简即可.
【解析】
解:因为,
所以.
故答案为:.
【小结】
三角公式求值中变角的解题思路
(1)当“已知角”有两个时,“所求角”一般表示为两个“已知角”的和或差的形式;
(2)当“已知角”有一个时,此时应着眼于“所求角”与“已知角”的和或差的关系,再应用诱导公式把“所求角”变成“已知角”.
四、双空题
40.已知,且,则______,______.
【答案】
【分析】
①根据x的范围利用平方关系求出余弦,即可求得正切,
②利用二倍角公式化简,利用商数关系求解 .
【解析】
①由题:,且,所以,
所以
②
=
故答案为:;
高三数学三角函数专题 方法13: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 这是一份高三数学三角函数专题 方法13: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文件包含方法13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原卷版docx、方法13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4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三数学三角函数专题 方法2:齐次式法求三角函数值: 这是一份高三数学三角函数专题 方法2:齐次式法求三角函数值,文件包含方法2齐次式法求三角函数值原卷版docx、方法2齐次式法求三角函数值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4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三数学三角函数专题 方法9:利用三角函数的性质求参数值: 这是一份高三数学三角函数专题 方法9:利用三角函数的性质求参数值,文件包含方法9利用三角函数的性质求参数值原卷版docx、方法9利用三角函数的性质求参数值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5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