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第2节 地球的自转第一课时学案及答案
展开1.利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自转,并从各角度观察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增强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培养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
2.通过实验演示,观察并体会地球的自转方向,理解运动的相对性,提高发现及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学习科学史,体会科学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科学是发展的、进化的。发现生活中与地球自转相关的地理现象,体会地球自转的意义,激发地理探究心理,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目标制定依据 学生分析 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材分析 《地球的自转》是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教材的内容有:地球自转及规律和昼夜交替、晨昏线的区分。本节课是该节内容的第一课时。这节内容是继《地球和地球仪》之后编排的,此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大小等知识,并且小学科学课中也学过了“日月星辰东升西落”、“傅科摆”等知识。现在,对地球运动进行学习,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地理知识打下了基础。
教学重点 支持地球自转的现象和证明地球自转的证据
教学难点 地球自转的方向
教学准备 (教具、设备) 多媒体、手机、摄像头、地球仪、自制方向标、自制傅科摆模型、自转星星 视运动教具。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预习前测
提前发给学生关于科学家 认识日地运动的科学史资 料
学生阅读、提炼、分析信息
培养学生寻找信息、提炼信息及质疑能力
导入环节
今天我们学习地球的自转。提出历史上日、地运动的观点。谈谈地心说统治西方天文学千年的原因。ppt展示学生的答案
学生阅读、思考、回答、交流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环节1: 学生寻找支持地球自转的证据。
以你现在的认知你觉得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和证据能支持和证明地球确实在自转去说服托勒密那时候的人们。
学生小组讨论、思考回答。 昼夜交替 杆影变化、星星的视运动、傅科摆、水流旋涡、落体偏东等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环节2: 星星视运动演示
自制教具,模拟星星的视运动。 提问:中间北极星为什么不动?你觉得没有旋转的原因是什么?
引导学生寻找证据,培养获取信息能力, 以及分析能力、举证能力。 用自制器材模拟相机延时摄影排出的星星运动轨迹。
用模拟实验验证地球的自转及自转方向及自转产生的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
学生进一步思考,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以及多方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通过模具,让学生介绍给学生听,把课堂交给学生。
引导学生从惯性知识去分析地球自转停止可能带来的影响。
培养学生热爱地球、保护地球的意识。
引发大家对科学史的认识。加深对科学的理解。
环节3: 地球自转方向验证活动。
1、模拟昼夜交替,明确地 球自转的周期为24小时。
2、模拟地球上一天杆影变化。需要什么器材? 温馨提示:手电筒距离地球仪一臂距离模拟平行 光。验证地球自转的方向。从而判断从南极上空及北极上空所观测到的地球自转的方向。 总结地球自转的规律。
思考回答:地球仪、方向标、火柴棍、手电筒
环节4: 地球自转的证据——傅科摆
思考:上述这些现象能否完全证明地球在自转? 展示学生课外拓展傅科摆作业,请学生上台演示说明傅科摆证明地球自转的原因。
学生思考回答,涉及运动的相对性。 学生上台演示说明傅科摆证明地球自转的原因。
环节5:地球自转的意义
假如有一天地球停止了自转会怎么样呢?对于地球上的生物会有什么影响?视频
环节6:总结
回顾我们整节课从托勒密提出的地球是静止不动的,到现在我们认识到地球自转如此重大的意义,你有什么感受? 总结:科学的发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进步的。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 学生思考。
作业布置
预习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晨昏线知识。
初中科学浙教版九年级下册第 2 节 能源及其利用导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初中科学浙教版九年级下册<a href="/kx/tb_c5791_t4/?tag_id=42" target="_blank">第 2 节 能源及其利用导学案及答案</a>,共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知识点预习,知识点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节 电流的测量优质导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节 电流的测量优质导学案及答案,共7页。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节 电流的测量优质导学案: 这是一份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节 电流的测量优质导学案,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