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六古代诗歌阅读分点突破四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练习含解析
展开这是一份2022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六古代诗歌阅读分点突破四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练习含解析,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专项练习,综合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题。
和寇十一晚登白门①
陈师道②
重楼杰观屹相望,表里河山自一方。
小市③张灯归意动,轻衫当户晚风长。
孤臣白首逢新政,游子青春见故乡。
富贵本非吾辈事,江湖安得便相忘。
【注】 ①寇十一:即寇国宝,从陈师道学。白门,徐州城门名。②陈师道:北宋诗人,元祐初期,因苏轼等人举荐,曾任徐州教授。本诗作于元符三年春天,宋哲宗死,徽宗即位,之前反对变法、遭严酷打击的元祐党旧臣逐渐被召回。③小市:徐州地名。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答:①诗人登楼观览的轻松愉快。前两联写诗人登上城门饱览山河风光,直到小市张灯才萌生归意,意兴盎然,轻松愉悦。②政局变化、旧友回乡的欣慰喜悦。颈联写元祐旧臣喜逢新政被召回,被流放贬谪的朋友终于能重回故乡,诗人为此感到喜悦。③想要归隐江湖又不甘心退出仕途的矛盾心情。尾联写明知自己与富贵无缘,却又不能忘怀功名,难以自由自在归隐江湖。
【解析】 本诗首联两句写登楼所见的美好景色,重楼高耸,山河壮丽。颔联两句洒脱轻松,因看到小市上灯,诗人才萌动归意,可见其游兴之浓;乘着和煦的春风回到家门,然而诗人的意兴仍然未尽。颈联两句道出了诗人轻松心情的由来,因朝廷有重新起用旧臣的趋势,所以庆幸,语中带着喜悦和希望,但“白首”二字却包蕴着无限感慨,暗示出政治上派别斗争之漫长和严酷。尾联两句表达了诗人矛盾的内心世界,流露出既向往无拘无束的生活,又留恋仕途的矛盾心情。
阅读下面的金诗,完成第2题。
人日有怀愚斋张兄纬文①
[金]元好问②
书来聊得慰怀思,清镜平明见白髭。
明月高楼燕市酒,梅花人日草堂③诗。
风光流转何多态,儿女青红又一时。
涧底孤松二千尺,殷勤留看岁寒枝。
【注】 ①人日:旧时称农历正月初七。愚斋:张纬,字纬文,号愚斋,金亡后居燕京。与元好问交谊深厚,书信往来频繁。②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朝灭亡后,元好问被囚数年,晚年重回故乡。隐居不仕。③草堂:杜甫晚年在成都居浣花草堂,作有《人日》诗。
2.本诗尾联“涧底孤松二千尺,殷勤留看岁寒枝”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深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①“涧底”孤松不畏“岁寒”,枝叶如故,象征着诗人身处卑位却傲然孤高的品格;②用“孤松”自况,表达自己作为金朝遗老隐居不仕的坚贞节操;③用“殷勤留看岁寒枝”表达与友人共勉的情怀,要学习“孤松”品格,在逆境中保持高风亮节。_
【解析】 “涧底孤松”出自魏晋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作者在诗中描写了孤松的伟岸形象,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孤松“留看”,以孤松自比,来表达诗人傲然孤高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也表现了与友人共勉的情怀。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第3题。
春 晴
任 翻
楚国多春雨,柴门喜晚晴。
幽人临水坐,好鸟隔花鸣。
野色临空阔,江流接海平。
门前到溪路,今夜月分明。
3.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诗歌描绘了一幅宁静幽美、空阔辽远、令人赏心悦目的春晚图。诗中近景与远景相结合,春雨初霁,诗人临水而坐,透过花丛聆听鸟鸣,放眼远眺,四野空旷,江流入海,月色分明,一派静谧。抒发了对自然的喜爱之情,传达出一种物我两忘、宁静恬淡的心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4题。
感 愤
[宋] 王令①
二十男儿面似冰,出门嘘气玉蜺②横。
未甘身世成虚老,待见天心却③太平。
狂去④诗浑⑤夸俗句,醉余歌有过人声。
燕然未勒胡雏在,不信吾无万古名。
【注】 ①王令:北宋诗人,其短暂的一生是在贫困交加中度过的。他在世期间,北宋常受到辽、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的侵扰。②蜺:古同“霓”,虹的一种。玉蜺,指白虹。③却:此处指“返回”。④去:作“来”讲。⑤浑:简直。
4.诗题为“感愤”,请结合全诗,分析诗歌抒发了哪些情感?(6分)
答:①生不逢时、处境艰难、怀才不遇的愤激;②不甘命运、不甘虚度此生,自强不息的壮怀;③对自己过人才学、过人抱负的自信;④建功立业、报效国家、万古留名的人生追求。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从诗歌首联第一句及注释可以看出诗人的不如意,而这种不如意关键就是生不逢时,怀才不遇;颔联,诗人没有因为不如意就放弃,因此可以看出他自强不息的壮怀;颈联,通过“夸俗句”和“过人声”可以看出诗人对自己过人才华的自信;尾联则表达诗人报效国家、万古留名的人生追求。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5题。
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①
苏 轼
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
山忆喜欢②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
长风送客添帆腹,积雨浮舟减石鳞③。
便合与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④?
【注】 ①这首诗是作者遭贬赴惠州途中路经惶恐滩时所作。据《万安县志》载“赣州二百里至岑县,又一百里至万安,其间有滩十八……滩水湍急,惟黄公为最甚。”南方人读“黄公”如“惶恐”,因被称作惶恐滩。②喜欢:地名,在大散关上。这里代指故乡山水。③石鳞:水在石上流,其波如鱼鳞。④典出《论语》,孔子曾问路于隐士长沮、桀溺,二人因不同意孔子的救世主张,故意不做正面回答,只说:“你是知道渡口的,何必问我们呢?”
5.诗人在这首诗中寄寓的情感复杂多变,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1)暮年遭贬的孤独凄苦。首联诗人用“七千里外”和“十八滩头”、“二毛人”和“一叶身”形成强烈的对照,表现自己晚年被贬谪的凄凉孤苦。(2)思乡之情。“山忆喜欢劳远梦”写自己因思念故乡而忧思成梦,“劳远梦”可见思乡情切。(3)对仕途险恶的忧虑,对国事的忧愤。“惶恐”一语双关,借地名来表达对自己当下处境艰难的忧虑,“泣孤臣”表达虽然自己对朝廷一片忠心,无奈当时党争激烈,令正直之臣动辄得咎,无故遭贬的忧愤。(4)豁达洒脱。颈联显示出诗人顺风行舟观赏美景的快意,不肯把自己埋没在痛苦之中,尾联诗人更是豁达地表示,自己可以为官府充当水手,因为自己一生经历的风浪多的是,岂止是略识途而已,这点打击算不了什么。(答出任三点得6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6题。
秋日酬王昭仪
汪元量
愁到浓时酒自斟,挑灯看剑泪痕深。
黄金台愧少知己,碧玉调将空好音。
万叶秋风孤馆梦,一灯夜雨故乡心。
庭前昨夜梧桐雨,劲气萧萧入短襟。
6.本诗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①知己之叹。秋夜自斟自饮,昭仪亦无知音,两人都一样孤独、愁苦,无人理解。②故土之思。远离故乡,辗转飘零,孤居馆舍,眼前的凄冷景象勾起“故乡心”。③亡国之痛。雨夜难眠,“挑灯看剑”,无力报国,暗含国破家亡之痛。
【解析】 首联表达的是亡国之痛;颔联表达的是知己之叹;颈联表达的是故乡之思。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7题。
李太白杂言(节选)
徐 积
乃知公是真英物,万叠秋山清耸骨。
当时杜甫亦能诗,恰如老骥追霜鹘。
戴乌纱,著宫锦①,不是高歌即酣饮②。
饮时独对月明中,醉来还抱清风寝。
【注】 ①《唐才子传》记载:李白被赐金放还后“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②杜甫《赠李白》:“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之句。
7.作者以诗论诗,“当时杜甫亦能诗,恰如老骥追霜鹘”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①李白和杜甫都是当时著名的诗人;②李白和杜甫诗歌风格明显不同,杜甫如志在千里的老骥,李白如横空高飞的霜鹘;③老骥难以追上霜鹘,可见李白诗歌远胜杜甫。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理解“恰如老骥追霜鹘”中“老骥”和“霜鹘”分别指杜甫和李白,这样二者的诗歌特点就容易理解了。此外一个“追”字又体现出作者眼中二者诗才的高低。这样就容易概括出作者的观点。
(2021·百师联盟复习联考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8题。
寄平甫弟衢州道中
王安石
浅溪受日光炯碎,野林参天阴翳长。
幽鸟不见但闻语,小梅欲空犹有香。
长年无可自娱戏,远游虽好更悲伤。
安得冬风一吹汝,手把诗书来我旁。
8.作者借本诗向平甫弟传递了怎样的情感?试作简要分析。(6分)
答:①于衢州道中看到美好风光而生的喜悦之情。溪光明亮,野林影长。幽鸟歌唱,小梅飘香。心境开朗,心情舒畅。②远游时感到的寂寞伤感之情。“远游虽好更悲伤”便是对此情的印证。③对弟弟的思念之情,作者在尾联中表达了希望弟弟前来共论诗书的愿望。
二、综合练习
(2020·新高考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9~10题。
赠赵伯鱼(节选)
韩 驹①
荆州早识高与黄②,诵二子句声琅琅。
后生好学果可畏,仆常倦谈殊未详。
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③。
一朝悟罢正法眼④,信手拈出皆成章。
【注】 ①韩驹(?~1135),字子苍,两宋之际著名诗人。②高与黄:指前辈诗人高荷与黄庭坚。③参:领悟,琢磨。诸方:各地方,各方面。④正法眼:这里借指事物的诀要或精义。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从诗的内容可以得知,赵伯鱼是一位勤奋好学、转益多师的诗坛后辈。
B.诗中使用了古语“后生可畏”,表现出作者对赵伯鱼的嘉许以及劝诫。
C.面对后辈的请教,作者谦逊地表示,自己所谈不多,也较为简单粗略。
D.诗中以禅理喻诗的内容,既可为赵伯鱼提供指点,也具有普遍的意义。
【解析】 B项,“劝诫”说法错误,根据诗句“果可畏”可知充满了嘉许、赞赏,并没有劝诫的意思。
10.作者主张什么样的学诗途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①先要“遍参诸方”,以前人为师,经过长期艰苦的学习;②然后“一朝悟罢”,领悟到诗歌艺术的真旨,就能信手拈出,皆成佳作。
【解析】 由“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可知作者认为学诗要像初学禅一样,在未开悟的时候,要“遍参诸方”,多琢磨,以诸多前人为师,“遍”“诸”字强调要下苦功,经过长期艰苦的学习;由“一朝悟罢正法眼,信手拈出皆成章”可知作者强调“悟”,在学习前人之后要有自己对诗歌艺术真旨的领悟,“一朝悟罢”,一旦领悟到,“信手拈出皆成章”就能信手拈出,皆成佳作。诗也就学成了。
(2020·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①
陆龟蒙
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②。
因吟郢岸百亩蕙③,欲采商崖三秀芝④。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⑤,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 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裁诗:作诗。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
A.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
B.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
C.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
D.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
【解析】 A项,诗歌的题目是《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要理解其中的“奉和”与“见寄”的意思。唐朝的时候,诗人通过寄送诗词酬唱的情况比较多,类似现在的笔友。诗的题目给出了写这首诗的原因,即皮日休抱病在家,闭门谢客,但是给作者写了一封信,作者回信以示酬和。由此可见,选项A“与外界不通音讯”是错误的。
12.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答:①表达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②宽慰友人,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对以后美好生活的展望。
【解析】 把握诗歌的情感,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诗歌本身抓住诗歌标题、意象意境、情感关键词、表达技巧等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诗人经历、创作心境及创作背景等因素来理解。 “虽失春城醉上期”一句,说明作者和好友皮日休曾经相“期”春日聚会,饮酒一醉,但是一个“失”字,让这些愿望落空;“下帷裁遍未裁诗”一句是说未能作诗之憾,所以这两句表达了作者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本诗是一首“奉和”友人的诗歌,好友皮日休因“抱疾”而闭门谢客,然而却给作者寄去一封信告知病情,作者得知好友抱病,当然要送上安慰,“但医沈约重瞳健”一句则是宽慰友人,希望友人眼睛恢复健康,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魔的信心;“不怕江花不满枝”一句则用美好的景物对以后美好生活做了展望。
(2020·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3~14题。
读 史
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暗犹承误①,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②,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 ①黮暗:蒙昧,糊涂。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功立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
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
【解析】 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B项,“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错,“行藏终欲付何人”意思是,在死后,他们的行藏最终又会托付给什么人呢?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建功立名时,他们做出的努力和牺牲都是自主的;但是,之后他们的一切又要不自主地委之他人,任其摆布,任其剪裁,对于这一点他们是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并非选项所说“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的意思。
14.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6分)
答:①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②在读书时必须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从。
【解析】 颔联“当时黮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承接首联,从史实失真的角度叙写了高贤的悲哀。在当时,高贤们已承污纳秽,受到误解;而后来末流所至,更是以假乱真,以讹传讹,从而使高贤们的行藏失去了原来的真相。由此可见本诗阐发的道理是: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这首诗歌作者完全是有感而发的,但是它本身所昭示的对书本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却无疑具有普泛性的哲理意义。我们在读书时应该始终保持清醒的批判精神,而不能无保留地兼收并蓄,以假为真,以讹传讹,以至为书而误;我们只有以怀疑的理性目光去择取、去吸收,才能化他人的成果为自己的血肉,充实自己,发展自己。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复习任务五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练案25复习任务群三古诗文阅读专题六古代诗歌阅读分点突破四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专项练习,综合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作业9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含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对点练,综合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