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延安》优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教案 4 次下载
- 《安塞腰鼓》优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教案 3 次下载
- 写作:学习仿写 优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教案 3 次下载
- 口语交际:应对 优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教案 3 次下载
-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优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教案 3 次下载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4*灯笼教案
展开《灯笼》是统编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文章以”灯笼”为题,回忆作者早年与灯笼相关的一些生活景象,流露出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并在结尾处结合当时的国运时事,表明要做抗日的”马前卒”的心愿,传达出那个时代的”正能量”。学习这篇散文要注意分析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认识文中“灯笼”的民宿意义、文化价值,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予的复杂感情。
【教学目标】
1.认知文中“灯笼”的民俗意义、文化价值。
2.品味语言,分析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3.体会作者“怀人、思家、忧国”的复杂情感。
【预习提示】
1.日积月累
(1)我搜集的资料(课文和作者)
(2)我积累的字词(字音和字形)
2.思悟发现
(1)试着将文章分为三部分,并在文章中标注。
(2)在文中标注出描写、议论、抒情的语句各一处,多多益善。
(3)请圈画出文章中你最喜欢的语句,并简要的写下理由。
(4)读完全文,我的阅读感受是:
3.学贵有疑
预习中,我遇到的困惑是: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提到灯笼,我们或联想到春节张灯结彩的喜庆,或想起宫廷戏中穿梭在紫禁城的点点灯火。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灯笼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是生活和情感的纽带,记录着亲情,抒写着繁华,以及对往昔岁月的怀念……让我们走进吴伯箫散文名篇《灯笼》,感受一下那个特殊时期的作者情怀。检查预习日积月累。
了解作者吴伯萧。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作者出生并成长于山东的一个乡村;在曲阜读书时收“五四运动”影响,参加罢课、查日货、宣传民主与科学等活动;1925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开始文学创作;1930年在山东当老师,这一时期,他创作了许多散文,《灯笼》是其中之一。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王统照先生说:伯萧好用思,好锻炼文字,请自由朗读文章,感受作者的思想,文字。
(学生自由朗读)
朗读一 读出深情
虽不像/扑灯蛾,(连)爱光明/而至焚身,(停,转折)小孩子/喜欢火,(连)喜欢/亮光,(连)却仿佛/是天性,放在/暗屋子/里就哭的宝儿,(连)点亮了灯/哭声/就止住了。岁梢/寒夜,(连)玩火/玩灯,(连)除夕/燃滴滴金,(连)放焰火,(连)是孩子群里/少有例外的事。尽管大人们/怕火火烛烛的危险,(连)要说/“玩火黑夜溺炕”/那种迹近恐吓的话,(但)但偷偷/还要在神龛里/点起烛来。
1.开头不宜快,最后一句要读出深情。
朗读二 感受豪情
最壮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吗?雪夜入蔡,同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你听,正萧萧斑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1. 11段语速稍快,语调高昂激越。12段语速较慢,语调沉稳,“哎”读出无奈,“壮”读出希望,向往,最后扬上去。
请学生个别读,齐读,自由读。
三、品读课文,对话文本
(一)文章以《灯笼》为题,亦以灯笼”为线索,四人一组讨论文章围绕“灯笼”具体写了哪些事。
预设:第③段,挑灯迎祖父回家,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掌故;第⑤段,母亲接过纱灯,递给消夜食品;第⑥段村头红灯高照,慰藉孤行客;第⑦段元宵节看灯;第⑧段,进士第的官衔灯高照朱门;第⑨段,纱灯上描红;第⑩段,由宫灯、唱词联想汉献帝;第eq \(○,\s\up1(11))段,联想到“挑灯看剑的名将”,表达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可进行分类:村民日常生活,乡村艺术表演,乡村年节景象,历史文化。
(二)通过讨论,我们会发现灯笼在作者所处的年代是生活必须品。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引出灯笼文化的介绍:
灯笼在西汉时就诞生了。 唐朝时,每逢佳节,大街小巷挂满灯笼,上至皇亲贵族、下至贩夫走卒都要赏灯;南宋时,灯笼从工艺品变成了商品,明清时期, 灯笼的品种和样式都有了新发展。
大红灯笼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至今仍在中华大地流传着。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在中国人眼中,红灯笼象征着阖家团圆、事业兴旺、红红火火,象征着幸福、光明、活力、圆满与富贵,所以人人都喜欢。
(三)由上述分析可知,作者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诸此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那作者对灯笼都饱含了哪些情感呢?
预设:怀人:挑着灯笼,迎回祖父,长幼情笃;接过纱灯,上下灯学,母子情深;
思家:山城小县里的张灯结彩,跟着龙灯跑个半夜,伴着小灯入梦,绽放着飞扬的青春;族姊远嫁,进士第的官衔灯映照着褪色的朱门。
忧国: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自己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是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
(四)结合材料背景,深度解读爱国情感
探究:作者在⑩eq \(○,\s\up1(11))去写了想象虚构的事情,作者这样安排有何意义?“唉,壮……”作者为何发出这样的感慨,文本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意义是什么?请结合材料背景作简要分析。
材料链接: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者在精心安排下,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九一八”的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河山,也击破无数文士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箫。然而,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忧心如焚,怒火中烧,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于是,他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坚持业余写作,舒解一腔积郁。他在这一时期的散文,常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即使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这一旋律也时常跳跃而出。《灯笼》正是这个时期回忆主题的文章。
预设:结尾虚写追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是为后面的直抒胸臆做铺垫:“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几句皆借灯笼表达自己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此时的情感早已不再沉浸于回忆,而超脱出来,表达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表现出自己要同时代共呼吸的担当精神。
四、精读课文, 品味语言
(一)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的怀人,思家,忧国的心情,这些情感的表达离不开语言的支撑,你最欣赏文章中哪一处语句?
预设:1.短句较多,如岁梢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是孩子群里少有例外的事,坡野里想起跳又跳的鬼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司马懿探山”。都包含了三四字的短句,显得语言简净,抒情的节制,含蓄,朗读起来既有语言声韵之美,又有深厚的意味和情味
2.书面语话:“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 假定是暖迟迟的春宵,西宫南内有人在趁了灯光调绿嘴鹦鹉,也有人在秋千索下缓步寻一脉幽悄,意味应是深长的。文雅有韵味,有意境。
3.多引古语。如忘路之远近出在《桃花源记》,萧萧班马鸣出自李白诗《送友人》,吹角连营,挑灯看剑出自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比较阅读:
岁梢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是孩子群里少有例外的事。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汪曾祺《昆明的雨》
通过比较,我们会发现,汪曾祺(1920-1997)和吴伯萧处于同时期的作家,他们都经过良好的古典文学和外国文学的熏陶,让他们的语言都非常典雅而蕴藉,简净而不荒芜。
(二)我来猜灯谜
(1)元宵节, 人们最爱把谜语贴在灯笼上,让人猜,这叫猜灯谜。请你猜一猜它们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
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议论)
放在暗屋子里就哭的宝儿,点亮了灯哭声就止住了。(叙述) 叙议结合
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抒情)
(2)你还能在文中找出类似的或其他的表达方式吗?
预设:最壮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嫖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么?雪夜入蔡,同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记叙)你听,正萧萧斑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议论)
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抒情)
结语:一个灯笼,一些小事,一些微末之人,却能由一家一村延及天下,由一时一事延及历史,由个人延及社会,这就是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也是作者真正的写作主旨。这灯笼里饱含着吴伯萧先生的心系大众和天下的家国情怀,也饱含着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家国之情。
附:板书设计
灯笼
吴伯萧
初中语文4*灯笼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4*灯笼教案,共2页。
初中人教部编版23* 马说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23* 马说教学设计及反思,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预习提示,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卖炭翁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卖炭翁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预习提示,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