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地理总复习第7讲《自然界的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2021届高考地理总复习第7讲《自然界的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PPT课件,共42页。
一、河流补给1.河流补给类型的分析(1)大气降水为河流的最主要补给形式,根据不同气候区降水的季节差异,河流的径流年变化存在以下三种形式:①全年径流量较为稳定:热带雨林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②夏季为汛期,冬季为枯水期:(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季风和热带草原气候区;③冬季为汛期,夏季为枯水期:地中海气候区。(2)冰川融水补给的多少主要受气温高低的影响,径流高峰出现在夏季;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河段)的径流量季节变化较大而年际变化较小。
2.河流水的主要补给类型河流因其流经地区的气候、地形等条件存在差异,其补给类型和特点也存在差异,具体比较如下:
【注意】①一条河流,往往有多种补给形式,但其径流的变化特点取决于最主要的补给方式的变化特点。②东北地区的河流,有春汛和夏汛两个汛期,但最主要的补给方式是雨水补给,所以洪峰期出现在降水量最大的夏季。
【方法技巧】河流流量过程曲线图的判读
图3 某河流水文观测站春夏秋冬四季气温、降水量和径流分配状况图
判读方法河流径流量过程曲线图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判读:(1)河流径流量大小取决于降水量(或冰雪融化量)及流域面积。如雨水补给的河流径流量一般较大,冰雪融水补给的河流径流量一般较小;但同样是雨水补给,我国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河流的径流量大小差别很大。(2)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以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大,以地下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小。(3)汛期出现的时间。如永久性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汛期在夏季;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的河流汛期大多在春季。同样是降水补给,夏雨型气候区的河流汛期在夏季,冬雨型气候区的河流汛期在冬季,年雨型的热带雨林、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则多无明显的汛期。
(4)有无断流。一般以降水补给、地下水补给为主的河流不会出现断流的情况。内流河地区往往由于气温低,冰雪不融化,没有冰雪融水补给导致河流断流。(5)曲线变化和缓,多是地下水补给,也可能是河流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或温带海洋性气候区,还可能是水库的调节功能导致的。
二、水循环的类型及其意义1.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和类型
2.水循环的意义——四个关键词(1)“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2)“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3)“联系”——海陆间的主要纽带。(4)“塑造”——地表形态。
1.水体与水圈 【辨析】水体是指由天然或人工形成的,如海洋水、河流水、湖泊水、大气水等;水圈是地球上各种水体的总称,是一个连续的不规则的圈层。 2.河流水和地下水之间一定存在相互补给关系【辨析】河流水与地下水的补给主要看两者水位的高低关系,有些河段如黄河下游,河水水位始终高于地下水位,因而只存在河流补给地下水的情况。3.径流与径流量 【辨析】径流是指降水扣除蒸发量等损耗后沿地表、地下运动的水流。径流量则是指一定时段内通过某一河流断面的水量,单位是立方米/秒。 4.水文特征与水系特征【辨析】水文特征,通常是指河水的特征,一般包含水位、流量、汛期、结冰期(凌汛)、含沙量等方面的内容。水系特征,通常是指河流河道的特征,一般包括发源地、注入的海洋、流向、流程、流域面积、支流及其分布、河道的弯曲以及落差等。
5.外流区只存在海陆间循环【辨析】外流区域既存在海陆间循环,又存在陆地内循环,但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内流区域以陆地内循环为主。6.降水丰富的地区水资源一定充足【辨析】水资源是否充足主要看水资源总量与需求量之间的对比关系。有些降水多的地区受地形、地质构造等的影响,地表水存留时间短,因而水资源并不丰富;另外有些降水多的地区,人口稠密,水资源需求量大于水资源总量,因而也面临水资源短缺,如新加坡。
7.水资源、水利资源与水力资源 【辨析】水资源,广义的水资源是指地球表层可供人类利用的水,狭义的水资源则是指能为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水利资源,指能被人类控制或基本控制的应用于灌溉、给水、发电、航运、养殖等方面的用水。近年来常以“水资源”一词替代,包含“水利资源”。水力资源,属于水利资源的范畴,通常指天然河流或湖泊、波浪、洋流所蕴藏的动能资源。
(2018·全国卷Ⅲ)贝加尔湖(下图)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可达8千米。据此完成1~3题。1.贝加尔湖形成于( )A.地壳断陷集水B.火山口集水C.河流改道D.滑坡阻断河流2.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且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说明( )A.湖区降水量加大B.入湖径流增多C.湖盆在加深D.入湖泥沙增多3.贝加尔湖湖水更新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A.湖面蒸发弱B.湖泊面积大C.湖水盐度低D.湖水深度大
【解析】第1题, 贝加尔湖属于构造湖,是由于地壳断陷集水而成;其形成与火山口集水、河流改道、滑坡阻断河流无关。故选A。第2题,贝加尔湖断层发育,湖盆断裂下陷(陷落),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贝加尔湖四周环绕着高山,注入贝加尔湖的众多河流携带大量的泥沙在贝加尔湖沉积,经过漫长时间的堆积形成巨厚的沉积物;目前该湖盆仍在陷落,河流水不断汇入湖泊,导致湖水深度不断加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湖区降水量、入湖径流量变化不大;入湖泥沙变化不大,且其变化也不会引起湖水深度增加。故选C。第3题,结合材料可知,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湖水深、湖水量大,导致其与外界水循环作用弱;贝加尔湖位于内陆地区,夏季白昼时间较长,气温较高,湖面蒸发作用并不弱;湖泊面积大,有利于湖水参与外界水循环;湖水盐度大小对湖水参与外界水循环影响较小。故选D。【答案】 1.A 2.C 3.D
变式一 (2017·全国卷Ⅰ)下图示意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该流域气候干旱,年均降水量仅为210毫米,但湖面年蒸发量可达2 000毫米,湖水浅,盐度饱和,水下已形成较好盐层,据此完成1~3题。1.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表明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 )A.远大于2 000毫米B.约为2 000毫米C.约为210毫米D.远小于210毫米2.流域不同部位实际蒸发量差异显著,实际蒸发量最小的是( )A.坡面B.洪积扇C.河谷 D.湖盆3.如果该流域大量种植耐旱植物,可能会导致( )A.湖盆蒸发量增多B.盐湖面积缩小C.湖水富营养化加重D.湖水盐度增大
【解析】第1题,注意题干的关键词,“该流域”而不是“湖面”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盐湖面积变化取决于该流域的蒸发和降水,蒸发量大,则水域面积减小,降水量大,则水域面积增加。题目中提到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说明蒸发量和降水量应一致,所以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和降水量数值差不多,约为210毫米,否则会引起盐湖面积的扩大或缩小。第2题,此题需要区别理论蒸发量和实际蒸发量,理论蒸发量大小与气温关系密切,实际蒸发量与下垫面关系密切。从图中可以看出,坡面地势最高,坡度最大,下渗少,也最不利于截留地表水,地下水少,地表水向低处流走,故坡面地表水也最少,因此实际蒸发量最小;且由于该流域气候干旱,坡面没有植被生长,缺乏植物蒸腾。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从图中可以看出,坡面坡度大,岩性硬,地表与地下水储存条件差,下渗少,地下水埋藏深,此处的实际蒸发量最小。第3题,耐旱植物只能在坡面、洪积扇和河谷三地种植,不论在哪种植均会拦截到达盐湖的水量,破坏原有平衡,使湖水减少,但由于此湖水盐度已成饱和状态(材料中有关键信息:盐度饱和),所在湖水盐度并不会增高,只能使湖面缩小。而湖水富营养化与氮磷物质相关。故正确选项为B。
变式二 (2016·全国卷Ⅲ)图1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据此完成4~6题。
4.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C.降水变率增大D.河道淤积
5.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 )①降水量增加 ②坡面径流增加 ③蒸发(腾)量增加 ④地下径流增加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6.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 )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
【解析】第4题,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功能,森林植被破坏后,地表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下渗和地下径流减少,降水多数转化为地表径流,且地表径流汇流速度加快,雨季快速汇入河流,导致河流径流量大增;而旱季时河流因缺少地下水补给而径流量大减,因此导致河流径流量的变化增大,故选B。第5题,植被恢复后,蒸发(腾)量增加,地表植被保持水土的能力增加,地表水下渗作用增强,地下径流增加,地面径流减少。故选C。第6题,森林植被恢复后,涵养水源的能力增加,增加下渗量,地表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多,因而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总量减少,岩层向乙河倾斜,雨水下渗到透水岩层后,倾斜汇入乙河,乙河径流量增加,而甲河径流量减少。故选D。
(2019·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高三第三次模拟)下图为世界某海域简图(图中箭头表示7月份表层洋流流向)。读图回答1、2题。1.影响7月份甲处洋流流向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大气环流B.地形、地转偏向力C.海陆分布、地转偏向力D.海陆分布、大气环流2.1月初( )A.斯里兰卡岛各处降水稀少B.乙处寒暖流交汇形成大渔场C.乙处洋流使得马累降温减湿D.科伦坡乘船至马累顺风顺水
下图示意流域水系分布(a)和该流域内一次局地暴雨前后甲、乙两水文站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变化曲线(b)。读图完成3、4题。3.此次局地暴雨可能出现在图a中的( )A.①地 B.②地 C.③地D.④地4.乙水文站洪峰流量峰值小于甲水文站,主要是因为甲、乙水文站之间( )A.河道淤积B.河谷变宽C.湖泊分流D.湖水补给量减小
5.下图为“伏尔加河主要流经地区示意图”。从水循环的过程和地理意义看,伏尔加河( )①流域内总体上蒸发旺盛 ②流域的部分降水源自西风带 ③河水主要参与陆地内循环 ④使东欧平原总体趋于高低不平 ⑤促进里海的水分和热量平衡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③⑤D.②④⑤
(2018·滕州模拟)下图示意黄河宁夏段。黄河自中卫市的南长滩入境至石嘴山的麻黄沟出境。沙坡头至枣园为峡谷河段,河面较窄,只有冷冬年份才能封河,称为不常封冻河段。枣园至石嘴山河段河面宽广,为常封冻河段,常有凌汛发生。下表示意枣园、石嘴山气温低于0 ℃的日期。读下图及表,回答1、2题。
1.沙坡头至枣园河段非冷冬年份不封冻的原因是( )A.纬度低 B.水量大C.流速快D.地势低2.推测枣园至石嘴山河段开始出现凌汛的日期大约是( )A.11月24日B.11月28日C.3月1日D.3月7日
【解析】第1题,据题干“沙坡头至枣园为峡谷河段,河面较窄”判断“只有冷冬年份才能封河”的原因应与地形有关,此河段落差大、河面窄,故流速快,因此该河段非冷冬年份不封冻。选C。第2题,凌汛是下游河道结冰或冰凌积成冰坝阻塞河道,使河道不畅而引起河水上涨的现象。凌汛发生的条件是河流有结冰期、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从图表中可看出,黄河由枣园流向石嘴山,大约11月24日石嘴山气温低于0 ℃,开始结冰,而枣园并没有结冰,故从枣园流向石嘴山的径流受冰凌阻隔,出现凌汛。选A。
下图为“某地区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图示地区的大型水库建成后,对水循环的各环节可能造成的影响不包括( )A.库区下渗加强,周边地下水位上升B.库区水汽蒸发增加,周边空气湿度增加 C.库区受热力环流影响,冬季降水减少,夏季降水增加D.库区下游河流径流量变化幅度减小 4.在F处建有一座海水淡化工厂,从水循环角度看其作用类似于( )A.地下水补给湖水B.跨流域调水C.水库D.海陆间大循环
【解析】第3题,水库中的水可增加周边空气湿度,下渗增加,提高地下水位并调节下游的河流径流量。第4题,海水淡化工厂所需水源来自海洋,经各环节后淡化,其作用相当于海陆间大循环。
下图示意河套灌区区域。灌区引黄灌溉全年分夏灌(4~6月)、秋灌(7~9月)和秋浇(9~10月)三个阶段。农田退水通过排干渠排入乌梁素海。近年来随灌区耕地面积的增加,乌梁素海水域面积越来越小。为解决乌梁素海面积缩小的问题,灌区采取了生态补水的措施,即引黄入海。据此完成5、6题。
5.河套灌区夏秋季节大量灌溉的原因是( )A.昼夜温差大B.蒸发旺盛C.土地盐渍化严重D.地下水不足6.生态补水的时机应选( )A.3~4月 B.4~6月C.7~9月D.11~12月
【解析】第5题,夏秋季节,太阳直射北半球,河套灌区太阳辐射强,气温高,蒸发旺盛,且是农作物生长季节,所以夏秋季节需大量灌溉。第6题,从题干中可知,该地夏秋连灌,农田退水都排入乌梁素海,此时不需要生态补水;冬季气温低,乌梁素海中生物较少,不需要生态补水;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乌梁素海面积减小,此时需要生态补水。
(2018·温州模拟)径流量的年际变化通常用年径流量变差系数(Cv值)表示,Cv值越大,径流量的年际变化越大。下图为中国年径流量变差系数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
7.我国河流径流量年际变化的主要特点是( )A.季风区大于非季风区B.北方大于南方C.干旱区大于湿润区D.东部大于西部8.图中P、Q两地径流量年际变化均较小,下列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P地受季风影响小,降水变率小;Q地年降水少,降水变率小B.P地海拔高,冰雪融水补给多;Q地不受夏季风影响,降水变率小C.P地海拔高,冰雪融水补给多;Q地下渗多,地下水补给多D.P地受季风影响小,降水变率小;Q地下渗多,地下水补给多
【解析】第7题,根据题干可知,Cv值越大,径流量的年际变化越大。读图,根据等值线分布可知,我国河流径流量年际变化的主要特点是北方大于南方。第8题,图中P、Q两地径流量年际变化较小,其原因是P地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冰雪融水补给多;Q地下渗多,地下水补给多,C对。P地受西南季风影响大,Q地受夏季风影响,降水变率大,A、B、D错。
圣劳伦斯河(下图a)是一条著名的“冰冻之河”。 下图b示意蒙特利尔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据此完成9~11题。
9.蒙特利尔附近河段结冰期大致为( )A.2个月B.3个月C.4个月D.5个月10.据图示信息推测,冬季可能不结冰的河段位于( )A.安大略湖至普雷斯科特河段B.普雷斯科特至康沃尔河段C.蒙特利尔至魁北克河段D.魁北克以下河口段11.减少该河凌汛危害的可行措施有( )①加深河道 ②绿化河堤 ③分段拦冰 ④拓宽河道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2.(2018·成都模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洞庭湖位置图。
材料二 洞庭湖湖面多年平均日降水量距平值变化图。
(1)说出图示地区主要的水循环类型并简述其过程。(2)据材料二,说出洞庭湖湖面降水的日变化规律,并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其原因。(3)分析洞庭湖面积减小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答案】(1)海陆间循环。太平洋海面蒸发的水汽,随东南季风被输送到该地区,在适当的条件下凝结,形成降水,降水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汇入长江,最后流回太平洋。(2)夜晚降水量大于白天。原因:夜晚湖面气温高于陆地,空气上升,易形成降水;白天湖面气温低于陆地,空气下沉,降水少。(3)①湖泊调蓄水量能力减弱(或湖泊对河流径流量的调节作用减弱),洪涝(旱涝)灾害频繁;②湖泊水量减少,自净能力减弱,水质下降(水污染加剧);③水生生物生存环境被破坏,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④调节气候能力下降。
13.(2019·山东济南三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呼伦湖(如图)是我国第五大湖泊,属于黑龙江上游额尔古纳河水系,地处呼伦贝尔大草原腹地,素有“草原明珠”的美誉。湖水补充来源除湖面直接接受大气降水外,主要依靠地下水的补给和地表径流。克鲁伦河和乌尔逊河为其主要补给河流。湖泊东北部的新开河长25千米,流向受呼伦湖和海拉尔河水变化的制约,顺逆不定,是呼伦湖的吞吐河流。近年来,受人类活动影响,呼伦湖已经呈现富营养化状况。(1)新开河的吞吐受图中其他河流流量影响较大,据此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2)推断在新开河以吐为主的年份呼伦湖盐度变化并说明理由。 (3)2012~2015年克鲁伦河和乌尔逊河径流量增加,但呼伦湖水位涨幅并不大,分析其原因。(4)说明近年来入湖营养盐类物质的主要来源。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考点复习课件 第10讲 自然界的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含解析),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液态水,水源相互补给,陆地淡水,动态平衡,地表形态,河流水,浅层地下水,多年平均径流总量,大洋洲,夏秋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课件第3章 第1讲 自然界的水循环 (含答案),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液态水,相互补给,地下径流,陆地水,植物蒸腾,动态平衡,地表形态,考点一水循环,课时作业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202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共5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