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专题10 过秦论(练)高一语文同步精品课堂(提升版)(必修3)(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专题10 过秦论(练)高一语文同步精品课堂(提升版)(必修3)(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01
    专题10 过秦论(练)高一语文同步精品课堂(提升版)(必修3)(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02
    专题10 过秦论(练)高一语文同步精品课堂(提升版)(必修3)(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03
    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三10 过秦论达标测试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三10 过秦论达标测试,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后面各题,阅读下文,完成第后面题,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六国论
    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付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六国论
    李桢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据有)形便(地理形势有利)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窃怪天下之诸侯 窃:私下
    B.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 咎:过失
    C.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摈:排斥、抵御
    D.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困:困窘
    【答案】B
    【解析】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B.彼秦者将何为哉? 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C.未可专以罪秦也 不赂者以赂者丧
    D.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 子孙视之不甚惜
    【答案】A
    【解析】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苏辙和李桢认为六国灭亡原因的是( )
    A.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
    B.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C.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D.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
    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苏辙认为六国的灭亡,主要原因在于他们不能团结一致,共同抗战,灭国是咎由自取。他认为,抗击秦国的关键在于要保全和秦国毗邻的韩魏两国,俗话说“唇亡齿寒”,正是因为其余四国未能在暗中帮助韩魏,联合抵御秦国,而是被某些眼前的小利益所麻痹,最终韩魏灭亡之后导致了自身无力去抵抗饿虎一般的的秦军,因此能体现主旨的句子是“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李桢认为,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未必只是因为秦国有罪。在这个时候,山东诸侯六国中,没有一个诸侯国的实力能超过秦国,六国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这与秦国相比没有什么不同。六国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因此能体现主旨的句子是“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苏辙认为“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的条件是“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
    B.李桢认为六国在“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等方面与秦国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C.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不知佐韩魏以摈秦,“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D.李桢认为六国灭亡是由于未占据有利地势,又未得天助,否则,其中的任何一个国家也可以像秦国一样一统天下。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条件应为“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 综合近些年来的高考设题情况来看,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
    (2)彼秦者将何为哉?
    (3)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
    (4)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答案】(1)让韩魏二国对付秦国,让齐、楚、燕、赵四国在内休养生息。(2)那秦国将能做些什么?(3)只是他们最终不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4)因此最终削弱了自己的力量,走向灭亡。
    【解析】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六国论
    苏辙
    我读过史记中六国世家的故事,内心感到奇怪:全天下的诸侯,凭着比秦国大五倍的土地,多十倍的军队,全心全力向西攻打肴山西边面积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灭亡。我常为这件事作深远的思考,认为一定有能够用来自求安定的计策;因此我总是怪罪那时候的一些谋臣,在考虑忧患时是这般的粗略,图谋利益时又是那么的肤浅,而且不了解天下的情势啊!
    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却必须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秦国人就不敢跨越韩、魏,来图谋齐、楚、燕、赵四国,然后齐、楚、燕、赵四国,也就因此可以在他们的领域内安定自己的国家了。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协助面临敌寇威胁的韩、魏两国,让韩、魏没有防备东边各国的忧虑,替全天下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军队;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其余四国在后方休生养息,来暗中援助他们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源源不绝地应付了,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诸侯们不知道要采行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住自己了。直到让秦国人能够趁虚而入来并吞了他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啊!
    六国论
    李桢
    据我看来,那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未必只是因为秦国有罪。在这个时候,山东诸侯六国中,没有一个诸侯国的实力能超过秦国的啊,他们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这与秦国相比没有什么不同。战争连续不断,战祸连年不绝。假使以前拥有的地理形势有利如秦国那样有利,并且得到上天的帮助,那么六国当中的一国也可以象秦国一样统一中国。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因此六国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后面题。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 ,固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甘龙曰:“不然。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城。其后民莫敢议令。
    (《商君列传》)
    6.下列句子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且夫有高人之行者 ,固见非于世 固:本来
    B.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 法:效法,取法
    C.智者作法,愚者制焉 制:制约
    D.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举:全部
    【答案】C
    【解析】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7.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孝公既用卫鞅 /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
    B.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 /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C.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D.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 / 今君乃亡赵走燕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A.副词,已经;B.表被动;C.即使 ;D.副词,于是;副词,却。所以选D。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8.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商鞅看来,不能和百姓谋划新事物的创始,只可与他们共享成功的欢乐。探讨最高道德的人不与世俗合流,成就大业的人不与一般人共谋。
    B.甘龙认为圣人不改变民俗而施以教化,聪明的人不改变成法而治理国家。商鞅肯定了他这一奉公守法的观点。
    C.商鞅制定的法令很苛酷,比如把十家编成一什,五家编成一伍,互相监视检举,一家犯法,十家连带治罪。不告发奸恶的处以拦腰斩断的刑罚,告发奸恶的与斩敌首级的同样受赏。
    D.有一个人把在立在国都市场南门的木头搬走了,当下得到五十金奖赏。商鞅借此表明令出必行,绝不欺骗。事后就颁布了新法。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B 项,不正确,并未“肯定”,而认为是“世俗之言”。所以选B。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9.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2)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答案】(1)如今吴将军又给他儿子吸吮毒疮,我不知道他又会死在什么地方,因此,我才哭他。(3分)(2)所以汤武不沿袭旧法度而称王天下,夏殷不更换旧礼制而灭亡。反对旧法的人不能非难,而沿袭旧礼的人不值得赞扬(3分)
    【解析】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孝公任用卫鞅后不久,卫鞅打算变更法度,孝公怕天下人议论自己。卫鞅说:“行动犹豫不决,就不会取得名望,办事犹豫不决就不会成功。况且有超常行为之人,本来就常被世俗非议;有独道见解的人,一定会被一般人嘲笑。愚蠢的人事成之后都弄不明白,聪明的人事先就能预见将要发生的事情。不能和百姓谋划新事物的创始而可以和他们共享成功的欢乐。探讨最高道德的人不与世俗合流,成就大业的人不与一般人共谋。因此,圣人只要能够使国家强盛,就不必沿用旧的成法;只要能够利于百姓,就不必遵循旧的礼制。”孝公说:“讲得好。”甘龙说:“不是这样。圣人不改变民俗而施以教化,聪明的人不改变成法而治理国家。顺应民风民俗而施教化,不费力就能成功;沿袭成法而治理国家,官吏习惯而百姓安定。”卫鞅说:“甘龙所说的,是世俗的说法啊。一般人安于旧有的习俗,而读书人拘泥于书本上的见闻。这两种人奉公守法还可以,但不能和他们谈论成法以外的改革。三代礼制不同而都能统一天下,五伯法制不一而都能各霸一方。聪明的人制定法度,愚蠢的人被法度制约;贤能的人变更礼制,寻常的人被礼制约束。”杜挚说:“没有百倍的利益,就不能改变成法;没有十倍的功效,就不能更换旧器。仿效成法没有过失,遵循旧礼不会出偏差。”卫鞅说:“治理国家没有一成不变的办法,有利于国家就不仿效旧法度。所以汤武不沿袭旧法度而称王天下,夏殷不更换旧礼制而灭亡。反对旧法的人不能非难,而沿袭旧礼的人不值得赞扬。”孝公说:“讲得好。”于是任命卫鞅为左庶长,终于制定了变更成法的命令。
    下令把十家编成一什,五家编成一伍,互相监视检举,一家犯法,十家连带治罪。不告发奸恶的处以拦腰斩断的刑罚,告发奸恶的与斩敌首级的同样受赏,隐藏奸恶的人与投降敌人同样的惩罚。一家有两个以上的壮丁不分居的,赋税加倍。有军功的人,各按标准升爵受赏;为私事斗殴的,按情节轻重分别处以大小不同的刑罚。致力于农业生产,让粮食丰收、布帛增产的免除自身的劳役或赋税。因从事工商业及懒惰而贫穷的,把他们的妻子全都没收为官奴。王族里没有军功的,不能列入家族的名册。明确尊卑爵位等级,各按等级差别占有土地、房产,家臣奴婢的衣裳、服饰,按各家爵位等级决定。有军功的显赫荣耀,没有军功的即使很富有也不能显荣。
    新法准备就绪后,还没公布,恐怕百姓不相信,就在国都市场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招募百姓中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人赏给十金。百姓觉得这件事很奇怪,没人敢动。又宣布“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人赏五十金”。有一个人把它搬走了,当下就给了他五十金,借此表明令出必行,绝不欺骗。事后就颁布了新法。
    新法在民间施行了整一年,秦国老百姓到国都说新法不方便的人数以千计。正当这时,太子触犯了新法。卫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推行,是因为上层人触犯它。”将依新法处罚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又不能施以刑罚,于是就处罚了监督他行为的老师公子虔,以墨刑处罚了给他传授知识的老师公孙贾。第二天,秦国人就都遵照新法执行了。新法推行了十年,秦国百姓都非常高兴,路上没有人拾别人丢的东西为己有,山林里也没了盗贼,家家富裕充足。人民勇于为国家打仗,不敢为私利争斗,乡村、城镇社会秩序安定。当初说新法不方便的秦国百姓又有来说法令方便的,卫鞅说:“这都是扰乱教化的人”,于是把他们全部迁到边疆去。此后,百姓再没人敢议论新法了。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源中丞
    唐 刘长卿
    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
    汉口夕阳斜渡乌,洞庭秋水远连天。
    孤城背岭寒吹角,独树临江夜泊船。
    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
    【注】源中丞当时被贬岳阳。
    10.首联写了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2分)
    【答案】写了鹦鹉洲水面平静、空气澄明和“我”(楚客)渺远的思绪。
    【解析】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1.颔联描写景色很有特色,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虚实结合,实写汉口,虚写洞庭。用语生动,“斜”字写出了江鸟斜飞的姿态,十分形象;“连”字写出了洞庭湖水天相接的壮阔,想象丰富。
    【解析】
    试题分析:二联写夕望,诗人眺望汉口,夕阳余辉反映,由近而远,联想到友人元中丞的住地洞庭湖畔的景,重点应分析“斜”和“连”字的意思。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2.尾联运用贾谊被贬长沙的典故,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答案】作者借同情贾谊被贬长沙,含蓄地表达了对源中丞遭贬的不平,以及对他的同情与思念之情。
    【解析】
    试题分析:本诗写景抒情浑然交融,作者借秋江、夕阳、孤舟、独树、孤城、夜色,突出地表现旅途的凄凉,寄寓自己的悲愤。后二句以贾谊喻元中丞,也是自喻,借怜贾谊贬谪长沙,以喻自己的遭贬谪,说明二人都和贾谊一样不幸。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美文欣赏
    苏轼《贾谊论》别解
    学者对贾谊的评论中,影响很大的是苏轼的《贾谊论》。文中说:“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贾谊有王佐的大才,很可惜不能很好地用自己的才能。
    我的看法,贾谊是善于用才的。理由有二:一、贾谊能做官。年二十余就入朝为官,受到汉文帝赏识,一年中就升到太中大夫。天子还想让他任公卿之位。二、贾谊能作文。贾谊死时才三十三岁,留下《过秦论》、《上疏陈政事》、《大政》等诸多名作,如《过秦论》堪称千古名篇,被司马迁收入《史记》。《上疏陈政事》被班固录入《汉书》。汉人著述虽多,能留下千古名篇的能有几人!贾谊虽然英年夭折,却也高度施展了他的才华。怎么能说他“不能自用其才”呢?
    苏轼认为汉文帝是明君,在明君当政的时代还不被重用,那就是臣子自己不善于用才。理论上似乎可以这么讲,实际要比理论复杂得多。君臣合作是成功的保证。但是君臣是否能顺利成功地合作,有四方面的因素:时代,形势,君主和臣子。君主是很重要的,但明君并非没有冤假错案。
    东坡先生还提出“待”与“忍”的问题。认为有王佐之才的人要等待机会,要忍耐,不要着急。这也是不切实际的说法。人生苦短,几十年很快就过去了,应该“只争朝夕”,机会难得而易失,不能错失良机。既然得到皇帝的赏识,贾谊怎么能不抓住这难得的机遇呢?董仲舒得到汉武帝的赏识,虽然等待了很长时间,最后还是写了《士不遇赋》,而归隐终老。没有“待”出什么结果来。
    至于“忍”,东坡以为贾谊是“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贾谊是这样的人吗?他被贬后,先任长沙王太傅,再任梁怀王太傅,也曾与汉文帝长谈至夜半,还一再上疏陈述政见,建议削诸侯的领地,认为这不是古代的制度,强调这将成为后患,他一直为社会的隐患而忧虑。他并没有因为被贬就一蹶不振。在这里,东坡先生还是有猜想的成分。二三十岁的青年人,从天上落到地下,心理不平衡是正常的,能够处之泰然,才是不可理解的。历史上,中老年被贬,也很少能够那么平静,那么不在乎。如果贾谊从一开始就能“待”且“忍”,也许还不会登上天子之庭,也不会写出《过秦论》、《治安策》、《大政》之类的雄文。虽然可能寿命长一点,但也未必就会留名青史了。因此,我以为苏东坡用“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来评价贾谊,是不太切当、有失公平的。
    贾谊提出改革方案。改革的基本原则是“损有余而益不足”。他的方案必定要损害王公贵族的利益,自己要受到既得利益者的反对。这是古今中外毫无例外的。苏轼为贾谊设计人生道路:“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惟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这是天真的想法,至少是书生气十足!如果与绛(周勃)、灌(灌婴)深交,就会同流合污,还怎么能去改革!如果真想改革,即使是深交,也会因为利益冲突而断交。改革是利益的再分配,就是要从既得利益的当政者、权势者手中将其中一部分的利益拿出来分配给其他应该获得利益的人。当政者如何不反对?商鞅、吴起的改革,虽然得志,君主一死,他们就遭殃。管仲、子产也搞过改革,没有待且忍,仍然得到成功,因为死在支持改革的君主之前。所谓“十年可以得志”,也是靠不住的。十年,世事变迁,三十多岁的贾谊如果真的得势,位居众臣之上,七八十岁的老臣岂能不忌?怎么能“举天下而惟吾之所欲为”?如果真的实现了这个幻想,那么贾谊就可能变成改革的对象,不但不支持改革,还可能极力反对改革,迫害改革者。
    周勃、灌婴批评贾谊说:“擅权纷乱”。王夫之认为,“于谊为诬,于轼允当之矣。”对贾谊来说是不合适的,是诬陷;对于苏轼来说则是公允正当的。“藉授以幼主危邦,恶足以知其所终哉?”如果真的将“幼主危邦”委托苏轼去料理,结果会是什么样子呢?王夫之认为:“王安石之于谊似矣……然则世无逆求于己,己未豫图其变,端居臆度而欲取四海而经营之,未有能济者也。充谊之志,当正学之世,尽抒其所蕴,见诸施行,殆可与齐黄并驱乎?”(《读通鉴论》卷二《文帝》)贾谊与王安石有相似之处,他们都想经营四海大事,从来不考虑自身的安全问题,结果遭人陷害,导致失败。如果有明君能够信任他们,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肯定会做出一番大事业,“功不在禹下”。
    李贽认为贾谊“通达国体,真实切用”,“汉廷诸子,谊实度越。”后代一些儒臣“以朝廷之富贵养吾之声名”,却“亦敢于随声雷同以议贾生”(《焚书》卷五《读史·贾谊》)。李贽以大无畏的精神议论古今,不崇拜权威偶像,独抒己见,对贾谊能做出这样的评价,实属不易。后代当官的没有研究,只是随声附和,议论贾谊,不能理解贾谊的切实政见。这大概也包括苏轼的《贾谊论》中的观点。
    陈平与贾谊,都是西汉的政治思想家,都是智力非常高的杰出青年,命运却大不相同。差别在哪儿?同样有奇才,同样在年轻时展示出来,同样有人告状,而告状者同样是周勃、灌婴这些文盲或半文盲的武夫。不同的是君主,刘邦与汉文帝。刘邦经过了解,认为陈平的受金盗嫂只是小节,他的才智正是当前激烈竞争所急需的,因此,不但没有责备陈平,还给予厚赐,并赋予特殊的权力。为陈平以后立奇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这叫良匠不因小节弃大材。汉文帝就不一样了,他对于周勃等诸老臣特别尊重,不敢得罪先帝时代的老臣,开国元勋,只好牺牲青年学者。当时没有对立面的压力,不用贾谊暂时还没有亡国的危险。汉文帝是继位之主,也没有那点远见卓识,也缺乏刚毅果断的气魄,实在顶不住那些老臣的围攻。刘邦是创业之君,汉文帝是继业之君,区别还是相当明显的。刘邦如果像汉文帝那样,就不能夺取天下。总之,由于时代和形势的不同,由于君主的不同,决定了陈平与贾谊的命运不同。
    我以为,后世有贾谊之才者,应该大胆地展示自己的才华,要进行改革,就要坚持到底,不管别人说什么,坚定地走自己的路,必须将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甚至将身家性命全都置之度外,也应该将后人可能的议论放在一旁,他们爱说什么就让他们随便说去,你该干什么照样干去。不要因为苏轼的议论而错失良机,如果“待”而且“忍”,可能失去难得而易失的机遇。如果有人想的全是私利,又是急功近利,急急忙忙,跑官谋利,那么,以上的话对他们就不适用。那些人如果急功近利、一意孤行,不听劝告,拼命向“钱”,那么,可能更快地进牢狱,或者更早地上断头台。
    相关试卷

    必修三13 宇宙的边疆综合训练题: 这是一份必修三13 宇宙的边疆综合训练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给下面的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三第三单元10 过秦论达标测试: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三第三单元10 过秦论达标测试,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阅读下文,完成后面习题,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必修三11 *师说达标测试: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三11 *师说达标测试,共3页。

    语文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专题10 过秦论(练)高一语文同步精品课堂(提升版)(必修3)(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