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遗传与进化》三 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精练
展开公鹿往往用鹿角作为争夺配偶的武器。按照拉马万的观点,现代的公鹿鹿角发达的原因是
A.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结果 B.变异朝着有利于生殖的方向发展的结果
C.变异、自然选择的结果 D.基因突变引起显著变异的结果
自然选择是指( )
A.生物繁殖能力超越生存环境的承受力
B.生物的过度繁殖引起生存斗争
C.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
D.遗传使微小有利变异得到积累和加强
有一只雌蛙能产4千个左右的卵,卵受精之后发育成成蛙的,只占这些卵的5%左右,这种现象在自然选择学说中叫做( )
A.过度繁殖 B.生存斗争 C.遗传变异 D.适者生存
自然选择学说不能解释( )
A.生物进化的原因 B.生物的多样性
C.生物的适应性 D.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来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长颈鹿经常伸长颈和前肢去吃树上的叶子,因此变得颈和前肢都要很长
B.尺蛾工业黑化的现象是因为尺蛾受到煤油烟污染被熏黑的
C.北极熊为了适应冰天雪地的环境,所以它们的个体都能产生定向的白色变异
D.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它们相互选择的结果。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 )
A.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 B.突变和基因重组的过程
C.不断的产生新基因的过程 D.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自然选择是定向的,所谓定向是指( )
A.适应特定的环境 B.定向变异
C.定向生存斗争 D.能传种接代
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新物种的形成往往要有隔离存在
B.地理隔离是指由于地理障碍,使不同区域种群彼此无法交配
C.生殖隔离专指种群间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
D.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是常见的物种形成方式
某一种群中某种可遗传的变异性状出现的频率增加,这很可能( )
A.那个性状对环境有很大的适应性
B.该种群的全体成员都是那个性状的纯合体
C.那个变异性状是由环境条件引起的
D.控制那个性状的基因是隐性的
在一个种群中随机抽出一定数量的个体,其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18%,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78%,aa的个体占4%,基因A和a的频率分别是:( )
A.18%,82% B.36%,64% C.57%,43% D.92%,8%
在豚鼠中,黑毛对白毛是显性,如果基因库是,90%是显性基因B,10%是隐性基因b,则种群中基因型为BB、Bb、bb的频率分别是( )
A.81%、18%、1% B.81%、9%、1%
C.18%、81%、1% D.45%、45%、10%
据研究,现代的长颈鹿是由古代的一种颈和前肢都较短的古鹿进化来的,对长颈鹿进化过程的解释正确的是( )
A.长颈鹿的长颈和长的前肢是由于长期伸长和作用的结果
B.由于食物缺乏,导致古鹿变异的结果
C.变异、选择、遗传、隔离的结果
D.变异、选择、遗传综合作用的结果
我国首只“虎狮兽”2002年在红山动物园诞生,“虎狮兽”是由雄虎和母狮杂交产生的后代。下列对此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虎狮兽属于动物中的一个新物种
B.虎狮兽再与虎或狮杂交,均能生出杂种后代
C.雄虎与母狮能杂交且能产生后代,所以不属于生殖隔离
D.虎狮兽无繁殖能力,因为其细胞核中无同源染色体
右图7—3为某一群体基因频率变化图(横坐标表示基因型,纵坐标表示频率),则与这一现象相符的事实是( )
图7—3
A.克格伦岛上残翅昆虫和强翅昆虫的形成
B.人类新生儿体重过重或过轻死亡率较高
C.育种学家选育某抗病品种
D.工业(尺蛾)黑化
下图7—4表示4种不同森林环境的树于样品,在一个大城市附近的森林环境中释放了1000只白色的和1000只黑色的飞蛾。三周后重新捕捉到778只白飞蛾和135只黑飞蛾。该城市附近的树干很可能类似于( )
图7—4
达尔文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发现几种地雀分别分布于不同的小岛上,用现代化进行理论解释正确的是( )
A.南美同一种雀种→地理隔离→自然选择→生殖隔离→不同种地雀
B.南美不同雀种→地理隔离→自然选择→不同种地雀
C.南美同一种雀种→自然选择→地理隔离→生殖隔离→不同物种地雀
D.南美同一种雀种→地理隔离→生殖隔离→不同种地雀
资料分析:
资料1 英国的曼彻斯特地区有一种桦尺蠖,它夜间活动,白天栖息在树干上。
资料2 自然条件下桦尺蠖触角和足有长的也有短的,体色有深些的也有浅些的。
资料3 试验表明,桦尺蠖之间能进行相互杂交,黑色的桦尺蠖杂交能产生浅色的华尺蠖,而浅色的桦尺蠖之间杂交其下代都是浅色的。
资料4 19世纪中叶以前,浅色的桦尺蠖数量较多,到20世纪中叶则是黑色的桦尺蠖成了常见类型。这种现象被称为桦尺蠖的“工业黑化现象”。
资料5 桦尺蠖的黑色是由显性基因S控制的,浅色是由隐性基因s控制的。19世纪中叶以前的桦尺蠖种群中S基因的频率只有5%以下,而到了20世纪中叶则上升到95%以上。
回答下列问题:
(1)资料1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资料2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资料3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资料4中桦尺蠖的“工业黑化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资料5中基因S频率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生物变异是否是定向的_____________;基因频率的改变是否是定向的__________;自然选择是否是定向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以下图解中的小圆圈表示物种,箭头表示物种的变异,箭头线上有两条短线的代表被淘汰的变异个体。
图7—1
请根据此图解回答下列关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问题:
(1)此图说明了一个什么观点?______。
(2)图解中为什么有的箭头被淘汰______。
(3)图解中画出的未被淘汰的箭头综合说明了什么______。
答案:
1.A 2.C 3.B 4.D 5。 D6.D 7.A 8.C
9.A 解析:该种群这种可遗传的变异性状出现的频率增加,并不意味着该种群的全体成员都是那个性状的纯合体,也不能说明控制该性状的基因是隐性的,故B和D与题意不符。由于环境条件变化所引起的变异是不遗传的,也就得不到积累加强,故C叙述亦错。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种群内某一可遗传的变异性状出现频率增加,说明此性状能适应环境。故答案A是正确的。
10.C 解析:由于杂合子AA中A基因和A基因各占一半,因此,在一对等位基因中的一个基因的频率=纯合子基因型频率+1/2杂合子基因型频率,所以,A基因的基因频率=18%+1/2×78%=57%,A基因的基因频率=4%+1/2×78%=43%。
11.A
12.C 解析:考查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应用能力。根据现代进化理论,长颈鹿的进化过程应是:
古鹿发生变异鹿群中的基因频率发生很大变化,达到一定程度—→生殖隔离—→现代的长颈鹿。
13.D
14.A 解析:由图可知基因型频率向两个方向发展, 最终将导致两个不同物种或不同性状生物形成,这种现象称为分裂性选择。
15.A 解析:黑蛾重捕数少,表明环境选择白飞蛾。
16.A
17.(1)说明生物具有应激性和适应性 (2)说明生物存在着变异现象 (3)说明这些桦尺蠖是属于同一个物种,黑色是显性性状,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 (4)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环境对生物的生存会产生影响,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来实现的 (5)自然选择使物种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6)不定向;是定向;是定向
18.(1)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2)在生存斗争中,不利于生存的变异个体在斗争中失败而被淘汰 (3)说明在生存斗争中适于生存的变异个体被保留,并逐代通过遗传而不断积累加强(说明了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人教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2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当堂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2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当堂达标检测题,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2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精练: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2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精练,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三 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课时训练: 这是一份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三 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课时训练,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桃果实表面光滑对有毛为显性,某种高等植物的杂合子,大豆的白花和紫花是一对相对性状,将某杂合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