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同步教师用书
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第四节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导学案及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第四节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导学案及答案,共6页。
第四节 声情并茂 ——押韵和平仄有一次苏轼去秦观家。秦观的家人告诉苏轼,他出外游玩,很可能上佛印和尚那里去了。于是苏轼写信去询问他的情况。秦少游见苏轼来信后,便写了一封只有14字的怪信遣人带回给苏轼。信上的14个字排成一圈:苏轼看后,连声叫好。原来,秦观写的是一首回文诗,诗中描述了他外出游玩的生活和情趣。其内容为:“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14个字组成了一首七言绝句,每个字出现两次,文字处理技巧高超。[知识·梳理]课程内容知识精要一、诗歌百花园1.诗歌的分类:(1)按类型分,可分为古诗、律诗、绝句。(2)按格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3)从字数上看,古诗、律诗、绝句又都各自分五言诗和七言诗。(4)按写作时期分,可以分为旧诗和新诗(新文化运动以后的诗)。2.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指不受近体诗格律束缚的诗(除现代诗外),是依照古代的诗体写的。近体诗指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以律诗为代表二、押韵与和谐美1.押韵:即韵脚的字必须同韵。“同韵”指韵脚字的韵腹、韵尾和声调的平仄都相同,不管声母和韵头。2.律诗和绝句的押韵:(1)绝句和律诗,主要区别在字数上。绝句共四句;律诗共八句。“绝句”又叫“截句”,是从律诗上截取四句而形成的一种诗体。绝句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但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律诗有五言和七言之别,由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八句组成。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有平仄的要求。八句以上的律诗称为排律(2)绝句的押韵要求:首句可押韵可不押韵,第二句和第四句一定要押韵,且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第三句的最后一个字限用仄声字。(3)律诗的押韵要求:首句可押韵可不押韵,诗的偶数句一定要押韵,而且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用韵的字在诗中不能重复出现三、平仄与参差美1.平仄:平仄是对整首诗中每个字的要求。所谓的“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值得注意的是古代的入声在普通话中已并入其他三声了。2.诗歌的平仄格式:(1)“仄起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2)“平起式”: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四、对仗与对称美1.对仗:也就是对偶。格律诗不但上下句的字数要相等,而且相对字的意义、词类、平仄也都要一一相对,这就是对仗。2.对仗句的位置:一般用在颔联(律诗的三、四句)和颈联(律诗的五、六句)。3.诗歌的对仗类型:(1)“工对”,不仅词类要相同,在意义上还必须是同一个大类的词。(2)“宽对”,同类的词(词组)相对即可。(3)“借对”,诗中如用了词语的甲义,同时借用它的乙义与另一联中的词语相对。(4)“串对(流水对)”,即前后两句的意义相连,就像连续说下来的一句话[考点·聚焦]本节内容与高考试卷中的“对联”联系紧密。从2004年对联进入高考始,开始考查平仄、对仗方面的知识。2005年至今高考在全国各省命题的试卷中对联题多有考查。[典例·探究] 补写下列有关节日的两副对联。要求:①内容与节日相关;②可以不考虑平仄。(1)端午 上联:赛龙舟不忘楚风余韵(2)中秋 下联:明月千里寄相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本题要求补写两副对联的下联和上联,实际上是考查写对偶句的能力。要注意词性相对,还要围绕不同的节日,内容上协调一致。【答案】 (示例)(1)端午 下联:闻粽香尚思屈子忠魂(2)中秋 上联:清风一缕拂丹桂 请用对偶句描述下面《红楼梦》中宝黛初会的情景,不超过30个字。黛玉一见,便大吃一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她?”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她,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本题考查运用对偶修辞的能力。林黛玉和贾宝玉初见时表现出了相似的感受:很面熟。两人有这种感觉不足为奇,因为他们确实是前世有缘,所以才会有一见如故的感受。解答此题需注意内容和形式的双重要求。【答案】 (示例)娇黛玉一见惊疑似何处见过宝哥哥 痴宝玉初识欣喜如梦里重逢林妹妹 有人用“千里为重,广大为庆”来解释“重庆”二字。请你以此开头,续写一副对联。要求:能够体现重庆精神,上下联续写部分分别在8~20字之间。千里为重, 广大为庆, 【解析】 本题考查拟写对联的能力。要想拟写对联,就得对对联的基本要求有所了解。第一,上下联意思要相关、相对或相反;第二,上下联用词词性要相同;第三,上联末字一般为仄声(普通话的三声与四声),下联的末字一般为平声(普通话的一声与二声)。此题为对联的上联与下联都写了开头,考生作答时就得好好琢磨一下“千里为重”与“广大为庆”的含义,从中获取灵感,找到写作的方向。【答案】 广纳天下奇才,提升雾都经济实力 尽用本土资源,打造百姓满意山城 用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有关春节和端午节的对联。要求:上下联各为七字,语意连贯,符合节日和对联特点,不得重复使用短语。门上桃符 碧波竞舟 江边柳线 青艾驱瘴迎春绿 十里欢 耀眼红 千家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这是一道对联题,但不是让学生去拟写对联,而是给定了内容让学生去重新组合,实际上考查的是一种连缀能力。需要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去考虑,内容上要符合节日的特点,形式上要符合对联的特点。“江边柳线”与“门上桃符”有明显的春节的特征,“红”与“绿”相对,下联要收在平声上,这样就很容易确定写春节的对联。同样“青艾驱瘴”“碧波竞舟”具有典型的端午节特征,“驱瘴”只能是“千家”,再加上平声的要求,写端午的对联也很容易确定。【答案】 春节:江边柳线迎春绿 门上桃符耀眼红端午节:青艾驱瘴千家乐 碧波竞舟十里欢 用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有关教师节和母亲节的对联。要求:上下联各为七字,语意连贯,符合节日和对联的特点,不得重复使用短语。砚腾云海 恩深似海 笔舞龙蛇 情切如渊 绣江山 三春晖 播桃李 寸草心教师节: 母亲节: 【解析】 本题考查拟写对联及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拟写对联时,要注意上下联结构对称、相同位置上词语的词性相同,同时还要遵循对联在音韵上的要求,即仄起平收(上联尾字为仄声,即现代汉语里的三、四声,有时不作严格要求;下联尾字则必须为平声,即现代汉语中的一、二声)。解答本题,可先从短语所常表现的对象的角度入手,将与教师相关的“播桃李”“绣江山”“笔舞龙蛇”“砚腾云海”和与母亲相关的“恩深似海”“情切如渊”“三春晖”“寸草心”加以区分,然后根据结构对称和平仄方面的要求进行合理组合即可。【答案】 教师节:砚腾云海播桃李 笔舞龙蛇绣江山(或:播桃李砚腾云海 绣江山笔舞龙蛇)母亲节:三春晖恩深似海 寸草心情切如渊(或:恩深似海三春晖 情切如渊寸草心)[方法·指导]对仗应当注意的几个方面1.了解对仗的定义及作用。对仗又称对偶、队仗、排偶。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2.了解对仗的形式。对仗有如公府仪仗,两两相对。对仗与汉魏时代的骈偶文句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由骈偶发展而成的,对仗本身应该也是一种骈偶。首先,上下两句平仄必须相反。其次,要求相对的句子句型应该相同,句法结构要一致。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述补结构对述补结构等。有的对仗的句式结构不一定相同,但要求字面要相对。再次,要求词语所属的词类(词性)相一致,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词语的“词汇意义”也要相同。如同是名词,它们所属的词义范围要相同,如天文、地理、宫室、服饰、器物、动物、植物、人体、行为、动作等同一意义范围内的词方可为对。对仗的运用有宽有严,因而出现各种不同类型,有工对、邻对、宽对、借对、流水对、扇面对等。在内容上则有言对、事对、正对、反对等名目。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第四节 入乡问俗--语言和文化学案,共7页。
这是一份语文选修第三节 有话‘好好说’--修改病句学案,共7页。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第四节 咬文嚼字--消灭错别字导学案,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