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教师用书:散文之部 第5单元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Word版含解析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5942020/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教师用书:散文之部 第5单元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Word版含解析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5942020/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教师用书:散文之部 第5单元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Word版含解析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5942020/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5、三言学案
展开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本课话题——友谊
朗读——课文中的名段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作者睹物思人,“哭失声”写尽了作者的无限悲痛,引用曹操祭桥玄的典故来点明文章主旨,自然贴切,平淡中表现了作者和与可之间的亲密、深厚的情谊,体现了作者悼念亡友的一片挚情。
积累——生活中的素材
人们交朋友的目的似乎都是为了“多个朋友多条路”,为自己以后办事方便,能得到好处,以这样的目的去交朋友是不会有好结果的。真正交朋友应当是无私无欲的,能够为对方着想,不图个人的一己私利,当然交朋友收获的是共同快乐,绝不是一己的满足。马克思与恩格斯这两位革命巨人之间的友谊,是世界上的任何友谊都没法比的。马克思对恩格斯的才能十分敬佩,说自己总是踏着恩格斯的脚印走。而恩格斯总是认为马克思的才能要超过自己,在他们的共同事业中,马克思是第一提琴手而自己是第二提琴手。《资本论》这部经典著作的写作及出版,就是他们伟大友谊的结晶。
背诵——文学中的名言警句
友谊不用碰杯,友谊无需礼物,友谊只不过是我们不会忘记。
——王蒙
友情的纽带,或会因情绪激动而绷紧,但决不可折断。
——林肯
朋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而使友谊永存。
——查理士
周围都有好朋友的人,比四面楚歌的人不知幸福多少。
——卡内基夫人
兄弟可能不是朋友,但朋友常常如兄弟。
——富兰克林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筼筜谷(yún)(dānɡ) 蜩腹(tiáo)
兔起鹘落(hú) 斫轮者也(zhuó)
持缣素(jiān) 相蹑(niè)
近语士大夫(yù) 箨龙(tuò)
曝书画(pù) 畴昔(chóu)
亲厚无间(jiàn) 子由为《墨竹赋》(wéi)
遗余(wèi) 偃竹(yǎn)
笔砚(yàn) 荟萃(huì)(cuì)
轮扁(piān) 少纵则逝(shāo)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通“稍”,稍微)
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具
(2)发
(3)识
(4)过
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
(1)近语士大夫(名词作动词,告诉)
(2)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形容词作动词,养老)
(3)余因而实之(形容词作动词,证实)
(4)与可厌之(形容词作动词,厌恶)
(5)初不自贵重(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贵重)
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而心识其所以然
古义:……的原因。
今义:连词,表因果关系。
(2)吾将以为袜
古义:把……当作。
今义:认为。
(3)余因而实之
古义:于是、就。
今义:表结果。
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庖丁,解牛者也。(判断句)
译文:庖丁,是杀牛的人。
(2)轮扁,斫轮者也。(判断句)
译文:轮扁,是造车轮的人。
(3)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判断句)
译文:内外不一致,心与手不相适应,这是没有实践的过错啊。
(4)必先得成竹于胸中。(状语后置)
译文:必定要心里先有完整的竹子形象。
(5)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状语后置、省略句)
译文:与可当天与他的妻子在筼筜谷游玩。
(6)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省略句)
译文:文人们传播着他的话,把它作为话柄。
(7)吾将以为袜。(省略句)
译文:我将用这些白绢做袜子。
[常识·速览]
简介 |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其画学文同(又名与可),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
主要作品 | 诗文有《东坡七集》,词有《东坡乐府》等 |
文与可(1018-1079),即文同,北宋画家,以善画竹闻名于世,是当时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的表兄,比苏轼大18岁。元丰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文与可赴湖州任所途中于陈州宛丘驿卒。苏轼于徐州闻讯,二月五日为文祭之。三月,苏轼继任湖州知州。是年七月七日,苏轼在湖州晾晒书画,见文同遗画《筼筜谷偃竹》图,乃作《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以悼之。是文即以此画为线索,叙述作者和文与可的深挚友谊。
记
“记”是散文的一种体裁,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记人、记事、记物),记景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整体·感知]
本文总结文与可的绘画理论,陈述自己对“胸有成竹”和“心手相应”创作思想的理解,指出“艺”与“道”的密切关系。又通过叙述文与可的轶事和二人间的交往,表现了他的品德、个性。因旧谊深厚,故睹物思人,传递出深切的悼念之情。
[文脉·梳理]
[文白·对译]
[精析·文本]
1.本文借画竹阐发了哪两个方面的创作思想?
[对应考点:考查文章的内容主旨]
【答案】 (1)胸有成竹:“故画竹,必先……少纵则逝矣。”
其含意是:心中要有事物完整、鲜明的形象,灵感来时,要适时捕捉,一气呵成,使胸中的形象成于笔下。
(2)心手相应:“夫既心识其所以然……不学之过也。”其含意是:要努力学习,在实践中逐渐做到熟练地掌握技巧。
2.文中通过哪三件轶事表现文与可怎样的个性?
[对应考点:考查分析文章的人物形象]
【答案】 (1)将求画者送来的缣素视为袜材——脱俗,淡泊。
(2)作者与文与可关于“万尺竹”之辩,由诗书往来之中,既见其才情过人,又见其风趣、旷达。
(3)与可赠画给作者,作者还之以诗,可见对挚友情谊之深,为人的无拘、率直。
3.此文作为纪念亡友的文章,对文与可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又是如何来表达的?
[对应考点:考查分析文章的思想感情]
【答案】 (1)对他的艺术造诣表示钦敬之情,对他的为官清廉、淡泊名利、不图享乐表示称赞,而对他的去世则表示了极大的悲痛。
(2)作者的这种感情不是直接表达出来的。
①借助对二人零碎的往事回忆,捕捉往事中二人思想和感情交流过程中发生的心灵相通的点点琐事趣事,在“乐”事的叙述中凸显二人的亲密无间的关系,而这个“乐”又与失友的“悲”形成了反差,更显其悲,愈见其动人。
②借助典故抒发感情。
③利用故人遗物来引发哀思,直接抒发感情。
4.本篇既谈“胸有成竹”的绘画理论,又记《筼筜谷偃竹》图的由来和种种有关琐事,它的出发点是说理还是抒情?文章的中心是什么?
[对应考点:考查文章的表达方式及思想内容]
【答案】 本文以抒情为主,兼具叙事和说理。对绘画理论的阐述、对《筼筜谷偃竹》图的由来和种种有关琐事的叙述,其实都是围绕着文与可、苏轼与竹的这段深厚的感情展开的。
文章的中心是通过对与画竹相关的绘画理论的阐释和生活琐事的描述,表现作者与文与可的真挚情谊。流露出苏轼对文与可的深切怀念。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借物喻人
本文内容丰富,有对绘画理论的议论,有对两人友情的渲染,有对人物个性的勾勒,有对生活细节的描摹,有对亡友深情的抒发。通篇以画作为主线,以怀友为中心,这里运用了借物喻人的手法。苏轼崇拜表兄的墨竹画,更钦佩表兄那如竹一般的节操,将文与可视作竹的化身。
定义:借物喻人,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比喻人的一种品格。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皆可,是作文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
作用:(1)正确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可以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
(2)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2.写法指点
(1)所描述事物的特点, 要与人的品格有相似之处。
(2)让人读了文章,能清楚地认识到文章借物要说明什么,赞誉怎样的人。
3.迁移应用
请你恰当地运用“借物喻人” 的写作方法,写一段生动形象的文字,200字左右。
【答案】 你看它不管是在悬崖的缝隙间,还是在贫瘠的土地上,只要有一粒种子——这粒种子也不管是你有意种植的,还是随意丢落的,也不管是风吹来的,还是从飞鸟的嘴里跌落的,总之,只要有一粒种子,它就不择地势,不畏严寒酷热,随处茁壮地生长起来了。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狂风吹不倒它,洪水淹不没它,严寒冻不死它,干旱旱不坏它。它只是一味地无忧无虑地生长。松树的生命力可谓强矣!松树要求于人的可谓少矣!这是我每看到松树油然而生敬意的原因之一,的确是“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佳作·领悟]
(教师用书独具)
文赤壁
朱增泉
文赤壁在黄州,武汉向东,车子开一个来小时就到了。一下车,我就远远望见苏东坡,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文赤壁的名声犹胜武赤壁,苏东坡是这里的主角。大家走近前去,仰视这位千古文豪。一个人一旦被刻成一尊石像,即便恣肆汪洋如苏轼,他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拂袖挪步,毕竟已少了那份气质。他的醉态浪漫呢?他的才情风骨呢?他的失意豁达呢?一尊石像纵然万古不朽,终究已不是有血有肉的那个人了。难怪,苏东坡这样豪放的人,也曾在这里感叹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江山如画,逝者如斯!
迎面一座小山,不高,拾级而上。可能是这里的人想让文赤壁比武赤壁更“赤”、更吸引游客吧,山壁上泼了一层赭红色涂料,显得假了。苏东坡的文采名声,哪里还用得着粉饰媚俗?
登临而观,山壁下只剩两池死水。抬头北望,远处才是白茫茫的长江江面。在古代,长江是在这座小山脚下拍壁而流的,千百年来渐渐淤积成滩,如今滩地上都已盖满房子。当年,苏轼写了《前赤壁赋》,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再写《后赤壁赋》时,就已感叹“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他去世至今已九百多年了,星换斗移,江山已改,虽是涛声依旧,毕竟江面已远。
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
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正是黄州落难这几年,苏东坡写下了不朽名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后来朝廷发来诰命,任命他为“汝州团练副使”。其实那只是一个虚职,挂职领一份钱粮而已。一个失意文人,被安排去挂职当一名“武官”,真是阴差阳错。
然而,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古时,此山有峭壁插入江中,形如象鼻,山体为红色花岗岩,故名“赤鼻矶”。苏东坡是四川人,想必他初来乍到,竟将湖北口音“赤鼻”错听为“赤壁”。落难中的苏东坡“孤舟出没烟波里”,游饮江上,身临赤壁,伤感而怀古,触景而生情。面对万古东流、惊涛拍岸的浩浩长江,他心中也被满腔的不白、不公、不平,掀起阵阵巨大的感情波澜。他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时势何等风起云涌,一时多少豪杰,“而今安在哉”?于是,“苏子愀然”,扣舷而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情起波涛中,句出骇浪间,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
看来,生前的“命”与身后的“名”,从来不是一回事。生前命运好、身后名声也好的人是有的,但并非人人都能如愿、如意。有的人生前飞黄腾达,大红大紫,身后却瞬即灰飞烟灭,再没有人想起、提起,因为他生前其实并没有做过什么留得住的事。或是反倒被人想起、提起他生前曾做过某些恶事、丑事、腌臜埋汰之事,落个臭名昭著,也未可知。有的人生前大起大落,甚至连遭大灾大难,最终却艰难玉成,留下了传颂千古的大成就、大名声。所以,一个人对于眼前那点阴差阳错、阳差阴错,大可不必太在意。苏东坡赤壁怀古之词、之赋,皆悲愤中更见其旷达情怀。他若是一味排遣蝇营狗苟、狭隘不能自拔之情,纵然文丽辞美,也决计成不了杰作,更流传不到今天。
文赤壁,虽然并不是历史上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但细想起来,其实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赤壁之战。不过,他打的是一场“文战”,对手是那些围攻他、诬陷他的政敌。他的态度是超拔的,不屑于去同对手打那些是是非非的笔墨官司。他没有打黄盖,没有借东风,也没有草船借箭,只是借了几分酒力,信笔纵情写华章。这场赤壁“文战”的结果,苏东坡大获全胜,以其三篇不朽之作流传千古。
点评:苏东坡的一生是政治不得志的一生,是文辞满怀的一生,是在不屈中旷达,在逆境中逍遥的一生,纵然抱负无处施展,但“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惊世才华毕竟也可填补这份空白了,这是一种达观尚远的人生境界,也是一种“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超然。
1.悟文中的重要句段
第1自然段中,作者不直说远远望见的是苏东坡的雕像,而说是苏东坡,突出了对苏东坡的热爱、崇敬之情。第5自然段,“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一段起到了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从眼前的景物描写转向了历史抒写。
2.悟文章的结尾
文章最后说,虽然“文赤壁”不是历史上的古战场,但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胜仗,大起大落的仕途人生使他具备了艰难玉成的意志品质,浪漫旷达的性情使他拥有了豪放超拔的情怀风骨,信笔纵情的骄人才华使他有了“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的非凡能力。
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祭十二郞文导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祭十二郞文导学案及答案,共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导入,了解作者及文与可,检查预习,朗读课文,探究思考,感悟与思考,拓展欣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文与可现筼筜谷偃竹记学案: 这是一份语文文与可现筼筜谷偃竹记学案,共3页。
选修单元综合导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选修单元综合导学案及答案,共4页。
![语文朗读宝](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5b3db8a16b5d6587ba18abcf3fc66c64.png)